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为了研究氮肥用量对绿豆品种皖科绿3号产量的影响,设计4种氮肥水平(0、30、60、90kg/hm 2),对不同处理中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叶绿素含量、单株荚数、产量等性状进行分析。试验结果表明:增施氮肥有助于提高干物质积累和叶绿素含量,尤其在苗期和开花期可使绿豆保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根瘤数量、鲜重和干重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表现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株高、分枝数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氮肥水平对单株荚数、产量和氮肥农学利用率的影响效果相似,随着氮肥水平的升高,这3种性状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在60kg/hm 2的氮肥处理达最大值。该结果同时也表明氮肥主要通过单株荚数影响绿豆产量。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显著下降。试验结果表明施用适量氮肥可提高绿豆的增产潜力,皖科绿3号在安徽省地区种植的适宜氮肥施用量为60kg/hm 2。  相似文献   

2.
河西绿洲灌区春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为了改变粮食生产中化肥施量居高不下的现状,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大田试验条件下,研究了小麦配施生物菌肥对化肥减量的效应。结果表明,小麦施用生物菌肥可提高籽粒产量和肥、水、光能利用效率。在配施生物菌肥条件下,化肥较当前高施肥水平(N 180 kg/hm2、P2O5 90 kg/hm2)减量15%和30%时,小麦的产量分别达到6428 kg/hm2、5943 kg/hm2,氮肥利用率分别为30.75%、31.66%,磷肥利用率分别为22.65%、22.74%,水分利用率分别为1.26 kg/m3、1.18 kg/m3,生育期光能利用率分别为0.69%、0.68%,证明在配施优质生物菌肥的条件下,化肥减量15%以内能够保证小麦稳产,在实际生产中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3.
氮肥水平对强筋小麦产量和氮素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强筋小麦产量与效率相协同的最优施氮量,试验选用‘济麦20’和‘洲元9369’ 2个优质强筋小麦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0、120、180、240、300 kg N/hm 2等5个施氮水平,用烘干法和凯氏定氮法分别测定小麦成熟期干物质量积累和含氮量,用以计算小麦氮素积累及氮素利用相关指标。结果表明,随氮肥投入量的增加,小麦产量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其中‘济麦20’在N180和N240下达最高产量7.28 t/hm 2和7.26 t/hm 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相对平衡的产量构成因素以及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平均18.54 t/hm 2);‘洲元9369’在N180下产量最高达7.75 t/hm 2,其较高的产量主要源于较高的单位面积穗数(970.65万/hm 2)、穗粒数(30.83粒)、较高的干物质积累量(20.77 t/hm 2)和收获指数(37.33%)。虽然氮肥偏生产力随着氮肥施用量的增加逐渐下降,但两品种的氮肥回收效率、氮肥农学利用率和氮肥生理利用效率均可在N180条件下达到最高值,其中,‘济麦20’最高值分别为62.67%、5.71 kg/kg、9.11 kg/kg,‘洲元9369’的最高值分别为63.65%、7.33 kg/kg、11.55 kg/kg。综合产量水平和氮素利用相关指标,本区域强筋小麦生产中产量与氮素利用效率相协同的施氮量为180 kg/hm 2。  相似文献   

4.
为明确豫中地区大豆施肥中氮磷肥最佳用量,设置氮水平(0、60、120、180 kg/hm2)和磷水平(0、45、90、135 kg/hm2)大田试验,在大豆收获期,通过在每个小区取3个l m2进行测产,在大豆关键生育期每小区选取代表性植株3株,通过杀青、烘干测定干物重。结果表明,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随着生育期不断增加,不同施氮水平下的大豆产量较不施氮肥处理增产9.01%~11.86%,不同磷肥用量较不磷施肥处理增产2.8%~12.0%;其中氮肥用量为120 kg/hm2、磷肥用量为90 kg/hm2时,增产效果最为明显,此时经济效益最佳。当氮肥用量超过120 kg/hm2时,会出现大豆地上部干物质量、产量下降,当磷肥用量超过90 kg/hm2时,磷肥利用率和增产效益都会出现下降。本研究表明,豫中地区氮肥用量120 kg/hm2、磷肥90 kg/hm2时,产量和经济效益最佳。  相似文献   

5.
产量的影响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6.
氮肥运筹对弱筋小麦宁麦9号群体结构和 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给弱筋小麦优质高产氮肥的精量确定提供科学依据,以弱筋小麦宁麦9号为材料,研究了氮肥不同基追比对其群体结构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麦籽粒产量、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拔节期追氮比例均呈极显著二次曲线关系;成穗数、茎蘖成穗率、最大叶面积指数、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与产量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弱筋小麦实现6100kg/hm2以上产量水平的氮肥运筹技术,即在总施氮量为225kg/hm2条件下,采用追肥在拔节期一次施用,以氮肥基追比6:4和5:5为弱筋小麦宁麦9号最佳氮肥运筹方案,该群体各项质量指标均较为合理,形成了高效群体,成穗数为477~486万/hm2,茎蘖成穗率为48.6%~48.9%,最适宜叶面积指数为6.92~7.08,成熟期生物产量和花后干物质积累量分别为14460~15330kg/hm2和4455~4515kg/hm2。  相似文献   

7.
为探明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及其机理,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施肥量对油菜叶绿素、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量因素对油菜叶绿素含量、干物质积累量和产量的影响要大于种植密度因素。N、P2O5、K2O、B的施用量分别为180、90、157.5、0.9 kg/hm2、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的处理籽粒产量最高,为2696.2 kg/hm2,与其他处理间的差异达到了显著水平。在相同种植密度条件下,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含量和干物质积累量在越冬期和盛花期均随施肥量的增加而增加。相同施肥水平条件下,油菜在越冬期和盛花期的干物质积累量均随种植密度的增加而降低,叶绿素的变化不明显。试验中所设处理中,N、P2O5、K2O、B施用量分别为180、90、157.5、0.9 kg/hm2、种植密度为7.5万株/hm2的处理为种植密度和施肥量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8.
1科学施用肥料,提高土壤肥力 增施有机肥,高产田施有机肥3000~4000kg/667m2、中低产田施有机肥2500~3000kg/667m2.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合理施用化肥,调整好氮磷配比,适当增施微量元素肥料.底肥中化肥施用量一般地块施标准氮肥25~30kg/667m2,标准磷肥30~50kg/667m2,钾肥10~15kg/667m2,锌肥1.5kg/667m2.在小麦播种时,用适量的速效化肥作种肥,有明显的增产作用,施用种肥要以氮肥为主,配合施用磷肥,严格控制用量,1.5~2kg/667m2为宜,最好单独施入播种沟内,不要与种子混合施用.  相似文献   

9.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对露地秋季大白菜产量和硝酸盐积累及氮肥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大白菜产量随氮肥施用量的增加呈增加趋势,施氮平均增产5.5%,平均增收570.4元/hm2,施N量在150kg/hm2左右时大白菜经济效益较高;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随施氮量的增加均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施氮量在150和225 kg/hm2时,大白菜球叶总干物质积累与总氮素积累最多;在施N 225 kg/hm2以下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均较高(分别为31.5%~43.1%和18.5~26.3 kg/kg),氮肥表观损失较低(31.5~168.4 kg/hm2),而高量施氮时,氮肥利用率和农学效率显著降低,氮肥表观损失显著增加,表层土壤氮素显著积累,土壤中氮素向深层淋洗的风险显著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的露地秋季大白菜适宜氮素(N)用量为150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0.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物质积累、转运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在大田条件下,以豫麦49-198、郑麦0943、百农418、许科316为试验材料,设置施纯氮120kg/hm 2(N1)、210kg/hm 2(N2)、300kg/hm 2(N3)3个施氮水平,比较分析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小麦干物质、氮素积累与转运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品种不同施氮量处理、同一施氮量不同品种间小麦干物质积累量、干物质转运规律和氮素积累量、氮素转运规律以及子粒产量存在显著差异。适当增施氮肥可以有效增加小麦植株群体干物质积累量,成熟期,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干物质积累量最高。不同品种小麦营养器官花前贮藏干物质和氮素的转运量、转运率以及物质转运对子粒的贡献率均在N2处理达到最高。豫麦49-198和郑麦0943在N2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达8 036.67和6 873.33kg/hm 2,百农418和许科316在N3处理获得最高产量,分别为7 636.67和7 713.33kg/hm 2。因此,在小麦生产过程中,应根据不同品种合理施氮,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11.
基于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的冬小麦氮素优化管理方法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以养分平衡和土壤测试为基础,把氮素供应与作物氮肥特性结合起来,通过田间试验研究冬小麦分期优化供氮量。结果表明:冬小麦播种前0~30cm土壤Nmin大于30 kg/hm2时,不施基肥(氮),足以满足冬小麦从播种到返青期对氮素的需求;返青期保证供氮量90 kg/hm2 (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返青期到拔节期对氮素的需求;拔节期保证供氮量100 kg/hm2 (0~90 cm土壤Nmin+肥料氮),可以满足冬小麦从拔节期到收获期对氮素的需求,最终达到目标产量。上述返青期90 kg/  相似文献   

12.
为了明确不同氮素水平对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提高氮素利用效率,以‘豫麦49’为材料,通过设置4个不同的氮素处理,对小麦孕穗期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鲜重和干重、根体积等形态指标以及小麦叶片中的叶绿素、丙二醛(MDA)和可溶性糖含量等生理指标的测定。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内增施氮肥可以明显提高小麦株高、叶面积系数、叶片鲜重和干重、茎鞘鲜重和干重、根体积,但施氮水平达到240 kg/hm2后,增幅不明显。叶绿素和可溶性糖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但MDA含量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减少。试验表明,施氮量为180~240 kg/hm2时有利于小麦孕穗期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13.
在大田试验条件下以小麦新品种商麦156为材料,通过设置N1(0kg/hm2)、N2(120kg/hm2)、N3(225kg/hm2)、N4(330kg/hm2)4个施氮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商麦156干物质积累、分配、转运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一定范围(0kg/hm2-225kg/hm2)内施加氮肥有利于商麦156干物质的积累,同时可以促进生长发育前期营养器官中积累的光合产物向穗转运和分配。商麦156干物质转运量、转运率和对籽粒的贡献率均以N3(225kg/hm2)处理最高;单位面积穗数随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穗粒数和千粒重随施氮量的增加表现为先增后减的趋势,最终产量表现为N3>N2>N4>N1,其中N3与N2差异不显著,与N4、N1差异极显著。综上所述,本试验条件下商麦156的最适施氮量为225kg/hm2。  相似文献   

14.
氮素分期优化管理对冬小麦产量和籽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对氮素分期优化管理方法对小麦籽粒品质的影响进行了研究,以期为高产、优质、资源高效、环境保护等多重目标并重的养分资源优化管理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90 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30 kg/hm2)的冬小麦籽粒产量和其他氮素供应量处理没有显著差异;氮素供应量最优的处理冬小麦籽粒的粗蛋白和面筋含量显著低于在返青期和拔节期供氮量都高的处理(冬小麦返青期氮素供应量即0~60 cm土壤Nmin+肥料氮为150kg/hm2、拔节期追氮量即施用肥料氮90kg/hm2),但与其他处理相比差异不显著;以高产、资源高效和环境保护为前提的冬小麦氮肥分期优化施用量获得了最高产量的同时兼具较好的小麦籽粒品质.  相似文献   

15.
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对冬小麦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5,他引:5  
通过不同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对不同冬小麦品种籽粒产量及构成因子影响的研究,探讨了通过调控播期、密度及氮肥运筹方式实现不同品种丰产高效的可能性。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种密度和氮肥运筹方式均显著影响小麦产量及产量构成因子,播期以10/15~10/22最为适宜,播种密度以120万/km2~240万/km2为宜,氮肥运筹方式以N210(3:5:2)最好,其次为N210(5:5)。保证供试小麦品种实现9000kg/hm2产量的高产途径为主茎和分蘖并重,适宜的产量结构为:4:4:4,即亩有效穗数39.4~44.4万,穗粒数35.3~40.0,千粒重40.2~45.8g。  相似文献   

16.
不同供氮水平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及氮平衡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目的】研究施氮量对春小麦产量、氮肥利用率、土壤中硝态氮累积及氮平衡的影响,旨在了解在宁夏引黄灌区减少施氮量的可行性。【方法】通过田间小区试验,设置0、120、240、360 kg/hm24个施氮量,探讨不同施氮水平对作物和环境的影响。【结果】施用氮肥可显著提高春小麦的籽粒产量、籽粒蛋白质含量及成熟期地上部总吸氮量,但过量施用氮肥对籽粒增产和蛋白质含量提高不显著。氮肥利用率随着施氮量的增加呈现降低趋势,根据差值法计算结果,当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春小麦的氮肥利用率分别为27.2%、24.3%、18.2%,表明多达81.8%~72.8%的氮肥没有被作物吸收利用。氮平衡计算的结果进一步表明,未被当季小麦利用的肥料主要以无机氮的形式存在于0~150cm土层内,施氮量分别为120、240、360 kg/hm2时氮肥的土壤残留率依次为41.6%、33.1%和29.7%,而相应的表观损失率为31.2%、42.6%、52.1%。【结论】综合考虑春小麦产量、品质和环境安全,本试验条件下,春小麦的合理施氮量应控制在120~240 kg/hm2之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