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08 毫秒
1.
[目的]分析退耕还林各林种树种的生长状况,评价退耕还林所产生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法]根据麻江县的地貌特征,将其分为东、中、西3个台阶。根据退耕还林的林种和树种分布情况,设置监测样地。2002—2014年对固定样地进行监测调查,研究不同样地树高、胸径和郁闭度的动态变化。[结果]通过对比分析,生态林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优于经济林,生态林中杉木模式和杉竹混交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高于其他种植模式。[结论]在退耕还林或其他造林项目中,麻江县应优先发展生态林,在发展生态林中应优先选用杉木纯林或杉竹混交模式。  相似文献   

2.
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了丘陵地区退耕还林造林树种的配置模式,包括针阔混交模式、阔叶树混交模式和竹类造林模式3种类型,并分别介绍了各个模式的技术思路、技术措施、目标成效评估及适宜推广区域,以为丘陵地区退耕还林工程的顺利施行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本文在对大通县退耕还林地立地性能分析的基础上,结合三年内对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的建设成果,提出并进行了退耕还林立地条件类型划分和造林类型的划分,旨在为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4.
秃杉可以改善杉木连栽地的土壤理化性质,杉木、秃杉混交能够延缓甚至防止地力衰退,探讨两者混交模式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开展不同树种组成、不同立地类型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的树种组成林分之间,在杉木、秃杉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方面,都有着极显著差异;不同树种组成、不同立地类型的交互作用对杉木、秃杉的胸径、树高和单株材积生长,以及林分单位面积蓄积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Ⅰ、Ⅱ、Ⅲ类地的混交比例,分别以8杉2秃、5杉5秃、5杉5秃为最适宜。  相似文献   

5.
本文简述了豫西地区实施退耕还林工程的意义,并主要从树种结构、抗旱造林的技术方法和乔灌草混交造林模式3个方面介绍了退耕还林造林实用技术。  相似文献   

6.
东兰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退耕还林树种设计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东兰县的宜林地为研究对象,参照德国的巴登-符腾堡和美国的巴恩斯等为代表的森林生态因子学派的理论和方法,采用典型抽样的样地调查及总结森林经营经验的方法,研究东兰县森林立地类型的划分及退耕还林树种的设计.结果表明,东兰县森林立地类型共划分为5个类型小区、6个类型组、15种立地类型:退耕还林地主要分布在5、7、8、9、10、11、13等7种立地类型上,退耕还林的3个功能治理区设计主要营造板粟、八角和喜树3种树种.研究将为东兰县退耕还林的林分经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立地分类定量化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根据我国退耕还林工程的实际需要,该文采取植被因子与环境因子相结合的综合多因子途径,以Matlab为平台,运用层次分析法和系统聚类分析法(HCM),对6 105个小班进行了全面调查,共获取原始数据40 000多个.以内蒙古凉城县为例,对退耕还林重点工程县进行了定量化立地分类.结果表明,该县划分为5个立地类型组、19个立地类型,同时,建立了退耕还林立地分类体系和定量化方法,为促进退耕还林工程实现生态、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通县退耕还林(草)生态示范小区建设,依据不同的立地类型,进行了林草配置模式的研究,提出了七种不同栽培模式,旨在为退耕还林(草)工程提供合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福建农业科技》2007,(6):20-20
通过武夷山市林业局科技人员的多年试验栽培,日前该市“泡桐混交林混交模式研究”项目通过评审验收。该课题在桐杉、桐竹、桐茶、桐栗混交试验模式中,初步探讨了泡桐混交树种的搭配选择,总结出桐竹、桐栗等混交模式的营林生产管理培育措施,为广大林农提供科学的可供借鉴的泡桐栽培推广技术,为今后泡桐混交林模式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了良好基础。  相似文献   

10.
按贵州省陡坡退耕立地分类的原则及分类系统[1-2],在示范区以岩组类型划分类型小区,以坡度等级划分类型组,以土被连续性或土层厚度划分立地类型.共分为2个立地小区、8个立地类型组、20个类型.立地类型和类型组体现了地块空间属性的分异规律,为退耕还林还草、水土保持工程建设提供了基础.  相似文献   

11.
准格尔旗退耕还林工程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退耕还林工程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建设工程,从提出到试点、全面实施再到成果巩固阶段,已经10余年时间,本文以内蒙古准格尔旗为例,进行退耕还林工程效益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退耕还林工程所面临的问题,并就退耕还林工程持续发展提出了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本文以营林造林技术为研究对象,以其在退耕还林中的应用和推广为研究目标。首先,对营林造林技术进行了简单概述;其次,重点从七个方面分析和探究了营林造林技术在退耕还林中的具体应用;最后,针对营林造林技术的推广提出了三点建议,希望能够为我国退耕还林工作以及生态林业建设的有效开展起到一定帮助作用。  相似文献   

13.
郭永红  张义华  张宏霞  樊华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30):16980-16983
[目的]研究不同造林模式对改善土壤的差异和机理。[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3种造林模式土壤的含水量、容重、总孔隙度、水稳性团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农田对照相比,退耕还林(草)3种造林模式的土壤含水量均显著地高;0—20cm表层的土壤容重均显著地高,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低;0~20cm表层的土壤总孔隙度显著地低,而20~60cm土层的则均显著地高;各土层土壤不同粒径的土壤团粒百分含量高于相应的农田;土壤有机碳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减小,说明退耕还林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向下输送。3种造林模式中以乔草型效果为最好。[结论]实施7年退耕还林(草)后,与农田相比,明显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和土壤结构.提高了土壤保水和蓄水性能。  相似文献   

14.
荔波县退耕还林工程调研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荔波县甲良村退耕还林工程开展情况进行调研,分析了其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为该县退耕还林工程的开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张娟娟 《安徽农业科学》2014,(27):9609-9611
根据2006~2012年的统计数据,运用灰关联分析方法,对宁夏南部山区隆德县的退耕还林(草)后续产业经济效益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隆德县退耕还林后续产业的推进取得了较显著的经济效益,其中种植业产值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联度最大,农民人均种植农业收入与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关联度最大,这表明隆德县是以种植业为主的县域,但林业和牧业收入的关联度相对较小.最后提出了改进退耕还林后续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相似文献   

16.
陕西吴旗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方法和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实地调查,对吴旗县林业生态工程实施的障碍因素、实施的具体方法、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分析.提出了抓住兑现机遇,把退耕还林、还草与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结合起来,实现人均基本农田达标,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确保退耕还林、还草后的粮食安全.并建议从当地实际出发,对生态林草和经济林草的种植比例、规格和验收标准作适当调整,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更好地结合起来,使退耕还林、还草更能符合当地实际.同时尽快制定并颁布有关林草保护的地方性法规,配置必要的人力和物力,使林、草管护工作尽快步入法制轨道.  相似文献   

17.
黄剑  朱林 《现代农业科技》2012,(19):165-166,170
以四川省阿坝州双江口水电站为例,结合当地的土地资源现状,提出了以退耕还林地安置移民的思路。在分析了当地退耕还林地的现状,并充分研究了退耕还林地利用方面的相关政策的基础上,对退耕还林地的开发利用方式进行了探讨,为促进移民增收探索新途径。  相似文献   

18.
本文以内蒙古退耕还林典型县卓资县为研究对象,根据1999年和2007年2期TM影像资料和其他辅助资料,分析了卓资县土地利用变化、区域差异特征和各类型之间的转化情况,并利用马尔可夫模型对2015年土地利用动态变化趋势进行预测研究.结果表明:内蒙古卓资县1999-2007年,因为退耕还林工程的实施,林地和草地的面积有较大幅...  相似文献   

19.
张宏霞  沈育伊  郭永红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32):15782-15783,15786
[目的]探讨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对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的影响。[方法]对甘肃省天水市秦州区退耕还林(草)工程9年后3种不同造林模式和农田对照的土壤养分和土壤微生物数量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不同退耕模式下,土壤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呈逐渐增加的趋势;不同退耕模式下,细菌数量最多,放线菌次之,真菌最少。细菌和放线菌的平均值都是农田对照>经济林型>乔草型>乔木型,而真菌表现为乔草型>乔木型>经济林型>农田对照。土壤三大类微生物数量的垂直变化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降低。[结论]不同退耕还林模式提高了土壤养分含量,增强了微生物的活性,促进了主要微生物数量的增加;巩固退耕还林(草)后续工程可改善土壤肥力;乔草型造林模式比单一树种造林模式(乔木型和经济林型)更有利于改善土壤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