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介绍了人工栽培茯苓的场地选择、栽培料准备、菌种培养、栽培管理、采收、病虫害防治等各环节。  相似文献   

2.
[目的]寻求解决茯苓连作障碍的技术方法。[方法]采用调节土壤pH和添加厩肥的方法来栽培茯苓,对比废弃茯苓栽培场与新开茯苓栽培场之间、废弃茯苓栽培场中各处理之间栽培茯苓的差异。[结果]废弃茯苓栽培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均未达到新场栽培效果,平均结实率分别比新场栽培低31.7和20.0个百分点;与废弃茯苓栽培场空白相比,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所产茯苓的质量略好,产量分别是后者的3.4和4.4倍,平均结实率分别高41.6和53.3个百分点。[结论]调节pH和调节pH+添加厩肥的方法能够提高茯苓的质量和产量,且后者效果要优于前者,但效果有限。解决茯苓连作障碍问题必须探寻其他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3.
茯苓人工栽培新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是最常用的药材之一,具有抗肿瘤、镇静、利尿等功能,也是传统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前茯苓产销平稳,1991年茯苓供过于求,市场价格急剧下跌,直至无人收购,严重挫伤了药农的生产积极性,导致1994年以来茯苓生产无人问津。从1996年起,茯苓产销矛盾慢慢由供大于求转向供求不衡,据有关部门权威人士预测,21世纪2004~2010年茯苓将成为新的热点药材,价格将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本中心为帮助广大药农把握时机,科学种植茯苓,特总结出一套人工栽培茯苓技术要点,并选育生产出一批茯苓菌种,届时投放市场。一、砍树栽培茯苓一般选择马尾松及其它柴松,…  相似文献   

4.
生产中,常用松树、椴木栽培茯苓,每生产1吨干茯苓,大约需要20立方米的松木,因此,茯苓生产与林业的矛盾越来越突出。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平衡,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一、栽培方法松树蔸栽培茯苓可分为无断根栽培和断根栽培。1.无断根栽培。用上年7月至当年2月砍伐后的松树蔸进行栽培,栽培前将树蔸皮铲去,晒1个月以上,选择晴天,在树蔸周围挖开30厘米左右深,把露出的树皮用斧头劈去,周围喷洒药效较长的农药,以防止白蚁发生。然后用刀把菌种袋子破开(但菌种不宜弄碎)…  相似文献   

5.
茯苓旱田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传统山林地栽培为对照,研究了茯苓旱田栽培技术,结果表明:旱田栽培茯苓产量3751kg(下窖面积为515m2),比在山林地常规栽培(对照组)高21.7%。旱田栽培茯苓结核率为99.74%,对照组为95.49%。茯苓单个结核率,旱田栽培为99.33%,对照为92.63%。菌核质量、经济效益,旱田栽培均比对照好。特别是旱田栽培取得了良好的生态效益,解决了多年来茯苓栽培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  相似文献   

6.
随着茯苓市场需求日益俱增、供不应求,发展茯苓产业已被宁洱县委、县人民政府纳入"十四五"规划。宁洱县是思茅松的主产地,具有大规模生产茯苓的优越条件。该文阐述了茯苓的生物学特性与药用价值,分析了茯苓的市场需求,并对栽培材料与栽培场地的选择准备、接种、接种后管理、采收、越冬管理等技术要点进行了逐一介绍,以期促进当地茯苓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农民增收致富。  相似文献   

7.
对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与单纯的茯苓旱田栽培的对照组间在菌丝生长期、菌核生长期、全生长期等方面没有显著差别。2组间在接种成活率、结实率、单个最大苓重、单窖产量等方面也没有显著差别。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对照组净收益分别是旱田种植芝麻的传统组净收益的7.23倍、7.88倍。试验组的总体经济效益比对照组高出8.95%。  相似文献   

8.
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探讨了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技术,结果表明: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与单纯的茯苓旱田栽培的对照组间在菌丝生长期、菌核生长期、全生长期、接种成活率、结实率、单个最大苓重、单窖产量等方面都没有明显差别;茯苓旱田立体生态栽培的试验组、对照组净收益分别是旱田种植芝麻的传统组的7.23、7.88倍,而试验组还有种植芝麻的收益,故总体经济效益比对照组高出8.97%。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茯苓的生物学特性,并从菌种制作、栽培料准备、栽培场地准备、"肉引"准备、栽种、栽后管理和采收加工等方面总结了大别山区茯苓高产栽培技术,以期为大别山区发展茯苓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对全国收集的10余种茯苓菌种进行对比,优选出适合江西种植的茯苓菌种菌丝。比较10个茯苓菌种菌丝生长速度、茯苓的产量、茯苓多糖含量。结果表明:JN与P02个茯苓菌种菌丝生长良好、茯苓产量高、产品品质优。本研究优选出JN与P0两个茯苓品种适合江西种植的优良菌种,为今后江西地区推广茯苓栽培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茯苓是我国传统中药材之一,也是一种著名滋补强壮剂,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茯苓的生产和应用得到大幅度的提高。最初栽培茯苓采用段木栽培,这种方法耗时多,资源浪费大,产量低,现在已很少使用,现在大多是采用砍伐后留下的松树蔸进行茯苓栽培,这种方法栽培茯苓变废为宝,操作简便,成本低,产量高,易于管理,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现将其栽培要领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2.
防虫网防治黑翅大白蚁至今未见报道,黑翅大白蚁在德江县及周边县茯苓产区发生普遍而危害日益加重,对茯苓的产量与品质影响很大,用显微镜观察鉴定为黑翅大白蚁,经野外防虫网扎袋栽培茯苓,对防虫网防治黑翅大白蚁技术进行研究,发现防虫网栽培较传统无网栽培有显著增产效果。  相似文献   

13.
茯苓栽培场土壤生态变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探明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原因。[方法]对岳西县里仁村茯苓栽培场栽培前和栽培结束约5个月后的土壤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及大型土壤动物种类和数量变化进行初步的生态调查。[结果]结果表明,对于茯苓栽培场不能连续使用的原因,有机质、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的变化可以排除;pH值有明显下降,推测是重要因素之一;蜚蠊目昆虫数量有明显增加,其因果关系尚需进一步研究。[结论]该研究为茯苓栽培场的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传统的松材线虫病疫木处理方法以防范线虫进一步扩散、蔓延为主要目的,如就地焚烧、熏蒸再续利用等,疫木的利用价值没有得到充分体现。为此,对在思茅松松材线虫病疫木上栽培茯苓进行了研究。在实践的基础上,总结了茯苓一级、二级、三级菌种制备,栽培场地的选择,栽培、管理、采收、加工等一整套在思茅松疫木上栽培茯苓的技术。  相似文献   

15.
茯苓是一种常用的中药材,每年需要大量的松木资源来生产,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用松树兜栽培茯苓有很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本人于2003年第一期在本刊刊登《松树兜栽培茯苓试验总结》后,收到部分读者来信,要求介绍松树兜栽培获苓技术,现将松树兜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6.
茯苓,别名云苓、松茯苓等。为真菌门担子菌纲、多孔菌科植物。以菌核入药,有利水、健脾、安神作用。茯苓的栽培方法较多,有段木栽培、树蔸栽培、松枝接种等,以段木栽培为多。  相似文献   

17.
茯苓的栽培一般以松林段为主要原料,大量的砍伐松木,对林业资源造成了破坏。本文作者在多年茯苓种植的经验上,探索利用锯末进行茯苓的栽培技术,对于发展我国茯苓栽培的新技术,节约宝贵的林业资源,协调发展地方经济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18.
茯苓系常用中药材.过去栽培茯苓,均采用"段木窖栽".耗费大量松树.改用松树蔸接种栽培茯苓,既丰产又节省松树.其方法如下:  相似文献   

19.
茯苓栽培新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茯苓是常用中药材,可食可补可入药,畅销港澳、日本、新加坡和美洲等地,全国年正常销售量达1000万公斤。过去栽培茯苓,均采用“段木窖栽”,耗费大量松木。实践证明,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可变废为宝,既丰产又节省大量松木,其法如下: 一、选蔸 松树砍伐后留下的树蔸,凡直径在16厘米以上者都可用于栽培茯苓。一般是用前一年秋天或  相似文献   

20.
茯苓是一种常见的中药材,60%以上的中药方中均配有茯苓。按照陈规,常规栽培采用松树段木生产。据医药部门估计,全国每年大约需要2万余吨干茯苓,而每生产1吨干茯苓大约需要20m^3的松木,这样,每年用于生产茯苓的松木就达40余万立方米。因此,茯苓与林业的矛盾就越来越突出。而我国每年又有大量的松兜放在山上腐烂,不仅浪费资源,还会给白蚂蚁提供生活场所,危害农作物。为了节约森林资源,保持生态,利用松树蔸栽培茯苓,减少原木砍伐,变废为宝,增加茯苓产量,减轻白蚂蚁危害农林作物,是符合国家倡导的发展节约型社会的重要举措,达到保护环境的目的,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现将松树蔸栽培茯苓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