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以TM-1为对照,研究了5个棉花纤维突变体的形态发生与农艺性状。结果表明棉花纤维突变体胚珠纤维分化突起与对照TM-1同样首先发生在胚珠脊突处,然后是合点处及胚珠中部,最后在珠孔端。有短绒有短纤维突变体(Li)与对照TM-1一样,以在开花当天(0DPA)突起为主;到开花后第5日5DPA)短绒(即第二批细胞)突起。无短绒有纤维的光籽(N1)在开花当天(0DPA)在合点附近有突起,开花后第1日(1DPA)仍有突起。纤维突变体的衣分和衣指均较低,这是突变体产量低的主要原因,但突变体籽指较TM-1高。突变体纤维的比强度较差,其他纤维品质指标相对较好。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离耐冷苯胺高效降解菌株并研究其降解特性。[方法]从常州城北污水处理厂的污水曝气池中,采用高通量菌株方法筛选耐冷苯胺高效降解菌株。同时通过生理生化试验和16S rDNA测序对其进行鉴定,用液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对其进行降解性能分析。[结果]获得一株能以苯胺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耐冷降解菌株An7,该菌株为黄杆菌(xanthomonas),在pH值为7,20℃,接种量1%的条件下,120 h内对800 mg/L的苯胺降解率达83.5%。[结论]An7菌株可以作为耐冷苯胺高效降解菌株。  相似文献   

3.
[目的]获得耐冷乙醛高效降解菌株。[方法]从生产聚酯切片污水曝气池中,分离到一株能以乙醛为唯一碳源生长的耐冷细菌A27菌株,经16S rDNA基因序列进行分析鉴定后用气相色谱法和分光光度法分析其降解性能。[结果]A27菌株为巴氏醋杆菌,在24和48 h内对500 mg/L的乙醛降解率分别为77.4%和100%。[结论]A27菌株是耐冷菌株,其降解乙醛的最适条件为pH值7.03、0℃,接种量1%。  相似文献   

4.
[目的]构建冷敏感和抗冷番茄的F2代分离群体,对番茄耐冷抗性基因进行QTL定位.[方法]通过将番茄耐冷品种O-33-1与冷敏感品种耐运2000杂交,得到的F1代番茄自交获得用于构建图谱的F2分离群体.测定O-33-1、耐运2000以及F2代番茄分离群体的生理指标,确定其抗寒性;利用AFLP技术构建连锁遗传图谱,对番茄耐冷性基因进行QTL定位.[结果]番茄耐冷品种O-33-1的抗寒性显著高于冷敏感品种耐运2000,F2代分离群体的抗寒性高于耐运2000而低于O-33-1,介于两亲本之间.本试验构建的番茄遗传图谱共包括连锁群16个,共包含155个标记,整个图谱总的长度为686 cM,标记间平均图距为4.42 cM.平均间距最小的连锁群为16,为1.75cM.并且检测到1个抗冷性的QTL位点.[结论]通过对番茄耐冷性状QTL分析发现了1个QTL,被定位于连锁群4上11E/M619和9E/M330之间.  相似文献   

5.
转基因抗虫杂交棉皖杂棉11号选育及栽培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路曦结  叶泗洪  添长久  刘飞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28):17219-17220
[目的]介绍转基因抗虫杂交棉新品种皖杂棉11号的选育及栽培技术。[方法]皖杂棉11号是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以皖棉133为母本、TM-5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描述了该品种的产量表现及品种特征特性,并介绍了其栽培技术要点。[结果]在2007~2008年安徽省区域试验中,皖杂棉11号平均子棉、皮棉和霜前皮棉产量分别为3533.0、1476.2、1312.7 kg/hm2,分别较对照皖杂40F1增产11.0%、9.4%、6.2%,并表现丰产、稳产、抗病虫、抗倒伏、纤维品质优良。[结论]皖杂棉11号产量高、品质好、抗病虫性强,适宜在安徽省沿江区和皖南山区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6.
以高衣分染色体片段导入系IL-10-1以及背景亲本陆地棉遗传标准系TM-1和供体亲本海岛棉H7124为试验材料,用扫描电镜观察了纤维初始发育的特征,测定了单粒种子成熟纤维总重量、纤维平均长度、单位长度纤维重量和纤维总根数并分析了IL-10-1高衣分形成的原因。扫描电镜观察的结果表明,纤维突起启动的早晚与基因型关系密切,纤维伸长起始的早晚与衣分关系密切,较早的纤维伸长启动有利于高衣分的形成。高衣分导入系IL-10-1单粒种子成熟纤维总质量、纤维平均长度、单位长度纤维质量和纤维总根数均极显著高于TM-1。相关性分析和通径分析结果证明:纤维总质量、单位长度纤维质量和纤维平均长度与衣分关系密切。因此,材料较早的启动纤维突起和开始纤维伸长利于优良品质和高衣分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索杂交棉新陆早70号F_1、F_2代纤维品质之间的差异性,为新陆早70号F_2代的推广应用提供依据和参考。[方法]以自育早熟杂交棉新陆早70号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其F_1、F_2代不同果枝层位的纤维品质表现。[结果]新陆早70号F_1、F_2代不同果枝层位的棉纤维均以棉株中部4~6层第1果枝节位纤维品质最优。在各个组内、组间F_1、F_2代纤维品质差异表现均不显著。[结论]若仅从纤维品质角度考虑,在大田生产上推广种植新陆早70号的F_2代还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8.
陆地棉无短绒突变体GZnn的纤维发育及其基因表达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利用棉花无短绒突变体GZnn为材料,分离与棉花纤维发育相关的重要基因,从而揭示棉花纤维发育的分子机理。【方法】通过扫描电镜观察GZnn与其近等基因系TM-1在纤维发育上的差别;采用差异显示RT-PCR方法寻找GZnn与TM-1之间的差异表达片段,并进行相应分析。【结果】用扫描电镜观察突变体GZnn与TM-1的胚珠表面纤维细胞起始发生的情况,发现GZnn不仅在纤维细胞发生和延伸上延迟,而且纤维细胞总数也明显减少。利用差异显示PCR进行比较筛选,获得了12个差异表达的EST片段,其中,DS3只特异性地在GZnn 开花前(-3~0 DPA)的胚珠中特异表达,而在其近等基因系TM-1中没有表达,推测DS3可能是一个纤维启动过程中的MYB类负调控转录因子。【结论】本研究利用棉花无短绒突变体GZnn发现,棉纤维细胞在早期分化和形态建成过程中大量基因表达,对其中的关键基因的表达模式和功能开展深入研究将有助于阐明棉纤维分化发育的分子机理,为棉花遗传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低温胁迫是影响高粱萌发及幼苗长势的重要因素之一,探讨高粱幼苗生理特性对低温胁迫的响应机制,明确科学的耐冷综合评价方法,为高粱耐冷种质的筛选及耐冷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高粱耐冷品种"冻高粱"和"红壳四号"和冷敏品种"SC407"和"晋303"为试验材料,在2℃条件下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分别为12、24、36 h,研究不同冷害胁迫条件对高粱幼苗MDA含量、SOD活性、POD活性及Pro含量的影响,并采用隶属函数法科学评价高粱幼苗的耐冷性。[结果]耐冷和冷敏品种的MDA含量和Pro含量均随着低温胁迫处理时间增加,呈现增高的趋势,冷敏品种的MDA含量增加幅度显著高于耐冷品种(P0. 05),其上升平均幅度变化范围在58. 9%~158. 2%,而耐冷品种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值均高于冷敏品种,其变化范围在18. 3%~75. 2%;高粱幼苗SOD活性、POD活性随低温处理时间呈现先升高后降低的变化规律,各低温处理的酶活性均高于对照,耐冷品种的两种酶活性平均增加幅度分别为53. 6%、43. 5%,显著高于冷敏品种的酶活性平均增加幅度(P0. 05),其值分别为31. 0%、37. 3%;12 h低温胁迫高粱生理指标隶属函数平均值耐冷综合评价U值排序为:SC407晋303红壳四号冻高粱,其结果与生产实际相吻合。[结论]丙二醛含量、脯氨酸含量、过氧化物酶活性和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4个生理指标可作为高粱耐冷性的鉴定指标,结合隶属函数法对高粱苗期进行耐冷综合评价科学可行,可以为高粱品种耐冷性鉴定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从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优良株系中筛选在抽穗扬花期耐冷性强或极强的株系,为抽穗扬花期耐冷水稻品种的育成打下基础.[方法]利用人工气候室控制的低温条件,测定146份水稻高代回交导入系优良株系在抽穗扬花期经平均温度18℃低温连续处理5d后的结实率,以相对结实率为鉴定指标进行耐冷性评价.[结果]从146份高代回交导入系优良株系中鉴定出在抽穗扬花期耐冷性极强(1级)、强(3级)、中(5级)和弱(7级)的株系材料分别有3、19、89和35份,分别占供试株系材料的2.06%、13.01%、60.96%和23.97%,无耐冷性极弱(9级)的株系材料.供试材料中,以籼稻优异种质为供体的高代回交导入系材料蕴含更多抽穗扬花期耐冷基因,以桂649为背景的株系材料耐冷性强于以测253为背景的株系材料,以中农127、中农128、中农139、中农143、中农145和中农146为供体的高代回交导入系出现耐冷性强或极强株系材料的频率较高.[结论]筛选出22份具有强恢复系遗传背景且耐冷性强或极强的优良株系,可作为优良耐冷亲本在水稻耐冷育种中应用.  相似文献   

11.
陆地棉萌发至幼苗期抗冷性的鉴定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低温胁迫是影响棉花正常生长的重要因子之一,通过对棉花种质进行合理的抗冷性鉴定,可以为棉花的抗冷机制研究提供重要的先决条件,进而为棉花抗冷品种的选育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方法】利用4个抗冷性不同的陆地棉品种(系),设置0、4、10和15℃不同温度处理7 d,然后在正常条件(28℃,光照/黑暗,14 h/10 h)恢复生长7 d,筛选适合棉花萌发期进行抗冷性鉴定的低温条件;然后对4个品种(系)进行0℃低温处理1、2、3、4、5、6和7 d,恢复正常生长7 d,筛选萌发期抗冷性鉴定0℃低温处理的天数。对于芽期的抗冷性鉴定,选用抗冷性差异显著的2个陆地棉材料进行4℃低温处理0、1、2、3、4、5、6和7 d,筛选适用于芽期抗冷鉴定的低温处理的天数。将47个陆地棉材料(子叶期)进行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7 d后调查冷害指数,鉴定棉花子叶期的抗冷性。采用南京建成生物工程研究所研制的试剂盒测定芽期和子叶期低温胁迫后的生化指标。【结果】通过对棉花不同时期,包括萌发期、芽期和子叶期进行不同低温胁迫条件的筛选,最终初步建立了适合棉花不同时期的抗冷性鉴定标准。0℃处理4 d,恢复正常生长7 d的相对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萌发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5 d,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子叶平展率可以作为芽期的抗冷鉴定指标;4℃处理24 h,恢复正常生长的7 d的抗冷指数可以作为子叶期的抗冷鉴定指标。抗冷材料豫2067芽的SOD酶活和POD酶活均在低温处理前期呈上调趋势,之后下降至趋于平稳,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芽的两种酶在低温处理前期迅速下降,然后上调后趋于平稳;2个材料芽的CAT酶活性在低温处理早期均先上升后下降,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CAT酶活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2个材料的可溶性蛋白含量在冷处理早期比较接近,在冷处理后期抗冷材料豫2067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一直高于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4℃低温处理子叶期棉苗24 h后,抗冷材料豫2067子叶的SOD酶活力、POD酶活力、CAT酶活力均下降,而冷敏感材料衡棉3号的3种酶活力均上升,抗冷材料子叶中可溶性蛋白上升,冷敏感材料中的可溶性蛋白下降。【结论】棉花不同的生育时期应有相应的抗冷性鉴定标准,不同材料和不同生育时期的耐冷性鉴定标准具有差异性。推测棉花芽期抗冷性与酶活力有关。子叶期抗冷性与3种抗氧化酶活性差异不显著,可能与叶片中可溶性蛋白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田间小区下研究不同钾水平对棉花前期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为棉田钾素管理提供理论支撑。方法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设置6个土壤速效钾浓度,k1(99.77 mg/kg)、k2(110.90 mg/kg)、k3(123.48 mg/kg)、k4(140.13 mg/kg)、k5(154.43 mg/kg)、k6(165.77 mg/kg)。于棉花子叶期选择10株测定干物重和全钾含量,苗期和蕾期分别选择10株和5株棉花测定干物重、叶面积、叶片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SPAD值、全钾含量。结果 棉花株高和茎粗在苗期的范围分别为5.10~6.37 cm和2.43~3.01 mm,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增加,而苗期至蕾期的单日增长量差异不显著,分别在0.63和0.12 mm/d。k6处理的棉株干物重、果枝数、现蕾数、棉花叶面积及叶面积单日增长量均显著高于k1。在苗期和蕾期,不同土壤钾水平处理间棉花功能叶净光合速率、胞间二氧化碳浓度、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和叶绿素SPAD值均无显著差异,但各处理的棉株全钾含量和主茎叶钾含量均随土壤速效钾水平增加而显著增加。结论 土壤速效钾水平在100~160 mg/kg时,对棉株前期光合特性无显著影响,但高钾(>150 mg/kg)水平处理能够增加棉株叶面积和果枝数以保障产量结构。  相似文献   

13.
棉花脱水素GhDHN1的克隆及其表达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对棉花脱水素基因结构特征及其在低温胁迫下表达模式进行分析,探讨脱水素在棉花响应低温过程中的功能,为棉花抗冷育种提供理论基础。【方法】以棉花抗冷品种豫2067为试验材料,根据棉花陆地棉基因组序列查找已知脱水素(dehydrin,Dhn)基因的CDS序列,利用Primer5软件设计引物,克隆该基因,并命名为GhDHN1;采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其蛋白质性质、氨基酸含量特征、功能结构域、系统进化树;选择XbaⅠ和SmaⅠ酶切位点对植物表达载体pBI121::GFP进行双酶切,采用In-Fusion连接技术构建融合蛋白瞬时表达载体pBI121-GhDHN1::GFP;分析其在洋葱表皮细胞中的瞬时表达,进行亚细胞定位;利用抗冷材料豫2067在三叶期对低温处理(4℃,24 h)前后的叶片和根系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差异表达基因;在三叶期时分别对豫2067(抗冷品种)和衡棉3号(冷敏感品种)进行低温(4℃,24 h)处理,利用实时荧光定量方法分别比较根、茎、叶中GhDHN1表达量,对该基因在2个抗冷差异材料叶中的表达量进行比较;对豫2067进行不同时间低温(4℃)处理,分析GhDHN1在叶片和根中的动态表达模式。【结果】该基因全长为726 bp,开放阅读编码框为636 bp,编码211个氨基酸,预测分子量为23.79 kD,等电点为5.04,富含谷氨酸(26.10%)和赖氨酸(19.40%),不含色氨酸,半衰期为30 h,蛋白呈酸性,带负带荷,带负电荷的残基总数为60%;GhDHN1的二级结构α螺旋(Alpha helix)包含116个氨基酸残基,占54.98%,组成该蛋白的主体结构,无规则卷曲(Random coil)的氨基酸残基有87个;GhDHN1位于陆地棉D亚组第9染色体(Dt_chr9)上,在cDNA的259-348位置上含有一个长度为90 bp的内含子,2个外显子长度分别为258和378 bp;SMART和CDD分析表明该氨基酸序列含有2个保守的富含赖氨酸的K片段和1个保守的富含丝氨酸S片段,具有亲水素蛋白结构域pfam00257,表明该蛋白为K2S型脱水素;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陆地棉亲水素GhDHN1与可可亲缘关系最近;洋葱表皮细胞中瞬时表达分析表明,GhDHN1蛋白主要定位在细胞膜附近。转录组分析表明,该基因在棉花三叶期叶片和根中,受低温处理后上调表达;荧光定量PCR分析表明,GhDHN1在4℃低温胁迫24 h后,在叶片、茎、根中均上调表达,在叶中上调表达倍数最大,在低温处理4 h和24 h时叶片中有2个表达高峰,在低温处理6 h和12 h时在根中有2个表达高峰,在抗冷材料叶片中的表达是冷敏感材料的2.47倍,说明该基因可能参与了棉花对低温的适应性调控。【结论】陆地棉GhDHN1属于典型的K2S型脱水素,与可可亲缘关系最近。该基因响应低温胁迫,在抗冷材料和冷敏感材料中表达差异显著,其表达量与棉花的抗冷性呈正相关,可以作为筛选不同抗冷材料的标记,同时可以作为重要的候选基因来培育棉花抗冷新材料。  相似文献   

14.
[目的]为棉花钼肥施用技术的开展提供可行依据.[方法]选择中棉49号为试验材料,进行不同施钼浓度(0、0.2;、0.4;、0.6;、0.8;、1;)6个梯度三次重复的水培试验.在棉花苗期、蕾期和初花期3个生育阶段进行光合特性测定,每10 d对棉花株高、叶片数、SPAD值和净光合速率等光合生理指标进行测定,同时采集整株棉花样品测定干重、全量氮磷及钼含量.[结果]施钼肥对棉花氮磷养分吸收呈负相关性,施钼浓度在0.6; ~0.8;时,对棉花生长、叶绿素含量影响较大,光合作用在施钼浓度为0.8;和1.0;时达到了极显著水平.[结论]钼肥对棉花氮磷吸收、叶绿素含量和光合作用有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化学封顶棉花高产诊断指标鉴定及产量形成的生育规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北疆地区化学封顶棉花,产量形成所对应的生育规律及叶龄指标,建立高产诊断指标并研究高产形成的生育规律。【方法】选取高产、中产、低产三块棉田,分析不同产量棉田棉花生育过程及农艺指标变化规律,建立诊断指标表。【结果】不同产量棉田各生育时期在株型的表现上存在差异,主要集中在出叶速度,茎粗,果枝现蕾、开花和吐絮的时间。化学封顶高产棉田主茎叶片数控制在17片左右,株高控制在75~80 cm,化学封顶后株高增长量在10 cm以内,各果枝第一节位现蕾、开花速率宜保持在3 d/台,吐絮在2.12 d/台,现蕾至开花以22 d为宜,开花至吐絮以57.5 d为宜。【结论】制定化学打顶高产棉田“叶龄-相对株高法”、“叶龄-相对茎粗法”叶龄高产诊断指标表,保证化学封顶棉田产量维持在较高水平,需在棉花不同生育时期,合理控制株形、出叶速度及长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棉苗经低温胁迫后喷施调节剂,研究不同植物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低温冷害的修复作用,为棉花幼苗抵御低温冷害提供技术参考。【方法】以棉花品种新陆早57号为材料,采用人工模拟低温方法,在子叶期4℃ 24 h处理后,叶面喷施清水为对照,分别喷施7种不同植物调节剂溶液后,置于25℃ 14 h/10 h(昼/夜)的人工气候箱内恢复,分析不同生长调节剂对棉花幼苗冷害的生长情况和生理生化特征的影响。【结果】与清水处理比较,喷施植物生长调节剂后棉花幼苗的株高增加了5.10%~9.87%,茎粗增加了5.28%~8.71%,主根长增加了5.24%~9.33%,鲜重增加了2.26%~5.98%,干重增加了2.38%~8.61%,冷害指数下降了1.79~5.29个百分点,脯氨酸增加了5.04%~5.58%,可溶性蛋白含量增加了5.07%~5.67%,可溶性糖含量增加了5.05%~5.87%;CAT酶活性增加了2.21%~7.95%。SOD酶活性增加了3.79%~5.56%,POD酶活性增加了2.18%~5.56%。【结论】在低温胁迫后,在常温恢复过程中叶面喷施生长调节剂可有效的提高棉花幼苗叶片的渗透调节能力和抗氧化能力,促进植株生长,修复低温胁迫对植株的伤害,以植物生长调节剂处理提高棉花幼苗抗寒性。其中,调节剂对低温胁迫后棉花幼苗恢复效果的综合作用排序为“阿泰灵”>α-萘乙酸钠>胺鲜脂>“碧护”>复硝酚钠>腐殖酸>黄腐酸钾Ⅱ型>对照。  相似文献   

17.
陆地棉品种资源萌发期耐盐性的隶属函数法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萌发期盐胁迫条件下,不同陆地棉品种资源之间耐盐性状差异,分析盐胁迫对棉花萌发期相关性状的影响,筛选耐盐能力强品种,为陆地棉耐盐遗传改良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以188份国内外棉花品种资源为材料,150.0 mmol/L NaCl为胁迫浓度,测定在盐胁迫及对照条件下,188份品种资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芽鲜重等4个指标,利用4个指标相对值分析棉花的耐盐性,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188份棉花品种资源。【结果】在150.0 mmol/L(0.8%)NaCl盐浓度下,188份品种资源的发芽势、发芽率、芽长、芽鲜重的相对值存在显著差异。经隶属函数综合评价,筛选出1份高耐盐材料(新陆中22号)、45份耐盐材料(新陆早1号、新陆早21号、苏棉12号等)、120份中耐材料(新陆中21号、新陆中54号、辽棉17号等)、22份敏感材料(春矮早、新陆中42号、云151075等)。【结论】188份陆地棉品种资源材料大部分耐盐性为中耐(占63.8%),筛选得到新陆中22号、新陆早1号、新陆早21号等45份耐盐较强材料为陆地棉耐盐遗传改良的亲本材料。  相似文献   

18.
【目的】 研究棉长管蚜危害对苗期棉花生理生化及其防御酶的影响。【方法】 设置初始密度为5、10和15头/株,接在棉苗第2片真叶上,分别危害1、2、3 d,待危害结束后,取棉苗真叶,依次测定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叶绿素和类胡萝卜素、丙二醛(MDA)、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结果】 棉花叶片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与棉长管蚜危害密度有较大关系,且均随着棉长管蚜危害时间的延长而增加,其中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后棉花叶片中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棉花。棉花叶片中叶绿素含量与棉长管蚜的取食没有显著的相关性,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后的棉花叶片中类胡萝卜素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棉长管蚜危害1和2 d时,棉花叶片中MDA含量随着棉长管蚜密度的增大而提高,在危害3 d后,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叶片中MDA含量差异不显著,且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1和2 d的棉花叶片中CAT活性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组棉花,而取食3 d后的棉花叶片中CAT活性与5和10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差异不显著,但均高于对照组棉花。10和1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2和3 d的棉花叶片中POD和SOD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和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的棉花,同时5头/株棉长管蚜危害3 d时棉花叶片中SOD活性显著高于对照组棉花。【结论】 棉长管蚜的取食可以改变棉花体内与营养代谢和细胞渗透压调节相关物质的改变,并诱导其相关防御酶活性升高。  相似文献   

19.
乙烯抑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2种乙烯抑制剂对棉花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为棉花高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大田试验研究2种不同的乙烯抑制剂对棉花干物质积累特性以及品质和产量的影响。试验设计为叶面喷施α-氨基异丁酸(AIB ,浓度分别为100 mg/L(AIB1)、150 mg/L(AIB2)、200 mg/L(AIB3))、硝酸银(AgNO3,浓度分别为2 mg/L(Ag1)、3 mg/L(Ag2)、4 mg/L(Ag3))。【结果】2种乙烯抑制剂喷施处理均能促进棉花叶面积指数、相对叶绿素含量、果枝数的增加;AIB处理和AgNO3处理均增加了现蕾数和铃数。乙烯抑制剂通过增加叶面积指数,相对叶绿素含量提高干物质积累,增加了同化物向生殖器官转化,增加了铃数,保持较高铃重,进而提高了产量。【结论】叶面喷施AIB、AgNO3能有效提高棉花产量。叶面喷施AIB在促进棉株叶面积指数、干物质积累和产量方面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棉花蕾期不同低温胁迫对不同棉花品种的叶绿素荧光特性的影响,研究棉花蕾期的抗冷响应规律,筛选棉花蕾期耐冷性相关的指标,为耐冷资源鉴定、耐冷棉花品种选育提供依据。【方法】于棉花蕾期设置3个低温梯度:T1(20℃/15℃,昼/夜)、T2(15℃/10℃)、T3(10℃/5℃)和对CK(28℃/20℃)处理。【结果】蕾期棉花在低温胁迫条件叶绿素荧光参数Fv、Fm、Fv/Fo、qP、SPAD下降,NPQ、Fo上升。而Fv/Fm在20℃/15℃以上低温和15℃/10℃低温初期升高;10℃/5℃以下低温和15℃/10℃低温后期下降。【结论】可根据蕾期棉花的Fm、Fo等荧光参数来判断其受到的低温胁迫程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