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猪RYR1基因的检测及其对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本研究以PCR-RFLPs检测方法,分析了RYR1基因在山东省引进猪种及其杂交后代各群体中的分布.在纯种猪中,皮特兰猪的n基因的基因频率最高(100%),其次为长白猪(11.44%),再次为约克夏猪(6.68%),杜洛克和汉普夏猪为0;在杂种群体中,杜洛克×皮特兰猪最高(50%),长白×约克夏猪为10.62%,约克夏×长白猪为7.86%,约克夏×长白与长白×约克夏杂交所得的F2代为1.31%,杜洛克×汉普夏和汉普夏×杜洛克猪为0.利用最小二乘模型分析了RYR1基因对生产性能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RYR1基因对20日龄体重和60日龄体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但极显著提高日增重(P<0.01).RYR1基因可极显著地提高猪的胴体瘦肉率,降低猪肉的肉色评分(P<0.01).NN、Nn和nn3种基因型对瘦肉率和肉色评分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64.00%、66.87%、67.87%和2.73、2.57、2.02.在繁殖性状方面,RYR1基因对仔猪出生重影响不显著(P>0.05),但显著降低繁殖母猪的产活仔数(P<0.05),NN、Nn和nn3种基因型对产活仔数的最小二乘均值分别为11.16、10.00、8.26头.  相似文献   

2.
小梅山猪促卵泡素β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系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用PCR SSCPs法检测小梅山猪母猪群促卵泡素 (FSH) β基因的多态性 ,分析该基因与产仔数和仔猪体重的关系。小梅山猪母猪群FSH β基因N基因频率为 0 .4 14 1,n基因频率为 0 .5 85 9,该基因处于遗传非平衡状态。nn基因型母猪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比NN型母猪的分别多 0 .7头和 1.1头 (P <0 .0 5 )。小梅山猪产仔数曲线是开口向下的二次曲线 ,其中nn型母猪具有较理想的产仔模型 ,其拟合的最高产仔数最大 ,且产仔数达高峰后下降较慢。nn型母猪的仔猪初生重比NN基因型母猪的重 (P <0 .0 5 )。杂合型母猪的总产仔数 (12 .38)、产活仔数 (11.6 9)、仔猪初生重 (1.72 )和 35日龄断奶重 (2 0 .16 )比纯合型母猪的大 ,表现出一定的杂合效应。这些结果提示母猪的n等位基因对产仔数和仔猪初生重有利 ,该基因可望用于猪的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3.
RYRl基因对母猪繁殖性能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用 PCR- RFL P法检测 2 2 5头大约克母猪的 RYR1(ryanodine receptor,RYR1)基因 ,它具有 NN、Nn和 nn3种基因型 ,其频率分别为 0 .76、0 .14和 0 .10 ;等位基因 N和 n的基因频率分别为 0 .83和 0 .17。该基因处于遗传不平衡状态 (P<0 .0 1)。具有 NN、Nn和 nn基因型母猪第 1胎产仔数分别为 10 .2 1、9.6 2和 8.2 2头 ;断奶仔猪数分别为9.2 1、8.13和 7.11头。等位基因 n使仔猪断奶应激效应具上升趋势 ,对增重有不利影响 ;降低母猪的产仔数和仔猪成活率 ,对繁殖性能有不良的遗传效应 ,有必要从母猪群中清除该等位基因。  相似文献   

4.
兰尼定受体1(Ryanodine Receptor1,RYR1)基因中的单个氨基酸(R615C)是导致猪应激综合征、影响肉质的重要原因。采用RFLP方法,以大白猪、二个杂交猪群(杜洛克×长白猪×大白猪和长白猪×大白猪)为对照,研究了糯谷猪、萝卜猪、柯乐猪、宗地花猪、香猪、关岭猪和黔南黑猪7个贵州地方猪种RYR1基因突变的分布类型。结果表明,从柯乐猪中检测到一例杂合基因型RYR1Nn,杂合基因型的发生频率为2.08%,其余6个贵州地方猪种糯谷猪、萝卜猪、宗地花猪、香猪、关岭猪和黔南黑猪均为正常的基因型RYR1NN,对照组中,外三元、外二元杂交猪和大白猪中均检测到RYR1Nn基因型,杂合基因型的发生频率分别为11.11%、12.12%和5.77%,说明贵州地方猪种中RYR1基因的突变频率低于商品猪,但也存在一定的比例,应加强对地方猪种的利用和保护。  相似文献   

5.
研究利用PCR-SSCP技术对大白、长白和杜洛克猪EPHA1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及其与产仔数的关系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第15外显子上检测到一个发生G→C颠换的突变位点,形成3种基因型。对于大白猪,3~6胎的GG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比CC型个体高出1.66头(P<0.05);在所有胎次中,GG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比CC型个体高出0.2头(P<0.01)。对于长白猪,第2胎GG型个体的TNB和NBA分别比CC型个体高出1.41头(P<0.05)和1.46头(P<0.05);所有胎次中,GC型个体TNB比CC型个体高出0.67头(P<0.05)。对于杜洛克猪,3种基因型个体的TNB和NBA差异不显著(P>0.05)。对于试验大白猪群体而言,该多态位点GG基因型可作为TNB性状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以643头母猪为实验材料,利用CRS-RFLP技术对猪ITGB1基因第14外显子C42241T位点进行单核苷酸多态性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的产仔数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该多态位点能否作为猪产仔数性状的分子遗传标记。结果表明:42241多态位点的基因型效应对长白猪的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影响不显著;对于大白猪和杜洛克猪,不同基因型个体之间的TNB和NBA差异显著(P<0.05),其效应为TT>TC>CC,且TT型个体具有较高的产仔数主要是由基因的加性效应导致的。因此,42241位点TT基因型可作为大白猪和杜洛克猪TNB和NBA性状的标记基因型。  相似文献   

7.
本实验旨在研究猪WNT4基因的多态性对猪产仔数的影响,以期寻找到与猪产仔数相关的分子遗传标记,为猪的早期选择提供依据。本实验利用PCR-PFLP技术分析WNT4基因外显子多态性,并与产仔数进行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第1外显子73 bp处发现1个突变,有3种基因型。对于第1胎,CC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比AA型个体高出2.28头(P<0.01);产活仔数(NBA)比AA型个体高出1.89头(P<0.01);对于第2胎,CC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比AA型个体高出3.31头(P<0.01);产活仔数(NBA)比AA型个体高出3.53头(P<0.01);对于所有胎次,CC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比AA型个体高出1.94头(P<0.01);产活仔数(NBA)比AA型个体高出1.78头(P<0.01);对于第3~6胎,3种基因型个体的TNB及NBA之间差异不显著(P>0.05)。综上,该多态位点CC基因型相对于AA型是优势基因型。  相似文献   

8.
研究通过PCR-SSC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共计574头母猪的VEGF基因进行多态分析,并将基因多态性与猪总产仔数(TNB)和产活仔数(NBA)进行关联分析,旨在探讨猪VEGF基因多态性对其产仔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在VEGF 5′调控区内有2个突变位点。P1产物第191位点处由A突变为G,在3个猪品种中只发现AA、AG 2种基因型,其中AG为优势基因型,A为优势等位基因。长白猪第1胎中AG型的TNB和NBA比AA型分别高出1.34头和1.44头(P<0.01),杜洛克猪所有胎次中AG与AA的TNB差异显著(P<0.05),NBA差异极显著(P<0.01)。P2产物第103位点处由C突变为T,在3个猪品种中发现TT、TC、CC 3种基因型,T为优势等位基因。TT、TC分别比CC型的TNB高出2.63头(P<0.05),在杜洛克所有胎次中TC比TT的TNB和NBA分别高出0.84头和0.94头(P<0.05)。P1位点和P2位点能否作为产仔性状的标记基因还需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本试验通过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催乳素受体(prolactin receptor,PRLR)基因第10外显子AluⅠ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对各基因型母猪的第1至第3胎次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21日龄窝重及断奶成活率进行测定,进而分析PRLR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PRLR基因在3个品种中均存在多态位点,且AA基因型都是其优势基因型。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大白猪AA基因型个体第1、2和3胎各繁殖性状均呈现出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趋势。在繁殖性能已经稳定的第3胎次AA基因型个体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及断奶成活率比BB基因型个体平均分别高出0.31头、0.63头、0.02头、0.65 kg和0.43%,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0.
对33头申农号猪MyoG基因进行PCR-RFLP分型,结果发现3种基因型(MM,MN和NN)。M基因频率为51.5%,N基因频率为48.5%。对不同基因型猪初生重和断奶重分析发现,NN型猪初生重显著高于其他基因型猪(P<0.05),但断奶重差异不显著。根据不同基因型共屠宰12头申农号猪,取半腱肌、半膜肌和股二头肌做冰冻切片,HE染色,并计算肌纤维数目,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猪间半腱肌和半膜肌肌纤维密度差异显著(P<0.05),其中NN型肌纤维密度高于其他基因型。  相似文献   

11.
抗病育种技术在引进美国SPF种猪后代选育中应用探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利用现代分子育种技术培育抗病新品系种猪,本试验对引进美国的44头杜洛克、138头大约克、28头长白纯种猪进行耳组织采样,采用基因检测技术分别进行氟烷基因(抗应激基因)、抗腹泻基因及KPL2基因(精子短尾基因)检测。结果表明,1)氟烷基因检测:杜洛克种猪检测出氟烷基因型Nn个体(应激易感基因个体)1头,占2.33%(1/44);大约克种猪检测出氟烷基因型Nn个体2头,占1.45%(2/138);长白种猪未检测到氟烷基因型Nn个体(0/28),所检测的28头猪全部为氟烷基因型NN个体(抗应激基因个体)。2)抗腹泻基因检测:杜洛克种猪群中含有抗腹泻GG基因型个体37头,占杜洛克猪检测总数的86.05%(37/43);长白种猪群中腹泻抗性有利GG基因型个体有11头,占40.74%(11/27);大约克种猪腹泻抗性有利基因个体有23头,占16.79%(23/137),3个品种中杜洛克种猪群占有腹泻抗性个体最多,其次是长白种猪,大约克种猪最少。3)KPL2基因检测:所检测的138头大约克种猪,没有检出携带精子短尾遗传疾患的个体。在种猪繁育中,只要加大世代有利纯合抗性个体的选留比例,最终可以建立纯系杜洛克、大约克、长白种猪等抗应激、抗腹泻、无精子短尾症等专门化新品系。  相似文献   

12.
本试验通过PCR-RFLP技术对大白猪、长白猪和杜洛克猪的视黄醇结合蛋白4(retinol binding protein 4,RBP4)基因第4外显子Msp Ⅰ酶切位点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对各基因型母猪的第2、3胎次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21日龄的窝重及断奶成活率进行测定,进而分析RBP4基因多态性与繁殖性能的关系。结果表明,RBP4基因在3个品种中均存在多态位点;χ2适合性检验表明大白猪在该位点偏离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而长白猪和杜洛克猪在该位点处于Hardy-Weinberg平衡状态(P>0.05)。其中,大白猪中优势基因型为BB基因型,而长白猪和杜洛克猪中优势基因型为AA基因型。在繁殖性能上,长白猪BB基因型群体第2胎总产仔数、产活仔数、断奶仔猪数、初生窝重、21日龄断奶窝重分别高于AA基因型0.97头、1.28头、0.92头、1.74 kg和4.42 kg,高于AB基因型0.92头、1.02头、0.98头、1.43 kg和4.98 kg;第3胎次中总体上BB基因型也为有利基因型。  相似文献   

13.
陆川猪和大白猪LEPR基因对产仔数的效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比较LEPR基因对猪产仔数效应大小,采用PCR-SSCP技术在陆川猪和大白猪群中进行了LEPR基因的基因型频率检测及不同基因型的总产仔数和产活仔数效应分析。结果表明,LEPR基因对陆川猪头胎和头4胎平均总产仔数(TNB)及产活仔数(NBA)影响差异显著(P<0.05),对大白猪头胎的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影响差异显著(P<0.05),而对大白猪头4胎平均总产仔数及产活仔数影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4.
猪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是引起断乳前后仔猪腹泻的主要致病菌,利用分子检测鉴别MUC13基因型,筛选具有腹泻抗性个体是选育抗腹泻猪的基本方法。但是,抗性个体的纯合对其他生产性能是否具有不利影响?为此,我们在两个猪场分别进行了2年的检测、测定,先后检测了杜洛克仔猪525头,其中ETECF4ac抗性纯合个体(GG)437头、易感杂合个体(GA)75头、易感纯合个体(AA)13头;经生产性能测定,发现达100kg体重日龄分别为181.25±12.01d、182.59±12.25d、182.81±15.14d,达100kg体重校正背膘分别为11.50±2.11mm、11.77±1.53mm和11.86±2.88mm,各组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说明,杜洛克仔猪抗腹泻的选育对生长速度和背膘厚性能没有影响。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白毛调控基因KIT不同基因型对仔猪初生重的影响,试验采用限制性内切酶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RFLP)的方法,分析基因KIT不同基因型(Ⅱ、Ii、ii)对仔猪初生重的影响.结果表明:携带隐性基因i的猪初生重比携带显性基因I的猪重,且差异显著(P<0.05);不同基因型间断奶重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6.
实验对苏太猪SLA-DQA基因的第4外显子进行多态性分析,并初步探讨DQA基因作为影响苏太猪经济性状候选基因的可能性。PCR-SSCP分析共检测到CC、CD和DD 3种基因型;在第4外显子检测到G5233A突变,导致了氨基酸Thr到Ala的改变。结果表明:苏太猪3种基因型个体的初生重、35日龄断奶体重、4月龄体重、6月龄体重以及60 kg体尺和背膘厚等生长发育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DD基因型第3胎次总产仔数、产活仔数、初生窝重均高于CC和CD基因型的个体,尤其是断奶仔猪数和断奶窝重显著高于CC和CD基因型的个体(P0.05),但CC和CD基因型个体间繁殖性能差异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17.
从江香猪、苏太猪不同杂交组合繁殖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提高从江香猪的繁殖性能,试验选择苏太猪对其进行正交和反交,比较不同杂交组合和纯繁组母猪的产仔及哺育成绩,探索不同杂交组合母猪的繁殖性能,包括母猪产仔数、仔猪初生窝重和个体重、仔猪21日龄窝重和个体重、仔猪断奶窝重和个体重、断奶头数等指标。结果表明:从江♂×苏太♀正交组合(香苏猪)仔猪哺乳期生长性能最佳,初生个体重、初生窝重显著高于纯繁组和苏香猪(P0.05);21日龄个体重、21日龄窝重、断奶窝重显著高于纯繁组和苏香猪(P0.05);其余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但香苏猪、苏香猪指标均优于纯繁组。说明选择从江香猪和苏太猪进行正反交可提高母猪窝产仔数和仔猪哺育成绩,从而提高从江香猪杂交猪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18.
《畜牧与兽医》2014,(7):32-36
为了分析肌肉生长抑制素(MSTN)和肌细胞生成素(MyoG)2个基因对猪生长性状的影响,采用PCR-RFLP方法检测沈阳地区3个引进猪种(长白、大白和杜洛克)MSTN和MyoG基因的多态性。结果显示:在3个种群内MSTN和MyoG基因都存在AA、AB和BB 3种基因型,各基因均处于遗传平衡状态,3个种群处于中度多态,具有较丰富的遗传多态性;单基因分析表明:MSTN基因长白猪、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B型(P<0.05);而对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MyoG基因大白猪BB基因型的初生重显著高于AA型(P<0.05);而对长白猪、杜洛克猪初生重无显著影响(P>0.05),2个基因初生重的优良基因型是BB型。2个基因合并分析表明:合并基因型对长白猪、杜洛克猪的初生重有显著影响(P<0.05),对大白猪的初生重有极显著影响(P<0.01),合并后BBBB为猪初生重的有利基因型,合并基因型的遗传效应显著高于单基因型效应。单基因及合并基因分析均表明2个基因对3个种群的断奶重无显著影响(P>0.05)。综上所述,2个基因的多态性对猪的初生重有着显著的影响,合并效应高于单基因效应之和。  相似文献   

19.
苏太猪ESR基因多态性及其与繁殖性能的关联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本研究采用PCR-RFLP方法对苏太猪的ESR基因PvuⅡ位点多态性进行检测,并分析其与繁殖性能间的关系。结果表明,ESR基因的3种基因型AA、AB、BB在苏太猪中的频率分别为0.089、0.570、0.341;其中在初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产活仔数(NBA)和初生窝重(BLW)显著高于AB、BB基因型的个体(P0.05);在经产母猪中,AA基因型个体的总产仔数(TNB)及断奶成活数(NW)显著高于AB和BB基因型的个体(P0.05),AA和AB基因型与BB基因型之间的断奶窝重(WWL)差异显著(P0.05);总体上苏太猪ESR基因PvuⅡ3种基因型个体的繁殖性状存在AAABBB的趋势。  相似文献   

20.
张冬杰 《中国畜牧兽医》2009,36(11):118-120
试验选择野家杂交猪(大白猪和野猪杂交)F1代猪群261头,采用PCR-RFLP法进行了PRL基因的基因型和等位基因频率检测及不同基因型的仔猪初生重、30日龄体重和有效乳头数效应分析。结果表明,BB型个体仔猪的初生重、30日龄体重略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而CC型个体的有效乳头数略高于其他基因型个体,但差异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