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麦棉套作下,于棉花预留行设置起垄与平作两种种植模式,以单作春棉为对照,研究其对棉行土壤温度、水分、光照变化规律和棉花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平作相比,起垄能提高棉行光照强度,增进光照时间,提高5 cm土壤温度,调节土壤水分,促进棉花早发早熟,提升棉花霜前花率8.3个百分点,籽棉产量提高15.0%,皮棉产量提高14.7%。  相似文献   

2.
在麦棉套作模式下,选用5个不同熟性的棉花品种(系),研究了棉花预留行起垄种植对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系)的促早作用。结果表明,起垄种植增加了不同熟性棉花品种(系)的株高与果枝数,对单株铃数、单铃质量、衣分、纤维品质均有提高作用,棉花霜前花率5个品种(系)平均提高了11.4个百分点,皮棉产量增加了20.5 kg·hm~(-2)。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模式下适宜的棉花与小麦配置方式,实现麦棉套作产值最大化。[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配置方式,调查了小麦产量、棉花生育性状与产量,计算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总产值。[结果]"三一式"对棉花前期生长影响较大,棉行光照、温度均显著降低,小麦产量高而棉花产量低;"四二式"起垄植棉促进棉花早发,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总产值达到了41 646元/hm~2,较其他配置方式增加4.7%~14.5%。[结论]"四二式"配合棉行起垄是促进棉花早发,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产值的最佳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天津农业科学》2016,(11):133-137
搜集8个生产上应用的棉花品种与4个早熟品系,在麦棉套作模式下种植,通过调查棉花株高、果枝、三桃比例、单铃质量、衣分、霜前花率、棉花产量等性状指标,筛选出适宜麦棉套作的棉花品种。结果表明,随着棉花品种(系)生育期缩短,霜前花率与霜前皮棉产量呈增加的趋势,其中,HL1和LZ4这2个品系表现较好,霜前花率分别为74.5%和75.1%,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1 153,1 203 kg·hm-2;而中棉所89与冀杂2号2个生育期较短的品种在8个品种中表现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5.
为了推广与发展麦后移栽棉种植模式,在大田条件下,研究了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棉花的生长发育及产量特点.结果表明: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移栽春棉和夏棉的子棉产量和霜前子棉产量相当.与麦套移栽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的生育进程有所推迟,子棉产量降低4.2%~4.7%,霜前花率降低0.9~1.3个百分点;但与麦后直播夏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57.3%~58.2%,霜前花率提高约19个百分点;与麦后直播春棉相比,麦后移栽棉花显著增产62.1%~63.0%,霜前花率提高约20个百分点.此外,棉花麦后移栽,有利于小麦全幅播种和机械收获,且小麦产量比套种田小麦增产25%以上(P<0.05),同时,棉花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实现了专业化、商业化和规模化育苗,有利于棉花机械移栽.可见,工厂化两苗互作育苗麦后机械化移栽春棉和夏棉可以取代传统营养钵育苗麦后移栽.  相似文献   

6.
河北省2013年为典型的多雨寡照年份,5~10月的逐月日照时数均低于历年平均,尤其是7~9月的日照时数仅分别为历年平均的69.3%、71.1%和56.2%.2013年在麦棉套作模式下,以10个棉花品种(系)为试材,对棉花株高、果枝性状、“三桃”比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纤维品质进行分析,以筛选适宜多雨寡照年份种植的棉花品种(系).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多雨寡照年份,棉花营养生长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上旬,目前生产上的主推棉花品种在多雨寡照年份均存在晚熟的问题,成铃主体为秋桃,霜前花率过低,不适宜在麦棉套作模式中应用.夏播品种中棉所50生育期短,伏桃比例较高,霜前花率达到83.4%,子棉产量3 814.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纤维品质较好,较好地适应了多雨寡照年份的气候特点,适宜麦棉套作种植.  相似文献   

7.
多雨寡照年份适宜麦棉套作的棉花品种筛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河北省2013年为典型的多雨寡照年份,5~10月的逐月日照时数均低于历年平均,尤其是7~9月的日照时数仅分别为历年平均的69.3%、71.1%和56.2%。2013年在麦棉套作模式下,以10个棉花品种(系)为试材,对棉花株高、果枝性状、"三桃"比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纤维品质进行分析,以筛选适宜多雨寡照年份种植的棉花品种(系)。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多雨寡照年份,棉花营养生长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上旬,目前生产上的主推棉花品种在多雨寡照年份均存在晚熟的问题,成铃主体为秋桃,霜前花率过低,不适宜在麦棉套作模式中应用。夏播品种中棉所50生育期短,伏桃比例较高,霜前花率达到83.4%,子棉产量3 814.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纤维品质较好,较好地适应了多雨寡照年份的气候特点,适宜麦棉套作种植。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2013年为典型的多雨寡照年份,5~10月的逐月日照时数均低于历年平均,尤其是7~9月的日照时数仅分别为历年平均的69.3%、71.1%和56.2%。2013年在麦棉套作模式下,以10个棉花品种(系)为试材,对棉花株高、果枝性状、"三桃"比例、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纤维品质进行分析,以筛选适宜多雨寡照年份种植的棉花品种(系)。结果表明:麦棉套作模式下,尤其是多雨寡照年份,棉花营养生长集中在6月下旬~7月中上旬,目前生产上的主推棉花品种在多雨寡照年份均存在晚熟的问题,成铃主体为秋桃,霜前花率过低,不适宜在麦棉套作模式中应用。夏播品种中棉所50生育期短,伏桃比例较高,霜前花率达到83.4%,子棉产量3 814.1 kg/hm2,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且纤维品质较好,较好地适应了多雨寡照年份的气候特点,适宜麦棉套作种植。  相似文献   

9.
研究起垄处理对棉麦共生期棉行光、热、水条件的影响,以及棉花光能利用特性的响应,旨在揭示起垄促进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花生长发育、提高产量的生理生态机制。试验设置棉麦平作套种(T)和棉行起垄套种(T+L)2个处理,以棉花单作(D)作为对照,测定棉麦共生期不同光量子密度梯度下棉花功能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拟合光响应曲线,计算棉花功能叶片光利用特性指标,分析棉行光合有效辐射(PAR)日变化与光饱和点(LSP)、光补偿点(LCP)变化,计算不同处理下的日有效光能(PARd)。结果表明:T处理下,棉行的冠层PARd、5 cm地温和耕层土壤含水量均显著低于D处理,生长发育迟缓,产量降低达20.1%。而T+L处理下,PARd在三叶期和小麦收获期分别比T处理提高了5.8%和47.5%,5 cm地温在11:00以后显著提升,20 cm土壤含水量降低减缓;与T处理相比,T+L处理棉花功能叶片的PnmaxLSP显著提高,LCP则无显著变化,相对生长速率(PGR)提高,开花期与吐絮期较处理T提前4~5天,两年产量分别比处理T提升了14.5%和15.3%。起垄处理增强棉麦共生期棉行冠层的PAR,提高棉花功能叶片的PnmaxLSP,增加了棉行的PARd,同时提高了棉行的土壤温度,减缓了耕层水分降低速率,从而缓解了遮光对棉花生长发育的抑制作用,提高了棉麦套作模式下棉花的产量。  相似文献   

10.
<正>一、使用范围及主要技术指标该技术适用于濮阳县棉区的春棉及麦套春棉类型,每667m2产皮棉80kg以上,霜前花率85%以上;种植密度:常规棉每667m2种植3 000~3 500株,杂交棉每667m2种植2 500~3 000株。二、主要栽培措施(一)基础性技术措施1、品种选用。选用抗枯萎病的中早熟或中熟棉花品种,种子要经过脱绒、包衣技术处理。常规棉品种选用原种或原种1代、原种2代;杂交棉品种选用1代杂交种。2、麦棉配置模式。麦棉套种以"4-2"式和"3-2"式为宜,实行高低垄种植,小麦低处,棉花种  相似文献   

11.
2002年5月对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136个土壤样品进行了测试分析,了解昆明近郊水稻土、菜园土、大棚土3种土壤肥力现状。结果表明:有机质、全N、全P、碱解N、速效P在耕作中不存在缺乏现象。全K3种土壤全层都缺乏。速效K在水稻土、菜园土的20~40cm、40~60cm土层中缺乏,其余土壤的土层不缺乏。  相似文献   

12.
选取湘东丘陵区4种典型母质发育的林地土壤(花岗岩红壤、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酸性紫色土),分层次采集土壤剖面样品,采用物理分组方法,研究深层土壤颗粒有机碳(POC)及其组分(粗颗粒有机碳CPOC、细颗粒有机碳FPOC)的数量分布和分配比例,探讨POC及其组分与土壤有机碳、质地的关系。结果表明,4种土壤剖面POC储量介于2.63-11.59 t/hm2,以花岗岩红壤最高,其次为板岩红壤,第四纪红土红壤和酸性紫色土相对最低。4种土壤POC占SOC的比例(POC/SOC)介于1.5%-13.9%,花岗岩红壤POC/SOC随剖面加深而升高,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则降低,紫色土POC/SOC在40-60 cm土层达到最大值后迅速降低。在40 cm以下的深层土壤中,花岗岩红壤和紫色土保存有数量可观、比例更高的POC。第四纪红土红壤POC储量相对较少、POC/SOC也在表土层较高。花岗岩红壤POC中以CPOC为主,而紫色土以FPOC为主,板岩红壤和第四纪红土红壤中CPOC和FPOC比例接近。所选4种土壤POC组分中,FPOC数量更能代表SOC数量的变化。SOC储量和质地是影响不同母质土壤POC及其组分分配差异的重要因素,在林地开发利用中也应重视深层土壤(40 cm)中储藏的活性碳组分。  相似文献   

13.
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测定黑土长期定位试验原状土整体搬迁前后四种处理(CK、NPK、M、MNPK)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土壤微生物量含量及土壤酶活性变化,探讨搬迁的特定条件对土壤微生物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1搬迁前后5年各处理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和四种土壤酶活性在0~20 cm土层中均高于20~40 cm土层;2每年在两个土层中MNPK处理的三大类微生物数量和微生物量碳、氮含量均最高,CK处理均最低,而每年在两个土层中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转化酶活性CK和M处理均明显高于NPK和MNPK处理,而磷酸酶活性CK和M处理则低于NPK和MNPK处理,脲酶活性在4个处理中差异不大;3比较搬迁前后5年间各项微生物指标变化发现,各项指标年际间虽存在变化但程度不大,搬迁后2011年和2012年相对较高,同为小麦茬的搬迁前2010年和搬迁后2013年各项指标较为接近。研究说明,土壤深度和施肥对土壤各项生物指标影响较大,年际间变化也受到轮作方式的影响,搬迁对土壤微生物扰动影响远小于施肥和耕作方式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乾安县苏打盐碱土为例,探讨了不同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养分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4种不同恢复程度苏打盐碱土中的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基本呈现随恢复程度不同上、中、下层明显增加的规律;随着土层厚度的增加,土壤中的养分和有机质含量呈现下降的趋势.盐碱土生态恢复过程中土壤养分和有机质呈现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5.
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的改良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营养型上壤改良剂施入3种不同理化性状和不同肥力水平的酸性土壤进行恒温培养,20和40d后,测定土壤的pH值以及交换性酸总量、H^ 、K^ 、Na^ 含量。试验结果表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提高了土壤的pH值,降低了土壤中交换性H^ 和AP^ 含量。说明营养型土壤改良剂对酸性土壤具有明显的改良作用。  相似文献   

16.
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木文研究了沸石改良土壤结构性状的效果。试验表明,沸石对土壤物理性状有明显的改良效果,特别是对滨海盐化潮土效果更为显著,沸石可以促进土壤团聚体的形成,导致土壤孔隙度增加,土壤容量降低,利于农作物生长,为改良低产土壤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7.
8种土壤类型之间磷素含量差异较大;与第二次土壤普查相比,土壤速效磷普遍升高。  相似文献   

18.
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周转对水分的响应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土壤含水量对水田和旱地土壤中可溶性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以及有机碳矿化的影响,以探明水田和旱地有机碳周转差异的来源。【方法】在标准培养条件下(25℃,100%空气湿度)培养100 d,研究了5个水分梯度下(45%、60%、75%、90%、105%WHC,WHC为土壤饱和持水量)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特征,并测定了培养期内3个水分梯度下(45%、75%、105%WHC)土壤的可溶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量碳(MBC)含量。【结果】土壤含水量、土地利用方式(水田和旱地)及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的矿化、DOC和MBC均有显著影响。水田(45%-90%WHC)和旱地(45%-75%WHC)土壤有机碳的累积矿化率(量)随含水量增高而增高,有机碳的周转半衰期随含水量的增高而缩短(水田为5.23-7.57 a,旱地为6.79-12.87 a)。100 d的培养期内,水田和旱地土壤分别有2.33%-3.94%和1.66%-3.33%的有机碳参与了矿化。淹水条件下,水田和旱地土壤的有机碳矿化速率均高于好气条件。同时,淹水条件还使水田土壤的DOC、MBC含量显著降低,对旱地则无影响。【结论】在一定水分范围内(水田:45%-90%WHC;旱地:45%-75%WHC),提高含水量可以促进水田和旱地土壤有机碳的矿化,有利于养分的释放,但对土壤活性有机碳(DOC和MBC)无促进甚至有抑制作用。土壤有机碳的矿化速率和累积矿化率(量),在淹水条件下和水田土壤中比在好气条件和旱地土壤中高,其原因之一可能是取样制样过程中土样经历的干湿交替过程促进了有机碳的降解。  相似文献   

19.
通过实地调查湘西南石灰岩区一个苗木基地红壤的利用状况,发现苗木生产7~8 a后土壤问题较为突出,包括表土质地粘重化,有机质含量偏低;强烈的土地整理和坡地整地造成部分地块的基岩裸露,表土中石块混杂,土壤肥力不均;地面覆盖差,易旱,水土流失较为突出;苗木施肥量不足、施肥方式和有机肥生产工艺有待完善。针对上述问题,建议在石灰岩红壤的苗木生产中,加强深耕松土,有机物肥土,增加覆盖度,改进苗木施肥技术及增强土壤管理人员的技能。  相似文献   

20.
中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土壤诊断分类研究概况,并和美国土壤系统分类相比较,此外还结合黑龙江省的土壤情况,对土壤发生分类与土壤诊断分类做简要对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