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采用F-BSG制片法对寸三莲染色体组型及GiemsaC-带带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其染色体数目为2n=16,核型公式为2n=16=2st+4sm+8m+2m(SAT),第6对梁色体有随体,染色体长度比为3.3,N.F.值为30,属2B核类型,染色体相对长度组成为2n=16=4L+2M2+4M1+6S,Giemsa C-带带型主要为着丝点带。  相似文献   

2.
甘蔗染色体及Giemsa—C带研究初报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本文研究了甘蔗属三个种4份材料染色体的Giemsa-C带,结果表明;(1)甘蔗根尖经过预处理→固光→酶解→涂片→熟化→BSG分带处理程序,可以诱导出染色体的GiemsaC带,长时间熟化处理是取分带成功的关键;(2)蔗茎段经过变温培养,诱导幼根,可以促使根尖细胞同步分裂,提高中期分裂相的比例,(3)二个刈手密野生种和热带种异染色程度较低,是进化上较为原始的种;中国种异染色质含量高是较为进化的种,并对  相似文献   

3.
该文报道了三峡库区37个地方资源Ciemsa C-带的多态性,在资源间与资源内部存在一定的多态性.C-带的分布与总数目各不相同.各地方资源Ciemsa C-带总数在4~13之间,但主要集中于9左右.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变异系数,选育自交系应考虑其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4.
该文报道了三峡库区 37个地方资源GiemsaC—带的多态性 ,在资源间与资源内部存在一定的多态性。C—带的分布与总数目各不相同。各地方资源GiemsaC—带总数在 4~ 1 3之间 ,但主要集中于 9左右。不同材料有不同的变异系数 ,选育自交系应考虑其变异系数  相似文献   

5.
岭南牛的染色体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带、C带和Ag-NOR,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 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 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 ̄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  相似文献   

6.
研究了11头(6♂5♀)岭南牛的核型、G型、C带和Ag-NOR_s。结果发现,岭南牛群体内Y染色体存在多态性,Y染色体有中和近端着丝粒染色体,中着丝粒Y染色体的G带和C带与普通牛(Bostaurus)相同,近端着丝粒Y染色体G带和C带与瘤牛(Bosindicus)相同。统计了2928个细胞的Ag-NOR_s数目,每细胞平均Ag-NOR_s数为5.377±0.279,变化范围3~10个。认为岭南牛是我国北方普通牛与南方肩峰牛两大牛群汇合交汇点的南部边缘之一。  相似文献   

7.
云Wei染色体组型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脾脏细胞低渗-空气干燥法制片,Giemsa染色,对云Wei(Enedrias nebulosus)的染色体组型进行分析和研究,其染色体数目为2n=26,总臂数NF=52,全部为中部着丝点染色体。  相似文献   

8.
新麦草属两物种的C-分带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新麦草属(Psathyrostachys)两物种新麦草(Psathyrostachysjuncea)和华山新麦草(Psathyrostachyshuashanica)进行根尖染色体C-分带,获得清晰的C-分带带型,并对二者带型进行了描述。结果表明,二者C-分带带型有较大差异。P.juncea的C-分带带纹较P.huashanica丰富,P.huashanica所有染色体均显较强端带。通过二者带型比较,对华山新麦草是否仍应保留在新麦草属提出质疑,并提出了将新麦草和华山新麦草的基因组分别标为Nj和Nh以示区别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加钙培养的小麦黄化苗和绿苗,经过红光(R)、远药光(FR)处理有效地提高谷氨酸合成酶(GOGAT)的活性。不同光质对麦苗硝态氮代谢关键酶活性的影响与细胞内钙调系统及其作用靶酶-Ca^2+-ATPase、H-ATPase活性有密切的联系。Ca^2+-ATPase、H-ATPase的作用能改变细胞内H、Ca^2+的浓度,从而调节细胞的内环境,进而对植物的代谢过程起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0.
Ca~(2+)与GA对春小麦成苗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钙离子(Ca2+)、赤霉素(GA)、钙赤合剂(Ca2+-GA)处理干旱逆境条件下的春小麦种子,检测春小麦在萌动、萌发、成苗过程中的根芽生长情况及不同阶段所忍耐的临界水势阈值,以研究Ca2+、GA不同组合对种子成苗的调控作用。结果表明,芽长是Ca2+-GA>GA>对照(ck)>Ca2+;临界水势为Ca2+-GA<GA<Ca2+<ck。Ca2+-GA的利用能明显促进种苗的生长,提高种子的保水能力。  相似文献   

11.
中国栽培芝麻资源的品质状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国栽培芝麻资源极其丰富,遍布全国25省、市,在北纬18-47度、东经76-131度。从2967份芝麻种质资源的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脂肪、蛋白质含量较高、脂肪酸的组成较好、芝麻资源中有50%以上的脂肪含量在53%-56%之间、还有33份品种的脂肪含量高达60%以上;蛋白质含量有17份品种为27%以上;亚油酸含量有74份品种为50%以上,品质状况表明:脂肪含量是南方低北方高,随着生育期的延长、地理纬度的增高、种皮颜色的变浅而脂肪含量递增,芝麻品质及其形成过程受环境条件和生物学特性的影响。现已筛选出124份芝麻种质优质材料,供育种工作者利用。  相似文献   

12.
对山东省现有的1223份高粱地方品种资源的农艺性状和部分材料的抗逆性、抗病虫性以及籽粒的蛋白质含量、赖氨酸含量和单宁含量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中株高以高秆品种最多,其次是特高秆品种,生育期集中在106~120d,千粒重以小粒品种和中粒品种最多,分别占34.59%、43.34%;穗长集中在20.1~35cm,穗粒重集中在30.1~70g;穗型以散穗最多,粒色以红粒为主,壳色以黑壳最多。高粱抗性中,已经鉴定的材料有2份耐盐性为1级,96.09%材料的耐盐级别为4、5级,有4份材料抗旱为1级,有2份材料对黑穗病免疫,多数材料不抗螟虫和蚜虫,但有9份材料抗螟性为1、2级;在已经测定的种质资源中有79.16%的材料蛋白质含量低于12.5%,有7份材料的蛋白质含量超过15%,有81.54%的材料赖氨酸含量在0.21%~0.40%之间,有4份材料赖氨酸含量超过0.45%,单宁平均含量0.645%,基本成正态分布,有101份材料含量低于0.1%。总之,山东省地方品种资源农艺性状、抗性、籽粒品质变异类型丰富,可以为高粱育种提供良好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本文分析鉴定了523份四川高粱种质资源的蛋白质,赖氨酸及单宁含量,并讨论了品质性状的改良问题。  相似文献   

14.
云南地方稻种不同分类方法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中国的丁颖和程侃声栽培稻分类体系的基础上,按俞履祈的变种分类方法对云南搜集保存的5285份地方稻种资源进行分类研究表明:(1)云南是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变异中心。(2)云南地方稻分属58个变种,为中国栽培稻变种的总和,但品种数约占中国栽培稻的8.6%;其变种特点是以普通籼、红籼,红粳、普通粳、普通糯粳和红光壳粳为优势变种,粳稻变异大于籼稻,深色型、糯稻、光壳稻和有芒变种占有较高比较。(3)云南地方稻种分为籼粳2个亚种、6大生态群,其中热带粳群、光壳粳群和普通粳群的品种数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3.6%,18.1%,32.1%,分别为13,11和18个变种;早中籼群、冬籼群和晚籼群的品种分别占云南地方稻种的1.8%,0.5%,43.9%,分别为11,4和24个变种。(4)云南地方稻籼亚种26个变种和粳亚种32个变种。籼水稻和晚稻是籼亚种的基本型,籼陆稻和早中稻则是生态变异型。粳亚种中的水陆稻、粘糯稻、早中和晚稻之间均没有基本型与变异型之分,且与籼亚种中的有明显区别。这进一步揭示了云南地方稻种籼和粳为两个独立起源中心。(5)初步提出云南栽培稻分类体系为按“种-亚种-生态群-生态变种群-品种类型”的5级新型分类体系。  相似文献   

15.
根据全国314个主要栽培大麦品种的书面材料和标本,鉴定出它们属于普通大麦种、二棱大麦和多棱大麦两个亚种,共82个变种,其中新变种28个。多棱大麦变种占83%,稞大麦多于皮大麦。变种中以稀穗、长芒、齿芒,穗和籽粒深色(黑、褐、紫、兰绿)、长毛小穗轴等类型占多数。二棱大麦以nutans和erectum,多棱大麦以pallidum,parallelum,pyramidatum,coelcste,revelatum和nudipyramidarum等变种分布较广。变种数、深色型变种和多棱大麦变种的分布频率都以青藏高原为最高。因此认为,多棱大麦是我国主要栽培类型,青藏高原可能是我国栽培大麦的起源中心。  相似文献   

16.
17.
中国野生大豆(G.soja)研究十年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13  
大豆起源于中国。中国野生大豆资源约占世界总数的90%。近十年来,我国国学者对野生大豆的多学科研究,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很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野生大豆研究已进入一个新的历史时期。本文综述了野生大豆的分布与生境、形态发育和生态性状、生理生化性状、品质性状、病虫抗性、细胞遗传学性状以及杂交利用、大豆起源进化分类方面的研究结果,并提出了今后研究工作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18.
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为了研究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用13个亚洲栽培稻品种(9个籼稻,4个粳稻)和13个非洲栽培稻品种形成7个处理:I,籼稻亲本9个品种;Ⅱ,粳稻亲本4个品种;Ⅲ,非洲栽培稻亲本13个品种;Ⅳ,籼稻/非洲栽培稻杂种95个组合;Ⅴ,粳稻/非洲栽培稻41个组合;Ⅵ,籼/粳亚种间杂种39个组合;Ⅶ,非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种11个组合;于2000年早稻在海南三亚对分蘖期、抽穗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进行研究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上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也有强于籼粳亚种间杂种的竞争优势,粳稻与非洲栽培稻间的种间杂种在分蘖期及抽穗期单株干重上都有显著的超亲优势,但与籼粳亚种间杂交种相比,竞争优势不明显。同时发现,非洲栽培稻品种间杂交种也有很强的超亲优势。这些结果表明,籼稻与非洲栽培稻杂交种可比籼粳亚种间杂交种显著提高分蘖期的单株干重及单株茎蘖数,而粳稻与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则是除籼粳杂交外的另一条增加生物产量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9.
31个安徽籼稻地方品种(Oryza sativa L.Subsp.indica)选作为试验材料.应用多元统计分析方法对各品种间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距离进行测定,并对安徽地方品种作了系统分类.结果指出,尽管各品种的地理环境不同,品种间的遗传差异仍然存在.根据遗传距离将这些品种划成6个不同类群.这一研究将在水稻育种和安徽水稻地方品种资源改良中起指导性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