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我国设施菜地化肥施用量大,造成了大量的氧化亚氮(N_(2)O)和氨(NH_(3))损失。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是实现种养体系养分资源循环利用、减少化肥施用及其环境损失的有效措施。本研究以长沙近郊设施菜地为研究对象,利用小区试验种植奶白菜,试验共设不施肥处理(CK)、常规施肥处理(CON)、30%牛粪有机肥氮+70%化肥氮(CM)、30%鸡粪有机肥氮+70%化肥氮(NM)4个处理。采用静态箱法和密闭室间歇抽气法测定奶白菜生长季内的氧化亚氮排放和氨挥发,分析土壤N_(2)O排放和NH_(3)挥发动态,探讨等氮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设施奶白菜的N_(2)O排放、NH_(3)挥发的减排效应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与常规施肥相比,CM和NM处理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了38.5%和33.1%,NH_(3)挥发的排放量分别减少了8.5%和19.4%,N_(2)O排放和NH_(3)挥发的总增温潜势分别降低了38.4%和33.0%。两种有机肥处理中,NM处理氨挥发显著低于CM处理,降幅达到11.9%。N_(2)O排放和NH_(3)挥发日通量与土壤温度分别呈极显著和显著正相关。常规施肥和NM处理的N_(2)O排放和NH_(3)挥发日通量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仅常规施肥处理的N_(2)O排放与土壤硝态氮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CM和NM处理氮肥利用率分别提高26.8%和41.5%,且产量没有显著差异。因此,30%等氮有机肥+70%化肥在降低设施菜地N_(2)O排放和NH_(3)挥发的同时,还能保障设施蔬菜稳产,对减少蔬菜生产中的氮素损失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优化施肥对不同轮作系统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究3种主要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及氮素利用率的影响。【方法】试验设置水稻-小麦、水稻-蔬菜与水稻-冬闲田3种水旱轮作系统,每种轮作系统下设农民习惯施肥方式(FFP)和优化施肥方式(OPT)2种施肥处理,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CK),其中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与分蘖肥施用量比例5∶5施入,优化施肥方式氮肥以基肥、分蘖肥、穗肥施用量比例5∶3∶2施入。于2015─2016年,采用传统抽气密闭室法,田间原位监测了不同处理以及4个环境因子(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水层pH、温度和深度)对当季稻田NH_3挥发的影响,并分析了4个环境因子与NH_3挥发通量的相关性,最后测定了不同处理水稻的产量、氮农学利用率、氮回收效率以及氮偏生产力。【结果】当氮肥作为基肥和分蘖肥施用后,由于尿素在水中的快速分解,各处理NH_3挥发通量均在施肥后第2天达到峰值,随后急剧下降,至第10天左右趋近于零;优化施肥方式下,穗肥施用后,由于施肥量较少且此时水稻对氮素的吸收利用增加,NH_3挥发通量无明显峰值,趋近于零。NH_3挥发积累量受施肥方式影响显著(P0.05),轮作制度及其与施肥方式交互作用对NH_3挥发通量影响不显著。3种轮作制度下,农民习惯施肥方式NH_3挥发积累量占氮肥施用量比例为25.9%~27.6%,显著高于优化施肥方式(22.6%~23.0%)。3种轮作制度下,NH_3挥发通量均主要受田面水NH+4-N质量浓度的影响,且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水层pH、温度均无显著相关性;NH_3挥发通量与水层深度呈负相关关系,其中只有部分处理相关性达显著水平。在3种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方式平均水稻产量(9.0~10.2t/hm2)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8.9~10.2t/hm2)差异均不显著,但氮肥农学利用率(21.3~26.1kg/kg)、氮回收效率(55.6%~60.3%)、氮偏生产力(50.0~56.8kg/kg)与农民习惯施肥方式(氮肥农学利用率12.6~15.6kg/kg,氮回收效率35.0%~37.6%,氮偏生产力29.8~34.1kg/kg)相比均有显著提高。【结论】不同施肥方式是影响NH_3挥发的主要因素,在不同的水旱轮作系统下优化施肥均可以通过氮肥运筹,在减少施肥量和保证产量水平的基础上,降低稻田的NH_3挥发损失,提高氮素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郭全忠  常权记  廖咸康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12):6444-6446,6526
[目的]为设施条件下无公害蔬菜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对安康市3个蔬菜基地89个设施蔬菜大棚的施肥现状进行了调查,分析了不同施肥模式下土壤养分、盐分等含量的变化规律及其对蔬菜生长的影响。[结果]调查区过量施用氮肥和磷肥而不重视施用有机肥和钾肥的现象普遍存在,习惯施肥模式导致设施菜地土壤硝态氮(90.17mg/kg)和有效磷(171.6mg/kg)的平均含量偏高,而使有机质(11.98g/kg)和速效钾(155.5mg/kg)的平均含量偏低;设施菜地土壤电导率明显高于露天菜地,而土壤pH值低于露天菜地(最低值达4.81),菜地土壤具有明显酸化趋势。[结论]合理的施肥措施是发展无公害蔬菜设施栽培的重要保障。  相似文献   

4.
有机无机肥配施对川中紫色土丘陵区稻田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阐明不同施肥方式对稻田NH3挥发损失的影响,以期为减少稻田氮肥损失和提高氮肥利用率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撑。【方法】利用密闭室连续抽气法研究不同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下稻田NH3挥发特征、田面水含氮量及水稻产量的变化。在等氮量替代条件下,试验共设置5个处理:无N(CK)、单施化肥(T1)、30%有机肥N+70%化肥N(T2)、70%有机肥N+30%化肥N(T3)和100%有机肥N(T4)。【结果】结果表明,纯尿素处理(T1)的NH3挥发总量最高为68.54 kg/hm2。与T1相比,随着有机肥替代比例的增加,NH3挥发总量减少了21.77~49.55 kg/hm2。各处理稻田NH3挥发通量与田面水NH4+-N浓度均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30%有机肥替代处理水稻产量最高,较常规施肥T1增产4.06%。【结论】整体来看,30%有机肥替代化肥是川中紫色土丘陵区域较为适合的稻田施肥方式,对降低氮肥环境污染风险和提高水稻产量的综合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5.
不同施肥方案对华南地区菜心种植氨挥发损失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明华南地区菜心种植过程中土壤的氨挥发损失规律,提出兼顾减少氨挥发且保证菜心产量的施肥方案,以广州市黄埔区菜地为研究对象,以菜心为试验材料,设置氮肥施用量处理为A组,设定A0(不施氮肥)、A1(337.5 kg·hm-2)、A2(200 kg·hm-2)、A3(140 kg·hm-2)共计4种施氮水平;同时,设置施肥方式处理为B组,分别为沟施覆土(B1)、表面撒施(B2)和撒施后灌水(B3)共3组氮肥施用方式,开展正交试验。采用通气法对菜心菜地进行田间原位氨挥发测定,成熟期调查菜心产量。研究了不同施肥方案下土壤氨挥发情况和不同施肥方案对菜心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菜心种植过程中的氨挥发主要来自追肥,菜心追肥期间氨挥发量占全生育期氨挥发总量的60%~81%。氨挥发量与施氮量呈正比;不同施氮量在施肥初期,氨挥发速率均较高;相同施氮水平下氨挥发累积量呈现出表面撒施>沟施覆土>撒施后灌水。各施氮处理下,菜心产量无显著差异。研究表明,采用沟施覆土的施肥方式同时减少30%的施氮量对华南地区菜心产量无显著影响,但较常规施氮处理组A2B1和A2B2分别可减少氨挥发损失5.9 kg·hm-2和29.3 kg·hm-2。  相似文献   

6.
洱海流域典型农区不同施肥处理下稻田氨挥发变化特征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为探寻洱海流域合理的施肥方式,减少氮肥的氨挥发损失,采用"密闭室间歇通气法",研究了不同氮肥类型及施氮量对稻田氨挥发规律、氨挥发累积量及水稻产量的影响,并探究了影响氨挥发排放的因素。研究结果表明:稻田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施肥后2~5 d内,穗肥期氨挥发损失占比最大为19.04%~33.00%,其次分蘖肥期损失为7.18%~15.72%,基肥期损失最少为4.89%~7.76%。不同施肥处理中常规施肥(CF)、化肥减量20%(T1)、单施有机肥(T2)、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3)、考虑当季25%矿化率单施有机肥(T4)、考虑当季25%矿化率有机肥与化肥配施(T5)和单施控释肥(T6)的氨挥发累积量分别为42.52、22.73、11.71、15.12、38.24、25.95 kg·hm~(-2)和18.44 kg·hm~(-2)。等量施氮条件下不同肥料类型氨挥发损失占比大小为尿素控释肥有机肥+化肥有机肥。不同施氮量条件下,施氮量越大氨挥发累积量越大,且氨挥发速率与田面水NH4+-N浓度呈正相关性。综合稻田氨挥发累积量及水稻产量,在洱海流域典型农区水稻种植中,有机肥与化肥配施(25%当季矿化率)、化肥减量施用(20%)以及控释肥施用是3种较优的环境友好型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7.
为了探讨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氨(NH3)挥发氮同位素自然丰度特征,采集3种土地利用类型(果园、菜地和林地)土壤,在可控条件下采用海绵吸收法开展了为期15d的室内培养试验,测定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土壤NH3挥发全过程δ15N值及其变化规律。培养期间,3种土地利用类型下的土壤NH+4-N浓度均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果园和菜...  相似文献   

8.
在半封闭设备条件下对氮素的气态挥发损失进行动态测定,结果表明,在半封闭设施条件下土壤中生物化学作用较为强烈,无论农肥或化学肥料在施入土壤中都有一个较高的NH3挥发和NOx挥发峰值,从挥发总量占投入氮总量来看,NH3挥发量较NOx挥发量高得多,降低设施内NH3的挥发将是减少氮素损失的主要途径,注意合理搭配化肥品种和控制农肥的使用量可以减少氮素气态损失。  相似文献   

9.
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为探讨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氨挥发的影响,采用二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生化抑制剂组合[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N-丙基硫代磷酰三胺(NPPT)和2-氯-6-(三氯甲基)吡啶(CP)]与施肥模式(一次性和分次施肥)互作对黄泥田稻季氨(NH3)挥发动态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黄泥田稻季NH3挥发损失主要集中于施肥后1周,峰值发生在第1~3 d。生化抑制剂组合与施肥模式对黄泥田稻季NH3挥发损失量的效应显著。尿素分次施用处理稻季NH3挥发净损失率较一次性施用处理显著降低24.6%。不同施肥模式下,硝化抑制剂CP处理显著提高田面水NH+4-N峰值和NH3挥发速率峰值,增加稻田NH3挥发损失量;脲酶抑制剂NBPT/NPPT或配施CP处理明显延缓尿素水解,降低NH3挥发速率峰值,减少稻田NH3挥发损失量。新型脲酶抑制剂NPPT单独施用及与CP配施的稻田NH3挥发动态变化与NBPT相似。相关性分析表明,稻田NH3挥发速率与田面水NH+4-N浓度和pH值呈显著正相关,而与气温、土温和土壤相对湿度无显著相关性。总之,生化抑制剂组合与适宜的运筹相结合更能有效减少黄泥田稻季NH3挥发损失。  相似文献   

10.
脲酶抑制剂N-丁基硫代磷酰三胺(NBPT)和硝化抑制剂双氰胺(DCD)对抑制尿素土壤氨挥发损失和提高土壤有效氮积累量有很大潜力,但2种抑制剂配合施用对灌区强碱性灌淤土尿素施用后氨挥发损失和有效氮积累量的抑制作用尚不明确。为此,选取灌区碱性灌淤土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试验,设置NBPT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6个处理,对照为单施尿素,研究NBPT及其与不同浓度DCD组合下的尿素土壤氨挥发和有效氮积累量的变化特征及作用效果。结果表明,在没有添加抑制剂的碱性灌淤土中,尿素施用后短期内(3 d左右)土壤氨挥发速率和NH+4-N积累量达最大值;在施肥后第8 d土壤氨挥发总量和NO-3-N积累量达最大值;添加抑制剂NBPT/DCD可显著降低施肥初期(5 d内)氨挥发速率,且有效减少施肥初期累积氨挥发量;单独添加相当于尿素氮量0.1%的NBPT,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64%,施肥初期土壤NH+4-N和NO-3-N积累量显著低于CK。NBPT和DCD组合研究结果表明,在NBPT添加浓度为尿素氮量的0.1%,DCD为1%的低浓度水平下,土壤累积氨挥发量较CK降低了16.7%,同时土壤NH+4-N积累量增加趋势缓慢,但硝化抑制率在施肥的第5 d后快速下降,土壤NO-3-N积累量快速增加,氮素淋溶损失的风险加大;随着DCD添加浓度增加(2%~5%),其硝化抑制率显著增加,土壤NO-3-N积累量显著降低,但氨挥发损失量显著增大;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壤氨挥发速率与NH+4-N积累量呈正相关,与NO-3-N积累量呈负相关。综合分析得出,0.1%NBPT配施2%~3%的DCD时,土壤氨挥发损失量相对较低,土壤有效态氮积累量较高,且在土壤中滞留时间相对较长,可推荐为灌区碱性灌淤土尿素氮肥与2种抑制剂配施的最佳组合。  相似文献   

11.
辽河平原玉米田不同施肥下的土壤氨挥发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不同施肥措施对氨气排放贡献的研究,获得辽河平原化肥施用本地化的氨排放因子,为大气环境和生态等领域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借鉴。【方法】于2018年5—10月在沈阳农业大学试验基地开展不同施肥措施下的氨气排放的大田试验,以基肥施树脂包衣缓释化肥、拔节期追施尿素为常规施肥方式,设置无氮处理(T0)、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5个处理。采用通气法在玉米全生育期内定时收集氨气,利用流动分析仪检测计算氨排放通量,同时测定土壤铵态氮含量。【结果】施基肥后氨挥发速率呈现双峰趋势,各处理分别于施基肥后第1—2天或第5—7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施基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T4)>无氮处理(T0);施追肥后各处理均于第1—2天达到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追肥后各处理氨挥发速率最大值表现为: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减半(T1)>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无氮处理(T0)。氨挥发损失累积量表现为常规施肥+生物炭(T2)>常规施肥(T4)>常规施肥一次性施入(T3)>常规施肥减半(T1)>无氮处理(T0)。各时期各处理间的土壤铵态氮含量差异并不显著,但土壤铵态氮含量和同时期土壤氨挥发速率呈现出相似的变化趋势,施追肥后两者的变化趋势比施基肥后更加相似。由于T1、T2、T4追肥期施尿素,尿素释放铵态氮比缓释化肥更加迅速,同时氨挥发也相对较快。整体来看,减少50%施氮量,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只减少20%。各处理间生长季内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差异显著,常规施肥+生物炭(T2)的氨挥发损失累积量最多,在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加施生物炭氨挥发损失累积量增加22%。全生长季施氮量相同的情况下,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的措施比以尿素作为追肥的措施的氨挥发累积量减少12%。【结论】氨挥发随着施氮量增加呈现边际递减效应。生物炭促进了农田氨挥发,玉米秸秆生物炭呈碱性,导致了氨挥发累积量的增加,但其具有孔隙度和比表面积大、吸附效果强的特点,可改良土壤和减少其他温室气体。一次性施入缓释化肥而不采取尿素追肥显著降低了氨挥发。  相似文献   

12.
【目的】 研究氮肥减施对滴灌棉田NH3挥发及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方法】 采用田间试验,设置5个处理:(1)对照(不施氮肥,CK),(2)常规化肥(习惯施氮300 kg/hm2,T300),(3)常规化肥减氮20%(240 kg/hm2,T240),(4)酸性液体肥减氮20%(240 kg/hm2,L240),(5)酸性液体肥减氮35%(200 kg/hm2,L200)。【结果】 减氮处理(T240、L240、L200)土壤NH3挥发损失较T300处理分别降低31.1%、73.4%、78.8%。在同一减氮水平下,L240处理NH3挥发累积量较T240处理降低61.4%。T240和L240处理氮素吸收量显著优于T300处理,较T300处理分别增加了9.1%和12.6%。L240处理棉花磷素吸收量最高,较其它处理提高了11.7%~17.7%。T240和L240处理棉花产量显著高于T300处理,分别增加9.6%和12.6%。与T300处理相比,各减氮处理均可提高棉花氮肥利用率,其中氮肥表观利用率增加20.1%~24.9%。【结论】 酸性液体肥减氮20%显著降低滴灌棉田土壤NH3挥发损失,促进棉花氮磷素养分吸收,提高棉花产量和氮肥利用率。  相似文献   

13.
氨挥发是稻田氮损失的主要形式之一。本研究采用温室土柱试验方法,设置不施氮肥(0N)、秸秆还田(ST)、生物炭(秸秆炭化)还田(BI)、常规施肥(CF)、秸秆还田配施氮肥(NST)、生物炭还田配施氮肥(NBI)6个处理,研究等量氮素投入条件下秸秆还田及其炭化还田对热带土壤-水稻系统氨挥发排放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F处理相比,NST处理在分蘖期显著(P<0.05)降低了田面水的pH值,提高了田面水的NH+4-N含量;NBI处理显著(P<0.05)提高了水稻成熟期的土壤pH值和土壤NH+4-N含量,降低了土壤NO-3-N含量。总的来看,NBI处理在试验条件下对土壤氨挥发具有较好的抑制作用,氨累积挥发量较CF处理显著(P<0.05)降低28.9%。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两年田间氨挥发测定,研究不同施氮量和不同施氮方式对黄土高原旱作春玉米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 该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处理设置0、180、300 kg·hm-2 3个氮肥用量,同一施氮量下副区分尿素一次性基施(UR)、尿素分次施用(URT)(基肥40%,十叶期追肥60%)以及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性基施(CRU)3种施氮方式,采用海绵吸收通气法进行原位测定。【结果】 (1)对于施基肥后的氨挥发速率,3种施肥方式均出现挥发峰值,且UR处理的氨挥发峰值高于另外两种施肥方式,特别是在高施氮量的情况下;对于追肥后的氨挥发,只有URT处理出现峰值,且高于基肥后的挥发峰值。(2)氨挥发累积量随着施氮量的增加而增加。在同等施氮量处理下,URT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高(2.88—36.84 kg·hm-2),且主要集中在追肥期(占整个生育期的72.2%—90.4%);其次是UR处理(1.08—10.07 kg·hm-2);CRU处理氨挥发累积量最低(0.96—5.69 kg·hm-2)。(3)施氮量和施肥方式对氨挥发量的交互作用极显著,氨挥发的年间差异主要是受到施肥后的降雨影响。【结论】 对于西北旱作覆膜春玉米,尿素与控释尿素掺混一次性施用方式(CRU)既能减少追肥人工投入,又能减低氨挥发损失,可作为该区域值得推广的绿色施肥方式。  相似文献   

15.
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日光温室土壤氨挥发的影响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在大幅减施肥料和合理灌溉的基础上,研究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对设施菜田土壤氨挥发的影响。【方法】利用芹菜-番茄轮作田间试验,采用通气法监测土壤氨挥发速率特征动态变化。【结果】施基肥后2-3 d出现土壤氨挥发峰值,8-10 d接近对照水平;追肥第1天出现氨挥发峰值,10-11 d接近对照水平。土壤氨挥发损失的主要时期在基肥和前两次追肥阶段,氨挥发量占当季损失量的70%-80%。土壤氨挥发主要发生在温度较高的春茬(番茄茬),春茬(番茄茬)各处理土壤氨挥发总量是冬茬(芹菜茬)的3.0倍。芹菜茬和番茄茬大幅减施肥料的有机无机肥配合施用模式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习惯施肥处理的分别降低50.0%和47.9%,且随着有机氮比例的增加土壤氨挥发率逐渐降低。等氮量投入时,冬茬和春茬(2/4)化肥氮+(2/4)秸秆氮处理土壤氨挥发损失量较(2/4)化肥氮+(2/4)猪粪氮处理的分别降低32.4%和30.0%。本试验条件下基于产量、经济和环境效益的适宜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模式是(3/4)化肥氮+(1/4)猪粪氮模式处理。【结论】有机无机肥料配合施用可显著降低土壤氨挥发损失量,是经济效益显著、可操作性强和环境友好的施肥模式,在设施蔬菜种植中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为研究不同基肥及追肥配比对凤梨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的影响,以台农17凤梨为研究对象,分别设基肥试验和追肥试验,明确最佳的凤梨施肥模式。基肥试验设复合肥、“劲久”控释肥、羊粪+复合肥和“沃丰康”生物有机肥+复合肥4种肥料组合,每种组合根据总氮含量设100% N、75% N与50% N三种梯度,其中不添加基肥为CK1,共计13个基肥处理。追肥试验设T1(促花肥+开花肥+结果肥)、T2(开花肥+结果肥)、T3(促花肥+结果肥),其中不施用追肥为CK2,共4个追肥处理。结果表明,在100% N水平下,以11 250 kg·hm-2羊粪+1 875 kg·hm-2复合肥作为基肥,凤梨的生长、产量及果实品质最佳。移栽135 d后,凤梨的叶尖高度增加了28.25%,总叶片数增加59.09%,最大叶长增加16.00%,最大叶宽增加42.55%。凤梨产量达58.62 t·hm-2,较CK1增加20.22%,平均单果重达(1.86±0.32)kg, 果长、果径与芯径分别达(231.47±44.28)mm、(125.62±33.24)mm和(41.16±4.13)mm。此外凤梨的果实品质也最佳,果肉可溶性固形物达(12.6±0.4)%,可滴定酸达(0.50±0.11)%,维生素C达(29.1±6.7)mg·kg-1。而在75%N水平或50%N水平下,“沃丰康”生物有机肥+复合肥处理的部分凤梨指标更佳。作为追肥,T1的效果最佳,较于追肥前,追肥后的凤梨叶尖高度、总叶片数、最大叶长叶宽分别增加20.18%、184.87%、21.95%和61.25%,产量较CK2增加6.62%。凤梨单果重(1.62±0.33)kg,果长、果径和芯径分别达(183.52±29.35)mm、(123.58±15.68)mm和(40.58±8.39)mm。凤梨果肉可溶性固形物(13.1±0.9)%,可滴定酸(0.47±0.12)%,维生素C含量(28.9±3.2)mg·kg-1。本研究表明,适用于宁波本地凤梨的最佳施肥方式为以11 250 kg·hm-2羊粪+1 875 kg·hm-2复合肥作为基肥,同时添加少量生物有机肥,并辅以促花肥、开花肥和结果肥追施。  相似文献   

17.
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对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动态变化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水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中最活跃的碳氮组分,是衡量土壤碳氮周转与养分有效性的重要指标。探讨秸秆配施氮肥、氮肥用量及基追比例对稻田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水溶性有机碳氮、易氧化有机碳和速效氮的影响,明确秸秆还田条件下水稻生长季不同氮肥用量与基追比的土壤活性碳氮变化特征,为稻麦轮作区秸秆还田的氮肥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2—2015年在湖北省荆门市田间试验中设置施氮量、秸秆配施氮肥和施氮时期3个大田试验。施氮量:不施氮(N0),推荐施氮(165 kg·hm -2,N165),习惯施氮(195 kg·hm -2,N195);秸秆配施氮肥:秸秆移除(CK),秸秆还田(移栽前将上季小麦秸秆全部还田,S),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腐解菌剂(SM);施氮时期:基施﹕拔节期﹕抽穗期氮肥施用比例为7﹕3﹕0(R1),5﹕3﹕2(R2),10﹕0﹕0(R3)。【结果】秸秆还田+习惯施氮量(SN)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微生物量碳(SMBC)含量,但是其成熟期水溶性有机碳含量(DOC)显著降低。秸秆还田+推荐施氮量(SF)显著提高了水稻拔节期土壤水溶性有机氮含量(DON)。腐解菌剂的施用显著降低了水稻成熟期DON含量,拔节期易氧化有机碳含量(ROC)也显著降低。秸秆还田下增加氮肥用量显著提高了水稻抽穗期和灌浆期土壤速效氮含量(AN);推荐施氮处理(165 kg N·hm -2)的DON和AN含量显著升高;农民习惯施氮处理(195 kg N·hm -2)降低了DON和AN含量;增加追施氮肥比例对土壤SMBC和DOC含量无明显影响,但提高了水稻拔节期SMBN和ROC含量。【结论】施氮量及其基追比是影响秸秆还田下稻田土壤活性碳氮含量的主要因素,合理配施氮肥能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速效氮及水溶性有机氮等活性碳氮组分含量,增加追肥比例也能提高水稻生育期内土壤活性碳氮含量。  相似文献   

18.
施氮方式对川中丘陵区玉米产量和氮肥利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主要探讨适合川中丘陵区地膜移栽玉米的高产高效施肥方式,采用田间试验,以不施氮处理为对照,在当地习惯施氮量(300kg N/hm2)的条件下,设置了4种不同施氮方式(S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一次性底施;DF:复合肥+普通尿素+碳铵分底追肥两次施用;BN:包膜尿素缓释氮肥一次性底施;PN:包膜尿素+普通尿素一次性底施)。结果显示增施氮肥相比不施氮处理有显著的增产效应(14.57%),平均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分别为15.35%、2.75kg/kg N和21.65kg/kg N。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处理的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的处理(PN、BN、SF)。而在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中,氮肥利用率、氮肥农学效率和氮肥偏生产力均表现为PN处理BN处理SF处理。DF处理的植株干重和氮素积累量(TNAA)明显高于氮肥一次性底施处理(SF、BN、PN),但在干物质与氮素转移方面的差异并不显著。相同施氮量条件下,普通氮肥分底追两次施用(DF)方式可获得高产;从节约劳动力和简化施肥角度看,则宜采用包膜尿素与普通尿素配合(PN)的氮肥一次性底施方式。  相似文献   

19.
为明确北方典型设施菜地N2O的排放特征,在“中国蔬菜之乡”——山东省寿光市的秋冬茬设施番茄土壤上利用静态暗箱-气相色谱法,对不施氮肥(CK)、单施有机肥(OM)、农民习惯施(FP)和减氮优化施肥(OPT)4个处理下的N2O排放通量进行了观测,并分析了其对N2O排放量和蔬菜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肥并灌溉后的一段时间内,会观测到N2O的“脉冲式”排放,最高排放峰值出现在基肥+灌溉后,且排放高峰持续近20 d,而由追肥引起的排放峰值小且持续时间仅3~5 d.统计分析表明,温度和水分都是影响设施菜地N2O排放的环境因素.各处理土壤N2O排放总量差异显著,顺序依次为:FP (14.77 kg/hm2)>OPT(9.73kg/hm2>OM(6.84 kg/hm2)>CK(2.37 kg/hm2),N2O排放系数介于0.83%~1.10%之间,接近或超过IPCC 1.0%的推荐值.与FP处理相比,减少近60%化肥N的OPT处理下番茄产量增加2.2%.在目前管理措施下,合理减少有机肥和化肥施氮量是设施蔬菜地N2O减排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