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阴山北麓广大农牧交错区由于人口增加,草原低洼地已被开垦殆尽,近年来,草原上大量坡地被开垦为坡耕地。由此带来的生态恶化问题日益严重。以内蒙古包头市达茂旗腮吾素嘎查为例,研究了阴山北麓农牧交错区草原坡地开垦对土壤侵蚀、植被数量特征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草原坡地开垦后,土壤侵蚀严重,春季以风蚀为主,夏季以水蚀为主;②草原坡地开垦造成植被发生明显变化,猪毛菜、刺藜、黄花蒿、绳虫实等一年生草本植物占据主导地位,而多年生优良牧草克氏针茅、羊草和冰草等相对较少;③草原坡地开垦使土壤肥力大幅下降,并且逐渐粗质化。草原坡地开垦第1年,土壤侵蚀量增加5倍以上,肥力下降30%,植物组成明显变化,开垦第4年,土壤肥力下降约50%,植被稀疏,此时已经不适合继续耕种,被大量摞荒。这些被摞荒的坡耕地由于植被稀疏,土壤贫瘠,水土流失剧烈,不仅对当地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干扰,而且成为沙尘暴源地,给北方的生态安全带来严重威胁。因此,保护基本草原必须严控草原开垦。  相似文献   

2.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草原面积广阔,牧草资源比较丰富,但是近年来草场"三化"严重,可利用草原面积减少,草地生产水平降低,草原生态遭到破坏。这一现状产生的原因主要有:随意开垦和非法占用草原;草原利用不合理,严重超载过牧;对草原建设投入不足,补偿不够。针对以上问题,笔者建议:提高对草业工作的重视程度,增加草业建设投入;增强《草原法》权威性和可操作性,切实做到依法治草;加强草原建设,对草地实行多渠道投入;采取有效手段和多种机制,恢复草地植被。  相似文献   

3.
农业部5月28日发出关于禁止开垦和非法征占用草原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坚决禁止开垦草原,严厉打击非法占用草原的行为,从即日起集中力量全面清查非法破坏草原的行为,重点清查非法在草原上建立开发区、设立经营性旅游景点和大规模开垦草原的的行为。彻底清查非法破坏草原的情况,了解掌握近10年间依法批准占用和开垦草原的地点、时间、面积、批准单位以及目前使用情况等。对清查出的非法占用和开垦的草原,将采取坚决措施及时收回,尽快恢复草原植被。  相似文献   

4.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半牧县.草原面积辽阔,同时草原沙化现象亦十分严重。为了治理沙化草原.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从2002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等草原建设项目,共治理沙化草原40余万亩。治理后的草原植被盖度明显提高,牧草产量和质量大幅增加。为了更好地掌握草原治理项目实施后对草原生态的作用.指导草原保护与生态建设.开展防灾减灾T作,发展草原畜牧业,县草原监理站对全县境内的草原进行了草原资源和生态监测。  相似文献   

5.
天然草原保护建设的基本目标是杜绝人为破坏草场环境行为,积极维护草原生态环境。大力推动天然草原建设的实践工作,有助于促进农牧民增收,推动当地经济的发展。近年来,天然草原退化现象越来越严重,而且草场生态平衡遭到明显破坏,如果不加以治理和保护,必然会导致草原环境的进一步恶化,进而造成更为严重的后果。对天然草原保护建设面临的问题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出了可行的、有效的解决对策。  相似文献   

6.
同心县是宁夏中部干旱带重要的草原生态屏障,全县天然草原面积达27.35万hm2,占土地总面积的58.64%。草原遭到破坏后,不仅影响全县的生态环境和当地群众的生产生活,而且直接威胁到全区的生态安全。  相似文献   

7.
《新农村》2008,(3):27-27
1.可持续发展理念得到广大农民的认可 加拿大地广人稀,人均资源丰富。全国土地面积超过9亿hm^2,其中农业用地6750万hm^2,人口有3200多万,农业劳动力只占全国人口的2%。但由于曾经在西部草原地区过度开垦,对草原植被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加上连年的大旱,导致了土地资源的严重退化,农业生产遇到了空前的危机。  相似文献   

8.
青海地区畜牧业主要是以草原植被为主要饲料,以天然草原为放牧地的家畜放牧饲养业。但在畜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也给草原生态环境带来较大的破坏。本文对畜牧业产业化对草原生态环境的影响进行探讨分析。  相似文献   

9.
吉林省(特别是西部地区)盐碱地面积大,仪乾安、长岭两县就达21万公顷。盐碱严重地破坏了植被,使草原退化,草质低下,形成了“春天盐碱白花花,夏季下雨水成洼”的恶性生态环境。每年  相似文献   

10.
吉林省农业生态环境问题具有明显“三区”特征,即东部山区半山区水土流失与植被退化,中部黑土区土壤侵蚀与土壤退化,西部土地盐碱化、沙漠化和草地退化等“三化”问题。水土流失严重、土地“三化”(土地盐碱化、沙化和草地退化)、土壤退化、植被破坏、自然灾害频繁和农业环境污染,是目前吉林省农业生产面临的主要生态环境问题。提出了在当前吉林省大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和全面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中,改善农业生态环境,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通过设置样方,调查研究了民勤荒漠生态退化的动态特征。结果表明,民勤绿洲区地下水位正在急剧下降,天然植被面积逐年减少,盖度正在明显下降,随着水资源退化和植被退化,沙漠化土地面积正在扩大,沙漠化程度正在增强。荒漠区水资源退化引起植被退化,植被退化进而导致沙漠化过程加强。随着植物的大面积死亡和稀疏化,生态环境越来越恶化。植被退化加之开垦使得极重度、重度沙化土地面积扩大,中轻度沙化土地面积相对减少。目前地下水位下降的主要原因,一是农业灌溉用水量增大,二是上游入境水量逐年减少。实践证明,在干旱沙漠中造林,尤其是打井提取地下水造林,只能加速沙漠化和生态环境退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2.
草原建设不可缺少我国拥有天然草原和草山草坡50多亿亩,是世界上四个草原大国之一。我国早就有利用草原发展畜牧业的历史,但长期以来,草地的使用范围界线不分明,一直沿袭“靠天养畜”的习惯,逐水草而居,只管使用,不管建设,使草地生产力急剧下降。甚至造成严重的过牧、滥牧,引起草地的退化、沙化和碱化。目前我国这种“三化”草原的面积已占天然草原面积的1/5,并且还有发展的趋势。因此,在我国发展围栏,合理利用草地(固定草地的使用范围,实行分区轮牧制等),不仅是发展畜牧业的当务之急,也是协调农、林、牧之间的关系以及保护生态环境的当务之急。电围栏不仅能提高草地的生产力水平,而且可以降低放牧的劳动强度;实行围栏轮牧,各畜群不再互相接触,家畜的传染病、寄生虫病的传染机会大为减  相似文献   

13.
2000年7月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土地国情分析表明,1949年以来,我国开展了植树造林和“三北”、长江中上游等地区防护林工程建设,黄河、长江等流域水土流失综合治理,荒漠化、草原“三化”的治理,对改善土地生态环境起了重要作用。但治理速度赶不上破坏速度,有些生态环境脆弱地区在人为因素和自然因素综合作用下,土地资源的破坏相当严重,突出有四个方面。  相似文献   

14.
<正>过度放牧以及过度开垦带来的土地沙漠化现象越来越严重,对人类生存带来十分严重的影响。西北地区拥有较丰富的草地资源,是涵养水源、净化空气的重要资源,也是我国天然保护屏障。由于草地资源丰富,畜牧业成为西北草原地区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青海省境内草场资源丰富,对草地资源进行保护以及可持续利用是生态环境与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基础。近年来,随着过度放牧以及过度开垦,导致当地的草场资源被破坏,青海省境内的畜牧业发展也十分迅速,养殖规模逐渐扩  相似文献   

15.
我国有天然草原面积近4亿公顷,是面积最大的绿色生态主体,但人为破坏草原的现象时有发生。近年来,神木县草原站对本县草原利用、草原植被生长、草原鼠虫害、草原火灾、草原保护建设工程效益等状况进行了轮回检查、重点监测,有力地促进了畜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在草原上过度畜牧对空气、水源、土地等方面造成严重损害,严重破坏草原生态平衡,草原植被的破坏造成土地荒漠化和地表流失等问题,还有可能存在物种消亡的可能,为了保护环境,恢复草原生态环境,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极其重要。本文对落实草原禁牧和草畜平衡制度提出深刻思考,为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提供相应措施。  相似文献   

17.
阜新蒙古族自治县是半牧县,草原面积辽阔,同时草原沙化现象亦十分严重。为了治理沙化草原,改善草原生态环境,从2002年开始,先后实施了"天然草原植被恢复与建设项目"、"草原无鼠害示范区建设项目"、"草原沙化治理工程"等草原建设项  相似文献   

18.
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肃南裕固族自治县天然草原退化严重,生态环境逐渐变劣,有毒植物大量繁衍增生,家畜采食后,中毒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较大的损失。为此,现对当地常见的有毒植物——醉马草的生物学特性、中毒症状作简要阐述,并提出治疗方法和对策,以减少家畜中毒死亡。  相似文献   

19.
渭源县位于甘肃省中部,作为渭河的发源地,草原面积广阔,草原也成为当地发展畜牧业、旅游业等的重要资源。同时,保持一定量的草原,也有助于当地生态平衡,实现“绿色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让草原成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基础。但是,近年渭源县草原有害生物增多,并开始危害到草原生态平衡,所以本文首先对渭源县草原有害生物防治存在的不足进行分析,然后提出防治措施。  相似文献   

20.
本文简述了盐池县干草原草场、荒漠草原草场、沙生草原草场和盐生植被草场4个类型的面积、分布、土壤与水资源条件、主要植物组成、平均覆盖度、产草量、生产力等指标,提出了各草场改良的主要措施,以期促进天然草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