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丰富西藏昌都市城市绿化树种类型,于2017年从云南昆明引种栽植了美竹。文章调查分析了引种3年的美竹无性系种群结构。结果表明:美竹在昌都市区生长较好,能够正常发笋成竹;无性系种群年龄结构表现为正金字塔型,为增长型种群;植株高生长和胸径生长没有出现低矮化、纤细化等种群衰退特征;每丛竹发笋成竹数量一般在6~17株。由此表明,美竹可在昌都地区的城市绿化中扩大种植。  相似文献   

2.
通过不同地及竹种间,按不同留竹盖度控制密度,调节4-5年后,结果是:幼竹更新复壮时间可比对照竹提早7-10年复壮。缺苞箭竹和次序箭竹分别以50-60%和60-70%留竹盖度调节措施最好。被调动竹生长大幅度提高,生物量高27.4-115.4%;发笋数提高17.6-51.9%;高径等也分别提高22.3-24.8%和13.6-24.8%。幼竹结构改善,出叶期和发笋期比对照提前15天左右。  相似文献   

3.
采用样方法调查了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当年的环境适宜性和生长差异。调查结果表明,竹子种植成活率除刺黑竹为60.56%外,其它竹种都在84%以上,且刺黑竹与蓉城竹间的种植成活率有显著差异(P<0.05);每100丛母竹平均发笋数量,拐棍竹、油竹子、蓉城竹、篌竹、八月竹、斑苦竹、刺黑竹分别为320、277、231、181、165、61和59株,其中拐棍竹、油竹子与蓉城竹休眠芽萌发相对较多而发笋数较多,斑苦竹和刺黑竹发笋数量较少;篌竹、蓉城竹和拐棍竹新生竹笋的存活率较高,达97%以上,油竹子、刺黑竹次之,最低的为八月竹和斑苦竹;新生竹平均基径八月竹最大,为0.858 cm,其次是斑苦竹,为0.662 cm,拐棍竹最小,仅为0.265 cm,且除刺黑竹-油竹子、刺黑竹-篌竹、篌竹-油竹子、篌竹-蓉城竹外,其它竹种新生竹基径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新生竹平均秆高以八月竹最高,为88.4 cm,其次为斑苦竹,为64.8 cm,拐棍竹最矮,为22.0 cm,且除刺黑竹-篌竹、篌竹-蓉城竹、篌竹-油竹子、蓉城竹-油竹子、斑苦竹-八月竹外,其它竹种间新生竹秆高生长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总体评价,在当地人工种植大熊猫可食竹,刺黑竹前期表现种植成效或环境适应性最差,斑苦竹次之,其它竹种表现较好。  相似文献   

4.
对湖南省森林植物园的圣音竹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圣音竹发笋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中旬,历期30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2014年总发笋53支,3个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退笋率为15.09%,在发笋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发笋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是营养供应不足;发笋初期、盛期和末期的萌发笋竹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都很好的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数据,发笋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均优于发笋末期萌发笋,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的萌发笋为宜;发笋盛期的圣音竹竹笋在生长快速期时,昼夜生长呈现一定节律,且昼夜总平均生长量达16.48 cm,白天生长量是夜间生长量的1.21倍。  相似文献   

5.
拐棍竹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量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7-1991年,对拐棍竹生物学特性及其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研究表明:拐棍竹于4月10日开始发笋,当年6月中旬高生长基本结束,高生长指数期是5月20日-6月10日之间高生长节律呈逻辑斯蒂(LOGISTIC)曲线,其方程式为:Y=378.246/1+151.35e^-0.47432x,6月底后,竹笋-幼林开始了枝,叶生长,当年发枝轮数为17轮,一轮中约发8枚小枝,一小枝当年发叶4-5枚,建立了单株  相似文献   

6.
文章初步分析了不同施肥措施对卧龙特区大熊猫竹子基地栽培竹种的成活率、发笋率、幼竹密度以及地径和株高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措施有利于提高栽培竹种的成活率和发笋率、幼竹的种群密度以及部分竹种的地径与株高生长,这不仅与肥料类型、施肥时间、施肥量有关,而且受制于竹种的生态生物学特性以及栽培成效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长沙地区3种优良观赏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长沙地区观赏竹的引种培育和科学经营管理提供参考,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这3种竹的出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结果表明:黄秆乌哺鸡竹发笋期在4月初,花秆早竹和花毛竹在3月中下旬,历期均为20~25 d,明显分为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阶段;同一竹种不同发笋时期的发笋数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黄秆乌哺鸡竹、花秆早竹和花毛竹的平均每株母株发笋数分别为1.09、1.85和1.16株;造成3种观赏竹退笋的原因有很多,其中在初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主要是人为机械损伤,盛期萌发笋退笋原因为机械损伤和营养缺乏等,而末期萌发笋的退笋原因主要是营养供应不足;3种观赏竹3个不同时期萌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均呈"S"型生长曲线,符合"慢-快-慢"生长规律,相应的Logistic方程均较好地拟合了各个时期萌发笋幼竹的平均高生长过程;在幼竹高生长历期和株高方面,3种观赏竹初期和盛期萌发笋均优于末期,留笋养竹时选择初期和盛期萌发笋为宜;3种观赏竹幼竹昼夜生长均呈现一定节律,且夜间增长量均高于白天增长量。  相似文献   

8.
经过连续四年的试验研究,对更新幼竹施用激素后,具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比对照竹的笋-幼竹总生物量、发笋数、高和基径分别提高1.47-1.52倍、13-18%、24-55.8%和30%。1-3度幼竹生物量占74.71%,高对照27.76%。有显著作用的措施是激素种类和浓度,最佳综合施用措施是-萘乙酸或2-4-D-50PPM,施3次和施尿素。在经济困难地区可用-萘乙酸或2.4-D20PPM,施2次和施碳酸  相似文献   

9.
对豫南地区引种的金镶玉竹的发笋节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进行连续3 a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豫南地区金镶玉竹的笋期从3月下旬—4月下旬,历时30 d;退笋率为26.56%,退笋高度主要集中在40 cm以下;幼竹的高生长规律符合"S"型生长曲线,Logistic方程为H=237.9791+e4.280-0.401t。  相似文献   

10.
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对浙江淡竹出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的试验研究表明,浙江淡竹出笋历期短,出笋十分集中,其出笋高峰期在出笋后的第4~9天,出笋量占全期出笋的73.8%;浙江淡竹的幼竹高生长过程可用Logistic曲线模拟,相关系数较高,效果较好;气象因子影响浙江淡竹日生长量主要通过影响昼生长量来实现,其主要气象因子是昨日气温、最低气温和相对湿度。  相似文献   

11.
对雅安引种的撑绿竹在雨雪冰冻灾害后的发笋、退笋及幼竹高生长进行了连续观测,结果表明:退笋变化规律与发笋规律基本吻合,即发笋高峰也是退笋高峰(8月下旬),退笋率灾后明显大于灾前,发笋率灾前灾后变化差别不大,在笋期的前35 d冻前与冻后的高生长基本一致,35 d后冻后(即发笋盛期和末期)绝对高度与高生长速率明显大于冻前,冻后幼竹高生长的Logistic曲线模型为:H=651.915/1+e6.867-0.12t。  相似文献   

12.
粽粑竹出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粽粑竹生长发育过程中不同阶段的出笋数、退笋数和幼竹高生长的测定,研究了粽粑竹的出笋、退笋和幼竹高生长规律.粽粑竹出笋时间始于2月初,结束于5月底,3月中下旬为出笋盛期,出笋呈正态分布.不同出笋时间的竹笋-幼竹高生长的数学模型表明,粽粑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慢-快-慢的规律,符合Logistic曲线.  相似文献   

13.
毛竹发笋与幼竹生长规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崇阳毛竹为研究对象,在毛竹生长较好的林分内进行标准地设置与调查,对笋体出土与毛竹幼竹生长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崇阳县毛竹在正常情况下的出笋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下旬,持续35 d左右。在出笋期间,各天出笋率和退笋率均服从正态分布。从笋体出土到地径生长停止为止,地径生长期约为25 d,表现出"S"生长节律。从笋体出土到毛竹竹高生长停止,毛竹高生长期约45 d,比地径生长期长约20 d,毛竹幼竹高生长过程出现昼夜节律,其竹高生长过程符合Logistic回归模型。利用Fisher最优分割法可将幼竹生长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笋体出土期(第1~13 d)、幼竹较快速生长期(第14~25 d)、幼竹快速生长期(第26~35 d)及幼竹形成期(第36~45 d)。毛竹各生长因子之间存在相关性,如地径与胸径为线性相关,地径与竹高以及胸径与竹高均为幂函数相关。依据毛竹发笋与幼竹生长规律,提出了维持毛竹林分可持续经营相应的生产技术。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龟甲竹的出笋规律、幼竹高生长规律以及光合特性。龟甲竹出笋和高生长规律的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发笋期分为明显的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一般在3月中旬开始发笋,历期33天左右;2016年,园内龟甲竹共发笋48支,其中由于人为损伤和营养不良,5支退笋;龟甲竹幼竹在高生长过程中,呈现"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符合Logistic方程;龟甲竹一天中总平均生长量为17.65cm,白天生长量更高。光合特性研究结果表明:龟甲竹净光合速率在12:00时达到最大值,呈"单峰型";其光响应与CO_2响应的结果表明龟甲竹利用弱光的能力较强,但CO_2同化能力弱,总体光合能力较弱;PAR、Gs、Tr、Ta和Ci是影响龟甲竹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生理因子,且影响效应逐渐减弱。  相似文献   

15.
金佛山方竹出笋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分别立地条件与林分结构设置固定样地逐日观测了金佛山方竹的出笋规律,出笋始于9月上中旬,结束于10月中旬,日最大发笋量为1.30枚/m^2,年发笋株数变动在3.50-17.0枚/m^2,发笋规律受出笋竹径级,立竹度的影响明显,海拔高度对出笋规律的主导作用明显。为金佛山方竹的年度经营措施制订和采笋策略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6.
于2019年,在广西南宁市七坡林场开展低丘松林下套种3种丛生笋用竹种(绿竹、麻竹、勃氏甜龙竹)试验,探究3种丛生笋用竹种的造林效果、发笋及幼竹生长规律。结果显示:勃氏甜龙竹的成活率高达83.15%,略高于绿竹(76.6%)和麻竹(62.13%);发笋时间,以勃氏甜龙竹最早(5月中旬),绿竹最晚(6月上旬);发笋持续时间历时最长的为勃氏甜龙竹(180 d),最短的为麻竹(150 d);麻竹的发笋量最高,平均单株母竹发笋率、退笋率分别为2.186、0.115,且以下坡位发笋率略高于上坡位,而退笋率相反;3种笋用竹幼竹高生长均呈现出慢—快—慢的"S"型生长规律,勃氏甜龙竹与麻竹的高生长速率相接近,生长盛期日均高增长量为12 cm; Richards、Gomperz.T方程分别较好地拟合了勃氏甜龙竹和绿竹、麻竹的发笋—幼竹高生长过程。  相似文献   

17.
红竹生长发育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红竹Phyllostachys iridenscens Yao et Chen是一种笋用、材用,篾用均佳,产量和经济效益都较高因而值得推广种植的优良经济竹种。本文是作者十余年来,在浙江省安吉县灵峰寺林场对红竹生长,发育连续研究所得资料的系统总结,内容包括竹笋-幼竹,成竹、地下茎生长,新造红竹林的发笋特性,成竹质量和红竹的开花结实等。  相似文献   

18.
勃氏甜龙竹的引种与无性系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福建南靖对泰国的勃氏甜龙竹进行了引种试验。6年的观察和结果分析表明:勃氏甜龙竹适合在中国南亚热带地区生长,其发笋期为5~11月,以6~8月为盛期,占全年发笋量70%以上;在造林第4年后,其笋产量就趋于稳定,比竹材产量提前1年达到稳定。在4个无性系中,以5号无性系的竹材产量或笋产量为最高,分别为45.95t/hm^2/a或12.1t/hm^2/a,并经竹笋的风味和营养成分综合分析,认为勃氏甜龙竹5号无性系是与麻竹、绿竹等相媲美的优良笋材两用竹种,具有重要的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9.
黄纹竹驯化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3年将野生黄纹竹在浙江省丽水市进行驯化试验,结果表明:黄纹竹出笋规律呈偏正态分布,出笋期在3月底至6月底;成竹率高达94.02%,退笋率为5.98%,退笋高度在40 cm以下不同高度均有发生且主要集中在10~30 cm;黄纹竹笋—幼竹高生长呈缓慢—快—慢的过程,分初期、盛期和末期3个时期,笋—幼竹高生长夜间生长量是昼天生长量的1.17倍,但生长末期昼天生长量高于夜间生长量;野生黄纹竹耐干旱,造林成活率高,造林第二年平均每株发笋数3株,成林快。  相似文献   

20.
糙花少穗竹发笋及幼竹高生长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黎茂彪 《竹子研究汇刊》2003,22(2):30-32,58
对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及幼竹高生长的研究表明 :糙花少穗竹发笋期在 2月中旬至 5月上旬 ,发笋初期在 2月中旬至 3月上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总数的 1 7.6 % ,笋重占 1 4 .5 % ;发笋盛期在 3月中旬至 4月下旬 ,出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72 .1 % ,笋重占 78.1 % ;发笋末期在 5月 ,发笋株数占整个生长期出笋的总数 1 0 .3% ,重量占 7.4 % ;发笋初期平均单株笋重0 .378kg,盛期平均单株重笋 0 .4 97kg,末期平均单株笋重 0 .32 9kg,表现为 :盛期笋 >初期笋 >末期笋 ;糙花少穗竹幼竹高生长高峰在笋出土后第 3~ 33d,高生长初期平均生长量 7.93cm· d-1 ,后期平均生长 4 .4 4cm· d-1 ,最大日生长量为 2 4 cm,整个生长期平均日生长量 1 5 .1 3c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