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正> 初生雏鸡的体温比成年鸡低,大约4日龄后开始增高,到7~10日龄才达到正常体温。幼雏的绒毛保温性能差,因此,育雏的头1周需要较高的温度(约32~34℃)随着周龄的增加,绒毛脱换,育雏温度可以逐渐降低。  相似文献   

2.
<正> 商品蛋鸡0~6周龄为育雏期,7~20周龄为育成期。育雏期头3周要求育雏舍的温度较高,在30℃以上。刚孵出的小鸡,体温低于成年鸡31℃,而且体温调节机能较差,对环境温度变化敏感,10天后才与成年鸡体温接近。雏鸡生长发育快,新陈代谢旺盛。因此,舍内必须维持较高温度,这样便于雏鸡正常采食、活动。1~2日龄的雏鸡环境温度可达35℃,以后每周降低3℃,到5周龄舍内温度维持到20℃。  相似文献   

3.
当鸡的体温降至某一温度时,鸡群中有50%的鸡发生死亡,这时的温度称低限致死体温。1日龄雏鸡的低限致死体温为15.4~15.8℃,4日龄为16.2~16.6℃.8日龄为16.6~16.8℃,2周龄为19.0~20.4℃,而成年母鸡为22.7~23.5℃。由此可见,鸡的日龄越小,对低温的耐受力越大,但御寒力则正好相反,如成年鸡能在零下50℃的环境下耐受1小时,而1日龄雏鸡对10℃环境的暴露无耐受力,尤其在食物不充分时,15℃便是1日龄雏鸡的致死温度。如果温度县诼渐下降.即使25℃环境.也能使雏鸡致死。  相似文献   

4.
雏鸡来自37.8℃左右的高温环境,其体格弱小,体表绒毛稀短,保温御寒能力不强,自身调节体温的能力很弱。初生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体温要低2~3℃,4日龄开始慢慢地均衡上升,到10日龄时才达成年鸡体温,到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温度变化的能力。因此,要给雏鸡提供适宜的温度。无论采用哪一种供暖方式和方法,只要使用得法都能达到给雏鸡提供适宜温度的同一目的。笔者经过多年的实践,认为在温度管理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 把握控制温度的原则为了使雏鸡正常发育,应从雏鸡出壳开始就要根据其…  相似文献   

5.
李霞 《中国家禽》2012,34(19):58-59
与成年鸡相比较,雏鸡具有独特的解剖生理学特点,根据这些特点采取相应的饲养管理措施,对雏鸡的良好生长发育具有特殊意义. 1 初生雏鸡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环境温度控制至关重要 初生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2~3℃,4日龄开始有所上升,10日龄才接近成年鸡的体温,长羽慢者往往要推迟到15日龄.15~20日龄后体温调节机能发育逐步完善,才能保持体温处在恒温状态.说明雏鸡的许多生理活动还依赖于环境温度的支持,所以,外界环境温度对雏鸡的反应是十分敏感的.生产中常出现由于温度管理不当而造成的卵黄吸收不良,羽毛生长障碍,消化道疾病发生及瘦弱雏鸡的增加等.  相似文献   

6.
随着养鸡业集约化、工厂化的发展,养鸡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其中,在整个养鸡育雏工作中,保证雏鸡生长发育的条件显得尤为重要. 1 雏鸡的生理特点 (1)体温调节机能差.刚出壳的雏鸡体温比成年鸡低2~3 ℃,3日龄后逐渐上升,约在10日龄后体温与成年鸡相同,3周龄以后,雏鸡体温调节机能才趋于完善.环境温度的高低会直接影响雏鸡的体温.  相似文献   

7.
一 肉鸡的生理特点 1 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出生雏鸡的体温比成年鸡体温略低2~3℃,至10日龄才能达到正常成年鸡体温(41℃),3周龄左右调节机能趋于完善。  相似文献   

8.
在养鸡生产中,育雏是非常重要的一环。根据我多年来的实践,特介绍以下体会:1.掌握雏鸡的生理特点,为雏鸡创造良好的环境,以满足雏鸡的生理要求雏鸡的生理特点大体上有四点:①初生的雏鸡,因神经系统不健全,调节体温的能力较差,体温要比成鸡低3℃左右,需到7~10日龄才趋向正常。同时,雏鸡全身着生  相似文献   

9.
1雏鸡的生理特点1.1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初生雏的体温较成年鸡低2~3℃,10~20日龄时才达到成年鸡体温,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机能才逐渐趋于完善,7~8周龄以后才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0.
<正>一温度初生雏鸡体温一般比成年鸡体温低2~3℃,10日龄后才能达到成年鸡体温,一般为40.3~41.5℃,京海黄鸡10日龄前不能完全根据自身产热调节体温,需要通过环境温度来调控体温。因此10日龄内环境温度对于雏鸡来说至关重要,对京海黄鸡而言前10天保温区的温度应为35~36℃的高温育雏的方式,这不仅有利于控制糊肛的发生,而且提高育雏质量和成活率,以后随着周龄的增  相似文献   

11.
一、雏鸡的生理基础 1.2 周龄以内的雏鸡的体温较青年或成年鸡低3℃左右, 约39℃~40℃(成年鸡正常为40.0℃~42.0℃)。因雏鸡的体温调节中枢神经系统机能不全,加之雏鸡绒毛稀短,皮肤薄,保温御寒机能弱,因此当外界环境温度低于雏鸡体温时,必须依靠人工给予适宜的环境温度才能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 2.1~2日龄的幼雏,由于体内存在卵黄,能暂时提供所需的营养,因而在2日龄以内的雏鸡可不给予全价料。以后由于卵黄逐渐被吸收,加之雏鸡的迅速生长发育(每周增重2倍左右),因此在这期间应提供充足的适  相似文献   

12.
<正> 家畜的生存都有适宜的温度范围,超过这一温度范围,家畜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会发生一系列的应激反应,以适应温度的变化。仔猪的适宜温度:生后1~3日龄30℃~32℃:4~7日龄28℃~30℃:15~30日龄22℃~25℃:2~3月龄22℃。初生仔猪大脑皮层调节体温的机制发育不全,不能协调进行化学调节,同时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又少,所以保温隔热能力也很差。据研究,初生仔猪的临界温度是35℃,如它们处在13℃~24℃间,体温在出生后第一小时可降低1.7℃~7℃,尤其在生后20分钟内,由于羊水的蒸发体温降低更快。1小时后才开始回升,吃上初乳的健壮仔猪,在18℃~24℃的环境下约两日后可恢复常温,在0℃(-4℃~2℃)左右的环境条件下,经10天尚难达到常温,出生仔猪如裸露在1℃环境中,2小时可冻昏、冻僵,甚至冻死,所以仔猪怕冷。在冷的环境中不易维持正常  相似文献   

13.
一、影响鸡正常体温的因素鸡是恒温动物,在一定环境条件下,能维持相对恒定的体温。在0~30℃环境温度下,鸡的直肠温度为39.5~42.5℃。影响鸡体温的因素很多,主要有:(1)品种——幼龄来航鸡的体温较同日龄洛岛红鸡的高0.5~0.55℃;羽毛较少的鸡种,其体温也略低些。(2)性别——一般成母鸡的体温略高于同龄公鸡。(3)龄期——出壳后2周内的雏鸡,其体温略低于成鸡。(4)环境温度——0~30℃气  相似文献   

14.
正1雏鸡的生理特点雏鸡对温度的反应较敏感。雏鸡刚出壳后神经系统不健全,对温度缺乏调节能力,体温比成鸡低2~3℃,7~10日龄才能达到正常体温(39.5~41℃)。刚出壳的雏鸡消化系统不健全,嗉囊小,肠胃消化能力弱,而生长发育快。雏鸡对外界环境反应敏感,易受惊,需创造安静的生活环境。  相似文献   

15.
1注意防暑降温温度过高不利于鸡只生长发育,甚至中暑,危及生命。鸡全身被覆羽毛,没有汗腺,体温比哺乳动物高(正常体温为41.5℃左右)。除了0~14日龄需要较高环境温度以外,一般不宜超过28℃。夏季普通鸡舍温度,大部分时间均在30℃以上,甚至达38℃以上。此时,单纯依靠增大呼吸量和饮水量已不能满足  相似文献   

16.
鸡的体温与热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鸡有独特的体温与热调节机制和规律,这些机制和规律是由其独特的解剖生理学和行为特点所决定的。1鸡体温调节机能发育与体温变化规律1.1鸡体温与热调节机能发育鸡的体温与热调节机能发育较早,体温恒定调节中枢发育是从胚胎时期就开始,出壳后虽不完善,但可以由绒毛覆盖来补充。在孵化期,鸡胚的温度超过37℃,刚出壳的雏鸡只有30℃,以后升高,在最适宜环境温度条件下的白来航鸡出壳12h体温39~40℃,10日龄40.3℃,20日龄达到40.9℃,体温调节机能发育逐步完善,30日龄41℃,成年鸡体温平均41.5℃。出壳雏鸡绒毛潮湿,蒸发散热量大,使刚出壳雏鸡体温下…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家禽40余年养殖经验进行总结发现,温度对家禽育雏期至关重要,温度管理对育雏前期的准备工作及进鸡以后的饲养管理有非常重要的指导作用. 1育雏期家禽的六大生理特点 1.1体温调节机能不完善 刚出生雏鸡较成年鸡体温低2℃~3℃,10日龄左右雏鸡体温能够达到成年鸡体温,3周龄左右体温调节技能趋于完善,7~8周龄具有适应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仔猪舍合理的构建、内部保温、饲养管理等给仔猪创造一个适宜的生存环境,使仔猪安全越冬,减少损失,为提高仔猪的生产经济效益创造条件。仔猪调节体温的机能不健全,对寒冷的应激能力差。1~3日龄34~30℃,4~7日龄为30~28℃,15~30日龄25~22℃。初生仔猪处于13~24℃的环境中,生活1h体温下降1.7℃以上。仔猪被毛稀疏,皮下脂肪很少,抗寒能  相似文献   

19.
1 雏鸡特点 雏鸡体温调节能力差,较成年鸡体温低3℃,雏鸡绒毛稀短,皮薄,皮下脂肪少,保温能力差,体温调节机能要在2周龄后才逐渐完善,所以秋季维持适宜的育雏温度对雏鸡的健康和正常发育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20.
1环境条件舒适 初生雏体温调节中枢机能不完善.体温又比成鸡低1~3℃,刚出生时全身都是绒毛,缺乏抗寒、保温能力。随日龄增长,绒毛逐渐换成羽毛,保温能力逐渐增强.至7日龄时才能调节自身体温。根据雏鸡这一生理特点.在育雏期要提供适宜环境温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