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64 毫秒
1.
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Temminck and Schlegel),俗称海鲶鱼、泥鱼,属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矛尾复鰕虎鱼分布甚广,我国沿海以及朝鲜、日本直到爪哇等地的近海或咸淡水域坶有分布。该鱼具有广盐广温、生长迅速、抗病力强、肉质细腻、味道鲜美、繁殖力强的特点,同时其市场价位中等,深受广大消费者的青睐,有较好的市场前景,是开展近海人工养殖和垂钓业的适宜品种。目前本省有的养殖户已经进行了矛尾复嘏虎鱼的池塘养殖,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但是其苗种主要是采集的天然苗,很难形成大的规模,苗种供应也不稳定,大大影响了其养殖规模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鰕虎鱼防控虾病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鰕虎鱼是对虾的敌害鱼类,在对虾养殖池塘人为套养一定数量的鰕虎鱼,当对虾发病时,鰕虎鱼及时吞食病、弱虾,从而切断病、弱虾被健康虾摄食的途径,达到控制虾病进一步蔓延的目的。1材料与方法矛尾复鰕虎鱼(学名:Synechogobius hasta)为鲈形目、鰕虎鱼科、复鰕虎鱼属的近海暖温性底层小型鱼类。常见于淤泥底质的海区或栖于河口底层,我省沿海分布较多。矛尾复鰕虎鱼体型较小,当年成鱼体长一般10cm左右,由于其头大、  相似文献   

3.
李莉  车升亮 《水产养殖》2012,33(11):7-11
矛尾复虾虎鱼,属鲈形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是一年生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适应温度和盐度的能力较强.其肉质细嫩、味道鲜美,生长迅速.在我国沿海均有分布,连云港市沿海的分布尤广.矛尾复虾虎鱼在连云港本地俗称"沙光鱼",自古以来连云港当地人就有食用沙光鱼的习惯,连云港民间有"十月沙光赛羊汤"之说.《海州民俗志》、《连云一瞥》、《中国名菜谱——江苏风味》、《海州乡谭》、《连云港特色文化》、《江苏水产志》等书籍都有详尽的记载.  相似文献   

4.
矛尾复鰕虎鱼生物学繁养殖技术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矛尾复鰕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temminck and schlegel)隶属鲈形目锻虎鱼科,是一年生暖温性近海底层鱼类。由于其鱼肉质细嫩、无丝骨、含肉率高、口味鲜美、价格适中等特点,市场需求不断增加。另外,野生资源逐步减少,供需矛盾突出。为保护矛尾复赧虎鱼资源,满足市场需求,2004年我们对矛尾复缎虎鱼繁养殖技术进行研究,现就前阶段试验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正>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连云港地方名,沙光鱼,隶属虾虎鱼亚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矛尾复虾虎鱼广泛分布于我国黄渤海沿岸浅水区,尤以海洲湾地区最富盛名。因其善吞食小虾、小蟹及沙蚕类动物而生长迅速,其肉质白嫩细腻味道鲜美,营养丰富,是煲汤和红烧的上  相似文献   

6.
<正>矛尾复虾虎鱼(Synechogobius hasta),俗称沙光鱼、海鲇鱼、扔巴鱼。为鲈形目、虾虎鱼科、复虾虎鱼属、暖温性中小型底层杂食性鱼类,耐温性和耐盐性超强。主要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黄渤海海域分布极广。虾虎鱼肉质鲜嫩、口感润滑,营养丰富,骨刺少而细软,深受消费者的青睐。随着近海资源的日渐枯竭,  相似文献   

7.
纹缟虾虎鱼的生物学和生态学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虾虎鱼科鱼类除矛尾刺虾虎鱼体型较大外均属小型鱼类,主要分布在沿岸浅海区域。纹缟虾虎鱼Tridentiger trigonocehalus(Gill)俗称迷落钩(辽宁复县)、油葫芦(辽宁锦县),是一种数量较多的暖温性常见种,广泛分布于我国沿海,各地对虾养殖池中栖息着这种虾虎鱼,它与养殖对虾存在着复杂的利害关系。  相似文献   

8.
<正> 海水鱼虾大面积管养的好坏,除了苗种、水域环境、天然饵料以及气候等因素外,管养水域中的敌害也是决定产量的一个重要因素,敌害中主要是经济价值较低和肉食性的凶猛鱼类,这些鱼类不仅与养殖鱼虾类争饵、争氧,破坏水域环境,而且有的还大量吞食经济鱼虾,降低水域的自然生产力,造成减产减收。广大渔民把这种现象叫做“狼”和“羊”一起养,我县海水鱼虾管养中的主要鱼害有矛尾刺(鱼叚)虎(油光鱼)纹缟(鱼叚)虎鱼、鲈鱼,叫姑鱼等,其中  相似文献   

9.
矛尾复虾虎鱼、南美白对虾池塘混养效益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2013年海安县在南美白对虾高位养殖池中引入一定数量的矛尾复虾虎鱼,摄食感染桃拉病毒、白斑综合征病毒等的病态个体,开展南美白对虾、矛尾复虾虎鱼高位池生态混养试验与示范,该养殖模式充分利用了矛尾复虾虎鱼的食性,有效切断虾病的粪-口传播途径,提高养殖成活率,经两年试验取得了较好的效益。现将混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伍汉霖  周志明 《水产学报》1990,14(2):144-148
本文报导了鲈形目(鱼叚)虎鱼科裸头(鱼叚)虎鱼属的一新种,定名为横带裸头(鱼叚)虎鱼C.transverse fasciatus。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输送陆源有机碳对河口以及近海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补充作用,通过多元相似性分析研究了斑尾刺虾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短吻红舌鳎(Cynoglossus joyneri)、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青鳞小沙丁鱼(Sardinella zuna...  相似文献   

12.
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根据2013年6月、8月、10月以及2014年2月、4月、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获取的6个航次的渔业资源和环境调查数据,研究了黄河口及邻近水域优势种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并利用广义可加模型分析了其与时空和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矛尾虾虎鱼主要集中分布于37.80°N–38.20°N,119.00°E–119.40°E的水域。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月变化明显,8月最大为862 g/h,其次6月资源丰度为521 g/h,5月最小。底层水温和底层盐度对矛尾虾虎鱼资源丰度的时空分布有显著影响。黄河口及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分布的底层水温适宜范围为17~22℃,底层盐度适宜范围为18~27。水温、盐度在河口区变化范围较大,矛尾虾虎鱼能较好地适应河口区底层温度、盐度等环境因子的变化,成为河口定居性主要优势种。  相似文献   

13.
斑尾复鰕虎鱼的生物学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孙帼英  陈建国 《水产学报》1993,17(2):146-153
斑尾复鰕虎鱼系沿海及河口的习见种类,矛尾复鰕虎鱼为它的同物异名。该鱼属底栖肉食性鱼类,主要以小鱼和小虾蟹为食。在繁殖期间产两次卵,属多次产卵类型,产卵后不久死亡,寿命为壹年。斑尾复鰕虎鱼为鰕虎鱼科中的大型种类,其体长和体重的相关关系式为:W=0.01739~(2.827?),生长方程为:L_t=41.24[1-e~(-0.0?(t+0.0?45?)],W_t=606.15[1?e~(-0.0?(t+0.0645?)]~(2.8?),体重生长拐点 t_r=11.5(月龄)离拐点处体重为 176.5克。本文分析了斑尾复鰕虎鱼在养虾业中的危害情况,并探讨其资源的发展。  相似文献   

14.
象山港春、夏季仔稚鱼种类组成结构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研究象山港仔稚鱼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关关系,在象山港港湾内设置14个站,于2015年4月3日~6月10日期间按周采样,共调查10个航次(Ⅰ~Ⅹ),用方形网(网口为1 m×2 m,网目1.0 mm)采集仔稚鱼,同时采集温度、盐度和浮游动物等数据。调查期间采集仔稚鱼180 254 ind共45种,隶属25科39属,主要优势种为斑鰶(Konosirus punctatus)、矛尾鰕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鮻(Chelon haematocheilus)、斑尾刺鰕虎鱼(Acanthogobius ommaturus)、普氏缰鰕虎鱼(Amoya pflaumi)、拟矛尾鰕虎鱼(Parachaeturichthys polynema)、黑棘鲷(Acanthopagrus schlegelii)、舌鰕虎鱼(Glossogobius giuris)等。仔稚鱼密度呈先升后降的趋势,第Ⅲ航次密度最高(平均密度为587.9 ind·100 m-3),第Ⅷ航次最低(8.2 ind·100m-3)。前弯曲期仔鱼最多,占63.6%,弯曲期仔鱼占26.4%。基于层级聚类(Bray-Curtis相似性指数,Ward法聚类)分析表明,可将10航次仔稚鱼分为4个类型,各类型间存在明显差异:类型1(Ⅰ和Ⅱ航次)主要为矛尾鰕虎鱼和斑尾刺鰕虎鱼,类型2(Ⅲ~Ⅵ航次)为斑鰶、鮻、矛尾鰕虎鱼和黑棘鲷,类型3(Ⅶ和Ⅷ航次)为斑鰶、日本鳀(Engraulis japonicus)、拟矛尾鰕虎鱼,类型4(Ⅸ和Ⅹ航次)为普氏缰鰕虎鱼、拟矛尾鰕虎鱼、美肩鳃鳚(Omobranchus elegans)。Spearman相关分析表明,仔稚鱼分布与温度极显著相关(P0.01),与浮游动物密度呈显著相关(P0.05),与盐度无明显相关关系(P0.05)。  相似文献   

15.
鰕虎鱼在我国沿海水域均有分布,其种类有数十种,资源量也很可观,但至今尚未很好开发利用,也无较好的捕捞方法。本文将吕四渔民及本人多年利用灯光捕捉(鱼叚)虎鱼(此主要指长鳍虾虎,茅尾复虾虎鱼等,下均同)的经验作一些介绍,以作参考。(鱼叚)虎鱼一般随潮流的涨落作小距离的移动,夏秋  相似文献   

16.
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择规格一致、健康无病、初始体质量(43.42±0.75)g的矛尾复鳙虎鱼240尾,随机分到20个水族箱内,每箱12尾.饱食量投喂鲜杂鱼.然后不同时间取样,测定胃、前肠、中肠、后肠内容物的质量及其粗蛋白、脂肪和水分含量,探讨食糜在矛尾复鰕虎鱼消化道排空速度及其营养含量的变化.试验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在刚摄食后胃内容物达到最大值,并随着时间的延长减少,至22 h排空为0.线性回归模型能较好地用来模拟食糜在胃中的变化;食糜在前肠、中肠和后肠出现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3 h和4 h.达到最大值的时间分别为摄食后12、9 h和10 h.试验结束时(投喂后26 h)前肠、中肠和后肠仍有剩余食糜.食糜中粗蛋白和脂肪含量在胃、前肠、中肠、后肠逐渐降低,但胃中粗脂肪含量高于食糜中的含量,而粗蛋白含量低于食糜中含量.  相似文献   

17.
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了查明黄河口及其邻近水域矛尾虾虎鱼(Chaeturichthys stigmatias)的生物学特征,为其渔业资源评估和管理提供基本参数,本研究根据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黄河口及邻近水域进行底拖网调查所得的矛尾虾虎鱼资源生物学数据,对其群体组成、体长-体重关系和性成熟等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该海域矛尾虾虎鱼体长分布范围为25~154 mm,平均体长为(87.77±24.18)mm,优势体长为60~120 mm,占总渔获尾数的76.71%。体重范围为0.08~37.83 g,平均体重为(9.1±6.905)g,优势体重为0~10 g,占63.03%。全年矛尾虾虎鱼体长(SL)-体重(W)关系式为W=4.7×10~(-6)SL~(3.183)(R~2=0.962,n=1842)。矛尾虾虎鱼性腺成熟度和性成熟系数均呈现出明显的月变化,其主要繁殖期为4―5月,产卵持续至6月上旬;体长与性腺成熟度之间的关系无显著雌雄差异,瞬时性成熟速率K=0.039,50%性成熟体长L_(50)=117.92 mm。  相似文献   

18.
从渤海采集卵巢发育到Ⅳ和Ⅴ期的矛尾复鰕虎鱼32尾,采用重量法进行了生殖力的研究。结果表明:矛尾复鰕虎鱼为分批产卵类型,卵子呈卵圆型,卵径0.726mm±0.291mm;矛尾复鰕虎鱼的个体绝对生殖力为33 609±14 022粒,单位净体重生殖力为439.92±139.50粒/g,单位体长生殖力为1 176.08±227.08粒/mm。矛尾复鰕虎鱼个体绝对生殖力与体长、体宽、体重、净重、性腺重及肥满度相关关系密切,而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体长相对生殖力与除成熟系数以外的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关系一般,与成熟系数相关关系不密切;净重相对生殖力与体长、体重、净重、性腺重、肥满度关系密切,与其他生物学指标相关性不强。  相似文献   

19.
取体表出血、肌肉溃疡的虾蟹养殖塘混养大量死亡的矛尾复鰕虎鱼的深层溃烂组织及肝脏进行细菌分离,2种被检组织中均分离到2种优势生长菌落;人工感染试验表明,其中的一株分离菌(S090801)浓度为106~108 cfu/ml可引起矛尾复鰕虎鱼全部死亡,该菌的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基于16SrRNA和gyrB 2种基因的系统发育学分析确定为弧菌属的哈氏弧菌。同时基于gyrB基因序列设计1对特异性引物,建立了一种哈氏弧菌快速、敏感的PCR检测方法,扩增目的片段大小为363bp,该方法检测哈氏弧菌模板DNA最低质量浓度为0.046875ng/μl,可用于哈氏弧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的快速诊断及分子流行病学的调查研究。  相似文献   

20.
山东北部沿海幼鱼种类组成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8年5月—2009年9月通过双船拖网采样,对山东北部沿海28个站位进行了调查,分析研究了该海域的幼鱼种类组成及优势种。调查结果表明,该海域共出现幼鱼75种,属14目41科65属,以底层鱼类为主要组成,占总种类数的78.67%;优势种有鳀鱼、方氏云鳚、玉筋鱼、黄鲫、蓝点马鲛、小黄鱼、矛尾刺鱼叚虎鱼等;幼鱼种类组成具有显著的季节变化,但年间变化较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