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09 毫秒
1.
通过长日照(18小时)短日照(8小时)方法,比较研究相同原产地(25°44′N)野生大豆与栽培大豆的光周期效应。(1)大豆出苗8天内即有明显光周期效应,(2)在短日照下,野生大豆光照阶段长度9—12天,栽培大豆3—6天,野生大豆从出苗到0.9复叶,栽培大豆从出苗到真叶期间通过光照阶段。(3)大豆光周期效应不仅制约开花,且制约能否结荚与成熟,(4)讨论了由野生大豆进化为栽培大豆光周期效应特性的变化趋向。另外,野生大豆光周期效应的强度,低纬度的高于高纬度的,同纬度低海拔的高于高海拔的。  相似文献   

2.
针对黄淮地区夏大豆产量低而不稳的状况,通过苏、鲁、豫、皖四省三年24万亩丰产栽培开发性试验,提出“七五”期间提高黄淮地区大豆产量,应以提高单产为主,相应恢复一定的面积,在栽培技术措施方面,重点突出早、全、匀、壮四苗;初花期追施速效氮肥与深沟畦田化种植等三项重点措施。并相应提出最高叶面积指数在4.5—5.5,生物产量亩产472—525 kg的夏大豆,籽粒产量为亩产150 kg的生理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该低海拔地区单位面积耕地上,实现最大经济效益的可行性,系统研究集成高效配套种植技术(模式)。[方法]通过在低海拔地区设置"果蔬玉米(间作菜用大豆)+果蔬玉米+花椰菜"高产栽培试验,分别计算单位面积产量并比较。[结果]种植果蔬玉米为主要作物的高效栽培模式可为低海拔且热量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栽培技术(模式)支持。[结论]可为该市农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模式)支持。  相似文献   

4.
依托单位:南京农业大学主要职责:以我国大豆主要病虫害的防控为目标,监测我国主要大豆病虫害的发生、危害状况,研究主要病虫害的发生规律和植物的抗性规律,通过与育种、栽培等功能研究室协作,提出科学合理的病虫害控制技术方案,保障我国大豆产业的安全发展。研究内容:建立大豆病虫害早期预警系统,提出适于北方春大豆区、黄淮海流域夏大豆区和南方多  相似文献   

5.
我县地处三熟制的北缘,长期以来大豆传统的种植方式主要有两种,一是麦、夏大豆两熟制,一是玉米间作大豆。夏大豆产量低.一般亩产只有250斤左右,麦豆两熟制亩产1000斤上下,比三熟制亩产1600斤左右低。因此麦豆两熟制面积不断缩小,现在种植很少。玉米间作大豆的方式,由于玉米与大豆共生期长(6月初—8月初)荫蔽重,大豆产量也很低,玉米间作大豆年亩产也只有1000斤左右。  相似文献   

6.
安徽省淮北平原夏大豆常年种植面积达八百多万亩,由于栽培管理不善,自然灾害频繁,产量长期低而不稳。根据国家攻关课题“黄淮海夏大豆丰产栽培技术研究”的要求,并在总结当地农村丰产栽培经验的基础上,从1983年开始连续三年对夏大豆丰产的生育进程作了详细的观察,探讨其高产生育模式及其促控技术.  相似文献   

7.
黄淮夏大豆生产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当前黄淮夏大豆生产上存在着种植分散、效益低、品种杂乱、商品性差等问题。为此,应强化育种、规范栽培、规模种植、发展专用型大豆生产,以提高夏大豆产量和品质,增强夏大豆在国内外市场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8.
黑龙港流域夏大豆均衡增产的关键技术对策河北省沧州市农林科学院,061000柴卫东夏大豆是河北黑龙港流域主要秋粮作物之一,常年种植面积290~350万亩,其中亩产为50~100公斤的中低产田面积占70%以上。干旱、瘠薄、管理粗放等是中低产田产量长期低而...  相似文献   

9.
对2009—2010年和2014—2018年度黄淮南片、长江流域夏大豆国家区试参试种产量及同期各试点的可照时数和主要气象因子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降水量是影响夏大豆产量的第一位敏感因子,其次是气温,再次是光周期。环境适应性濉科8号濉科998濉科23。濉科8号在花前温低多雨区域,濉科998在花后温低少雨的黄淮南片,濉科23在花前温低多雨少照、花后温高少雨多照的长江流域种植易高产。  相似文献   

10.
采用5因素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试验方法,研究了夏大豆3750 kg/hm2以上产量的综合技术措施与应用效果.结果表明,在6月5至30日播期范围内,商豆1099产量显著高于郑9007大豆品种;每晚播1 d,夏大豆减产约66~70 kg/hm2;在该试验条件下,6月15日为夏大豆适播期下限.在适播期范围内,达到3 750 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优化农艺措施指标为:氮肥(N)62.4~74.0 kg/hm2、磷肥(P2O5)109.2~129.5 kg/hm2、钾肥(K2O)78.0~92.5 kg/hm2,其施用比例约为1∶1.75∶1.25;种植密度19.2~19.9万株/hm2;应用多效唑1 818~1 980 g/hm2;灌溉时间7月28日至8月1日;叶面喷施硼砂1 338~1 542 g/hm2.优化栽培比常规栽培增产16.0%~22.4%,增产效果十分显著.  相似文献   

11.
卢增辉  孙克用 《大豆科学》1991,10(2):115-120
在夏大豆氮磷营养生理研究的基础上,1983~1986年在山东省巨野县温庄村连续4年在100亩以上获得平均亩产分别为152.5、179.5、203.2、202.2kg的产量。说明黄淮平原地区夏大豆增产潜力很大。本文重点阐述了利用鲁豆2号实现亩产200kg的形态生理指标、土壤条件和栽培措施。  相似文献   

12.
限制吉林省大豆生产的主要因素及采取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大豆的原产国,东北、内蒙古自治区和黄淮海地区有丰富的大豆种植资源,是世界上最适宜种大豆的地区之一,被称为大豆种植的黄金地带。吉林省位于东北大豆主产区的中部。在历史上曾经是东北大豆科研和生产中心,对推动东北大豆产业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但是,大豆的种植面积在20世纪中后期呈下降的趋势,21世纪初略有回升。文章从五个方面分析了吉林省大豆生产的限制因素,并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3.
大豆是我国重要的油料作物和高蛋白粮饲兼用作物,具有与根瘤菌共生固氮的能力。近十几年来,我国大豆品种更新快,导致大豆根瘤菌株与新品种匹配能力差、接种效果不明显。筛选与主栽大豆品种匹配性好、固氮效率高的广谱性优良菌株,可为针对性的施用大豆根瘤菌接种剂提供菌种资源和方案。选取本实验室前期分离保存的6个优良快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和2个慢生型大豆根瘤菌株,在砂培盆栽条件下与不同地区的27个大豆主栽品种进行匹配试验。测定分析了植株地上部分生物量、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指标。结果表明:不同大豆根瘤菌之间结瘤固氮能力存在极显著的差异;供试根瘤菌均能够与国内24个大豆品种结瘤,广谱性较好;植株地上部分高度、根瘤数量、根瘤生物量和根瘤固氮酶活与地上部分生物量呈显著相关;大部分接种根瘤菌后的植物生物量显著高于CK;HN01、GR3、HH29、HH103匹配性和固氮效率均不逊色于USDA110,具有在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长江流域、东南地区推广的潜能;从品种来看,中豆39、BD2、天隆1号与8株供试大豆根瘤菌的匹配接种表现出高生物量特点。此外,本文还筛选出大豆-大豆根瘤菌的表型最佳匹配组合中豆39-GR3,适合长江流域地区;同样筛选到东北地区、黄淮海地区、东南地区最佳匹配组合,分别是HN01-辽豆14、HN01-徐豆14、HN01-BD2。本文初步建立了优良根瘤菌与大豆主栽品种的匹配关系,为在田间试验中进一步筛选和应用这些优良菌株提供了材料和指导。  相似文献   

14.
大豆——根瘤菌——菌根真菌联合共生对大豆生产具有重要意义,接种根瘤菌能扩大氮肥来源、接种菌根真菌有助于作物从土壤中吸取更多的磷素,应用这两项生物技术可改善大豆氮磷营养、提高土壤肥料利用率,是作物走向自身从空中取氮,向土壤索磷的新方向。 土壤中存在着大量的土著根瘤菌和菌根真菌,要选择高效根瘤菌和菌根菌与之共生,  相似文献   

15.
不同播期夏大豆的产量、光合特性和气象因子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讨播期对黄淮海地区夏大豆产量的影响,以大豆品种齐黄34为材料,设置7个播期,比较了不同播期大豆产量性状的差异,并分析了降水和温度与夏大豆生育进程、光合性能指标、产量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关系。结果表明:在黄淮海地区,夏大豆花后阶段降水和温度是决定产量高低的重要因子。适期早播可延长夏大豆的生育天数,增加花后积温,提高花后累积日温差,花后阶段获得充足降水,可使夏大豆后期衰老速度减慢,提高光合势, 增加干物质量,提高收获指数。降水和温度主要通过影响单株荚数、单株粒重、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来影响产量,产量表现出随着播期推迟先增加后逐渐降低的趋势,适期早播有利于大豆增产。该研究可为黄淮海地区大豆播期的科学设置以及高产栽培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林贤齐  陈慧琴 《大豆科学》1992,11(2):159-165
经田间试验,对不同产量水平大豆的生育动态进行比较,结果表明:黄淮流域夏播大豆,以选用生育期近100天,株形紧凑的中秆或矮秆品种,适当提高密度,较易获得200kg/亩以上的稳定高产。其株高、单株干重与叶面积增长积累动态,呈苗期较慢,花荚期开始转快,鼓粒期减缓的“S”形曲线,各转折点变化较小,曲线较平滑有利于高产。200kg/亩以上大豆的生物产量与粒/茎较高,在提高单株荚、粒数的基础上,百粒重对产量的贡献程度相对加强,较高的叶面积系数与干物质积累,尤其是鼓粒期间保持较高的光合势与群体干物质增长量,是取得200kg/亩以上产量的必要条件。  相似文献   

17.
粮饲兼用玉米单交种陕单19是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农学院专用玉米研究室,1997年用自选自交系Y75作母本,本所自交系武308作父本杂交育成。经过2000~2002年陕西省夏播玉米区域试验、生产示范试验,表现出结实性好、适应性强、综合抗性突出、活秆成熟、子粒产量高、茎叶产草量高、可子粒饲用和粮草兼用等特点,适用于陕西乃至黄淮海区夏播或华北春播地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8.
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我国大豆生产的利弊分析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金之庆  葛道阔 《大豆科学》1994,13(4):302-311
采用作物模拟模型与气候变化情景耦合的方法,评价了全球气候变化对我国东北,华北和长江中下游平原大豆、产量和灌溉量的影响;还结合若干成功的农业气候指标和计算方法,分析了研究区域未来夏播大豆种植北界的地理位移,以及水分条件和大豆品质方面的变化等。对CO2浓度增加的直接生理影响也进行了考虑。  相似文献   

19.
黄淮海地区夏大豆区试品种化学品质的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研究了1985-1990年黄淮海夏大豆区试品种籽粒蛋白质和脂肪含量在不同试点的变化,鉴定出高蛋白质含量品种9个,高脂肪含量品种1个,兼用型双高品种14个高蛋白大粒品种1个,高蛋白产量品种10个。研究了蛋白质,脂肪,蛋白质+脂肪与蛋白质产量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1986~1990年期间,在大豆孢囊线虫1号生理小种严重发生的地块(辽宁省康平县),对来自黄、淮、海大豆产区的7,772份大豆种质资源进行抗性鉴定。结果表现免疫的品种(根上无孢囊)8份,抗病的69份,这些品种多是黑色种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