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倪进玉  林克翠 《河北渔业》2000,(5):28-29,45
<正>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不断发展,河蟹养殖主产区的病害也不断增多,特别是池塘、稻田和高密度养殖水体。藻类着生症、纤毛虫病和颤抖病,严重摧残着河蟹的正常生长,给养殖者带来很大的损失,甚至绝收。笔者1999年在安徽无为调查时,发现一户1200m~2的蟹池患颤抖病,到11月底只收4只成蟹。笔者根据近几年的养殖、试验和研究,总结出用中西药内服,物理和化学方法共用,预防和治疗河蟹颤抖病,收到一定的效果。现浅谈该病的发生及治  相似文献   

2.
河蟹颤抖病是当前河蟹养殖中危害最大的疾病,严重地阻碍了河蟹养殖业的发展。据不完全统计,九九年该病的发生率达50%以上,死亡率达30%以上,甚至个别池塘达到死亡率在80%以上,给养殖户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因此,养殖业者谈“抖”色变。河蟹颤抖病,又叫“宽爪病”或“抖抖病”等,其主要症状为:病蟹的援食减少,活力能力减弱或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之上,反应迟钝,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背部向下很难翻身。病蟹解剖后,蟹体的肉质糊化,甚至步足肌肉萎缩,中空。有些病蟹肝脏病变,肠道发炎,无食或少量食物,有些病蟹伴有腹水…  相似文献   

3.
<正>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nsis)俗称河蟹(以下简称河蟹),河蟹颤抖病是对其养殖危害最大的重大流行病,自从1994年发现以来,每年都是各地的河蟹养殖最严重的疾病之一,尽管近年来河蟹颤抖病发生有减缓趋势,但局部地区仍有大面积暴发,死亡率仍可高达50%以上,给河蟹养殖造成巨大损失。经过多年的系列研究,已证实螺原体是引发河蟹颤抖病的主要病原,该病原也是水产新型病原,已经被国际上正式命名为  相似文献   

4.
河蟹颤抖病是近年来在我国河蟹主产区的高发疾病之一,严重影响河蟹养殖效益的提高,可以说养殖业者“谈抖色变”。其主要症状为:发病初期,病星摄食减少,蜕壳困难,活动能力减弱,而后病星爬到池岸边或伏于水草上,步足连续颤抖,口吐泡沫,不能爬行,病餐肉质糊化,内脏病变,肠道、胃及鳃严重发炎肿胀,通常在短时间内迅速感染,继而引起批量死亡。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病原学研究表明:河蟹颤抖病的发生及发展不是孤立原因造成的,而是多种因素的综合复杂体现,因此在预防及治疗河蟹颤抖病的过程中,若一味采用“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大面积暴发的中华绒螯蟹"水瘪子"病,对江苏尤其是里下河地区的河蟹养殖业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养殖从业者一度对其恐慌犹如当年河蟹的"颤抖病",也引起了政府相关部门与科研工作者的高度重视。然而,对该病暴发原因众说纷纭,包括苗种品质下降、养殖环境恶化、清塘药物菊酯的残留、配合饲料营养不足、机体代谢障碍及包括弧菌、WSSV、微孢子虫(绒螯蟹肝胞虫)等病原都被认为可能是"水瘪子"发生的诱  相似文献   

6.
正随着河蟹养殖规模不断扩大,各种病害也随之产生,其中颤抖病是较为常见、危害较严重的一种,此病又称"抖抖病""环爪病"。该病1990年在我国出现,1997年后呈大规模流行,1998-1999年为发病高峰期,3-11月为主要发病季节,严重发病地区发病率90%,死亡率70%,对河蟹养殖业危害巨大(陈爱平等,2011)。螺原体对水生甲壳动物有广泛的侵染性,除河蟹外,在小龙虾、南美白对虾、罗氏沼虾及青虾中也相继发现螺原体病原。笔者以泗洪地区河蟹颤抖病发病塘的病蟹及同塘套养的青虾为检测对象,通过对发病样本肝胰腺中的细菌和肌肉中螺原体进行鉴定,以期为今后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科学养鱼》2001,(8):48-48
当前,水生生物已进入旺盛的生长期,各种水体致病菌大量繁殖,河蟹病害发生越来越多,特别是河蟹颤抖病在各养殖区域已开始大规模暴发,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90%以上,死亡率在70%以上,损失惨重,综合防治河蟹颤抖病已成为蟹农的当务之急。为此,我们针对河蟹颤抖病发生的病因,采取一些综合防治措施,取得了较为明显的治疗效果。一、发病情况该病在水质较肥、污染比较严重的池塘,特别是在水质突然变化(如暴雨、水温突然升高或降低等)情况下最易发生,主要危害成蟹。该病流行时间长,从3月至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其中…  相似文献   

8.
中华绒螯蟹“颤抖病”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内陆水产》2001,26(6):28-29
中华绒螯蟹(河蟹)是我国淡水名产之一,近年来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河蟹的病害问题日显突出,其中“颤抖病”最为常见,是河蟹养殖过程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疾病。1 症状病蟹反应迟钝、行动缓慢、螯足的握力减弱、蜕壳困难、摄食量减少以至不摄食;鳃排列不整齐、呈浅棕色,少数甚至呈黑色;血淋巴液稀薄、凝固缓慢或不凝固;心脏、腹神经节肿大,心跳乏力,肝胰腺呈淡黄色、严重时呈灰白色,背甲内有大量腹水,步足的肌肉萎缩水肿;有时头胸甲的内膜也坏死脱落。该病的典型症状为步足颤抖、环爪、爪尖着地,腹部离开地面,甚至蟹体倒立,所…  相似文献   

9.
前言近年来,河蟹养殖已成为高产、高效益的一个行业,获得了蓬勃发展,但是从97年以来;各河蟹养殖密集区域陆续Q模暴发河蟹“颤抖病”,流行时间长,发病面广,在相当多的养殖区域,其发病率甚至占到60%以上,且有逐年发展的趋势形势十分严峻,为此我们进行了河蟹”颤抖”病的预防及治疗研究初探,现将有关结果报告如下:一、流行病学调查1.发病季节及水温通常该病的发病季节为6-9月份,其中高峰期为8月,该病的发病水温范围在22-35t,其中25-28t为发病适宜d温,一般水温下降至20℃以下,则该病的发生率急剧下降Z2流行水域该病的流…  相似文献   

10.
正一、河蟹颤抖病的流行病学调查2018年进入6月后在江苏苏南地区的宜兴、高淳和安徽当涂等地区,近几年来少见的河蟹颤抖病开始大范围的出现;进入7月后多地区颤抖病多发,发病池塘河蟹死亡量持续上升,从每亩几个到严重时的10多个,死亡量大,河蟹颤抖病是苏南、安徽区域河蟹养殖一个死亡量很大的病害。一般个体重  相似文献   

11.
<正>苏州市吴中区水产养殖业发达,是河蟹养殖老区,蟹农养殖经验丰富、技术水平较高,但是令广大养殖户担心的是河蟹颤抖病似有卷土重来之势。2018年8月至11月,吴中区临湖镇现代渔业示范园、东山镇俞家厍、车坊镇澄湖养殖场共16个蟹塘先后发生程度不一的河蟹颤抖病病例。我们对疑似颤抖病的病蟹进行细菌学检测,同时送样到江苏省渔业技术推广中心,采用中华绒螯蟹螺原体PCR检测方法(SC/T 7220-2015)检测是否存在螺原体。本文报道2018年吴中区河蟹颤抖病发病现状的调查结果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病对策。  相似文献   

12.
呼肠孤病毒引起河蟹颤抖病的人工感染与药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自 1995年发现河蟹“颤抖病” (或称“抖抖病” )以来,到 1999年止,全国各河蟹养殖主要省区均发生了颤抖病的报道。刚开始发现颤抖病时,以池塘河蟹精养池发病为多,流行季节在 5~ 10月,高发季节在 6~ 9月,主要危害 2龄蟹;至今,除池塘精养池仍发病外,其它不同养殖方式下的养殖河蟹也有发病,只是池塘精养池的发病率最高, 1龄蟹发病现象也很严重,流行季节呈明显延长,从 4月到 11月均有发病,高发季节在 5~ 10月,具明显的暴发特征,疫区损失严重。国外对蟹类病毒已有一定研究,但不涉及中华绒螯蟹〖 1、 2、 3、 4、 5〗,国内…  相似文献   

13.
颤抖病是因河蟹发病后身体颤抖、痉挛而得名 ,又因发病症状而俗称环腿病、抖抖病等。初发病河蟹与正常河蟹无异 ,随着病程发展而表现食欲下降 ,行动缓慢 ,反应不敏捷 ,最典型的就是步足环缩 ,身体撑起时无力 ,腹部朝上时就无力翻身复原。该病是近年来危害河蟹最严重的疾病 ,一旦发病如不采取强有力的防治措施 ,就会造成大规模的传染、扩散。发病率、死亡率一般均在40 %以上 ,高的可达90 %以上 ,甚至整塘绝收。从几年来养殖实践、病害防治情况进行对比来看 ,做好下列几点对该病的预防与治疗效果较为理想。1 杜绝传染病原 :用生石灰带水…  相似文献   

14.
河蟹“颤抖病”始见于199。1年的池塘养殖,很少量的成蟹出现此病症。1995年以后病情迅速蔓延,导致河蟹养殖成活率逐年下降,许多塘口绝产绝收。“颤抖病”的病症:病蟹体瘦、壳软,活力差,腹部及附肢指节、掌节有红色水锈、不能正常蜕壳或蜕亮后不久便死;临死前活动呆滞,附肢僵硬并不停地痉挛(这是“颤抖病”这一俗称的由来),易并发黑鳃病和聚缩虫病。解剖病蟹可见肠道水肿、肌肉萎缩、肝脏糜烂等症状。有关单位初步研究表明:“颤抖病”的病原为病毒。发病时间及特征:7、8、9三个月是“颤抖病”的发病高峰期,高温季节该病表现为…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随着水产养殖品种结构调整,市场需求的扩大,河蟹养殖已逐渐成为水产养殖的当家品种。河解养殖在一些地区的养殖比重已上升70%左右。1998年尽管水产养殖效益有所下滑,但河蟹市场价格有所上扬,这将进一步刺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而苗种是制约河蟹养殖业发...  相似文献   

16.
王笃彩 《淡水渔业》2001,31(3):43-44
随着河蟹养殖业的发展 ,河蟹的病害问题显得越来越突出 ,不但导致河蟹商品率下降 ,而且能造成大面积死亡 ,给养蟹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其中以河蟹颤抖病、纤毛虫病、蜕壳不遂病、水肿病等造成的危害最为严重。笔者对这四种疾病采用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法进行防治 ,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总结如下 :1 预防为主、防患未然河蟹养殖是一种新兴产业 ,其历史仅二十余年。许多河蟹疾病的病因病理还不十分清楚 ,治疗措施也还在摸索研究阶段 ,缺乏特效药物。治疗手段也不能象对待畜禽那样强行喂药或注射给药 ,一旦河蟹停止进食 ,损失将无法挽回。…  相似文献   

17.
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卫境 《淡水渔业》2002,32(2):25-27
近年来 ,河蟹颤抖病、蟹奴病等病害的暴发较为严重。 1999年 ,江苏部分地区的河蟹生产曾因颤抖病的暴发而损失惨重 ,有些生产单位几乎全军覆没。对此 ,去年以来 ,在省、市、县各级水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 ,各地河蟹生产逐步开始了健康养殖的试验示范 ,并且成效显著。笔者就河蟹健康养殖的主要技术措施小结如下 :1 严把蟹种关1 1 品种要纯正 目前我国养殖的河蟹主要来自三大水系 ,即长江水系、辽河水系及瓯江水系。实践证明 ,不同水系的河蟹 ,只有在各自水系的环境条件下才能发挥其区域生长优势 ,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1 1 1 长江水系蟹种的…  相似文献   

18.
河蟹颤抖病又叫河蟹抖抖病、河蟹环爪病、河蟹抖脚病、中华绒螯蟹小核糖核酸病毒病等,是当前河蟹养殖生产中危害最严重的一种蟹病。自 1994年在江苏省个别养蟹池塘中发生颤抖病后,接着在上海、浙江、安徽、江西以至全国养殖河蟹的地区均有发生,且未采取有效防治措施的地区还在日趋严重。无论是池塘、稻田还是网围、网拦养蟹,从 3月至 11月均有发生,尤其是夏秋两季最为流行;从体重 3克的蟹种至 300多克的成蟹均患病;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有的地区发病率高达 90%以上,死亡率在 70%以上,发病严重的水体甚至绝产,损失惨重。因此引…  相似文献   

19.
90年代以来 ,河蟹已逐渐成为一个高产出、高效益的新的养殖品种。我省近几年也有许多地区开展了河蟹养殖。河蟹养殖虽然效益可观 ,但风险也很大 ,主要是病害的威胁。随着养蟹业的不断发展 ,病害的危害程度也越来越大。所以掌握河蟹的常见病及其防治的相关知识 ,对于河蟹养殖者显得尤为重要。河蟹疾病归纳起来有病毒病 ,细菌、真菌病 ,由原生动物、蠕虫和甲壳动物所引起的寄生虫病 ,寄生藻类病。另外 ,还有由于水质恶化和管理不当而引起的非寄生性疾病。下面就介绍一下河蟹的常见疾病及其防治方法。1 “颤抖病”(又叫“抖抖病”)1 1 该病…  相似文献   

20.
河蟹是我国水产养殖的主导品种之一。近几年来,我国的河蟹养殖业发展迅速,河蟹养殖也已形成规模化,但同时也带来了种质、资源、环境及病害等诸多问题。由于持续过度捕捞,河蟹的天然资源每况愈下;不同水系间河蟹的盲目引种和苗种的无序流动,造成种质混杂与种质严重退化,种质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河蟹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由于多年的快速发展,长江流域的绝大多数湖泊等大水面已开展了河蟹养殖,养殖的集约化程度不断提高,造成养殖环境不断恶化,病害频繁发生。为了我国河蟹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必要针对当前河蟹产业发展中存在的关键问题进行一次整理和规范。 新年伊始,本刊特约上海水产大学王武、成永旭、李应森三位教授推出有关河蟹的专题讲座,对河蟹的生物学、河蟹的人工繁殖和育苗技术、仔蟹培育技术、1龄蟹种培育技术、商品蟹养殖技术、蟹文化等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阐述,以飨读者。[编者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