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1 大理州蚕桑产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概况 通过6年(2002年至2007年)的快速发展,全州蚕桑产业化建设取得了突破性进展.至2007年,全州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由2001年的2 473.3 hm2和1154 t发展到18 586.7 hm2和7 215 t,桑园面积和蚕茧产量分别是2001年的7.5倍和6.3倍.  相似文献   

2.
蚕桑产业是大理州的传统优势产业,通过多年的发展,已初步形成桑蚕茧丝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产业雏形.2009年全州实有桑园面积1.49万h㎡,蚕茧产量6298 t,蚕农收入1.38亿元,惠及农户近4万户.但是,大理州蚕桑产业还存在蚕桑基地不稳固,茧丝绸产业规模小、竞争力弱,市场秩序不规范,科技支撑和投入不足,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等问题.因此,不断探索解决影响蚕桑产业发展的体制和机制上的障碍,注重发挥政策的引导扶持作用,努力增强调控市场和应对突发性自然灾害的能力,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有效保护蚕农、收购、缫丝企业利益,促进蚕桑产业持续、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障.  相似文献   

3.
陆良是云南最大的蚕桑基地,有深厚的产业基础和蚕桑传统,蚕茧产量、质量、亩桑效益等指标一直以来居全省领先、全国知名的地位.但近年来蚕茧质量每况愈下,严重影响到了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尽快提高蚕茧质量,把陆良打造成真正的优质蚕茧基地刻不容缓.  相似文献   

4.
洋县蚕桑产业发展优势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阐述了洋县蚕桑产业发展现状,分析了其发展优势,总结了蚕桑产业发展的思路,并从加速蚕桑资源综合开发、加强资金及政策扶持、加强专业基地建设形成区域规模、积极引进项目争取外来投入实施蚕茧品牌带动战略、以优良品种的推广普及引进为突破口夯实高产高效蚕桑产业基础等方面提出了蚕桑产业发展的对策,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依托国家现代农业蚕桑产业技术体系楚雄综合试验站建设平台,"十二五"期间,楚雄州通过实施千亩蚕桑优质高产示范样板建设、蚕桑病虫害防控技术体系建设、蚕桑新品种试验示范、省力高效蚕桑生产技术应用推广等项目,蚕桑产业效益显著提高,推动了全州蚕桑产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6.
<正>祥云县抓住国家实施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东桑西移"的发展机遇,重点培植和扶持加快蚕桑产业发展,为农业增收和农民增收开辟了新径。祥云县也因养蚕数量、蚕茧产量、农民销售蚕茧收入居全省第二位、全州第一位,被列为全省10个蚕桑核心基地县之一。  相似文献   

7.
受市场等因素影响,蚕茧价格偏低,陕西省蚕桑主产区安康市的蚕桑产业发展出现了诸多问题,引发了蚕桑产业策划者、推动者、参与者的困惑,安康蚕桑产业要大发展,必须使农民由被动的参与产业化到主动要求参与产业化经营;坚定基层干部发展蚕桑产业的信心;在产业化经营模式的设计,要把农民的利益放在首位;向科技要效益,增加安康蚕桑产业"比较效益";开发潜在市场,扩大内需,与旅游业、餐饮业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8.
广西是中国桑蚕茧生产第一大省,桑蚕茧效益与蚕桑产业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紧密相关。近年来桑蚕茧的生产成本不断提高,产业比较效益出现下滑,对广西蚕桑产业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影响。结合当前广西桑蚕茧生产经营各方面情况和蚕桑产业未来发展方向,通过分析生产经营的气候地理、品种、种养技术体系、种业体系等优势,生产模式、物资市场监管、蚕茧收烘市场、茧丝绸精深加工等方面的劣势,具有的配套政策、市场拉动等机会,以及在产业效益、茧丝价格、丝绸出口等方面存在的威胁,从转变生产经营方式、拓宽增收渠道、提升生产技术水平、重视品牌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加速推进桑蚕茧生产的规模化、集约化、省力化、多元化和品牌化,提高广西桑蚕茧生产效益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广西已是中国的蚕桑大省区,产业基础扎实,竞争优势较强。应抓住机遇,大力发展蚕桑产业集群,牢固确立蚕桑大省地位;推广优良的蚕桑品种,提高种养技术水平;建立和完善蚕桑良种繁育、技术推广服务、质量监督检验等产业保障体系和科技支撑体系,建立和优化蚕茧收购和流通体系;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加快广西茧丝绸加工业的发展;培植和打造茧丝品牌,做大做强茧丝绸贸易,把广西建成为国内外重要的茧、丝、绸生产、加工和贸易基地。  相似文献   

10.
本文在对"张杂谷"产业发展现状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产业发展的科技、自然、区位、传统以及市场需求等方面的优势,梳理了产业发展面临的持续创新、后续加工以及服务体系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加强产业技术创新、加快产品产业化开发和完善服务体系建设等产业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1.
1995年裕安区蚕桑生产发展到高峰,桑园面积达2000公顷,此后,由于市场因素的影响,桑园面积逐年下降,到2000年底,全区桑园面积仅700公顷,蚕业生产日趋萎缩.为此,我区蚕业办及时向区政府提出了重点加强蚕桑基地建设的建议.基地建设的指导思想是以市场为导向,以调整结构布局为重点,以提高质量和经济效益为中心,坚持在提高单产和茧质的前提下,适度恢复发展桑园的战略方针.在区政府的支持下,区蚕业办选择了新安镇石塘村建立了"蚕桑高产高效示范基地".基地建设是一项综合性的配套系统工程,重点以新技术推广为依托,加大科技投入,积极推进蚕茧收烘经营体制改革,从2001年起,力争几年内把基地蚕桑生产建成比较效益高、充满生机、富有竞争力的示范产业.  相似文献   

12.
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设施农业的建设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黄南州设施农业已成为全州"菜篮子"工程建设的主体,得到了长足发展,但也存在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提出通过加强规划引导,合理建设布局,建立多元投资机制,增强投资力度,搞好配套设施,提高整体功能等对策,推动发展效益农业、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3.
沈勇  庞均喜 《北京农业》2012,(18):208-209
蚕桑产业是白河县三大优势主导产业之一,由于受产业效益和蚕茧价格波动的影响,已成为弱势产业,为推进陕西省白河县蚕桑产业化经营,通过对劳动力市场分析,针对目前存在的问题,提出加强蚕桑资源的综合利用,发展桑园林下经济,提升蚕农年收入水平;以科技为支持,提升蚕农科技养蚕水平;推广"小蚕共育"养殖模式,提升养蚕劳日工值水平;促进桑园土地流转,提升养蚕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优化惠农政策,提升蚕桑产业化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赤水竹产业链的发展状况以及优化路径。【方法】结合产业链理论,对竹产业的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现状进行分析。【结果】目前赤水竹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主要面临竹资源经营管理粗放、基础设施建设不足、品牌化建设有待加强、竹产品精深加工企业不多等发展困境,严重制约了竹产业的发展。【结论】要从加强竹资源经营管理水平,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加快基础配套设施建设,推进三产融合发展;引入多重精深加工企业,提高产品经济附加值;强化竹产品品牌建设,完善市场体系;注重人才培养与引进,加强科技支撑五个方面对赤水竹产业链进行优化,为促进赤水竹产业高质量发展提高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推行"放管服"改革以来,蚕茧收购市场完全放开,既要保障蚕农的利益,又要能够实现企业效益,维持蚕桑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成为考验政府主管部门的一个难题。蚕茧收购市场存在蚕农卖"毛脚茧"、小贩"抢茧"、大企业对蚕茧质量要求高等因素,需要政府加强政策引导,龙头企业发挥品牌技术优势,蚕业家庭农场示范带动,从根本上规范产业发展,为蚕茧收购市场的长期稳定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全球丝绸出口大国,桑蚕发展种植水平直接关系到产量,关系到蚕茧丝贸易的经济体制发展。以新技术、新产品标准,快速加强蛋白桑种植的发展,分析砂砾地蛋白桑种植管理经营体制,加强桑蚕产业的资源开发,增强桑蚕生产效益的推广建设,培养专业的蚕桑技术人才,探索专业的养桑模式,促进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解决种植中的缺陷,提高桑蚕产业生产对策研究。  相似文献   

17.
简述了湖北省蚕桑产业发展历史、变迁及现状,分析了劳动力缺少导致桑园面积、养蚕发种量有所减少,蚕桑基础条件薄弱和技术力量不足导致新技术推广受影响,财政支持不足、加工企业投入机制不健全致使蚕桑发展政策乏力等挑战;提出了构建蚕桑轻简省力高效饲养技术体系、提高蚕桑产业比较经济效益,发展茧丝绸加工业、延长蚕桑产业链、增强蚕桑产业发展后劲,加强蚕桑产业技术研发、夯实蚕桑产业发展基础等建议。  相似文献   

18.
《新农业》2020,(6)
作为传统的养蚕地区,川北地区的蚕桑产业既有天然优势,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随着"东桑西移""一带一路"建设不断推进,川北地区蚕桑产业应加大扶持力度,优化产业布局,加强培训提高养蚕技术水平,增加资金投入,强化蚕桑资源综合利用,将人文、旅游、食品开发等多元发展模式融入本地蚕桑产业,开发蚕桑产业新的增长模式,促进川北老牌蚕桑地区经济增长和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蚕茧质量的好坏不但影响蚕农的经济收入,更影响蚕桑产业的总体效益和持续发展。随着普洱市蚕桑产业的快速发展,蚕茧质量参差不齐的现象凸显了出来。影响蚕茧质量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家蚕品种、桑叶质量、消毒防病、蜕皮激素使用、上蔟采茧技术、蚕茧收烘技术和干茧贮藏等。只有加大蚕桑辅导员、收烘技术人员和蚕农的的培训力度,及时发现各环节出现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才能有效的提高蚕茧质量。  相似文献   

20.
我国猕猴桃资源十分丰富,种植面积及产量均居世界第1位,已成为助推脱贫攻坚和产业兴旺的优势特色产业之一。了解猕猴桃产业发展趋势,为猕猴桃产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参考,从猕猴桃生产、消费、加工、进出口、市场价格及成本收益等方面总结猕猴桃产业发展现状,剖析产业盲目扩张、科技研发推广与生产脱节、基础配套设施不完善、低端产品同质化竞争等问题,针对性地提出加强规划引领、加强科技创新与推广、加强基础设施投入、加强猕猴桃品质监管、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