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本研究分析了3个栽培密度水平(D1,30.0 cm×20.0 cm;D2,30.0 cm×16.7 cm;D3,30.0 cm×13.3 cm)对辽粳212稻瘟病和纹枯病发生程度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育期进程的推进,辽粳212稻瘟病和纹枯病呈逐渐加重的趋势;随着栽培密度的增加,发病率和病情指数也逐渐增加。与D3处理相比,D1处理纹枯病发病率降低26.15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5.91个百分点,叶瘟发病率降低43.71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21.51个百分点,穗瘟发病率降低42.47个百分点、病情指数降低16.41个百分点。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由高到低顺序是D1D2D3。栽培密度与辽粳212的叶瘟和纹枯病的发病率、病情指数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穗瘟发病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产量与密度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可以通过适当降低栽培密度来控制辽粳212的稻瘟病和纹枯病的发生程度,并提高辽粳212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试验在大田条件下,以龙粳31为试验材料,设置每穴4株(A1)、5株(A2)、6株(A3)和7株(A4)4个水平及行株距为30 cm×10 cm(B1)、30 cm×12 cm(B2)、30 cm×14 cm(B3)和30 cm×16 cm(B4)4个水平,分析不同密度下寒地水稻干物质积累、叶面积指数和产量构成特征及其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穴株数条件下,A3处理显著增加分蘖盛期和齐穗期干物质积累量,提高蜡熟期叶面积指数和成熟期产量,且产量较其它处理增幅2.34%~10.87%。各时期干物质积累量和叶面积指数随穴株距增加而降低。穴株数与穴株距交互作用下,各处理组合对水稻干物质积累量、叶面积指数、产量及其构成的影响存在明显或显著互作效应,以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处理组合(A3B1)效果最佳,产量达9 291.25 kg·hm-2。在试验设置密度范围内,产量与抽穗期茎鞘干重、叶片干重、生物产量和成熟期每平方米茎数呈极显著正相关,而与蜡熟期茎鞘干重、单株粒重、每平方米基本苗数和株高均呈二次函数关系。综合分析表明,每穴株数6株与行株距30 cm×10 cm(A3B1)处理组合模式更适合在目前寒地水稻龙粳31高产栽培中应用。  相似文献   

3.
农艺措施对降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给小麦纹枯病的有效防治提供依据,采用田间试验和抽样调查等方法,研究了不同农艺措施对降低小麦纹枯病病情指数的效应.结果表明,主要农艺措施显著影响小麦纹枯病的发生与流行.随播种期的推迟,纹枯病病情指数降低,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随基本苗数的增加,纹枯病病情指数升高,两者间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纹枯病病情指数随供N水平的提高而升高,随供K水平的提高而降低.这说明及时采取适宜的农艺措施,可有效减轻小麦纹枯病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影响杂交水稻纹枯病发生的若干植株群体指标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2004-2005年早季和晚季,以两系法杂交稻粤杂122为材料,设置8个氮肥处理,在广州进行连续4季田间试验,研究了纹枯病病情指数与穗分化始期茎蘖数(TILPI)、叶绿素含量(SPADPI)、抽穗期茎蘖数(TILHD)、叶面积指数(LAIHD)、叶绿素含量(SPADHD)等5项水稻群体指标的关系。结果表明,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因素包括气象条件和群体条件两大类。TILPI、SPADPI、TILHD、LAIHD和SPADHD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群体指标,它们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44.8%。日平均温度和相对湿度是影响纹枯病病情指数的主要气象因素,它们与TILPI、SPADPI、LAIHD、SPADHD一起,可以解释不同年份、不同季节、不同施氮处理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2.7%。纹枯病病情指数随着抽穗期群体透光率的提高而下降,由日平均温度、相对湿度和抽穗期群体透光率可以解释纹枯病病情指数变异的80.2%。在保证穗数的前提下尽量降低苗峰,提高成穗率,在保证光合生产能力的前提下,适当降低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抽穗期叶面积指数,提高群体通透性,是协调高产与防病矛盾、培育健康群体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采用玉米品种郑单958,基于不同种植密度,比较研究65 cm传统小垄(一穴单株,A;一穴双株紧靠,B)及110 cm大垄双行(一行为一穴单株、一行为一穴双株紧靠,C;两行均为一穴双株紧靠,D;两行均为一穴单株,E)不同种植方式下,玉米的产量构成因素、光合物质生产分配和光合性能指标动态变化及差异.结果表明,不同种植方式和密度对玉米产量影响显著,种植方式和密度交互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种植方式C和E产量优势得益于较高穗粒数、千粒重和穗数的相互补偿作用;种植方式C和E在吐丝后干物质积累及其向子粒的分配比例较高,吐丝后能维持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光合势、光合速率、叶绿素含量.  相似文献   

6.
2002~2003年开展插秧株数对北方粳稻产量及米质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在30 cm×20 cm密度条件下,1穴内每增加1株苗,株高降低1.5 cm;叶片减少0.3个;有效分蘖略有增加.每穴插2~3株苗时产量最高,1、4株次之,5株最低.穴插3株苗左右时加工品质最好,外观品质是随插秧株数的增加而变劣.除插1株时稻米中蛋白质含量有所增加外,其他处理的直链淀粉和蛋白质含量没有多大区别.  相似文献   

7.
自六十年代福建省推广矮秆品种开始,以及施肥水平的提高,纹枯病年年发生,且发生面积和危害程度呈上升趋势。1989~1991年笔者在闽北早稻田间调查,平均病情指数为13以上。发病较轻年份1995~1996年早稻生长中后期雨日少,光照充足的气候条件下抽样调查二片各100hm’的早稻田,株发病率:31.2~46.5%,病情指数为8.9~23.l,病斑高率平均23.8~43.3%。所以,这样发生而广的常发性病害对产量造成的损失,应引为重视。一、纹枯病对产量损失估计的概况中国、日本、南朝鲜和印度对纹枯病的危害严重度,产量损失估计已有许多报道。以往…  相似文献   

8.
玉米纹枯病周期性脉冲Logistic模型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于舒怡  傅俊范 《玉米科学》2011,19(3):141-144
以郑单958、辽单565和丹玉39为试材接种玉米纹枯病菌,对玉米纹枯病的流行动态进行系统调查,应用SPSS11.5软件将3年数据进行分析拟合。结果表明,与Logistic模型相比,脉冲Logistic模型可更直观、明确地反映年度间玉米纹枯病的周期性流行动态情况且符合该病发展的生物学意义;通过脉冲Logistic模型可以发现,年度间同一品种玉米纹枯病的最大病情指数(KN)和初始病情指数(dN)存在较大差异,表观侵染速率(rN)的差异较小;经Lo-gistic模型推导,明确沈阳地区玉米纹枯病指数增长期为玉米出苗至7月上旬,逻辑斯蒂增长期为7月上旬到8月末或9月初,衰退期为8月末或9月初到玉米生育后期。  相似文献   

9.
栽插密度对天优华占辐射利用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杂交水稻》2015,(4):65-70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不同栽插密度对超级杂交晚稻天优华占辐射利用和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栽插密度为21.4万穴/hm2(株行距20.0 cm×23.3 cm)至37.5万穴/hm2(株行距13.3 cm×20.0 cm)范围内,天优华占产量随栽插密度减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栽插密度主要通过有效穗影响产量。全生育期的平均辐射截获率(ALIR)、总辐射截获量(TIPAR)和辐射利用率(RUE)均随栽插密度的降低而逐渐减小。产量与ALIR、TIPAR及生育中、后期的群体辐射截获率(LIR)和有效辐射截获量(IPAR)均呈极显著正相关,与RUE呈显著正相关。天优华占栽插密度为30万穴/hm2(株行距16.7 cm×20.0 cm)时,整个生育期的平均LAI最大,且在生育中、后期叶面积指数适中,中、后期的群体LIR和IPAR以及后期的干物质积累量最大,产量构成因子间关系协调,在保证足量有效穗的基础上能够形成大穗、大粒,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田间试验研究了不同水稻品种对水稻纹枯病发病程度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纹枯病属中等偏重发生,对产量影响大,空育131病情指数最高,为26.15,产量损失最高,为28.29%。  相似文献   

11.
近年来随着气候的变化和玉米种植密度的加大,玉米纹枯病发生日益严重,该病株残体残留在田土表面土层较浅的区域进行越冬。为准确诊断玉米纹枯病,根据玉米主要病害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rDNA的ITS区间序列差别,设计合成1对特异性扩增引物(LZ-F+LZ-R)用于玉米纹枯病检测。该引物能从玉米纹枯病菌扩增到特异性的分子片段,说明设计的特异性引物可以用来检测玉米纹枯病菌。采集田间玉米纹枯病、玉米大斑病、玉米弯孢菌叶斑病、玉米灰斑病病株样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同时提取其病原菌和土壤总DNA,利用上述引物进行扩增。结果表明,只有以R.solani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反应体系在PCR仪中进行扩增最终能扩增出1条460 bp左右清晰的特异性条带,其他菌株均无特异性条带。利用该特异性引物只能从受到该病害侵染的发病组织DNA中扩增出特异性条带,对照及健康玉米植株均无扩增条带。接种该病原菌的土壤DNA也扩增出相应的特异性条带,表明特异性引物LZ-F/LZ-R可用于玉米纹枯病菌的分子检测和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12.
水稻对纹枯病的抗性属于典型的数量性状,多数栽培品种的抗病水平较低,并且抗性差异较小。水稻纹枯病接种和抗性评价体系是培育抗病品种的重要基础。利用植物生长箱的控温、控光和控湿条件以及生长势相对一致的水稻秧苗,对苗期纹枯病微室接种技术进行了改进。试验品种苗期的纹枯病抗性从高到低依次为YSBR1、特青、泰粳394、日本晴和Lemont,并且与大田成株期接种鉴定的结果一致。RT-PCR分析显示,苗期和成株期接种纹枯病菌均诱导4个水稻抗病相关基因的表达。通过"叶枕高"和"苗挺高"计算的各品种苗期病级变幅分别为2.82~8.54级和1.20~3.39级。前者与大田成株期的病级变幅一致,因而"叶枕高"病级计算方法更适用于微室接种鉴定体系。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冀东地区种植密度对冬小麦抗倒伏能力和产量的影响,于2011-2013年度以当地推广的冬小麦品种京冬8号为材料,设每公顷375万、525万、675万和825万株4个种植密度处理,分析了不同密度下小麦茎秆质量、抗倒伏指数和产量的差异.结果表明,密度增大使小麦基部第1节间增长,增加了基部节间长在茎长中所占的比例、株高和重心高度,导致茎秆变细,茎秆机械强度和抗倒伏指数降低.当密度达到每公顷675万株时,小麦出现倒伏,密度再增加,倒伏时间提前,倒伏程度增大.群体干物质积累量在生育前期随密度增加而增加,但大密度导致植株分蘖衰亡较多,降低生育后期干物质生产能力,至成熟时以每公顷525万株的干物质积累量和花前营养器官贮存干物质向籽粒的运转量最多.虽然每公顷675万株的有效穗数最多,但由于倒伏严重,其千粒重最轻,每公顷825万株的有效穗数和穗粒数均较少,因此这两个高密度处理的产量均较低.综合来看,在冀东地区,适期播种条件下,小麦京冬8号以种植密度为每公顷375万~525万株为宜,此密度下茎秆质量较高,抗倒伏能力较强,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淮糯12田间综合表现和高产栽培技术。【方法】以皖稻68为对照品种,采用单本和双本栽插方式,研究不同栽插方式对淮糯12经济性状、抗性和产量的影响,并总结了其高产栽培技术。【结果】采用双本栽插,淮糯12穗数较皖稻68少18.0万/hm^2,穗实粒数较皖稻68多18.5粒,平均产量为8655.0kg/hm^2,较单本栽插增产20.2%,较双本栽插的皖稻68增产10.6%。田间表现抗白叶枯病,抗穗颈瘟,中感纹枯病,高抗条纹叶枯病。栽培上要注意培育壮秧、合理密植、配方施肥和病虫草害防治。【结论】淮糯12产量高、抗病性较好,分蘖力较弱,适宜双本栽插.  相似文献   

15.
水稻纹枯病对水稻产量及米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水稻纹枯病是水稻的三大病害之一,由于水稻纹枯病只是一种隐性减产,并不被大多水稻生产者所重视,使该病目前危害程度愈来愈严重。本试验针对水稻纹枯病害对水稻产量及稻米品质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探讨水稻纹枯病不同病害级别、不同病情指数对水稻产量和稻米品质的影响,得出水稻纹枯病不但影响水稻的产量,而且还严重影响水稻的稻米品质,以此引起水稻生产者对水稻纹枯病的重视。在生产上加强对水稻纹枯病的防治,确保水稻高产优质。  相似文献   

16.
株行配置对春玉米根冠空间分布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先玉335为试验材料,设置7.50万株/hm2和9.75万株/hm2两个种植密度,60 cm+60 cm等行距和40 cm+80 cm宽窄行两个行距配置,比较株行配置对春玉米冠层、根系结构与功能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种植密度增加,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垂直分布明显上移,叶片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变化较小,行距配置对果穗、茎鞘干重百分比在垂直分布上影响较小。相对于等行距种植,宽窄行种植叶片干重百分比有下移趋势,群体不同叶位叶面积指数也表现为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群体上层LAI较小,穗位叶高效叶层LAI较大;随密度增加,根重有纵向下移的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在不同土层深度都显著降低。同一密度下,宽窄行种植根重的垂直分布出现下移趋势,根系TTC还原强度略高于等行距种植。高密度条件下,宽窄行种植降低了玉米果穗秃尖长,显著增加果穗穗粒数,因而显著提高产量,增产2.73%~10.86%,说明在宁夏扬黄灌区较高种植密度下,采用宽窄行种植能优化不同叶层结构,适当增加深层土壤根系所占比例及活力,有利于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7.
密度与行距配置对耐密型春玉米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采用3因素裂区设计,对3个耐密型品种在3个种植密度和3种行距配置方式下的农艺性状及产量的数量差异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密度对3个品种的株高、穗位高、茎粗、群体最大叶面积指数(LAI)、穗数、穗粒数和百粒重的影响达极显著水平,行距配置对产量构成3因素存在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多个作用大小不一的农艺性状间的交互作用共同影响决定玉米产量。强盛51与大丰26分别在密度为82 500 株/hm2和“66.6+33.3”cm宽窄行配置模式下产量最高,大丰26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采用“50+50” cm等行距种植产量可达15 000 kg/hm2以上,确定这3个组合为玉米超高产的最佳配置。  相似文献   

18.
一穴多株种植对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密度为82 500株/hm2,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调整株距,设一穴一株(对照,P1)、一穴二株(P2)、一穴三株(P3)3个处理,对比分析不同处理下夏玉米的光合速率、花后叶片特性、子粒灌浆速率和穗部性状,对粒重和产量进行评价,验证在高密种植条件下调整株距能否改善夏玉米子粒灌浆和产量。研究结果表明,通过一穴多株种植方式适当扩大株距可以提高夏玉米的光合速率,改善穗部性状,延缓夏玉米花后叶面积指数和SPAD值下降以及叶片衰老,夏玉米子粒体积、粒重和灌浆速率得到显著改善。与对照P1相比,P2、P3处理的产量分别提高5.8%、4.9%。在高密种植情况下,通过一穴二株来调整株距可以延缓花后叶片衰老,从而保证子粒灌浆足够的光合面积,最终实现粒重的增加和产量的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9.
杂交油菜云油杂10号高产栽培因子的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在云南省油菜生产中种植密度(X1)、氮肥(纯氮,X2)、磷肥(五氧化二磷,X3)、钾肥(氧化钾,X4)、硼肥(有效硼,X5)5个栽培因子对甘蓝型双低油菜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并进一步优化各栽培因子,本文采用五元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了油菜产量优化数学模型:Y=246.15 +12.70X2 +7.00 X3-6.26X12-9.81 X22-5.07X32-10.56X1X2-6.37X3X4。结果表明各因素对云油杂10号产量的影响大小顺序依次为氮肥、磷肥、种植密度、硼肥、钾肥。其中种植密度、氮肥、磷肥与产量的关系均呈开口向下的抛物线,种植密度过大或过小,施氮、磷肥过多或过少都会对油菜产量造成影响。种植密度与氮肥、磷肥与钾肥交互作用对油菜产量有显著影响,在种植密度10.5~22.5万株/hm2、施纯氮0~207kg/hm2、施五氧化二磷0~96kg/hm2、施氧化钾0~120kg/hm2时,两因子之间均为正相互作用。频率分析结果表明,油菜产量大于3 900kg/hm2的优化栽培措施为种植密度15.48~17.94万株/hm2、纯N、五氧化二磷、氧化钾、有效硼施用量分别为360.2~387.1、170.0~181.4、15.0~30.0、1.46~1.84kg/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