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为探明高温对凡纳滨对虾幼虾遗传变异的影响,自2018年由国外引进的4个凡纳滨对虾种群(EGDB、PRMA、API、SIS)构建的育种群中随机选取40个全同胞家系,每个家系随机取100尾个体,分成2份放入指定的试验桶中,共计4000尾仔虾,采用水浴加热法,对试验桶进行升温并记录其相应的存活时间及温度,用单性状动物模型对其耐高温性状进行遗传参数的评估。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仔虾各家系的耐热性为782.64~2074.33℃?h,表明凡纳滨对虾仔虾家系间的耐热性存在显著性差异;家系间耐热性值的变异系数为10%~68%;当水温由28℃升至40℃时,各家系的累计存活率为58%~99%;利用单性状动物模型结合系谱信息,获得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的遗传力估计值0.22±0.05,属于中等遗传力。试验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幼虾耐高温性状具有较高的遗传变异水平,遗传改良的潜力较大。本试验结果可为凡纳滨对虾夏季高温养殖和耐高温品系的选育提供数据参考。  相似文献   

2.
凡纳滨对虾SNP标记开发与家系亲缘关系验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基于转录组序列开发了37个SNP标记,并对22个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家系进行了遗传多样性、家系聚类和亲子鉴定分析,探讨SNP标记在对虾家系选择育种中的应用途径。结果显示,37个SNP位点在凡纳滨对虾22个家系中的平均期望杂合度(He)和平均观测杂合度(Ho)分别为0.38和0.34;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30,属于中度多态性(0.25相似文献   

3.
基于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 40K SNP 芯片分型信息估计了低温波动条件下幼虾体重性状的遗传参数, 为凡纳滨对虾耐低温新品种的选育提供基础数据。利用来自 40 个家系的 4000 尾凡纳滨对虾幼虾, 通过地下井水降温的方式使养殖温度从 30 ℃骤降至 20 , 24 h ℃ 自然回温后稳定 4 d。该降温–回温–稳定过程重复 3 次, 继续养殖 15 d后进行体重和存活性状测试。与对照群体相比, 低温波动条件对凡纳滨对虾幼虾生长影响显著(P<0.05), 而对存活性状影响不显著(P>0.05)。根据个体的系谱信息构建 A 矩阵; 利用 40K SNP 芯片对 159 尾家系亲本及其同胞个体进行 SNP 分型, 复合 SNP 信息和系谱信息构建 H 矩阵。基于 A 和 H 矩阵, 利用个体动物模型估计体重性状的方差组分和遗传参数。低温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基于 A 矩阵获得体重的遗传力为 0.37±0.07, 基于 H 矩阵获得体重的遗传力为 0.40±0.08, 为高遗传力水平。经交叉验证, 基于两种不同矩阵的预测准确性和偏差无明显差别。研究结果表明, 低温波动条件下凡纳滨对虾幼虾的体重性状表现出丰富的遗传变异, 多代选育可能获得较大的遗传进展。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以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61个家系为材料,开展了为期50 d的氯化物型盐碱水混合养殖测试,分析了各个家系的生长和存活性能。研究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环境下的体重和存活率均存在显著差异,且家系间体重和存活率差异较大,变异系数分别高达36.26%和46.82%;凡纳滨对虾家系的绝对增重率均值和特定增重率均值分别为0.09g/d和1.82%/d,绝对增重最快的家系比绝对增重率均值高7.54个百分点,比增重最慢家系高12.95个百分点;凡纳滨对虾家系存活率范围为1.00%~63.33%,家系平均存活率为26.61%,家系最高存活率比家系最低存活率高了62.33个百分点,比家系存活率均值高了36.72个百分点。本研究结果表明:凡纳滨对虾家系在氯化物型盐碱水养殖条件下生长、存活存在较大差异,具有较大的遗传改良空间和选育潜力,本研究结果可为下一步的凡纳滨对虾盐碱水选育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相似文献   

5.
为了在遗传分析研究中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本研究从已报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微卫星位点中选取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基于各位点的扩增片段大小及退火温度等因素进行微卫星位点的组合。通过不断优化位点组合、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成功建立了1个五重、2个四重和1个三重PCR反应体系,并将其应用于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权鉴定。结果显示,四组多重PCR体系中的16个微卫星位点在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81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36。利用Cervus3.0软件,对已知系谱关系的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进行亲权分析,其第一亲本累积排除率(CE-1P)、第二亲本累积排除率(CE-2P)和双亲累积排除率(CE-PP)分别为0.99525487、0.99990862和0.99999986。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同时使用四组多重PCR体系进行亲权分析时,其模拟配对率和亲权鉴定准确率均为100%,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鉴别效果良好,表现出准确的鉴别能力。本研究所建立的四组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均可为后续的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权鉴定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6.
为了在遗传分析研究中提高效率并节约成本,本研究从已报道的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微卫星位点中选取多态性较高的位点,基于各位点的扩增片段大小及退火温度等因素进行微卫星位点的组合.通过不断优化位点组合、反应体系及反应程序,成功建立了1个五重、2个四重和1个三重PCR反应体系,并将其应用于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的亲权鉴定.结果显示,四组多重PCR体系中的16个微卫星位点在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中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6,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5813,平均观测杂合度(Ho)为0.513,平均期望杂合度(He)为0.636.利用Cervus3.0软件,对已知系谱关系的11个凡纳滨对虾家系进行亲权分析,其第一亲本累积排除率(CE-1P)、第二亲本累积排除率(CE-2P)和双亲累积排除率(CE-PP)分别为0.99525487、0.99990862和0.99999986.进一步分析表明,当同时使用四组多重PCR体系进行亲权分析时,其模拟配对率和亲权鉴定准确率均为100%,全同胞和半同胞家系鉴别效果良好,表现出准确的鉴别能力.本研究所建立的四组凡纳滨对虾微卫星多重PCR体系均可为后续的凡纳滨对虾遗传多样性分析和亲权鉴定提供高效、准确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7.
<正>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二、品种来源以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选育品种。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GS-01-006-2017)。  相似文献   

8.
正一、品种名称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二、品种来源凡纳滨对虾"正金阳1号"养殖新品种是以3个引进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凡纳滨对虾"中科1号"种虾为基础群体,以耐低温、耐低盐、生长速度和成活率为目标性状,采用家系选育和品系选育相结合的选择育种技术,经连续4代选育获得的凡纳滨对虾选育品种。三、审定情况2017年通过全国水产原种和良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为GS-01-006-2017。  相似文献   

9.
<正>本研究针对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和抗逆性这两个性状进行探讨,通过选取自交传代的凡纳滨对虾群体和与另一个群体的杂交子代的仔虾幼体,然后对比这几个群体的仔虾幼体的耐低盐、低氧能力以及生长速度,旨在设计和培育抗逆快长凡纳滨对虾新品种,增加凡纳滨对虾的生长速度,提高凡纳滨对虾的存活率,从而提高养殖者  相似文献   

10.
凡纳滨对虾自交系与杂交系早期生长和存活的比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姚雪梅 《水产学报》2006,30(6):791-795
以2个不同遗传背景A、B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群体为亲本,建立了凡纳滨对虾自交系和杂交系,比较其子一代的生长与存活。A是引自美国夏威夷海洋研究所的SPF凡纳滨对虾,B是在海南本地养殖多代选育不携带病毒的凡纳滨对虾。实验由自交组AA(A♀×A)、BB(B♀×B)和杂交组AB(A♀×B)、BA(B♀×A)4个实验组组成。结果表明自交组生长AA>BB,存活率BB>AA。由此看出2个群体生长和存活率存在较大差异,AA具有生长快优良性状,BB具有存活率高的优良性状。杂交组生长AB>BA,存活率BA>AB。杂交组与自交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生长AA>AB>BA>BB,存活率BB>BA>AB>AA。两个杂交组在生长和存活率上均表现出母本和父本不同的优良性状,AB、BA组表现生长和存活率双重优良性状,杂交优势显著。杂交使生长和存活这两个表型性状都得到了改良。两个杂交组的生长和存活率比较发现杂交子一代遗传力偏向母本,即母系遗传占主导地位。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从家系水平上比较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保种群体出肉率的差异,评估出肉率性状的选择潜力,寻找替代出肉率的间接选择性状,可为出肉率性状的遗传改良提供技术参数。2012年,保种群体养殖350 d后,测定42个家系(2094尾凡纳滨对虾)的8个表型性状(净肉重、体重、头胸甲长、腹节长、头胸甲-腹节长、体长、全长、肥满度),然后将虾杀死,剖取虾肉,计算出肉率;利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方法,比较不同家系间出肉率的差异;计算各表型性状与出肉率之间的相关系数,利用逐步回归方法构建表型性状对出肉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结果显示,凡纳滨对虾家系出肉率的均值为(53.59±3.26)%,分布范围为50.25%?59.51%,变异系数为6.08%,家系间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在8个表型性状中,与出肉率的相关性最高的3个性状分别为净肉重(r=0.478)、头胸甲-腹节长(r=0.376)和腹节长(r=0.370);在表型性状对出肉率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中,包括头胸甲-腹节长、体重和头胸甲-腹节长/全长3个性状,预测方程的决定系数为0.172。本研究首次在家系水平上表明,凡纳滨对虾保种群体家系间出肉率差异显著,但遗传变异度较低,为提高遗传进展,需进一步持续收集外部种质资源群体,并对出肉率进行家系间和家系内选择,以便获得期望的遗传进展。已测定表型性状与出肉率均处于中低度线性相关水平,初步获得与出肉率中度相关的间接选择性状;已构建的多元线性回归方程预测出肉率的准确度较低,因此,应进一步采用新的技术如超声波、核磁共振等,测定肌肉横截面积、腹节周长等新的性状,提高预测出肉率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凡纳滨对虾种苗质量,探索群体选择育种和杂交育种方法在凡纳滨对虾大规模人工育苗生产中的应用,对1个经过人工选择的凡纳滨对虾群体A的自交和杂交子代的抗逆性和生长性状进行了比较。群体A是2008年来自美国种虾的子一代,并经过2个世代的人工选择和自交传代。群体B为2010年来自广东的繁育群体。A群体自交,及其与B群体的正、反杂交,产生3组不同交配组合的子代。对3个组合后代仔虾幼体的抗低温、低盐能力及养成期的生长性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以A群体为母本的杂交组AB抗逆性最强,以B群体为母本的杂交组BA抗逆性次之,而A群体自交组抗逆性最弱。在低温(13.0±0.9) ℃和低盐4.7条件下,AB组存活率分别比AA组高27.6%和64.4%。3个组合养成期的体质量生长速度为AB组(253±55) mg/d、 BA组(208±52) mg/d、AA组(219±36) mg/d,AB组比BA组快21.6%,比AA组快15.5%。研究表明,凡纳滨对虾的杂交优势与亲本的提纯、选优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基于选择指数法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和高氨氮耐受性进行选择,用3种方法评估选择效果:Ⅰ)比较选择系和对照系相关性状的育种值;Ⅱ)比较选择家系和对照家系的最小二乘均值;Ⅲ)比较选择系与对照系表型值,计算相关性状的现实遗传力、遗传获得,并采用BLUP法估算相关性状的遗传力及遗传相关。结果显示,生长性状的选择反应为0.493~1.039,高氨氮耐受存活的选择反应为0.028~0.046;凡纳滨对虾生长性状的现实遗传力为0.288~0.315,遗传获得为6.45%~20.16%,高氨氮耐受成活率的现实遗传力为0.016,遗传获得为2.09%;BLUP法估算生长性状遗传力为0.216~0.284,且显著(P0.05),高氨氮耐受性遗传力为0.028±0.026,生长性状间呈高度遗传正相关为0.871~0.948,体质量与高氨氮耐受性间的正遗传相关为0.180±0.032,且显著(P0.05)。研究表明,采用选择指数法选育一代后,生长性状提高明显,高氨氮耐受性提高较小;选育群体生长性状具有较大遗传改良潜力,如何快速提高选育群体的高氨氮耐受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复合酶制剂对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血淋巴生化指标和免疫性能的影响,选用初始体重为(0.40±0.02)g的虾苗240尾,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投喂基础饲料,试验组饲料中添加0.04%复合酶制剂,试验为期10周.结果 显示:与对照组相比,试验组凡纳滨对虾生长性能无显著变化(P...  相似文献   

15.
凡纳滨对虾养殖池水中氨化细菌的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庆华 《水产学报》2007,31(5):692-698
2004年上海地区凡纳滨对虾养殖业遭受到了毁灭性的病害冲击。杨先乐等[1]认为2004年上海及周边地区凡纳滨对虾病害暴发流行的病原较为复杂,有可能是原来所发现的病毒,也可能是变异株或新的病原体,还可能是多种病原的混合感染。虽然目前凡纳滨对虾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病毒性疾病,但  相似文献   

16.
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工厂化养殖池中,一株硅藻在养殖中后期长期占优势,因其个体较小且细胞外壳覆盖一层硅质膜,难以用光学显微镜直接准确鉴定其分类地位。通过对该藻株进行分离纯化,利用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鉴定该分离藻株为微小辐环藻HY01 (Actinocyclus exiguous HY01)。藻细胞直径约为(11.4±1.0) μm,壳面上有很多小孔,光学显微镜下不可见,且壳中央的孔密度较壳边缘稀疏,壳边缘具有眼斑结构,有3~5个唇形突。以不同浓度氨氮和硝态氮为氮源培养微小辐环藻HY01,结果显示,微小辐环藻HY01均能利用氨氮和硝态氮进行生长,最适宜生长的氨氮和硝态氮浓度分别为600和882 μmol/L,但以氨氮为氮源时微小辐环藻HY01的最大细胞密度、最高比生长速率以及蛋白含量均低于以硝态氮为氮源,表明微小辐环藻HY01可能更喜欢利用硝态氮,但对较高浓度的氨氮有一定的耐受性。  相似文献   

17.
研究丁酸钠植物精油复合制剂对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生长性能、肠道微生物及非特异性免疫的影响.试验分为2组,对照组饲喂基础日粮,试验组饲喂基础日粮+2.5 kg/t 丁酸钠植物精油复合制剂.结果显示,相比对照组,试验组南美白对虾增长率提高11.73%(P<0.01),质量增加率提高13.5...  相似文献   

18.
From 17 families, 400 fingerlings were evenly stocked into four replicates of each of five groups: single family from an Ohio strain, single family from a North Carolina strain, three families from the cross of five strains, 12 families from the cross of five strains and a combination of all 17 families. After rearing for 27 weeks, the progeny from the 17 families could be confidently assigned to their family of origin at the rate of 97.9%. The cross‐bred multi‐families (12‐family and 3‐family groups) from different strains gained significantly more weight than both single‐family groups in separate tanks throughout most of the experiment (P<0.05), but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s were detected in body weight among the four groups in the all‐family communal tanks (P>0.05). Both single families grew significantly faster in the all‐family communal tanks than in single‐family tanks by the end of the experiment (P<0.05). In addition, no correlation was detected between family mean weight obtained from the multi‐family tanks (12‐family and 3‐family groups) and the family mean weight in the all‐family tanks.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there were strong effects of genotype by environment interactions on early growth performance of yellow perch.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