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到老年,伴随着机体老化,各种免疫功能 下降,人体的重要器官--脑也开始老化、萎 缩、体积缩小。于是出现记忆力减退,反应迟 钝,甚至老年性痴呆。不过,如能注意脑保健, 是可以延缓脑老化的。 脑保健有以下几个要点。 1、加强锻炼,增加脑组织细胞氧的供给。锻 炼被人们誉为最廉价和有效的预防疾病、延缓 衰老的处方。俗话说,生命在于运动。老年人可 根据自身体质、爱好,选择适当的运动项目进行  相似文献   

2.
氮素营养调控小麦旗叶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的生理机制   总被引:32,自引:7,他引:25  
研究表明,氮素营养提高了旗叶老化过程中的叶绿素含量和光合速率,延缓了叶片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增加了旗叶内细胞分裂素类物质(ZRs)含量,减少了促表激素ABA的累积量。氮素处理使旗叶老化过程中光合机构的RuBPcase活性和PS1、PS2活性均得以增加,但氮素对RuBPcase活性下降的延缓效果更为明显,相对增加了叶片老化过程中RuBPcase活性与PS1和PS2活性的比值,使光合机构光反应与暗反应之间的平衡状况得到改善,过剩还原力减少。此外,氮素营养使旗叶老化过程中超氧阴离子(O2-)的产生速率降低,H2O2的累积量减少,并提高细胞中活性氧清除酶SOD和CAT的活性。氮素营养可能主要通过调节细胞内的激素平衡,以及改善光合机构的自身运转平衡状况,减少了细胞中对生物体具有强烈伤害的活性氧的产生速率及其累积数量、提高了活性氧清除酶的活力,由此在很大程度上延缓了旗叶的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延长了旗叶的光合功能期。  相似文献   

3.
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是影响风蚀的重要因素。以准葛尔盆地东部矿区周边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控制土壤结皮率和结皮分布,利用风洞试验结合土壤风蚀传感器,对不同土壤结皮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量、风沙流结构、土壤颗粒释放的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风蚀量随风速增加显著上升,随土壤结皮率增加显著下降。均匀分布的结皮风蚀量整体低于集中分布的结皮;(2)风沙流高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高度在0-3cm的收集物占总的80%左右。14m/s的风速能够使土壤发生跃移,而土壤结皮率达到50%能够有效抑制土壤颗粒跃移现象;(3)颗粒碰撞的数量与能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结皮率增加而减少;首次出现颗粒碰撞时的风速随结皮率的增加而增加;颗粒碰撞的数量和能量在风速持续增加的时间段内增加至最大值,在风速稳定后开始下降,120s左右降低至稳定值,随后不再发生明显起伏,在风速下降时间段内不发生颗粒碰撞。  相似文献   

4.
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灌浆和叶片衰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甜玉米生长发育对花后弱光的响应,以京科甜183和京科甜533为材料,结实期(人工授粉至鲜食期)利用遮阳网进行50%遮光处理,研究结实期弱光胁迫对甜玉米籽粒灌浆和叶片衰老的影响。结果表明,春播和夏播处理下,弱光胁迫均使甜玉米穗粒数减少,鲜籽粒重降低,进而导致产量损失;随灌浆进程推进,鲜籽粒体积、鲜重、干重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逐渐升高,籽粒含水率、叶片可溶性蛋白含量和SPAD值逐渐下降。结实期弱光胁迫显著降低鲜籽粒体积、鲜重和干重,花后27 d时籽粒含水率较低,叶片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和SPAD值降低,MDA含量增加,过氧化氢酶、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提高。总体上,弱光胁迫能加快甜玉米叶片衰老,进而限制籽粒灌浆,导致籽粒重量下降。本研究结果为甜玉米结实期叶片衰老和籽粒灌浆在低光照条件下的调控提供了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5.
在大田高产条件下 ,研究了氮素营养水平对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蛋白质和核酸代谢变化的影响 ,并探讨了蛋白质和核酸代谢的关系。结果表明 ,小麦旗叶衰老过程中可溶性蛋白质含量、DNA和RNA含量逐渐下降 ,而蛋白酶和核酸酶活性逐渐升高。早衰型小麦品种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DNA和RNA含量下降快 ,蛋白酶和核酸酶活性上升快 ;氮素营养充足可以提高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和核酸含量 ,降低蛋白酶和核酸酶活性 ,从而延缓小麦旗叶的衰老。蛋白酶活性的提高 ,加剧了蛋白质的降解 ,以及DNA、RNA含量的减少 ,限制了蛋白质的合成 ,是导致旗叶可溶性蛋白质含量下降的主要原因。DNA和RNA含量的减少与DNase和RNase的活性升高 ,DNA和RNA分解加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生命在于运动",然而,现代医学对此有了 更新的认识,认为"生命在于脑运动",因为人的 衰老首先是从大脑开始的。 有关研究表明,如果能坚持脑部运动,即多 用脑,可以延缓大脑的衰老、延长大脑细胞的寿 命。日本科学家报道,经常用脑的人到了六七 十岁,思维能力仍像30岁那样灵敏;反之,那些 三四十岁就不愿动脑子的人,脑力会加速老  相似文献   

7.
土壤结皮面积与结皮分布对风蚀影响的风洞模拟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土壤结皮在干旱半干旱地区广泛分布,是影响风蚀的重要因素。以准噶尔盆地东部矿区周边表层土壤为对象,通过控制土壤结皮率和结皮分布,利用风洞试验结合土壤风蚀传感器,对不同土壤结皮和风速条件下土壤风蚀量、风沙流结构、土壤颗粒释放的变化特征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风蚀量随风速增加显著上升,随土壤结皮率增加显著下降。均匀分布的结皮风蚀量整体低于集中分布的结皮;(2)跃移高度随风速增加而增加,高度在0~3 cm的收集物占总收集量的80%左右。14 m/s的风速能够使土壤发生跃移,而土壤结皮率达到50%能够有效抑制土壤颗粒跃移现象;(3)颗粒碰撞的数量与能量随风速的增加而增加,随结皮率增加而减少;首次出现颗粒碰撞时的风速随结皮率的增加而增加;颗粒碰撞的数量和能量在风速持续增加的时间段内增加至最大值,在风速稳定后开始下降,120 s左右降低至稳定值,随后不再发生明显起伏,在风速下降时间段内不发生颗粒碰撞。  相似文献   

8.
太极拳集中了我国传统的保健体操之精 华,架式平稳,动作舒展,没有忽起忽落和激烈 腾跃运动。适于中老年人锻炼身体之用。越来 越多的医学工作者认为它是一种抗老延年的理 想健身法,我国专家对坚持练拳者进行了调查, 发现有以下功效: (1)能增强体质,延缓体态的衰老。一般而 言,人到20岁时,体力达到最高峰,到50岁时, 维持一定水平,50岁以后逐渐衰减。可是练太  相似文献   

9.
1949年以来河北省耕地利用转型特征及过程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把握耕地利用转型脉络是改进耕地资源管理模式的重要前提。该研究通过构建耕地利用形态的度量指标,刻画1949—2019年长时间序列变化特征,基于趋势性转折点诊断耕地利用形态转型期,分析不同转型期耕地转型的诱发路径。结果表明:1)河北省耕地利用形态表现出明显的转型特征。其中耕地利用面积以快速减少转变为缓慢减少为标志发生转型;耕地利用结构以水浇地占比超过50%为标志发生转型,由旱地为主逐渐向以水浇地为主演变;耕地利用强度表现为快速增强后平缓发展的趋势,耕地利用强度达到最高值后开始转型为平衡发展;耕地经营模式受政策驱动,由家庭分散经营逐渐向小农户与土地流转、土地托管等规模经营并存转型;耕地利用功能呈现上升-下降-上升的演变趋势,以耕地主导功能由社会功能向生产功能转变为标志发生转型。2)随着社会经济发展,河北省耕地利用形态相继发生转型。耕地类型结构、功能等形态在1975年和1995年完成转型,早于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型;耕地利用面积、耕地经营模式和利用强度等形态转型分别在2011、2002和2008年完成,晚于社会经济发展初级阶段向中高级阶段转型。3)人口增长、区域发展政策、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
河北省近50年气候变化对地表径流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河北省境内68个气象站、105处水文站1956-2000年近50年的气象数据、地表水资源评价数据,分析了气象要素和径流量的变化规律。20世纪60年代以来,河北省年平均气温逐渐上升,90年代比60年代升高0.9℃。从年代上看,河北省年平均水面蒸发量总体上呈现下降趋势,平均每10年下降62 mm。全省多年平均降水量,随年代逐渐减少,90年代比50年代减少60 mm。全省多年平均地表径流量为120.2×108m3,从20世纪50年代至90年代呈逐渐减少的趋势,平均每10年减少19.4×108m3。地表径流量随降水量的减少而减少,随气温的升高而下降,用回归方法建立的径流量与气象要素之间的模型为对数型非线性模型。通过灵敏度分析,降水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明显大于气温、水面蒸发量变化对径流量的影响。根据未来气候变化情景对径流量的预测,2030年全省地表径流量为114.36×108m3~138.24×108m3;2050年为106.8×108m3~137.8×108m3。  相似文献   

11.
三峡库区(重庆段)为研究区,以ArcGIS软件为平台,结合2000—2015年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盖变化数据,应用Kriging插值法分析了(重庆段)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与人为干扰空间分布特征及两者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5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各项服务功能中,食物生产功能价值逐渐下降,娱乐文化功能价值逐渐增加,其余的各项服务功能价值都是先增加后减少,生态服务价值总量是先增加后减少,2010年达到最大值;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低值区集中于各区县建成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高值区主要集中在林地分布区域;三峡库区(重庆段)人为干扰度空间分布格局是由南向北逐渐减弱,由东向西逐渐增强;人为干扰与与粮食生产功能价值呈正相关,与废物处理功能价值不相关,与其余各项功能价值均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12.
张静  马丽丽  焦加国  刘满强  胡锋  李辉信 《土壤》2010,42(3):385-389
研究了土壤中多环芳烃菲、芘在单一和复合污染条件下的老化过程,150天内观察到菲、芘的提取率随时间延长而逐渐减少,下降速率呈现初始较快、而后减慢的趋势;菲、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随老化时间延长而下降的趋势要比索氏提取法明显。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土壤中芘的索氏法提取率略低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芘的提取率。在老化的后期,复合污染土壤中菲的环糊精法提取率略高于单一污染土壤中菲的提取率。利用蚯蚓作为测试生物,研究两种污染物的老化过程对其生物有效性的影响,发现表征其生物有效性的蚯蚓吸收率、生物富集系数(BCF)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下降,此外,老化过程中复合污染条件下菲的生物有效性总是大于菲作为单一污染源时的生物有效性。对污染物的环糊精法提取率和蚯蚓吸收率作相关分析发现,单一污染土壤中菲和芘的环糊精提取法的提取率与蚯蚓吸收率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彗星试验检测体外培养山羊卵母细胞的老化程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提高体外成熟山羊卵母细胞利用率,减少因卵母细胞老化而造成的质量下降,本研究通过彗星试验对体外成熟培养山羊(Capra hircus)卵母细胞的DNA受损程度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随着成熟培养时间的延长,尤其是培养时间超过24h以后,卵母细胞的极体逐渐退化,其DNA损伤程度明显增加,卵母细胞凋亡和老化的现象越来越严重。在体外成熟培养24h之内,检测到极体的卵母细胞的比例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加(20h,(45.74±2.67)%;22h,(66.11±1.12)%),卵母细胞平均彗尾长度均小于100μm,其中有极体卵母细胞彗尾长度在0~50μm之间的比例(20h,(77.27±2.27)%;22h,(40.12±1.55)%)小于无极体卵母细胞(20h,(83.86±1.34)%;22h,(51.39±8.45)%)。体外成熟培养24h时,有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达到最高值(80.19±2.07)%,有极体和无极体卵母细胞的平均彗尾长度基本相同((96.08±4.52)μmvs(95.25±9.28)μm),有极体卵母细胞的彗尾分布主要以50~100μm((45.71±0.50)%)和100~150μm((35.45±2.92)%)区段为主,而无极体卵母细胞主要分布在0~50μm((30.92±4.02)%)和50~100μm((33.02±3.23)%)两个区段。当培养时间超过26h以后,有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显著下降(26h,(72.01±2.88)%;28h,(59.77±3.59)%);无论是有极体或无极体的卵母细胞,其平均彗尾长度都继续增加,彗尾长度分布在150μm以上的卵母细胞比例迅速增加。培养至30h时,有极体的卵母细胞比例下降至(46.34±2.07)%,其平均彗尾长度为(180.11±10.33)μm,彗尾长度分布在150μm以上的比例为(58.33±4.81)%;无极体卵母细胞平均彗尾长度为(270±17.72)μm,彗尾长度分布在150μm以上的比例为(80.95±2.38)%,均高于有极体卵母细胞。本研究结果表明,山羊卵母细胞在体外成熟后会逐渐老化,尤其是在成熟培养时间超过24h后,老化卵母细胞比例显著增加。本研究可使我们对卵母细胞老化的机理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和认识,有助于通过减少卵母细胞老化来提高卵母细胞的质量。  相似文献   

14.
近50年四川省水稻生产潜力变化特征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4  
气候变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日益加剧,特别是作为我国粮食重要产区的四川。科学评价气候变化对四川省水稻生产的影响对于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四川省45个气象站点50年的气象数据和20年的水稻生育期资料,采用侯光良法分析了四川省7个水稻种植区的水稻光合生产潜力、光温生产潜力和气候生产潜力的时空分布特征,并结合现实生产力数据分析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四川省水稻的增产潜力。结果表明:1961—2010年四川省水稻生育期内光合生产潜力的空间分布呈北低南高中部最低,光温生产潜力呈现北高南低,气候生产潜力为南北低中间高。近50年来日照时数的减少使得水稻光合生产潜力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持续偏低;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水稻光温生产潜力的增加,尤其在2006年出现高值;降水量的减少使水稻气候生产潜力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下降明显。四川省水稻存在增产潜力,但增产潜力呈下降趋势,未来应加大农业科技投入,合理利用气候资源,提升水稻生产力。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明确黄土丘陵区粉砂质壤土上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年内动态以及其与土壤水分的关系,为进一步理解生物结皮在黄土丘陵区生态系统中的功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于2016年1月1日至2018年12月31日在陕西省吴起县退耕封禁地进行野外长期定位监测试验。[结果] ①生物结皮土壤温度具有明显的年内动态。一般生物结皮层月均温最高出现在6月,为27.1℃;结皮层下5 cm土壤月均温最高在7月,为22.7℃;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月均温均在1月最低,分别为-1.7和-1.4℃。②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动态均为正弦曲线。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最大日较差均出现在6月,分别为32.0和17.2℃;10月生物结皮层温度日较差最小,为17.3℃,1月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较差最低为8.5℃。③年内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气温呈显著正相关;3-10月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呈显著负相关,11-12月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水分呈显著正相关。④1月和7月土壤含水量的增加导致生物结皮层和结皮层下5 cm土壤温度日较差下降。[结论] 黄土丘陵区粉砂质壤土上生物结皮土壤温度与土壤含水量密切相关,且不同月份土壤水分对生物结皮土壤温度的影响程度不同。  相似文献   

16.
光系统Ⅱ(PSⅡ)的光反应与作物光合能力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叶片衰老过程中PSⅡ状态的详细信息并快速筛选出具有不同叶片光合功能持续时间的棉花基因型,本试验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生产上报道叶片衰老快慢不同的3种棉花基因型倒一叶衰老过程中的PSⅡ的光化学反应。结果显示,基于光吸收的性能指数(PIABS)将‘百棉1号’‘百棉5号’和‘DP99B’分为晚衰型、中间型和早衰型。3种基因型棉花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电子传递受抑制情况遵循同样的规则。放氧复合体(OEC)在生育后期大量降解;PSⅡ受体侧的抑制情况要大于供体侧;叶片衰老显著限制光系统Ⅱ-光系统I间的电子传递;随着叶片衰老,用于热耗散和还原初级醌受体(QA)的能量增加,而用于PSⅡ电子传递链中QA还原(Q-A)之后电子传递的能量下降。但是叶片衰老过程中,电子传递受抑制程度(除荧光开始到荧光最大时间段之间的QA还原次数之外)为‘DP99B’‘百棉5号’‘百棉1号’。由此可知,不同棉花基因型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可快速、无损地反映叶片衰老的快慢及内在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7.
玉米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生理特性与种子活力的变化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种子贮藏过程中各项活力逐渐降低,即种子的老化。老化不仅影响种子萌发与幼苗的生长,也会影响到后期植株的产量与品质。以玉米自交系昌7-2、杂交组合郑单958和农大108的F1种子为试验材料,通过人工加速老化的方法,对3个品种(系)的玉米种子人工老化过程中生理特性与种子活力的变化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玉米种子的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均随老化时间的延长而降低;过氧化物酶(POD)的活性随老化时间的增加而降低,与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呈正相关,其中昌7-2与各项活力指标的相关性、郑单958与活力指数的相关性达显著水平;浸出液的相对电导率和丙二醛(MDA)含量随种子的老化时间而升高,与种子的各项活力指标呈负相关,其中昌7-2和农大108的相对电导率、昌7-2的MDA含量与各项活力指标的相关性均达到极显著水平,郑单958的相对电导率与活力指数和MDA含量与各项活力指标的相关性也达到显著水平;玉米种子的发芽率和活力指数随着老化时间的增加呈现一个先缓慢后加快的下降趋势;农大108的抗老化能力较弱,昌7-2和郑单958表现出较强的抗老化能力。  相似文献   

18.
光系统Ⅱ(PSⅡ)的光反应与作物光合能力密切相关。为了获得更多关于叶片衰老过程中PSⅡ状态的详细信息并快速筛选出具有不同叶片光合功能持续时间的棉花基因型,本试验利用快速叶绿素荧光技术研究了生产上报道叶片衰老快慢不同的3种棉花基因型倒一叶衰老过程中的PSⅡ的光化学反应。结果显示,基于光吸收的性能指数(PIABS)将‘百棉1号’ ‘百棉5号’和‘DP99B’分为晚衰型、中间型和早衰型。3种基因型棉花品种叶片衰老过程中电子传递受抑制情况遵循同样的规则。放氧复合体(OEC)在生育后期大量降解; PSⅡ受体侧的抑制情况要大于供体侧;叶片衰老显著限制光系统Ⅱ-光系统I间的电子传递;随着叶片衰老,用于热耗散和还原初级醌受体(QA)的能量增加,而用于PSⅡ电子传递链中QA还原(QA-)之后电子传递的能量下降。但是叶片衰老过程中,电子传递受抑制程度(除荧光开始到荧光最大时间段之间的QA还原次数之外)为‘DP99B’ > ‘百棉5号’ > ‘百棉1号’。由此可知,不同棉花基因型的叶绿素荧光特征可快速、无损地反映叶片衰老的快慢及内在生理机制。  相似文献   

19.
极端干旱区咸水滴灌林地盐结皮对土壤蒸发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3,他引:5  
由于长期使用高矿化度咸水滴灌,土壤盐结皮在塔里木沙漠公路防护林带内广泛发育,它会对林带土壤蒸发过程产生重要影响。采用田间取样分析和微型蒸发器(MLS)人工控制试验相结合,分别研究了一个灌溉周期内盐结皮影响下林间裸地和防护林带内的土壤蒸发过程。结果表明,土壤水分蒸发量自表层向下层逐渐减少,且有盐结皮的土壤蒸发量小于无盐结皮土壤;土壤日蒸发量随着含水量的降低而逐渐减小,有盐结皮土壤前期高于对照,而后期低于对照;土壤累积蒸发量随着时间的变化逐渐增大,但增加量逐渐减小,有盐结皮土壤累积蒸发量小于对照;盐结皮对土壤蒸发的抑制效率随着时间的变化而不断降低,但裸地的降低速度高于林地;盐结皮抑制土壤水分蒸发的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20.
罗汉果果实采后呼吸生理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常温贮藏过程中,罗汉果鲜果的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量变化及其与贮藏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常温下,罗汉果鲜果自然贮藏期限为5~8d。青皮果贮藏的第1~5天,呼吸强度和乙烯释放量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增高,至第5天,两者都达到最高峰,随后开始下降。红毛果则与青皮果不同,从第1~5天,呼吸强度变化不大,乙烯释放量则逐渐增高;第5天后,乙烯释放量达到最高峰,呼吸强度则急剧下降。当乙烯释放量达到最高峰后,果实腐烂则很快出现。说明罗汉果果实的衰老与乙烯关系十分密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