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如东 《农家顾问》2005,(8):51-51
俗话说“夏季长壳,秋季长肉”。池塘秋管理应抓好几点:①投饵。9月前是鱼摄食生长旺季,主养吃食性鱼的池塘,应先投喂青饲料或其他粗饲料,再投喂精饲,日投饵量约占鱼体重3%~6%。10月后日投饵量一般占鱼体重1%~3%,投饵可持续到11月中上旬。鱼种池可晚停食。②施肥。以滤食性鱼为主养鱼的池塘,  相似文献   

2.
目前用于投喂病鱼的药物广泛应用于养鱼生产,多数养殖户,在使用这些内服药时都是直接将药物与饵料混合后投喂,这样药饵入水后药物散失是不可避免的,尤其是水剂药物,损失更大.因此,在投喂药饵防治鱼病时,不仅应该考虑药物的防治效果,还必须考虑如何才能使病鱼吃到足够的药量,最大限度地提高药物的利用率.  相似文献   

3.
<正>浮萍是鱼的好饲料,但投喂不当对养鱼生产反而有害,所以,必须做到以下“三个忌”。一忌让浮萍覆盖整个鱼池水面。向鱼池投放浮萍过多,甚至覆盖整个水面,极易造成池水严重缺氧,最好在鱼池的一边围一块水面作食场,将浮萍投在食场内,不让其满池  相似文献   

4.
<正>1.药饵在水中的稳定性要好。如稳定性不好,药饵入水后很快散开,病鱼就吃不到足够的药量。2.投喂药饵的数量要计算准确。按鱼体重计算用药量,将鱼药添加在饵料  相似文献   

5.
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室内可控环境下对黄颡鱼进行了不同饥饿处理,然后再恢复投喂,通过分析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研究了饥饿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影响。饥饿和再投喂后对黄颡鱼肌肉成分的变化有明显影响。饥饿使鱼肌肉灰分含量增加,脂肪含量下降,水分、蛋白质含量变化较小;恢复投喂后又恢复到对照组水平,其中5,10 d处理组蛋白质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饥饿和再投喂对黄颡鱼肌肉中氨基酸含量无明显影响,而对脂肪酸含量的影响比较复杂。长期饥饿(>12 d)可导致黄颡鱼营养供给不足,代谢水平下降,因此在养殖生产中应合理投喂,避免长期饥饿。  相似文献   

6.
颗粒饲料是根据鱼类对各种营养物质的需要量,把多种单一饲料和添加剂按比例科学配制而成的养鱼专用饲料。对以优质鱼为主养的养殖水体,颗粒饲料具有营养全面、适口性好、易消化吸收的特点。尤其是膨化颗粒饲料投喂后浮于水面,不易散失,可大大提高饲料的利用率,降低饲料成本。科学使用颗粒饲料,首先要正确确定投饲量。投  相似文献   

7.
江黄颡鱼是当前鮠科鱼类养殖的新宠。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苗种已基本解决,并已开始向大规模产业化养殖发展。但由于缺乏该鱼的营养学研究,至今还未能生产出专用于江黄颡鱼的配合饲料。因此,对江黄颡鱼的配合饲料的研究已刻不容缓。蛋白质是鱼体生长、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具有鱼体组织蛋白更新、修复以及维持机体蛋白现状的生理功能[2],而且蛋白质也是配合饲料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蛋白质梯度饲养法对江黄颡幼鱼最适蛋白质需求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寻找一种符合江黄颡鱼最佳生长速度且较经济的蛋白质水平,为江黄颡鱼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8.
1 投喂时间 根据蝎傍晚觅食的习性,投食时间在17~19时.第2天早晨要将吃剩的残渣清理掉,保持清洁,以免霉菌的发生.投喂时间过早会影响饵料的新鲜度,过迟会错过最佳时期,影响蝎的生长速度.  相似文献   

9.
不同投喂频率下黄颡鱼幼鱼的摄食节律研究   总被引:15,自引:7,他引:8  
对黄颡鱼幼鱼在日过量投喂8次和投喂1次条件下的摄食节律进行了研究。日过量投喂8次时黄颡鱼幼鱼表现出明显的摄食节律,摄食率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0: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8:00。夜间时段摄食率显著高于白天时段摄食率,不同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极显著。日不同时间段过量投喂1次时,高峰值出现在晚上23:00,低峰值出现在上午11:00,但8个时间段的摄食率差异不显著。投喂8次组的日摄食率远高于1次组。结果表明黄颡鱼幼鱼为夜行性摄食,但投喂频率、投喂量等因素直接影响其摄食节律。  相似文献   

10.
江黄颡鱼幼鱼最适蛋白质需求量的研究   总被引:20,自引:2,他引:20  
江黄颡鱼是当前鮠科鱼类养殖的新宠。随着人工繁殖技术的突破,苗种已基本解决,并已开始向大规模产业化养殖发展。但由于缺乏该鱼的营养学研究,至今还未能生产出专用于江黄颡鱼的配合饲料。因此,对江黄颡鱼的配合饲料的研究已刻不容缓。蛋白质是鱼体生长、能量的主要来源,并且具有鱼体组织蛋白更新、修复以及维持机体蛋白现状的生理功能[2],而且蛋白质也是配合饲料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本文采用蛋白质梯度饲养法对江黄颡幼鱼最适蛋白质需求量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旨在寻找一种符合江黄颡鱼最佳生长速度且较经济的蛋白质水平,为江黄颡鱼的规模化…  相似文献   

11.
曾雪峰 《福建农业》2004,(11):30-31
牙鲆鱼又称褐牙鲆,俗称比目鱼,偏口,属鲽形目鲆科,其具有生长迅速、繁殖力强、肉质鲜美等优点,是人们喜食的海水鱼珍品。牙鲆鱼是一种冷水性底栖鱼类,栖息于水温较低的沙泥底海区,分布于黄渤海近岸,莆田市南日岛周围海域也有分布。为了探索牙鲆养殖的新模式,莆田市秀屿区南日镇  相似文献   

12.
定时黄鳝喜欢在夜间觅食,在实际养殖中.初放投喂可在下午4时左右,后逐步提早,1个星期后可在上午8~9点投喂.这样有助于提高其摄食量。  相似文献   

13.
2.病鱼以体表出血为主口腔、下颌、鳃盖、眼眶四周以及鳍条极不明显充血,称“红鳍红鳃盖”型,一般在较大的(13~15厘米)的鱼种中出现。3.病鱼以肠道充血为主称“肠炎”型,这种类型一般在大小青鱼种中都可见到,常伴随松鳞、肌肉充血。由于该病的症状复杂,有时可同时出现2种,甚至3种出现在同一条病鱼体上,它们相互之间可以混合发生,容易与其他细菌性鱼  相似文献   

14.
翘嘴红鲌,俗名白鱼,食浮性饲料,鱼体呈条形状,喜好在深水中漫游.内质细嫩,味美可口.发展翘嘴红鲌养殖,效益良好.文章从翘嘴红鲌的池塘、放养、饲料、日常管理等方面介绍了此鱼的养殖技术,并对其进行了经济效益方面的分析.  相似文献   

15.
继甲鱼养殖热之后,乌龟养殖热潮又悄然兴起.为了提高池塘生产力,部分专业户把乌龟和家鱼混养,平均每亩水面可提高经济效益5000~8000元,现将龟、鱼混养技术简介如下.  相似文献   

16.
邵焕武 《新农村》2001,(4):15-15
冬去春来,气温回升,处于半休眠状态的鱼类开始游动、觅食。为夺取塘鱼高产,成鱼春季养殖要抓好七项工作。1.施肥池塘水温达5℃以上时,就应施肥,以培养水中浮游生物。一般每亩塘面,可泼洒人粪尿50~100千克,或畜粪150~250千克。施用化肥时氮、磷、钾三种肥料有效成分的比例以1∶1∶0.5为宜。2.投饵池塘水温升至10℃以上时,草、青、鲂鱼开始采食。精饲料日投喂量,一般为每100千克鱼重3~5千克。饲草投喂量应以4小时内吃完为度。  相似文献   

17.
本文总结了鳜鱼科学养殖技术,包括选取养殖池塘、水质控制、培育养殖饵料鱼、定选苗种、选取有利地势放养、饵料投喂、鱼病防治等方面内容,以期为养殖户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利用藕田养鱼不仅可以消灭田间杂草,减少饲料投喂量,同时鱼粪又是优质的藕田肥料,一举多得,提高效益。其栽培及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19.
鲥鱼,又称三黎鱼、三来鱼等,隶属鲱形目、鲱科、鲥属。鲥鱼是一种名贵鱼类,以前为贡品,深受民众喜食。其肉质鲜美,营养丰富,含脂量高,驰名中外,创汇率高。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由于其资源受到严重破坏,鲥鱼自然资源已濒临枯竭。为了恢复和增殖鲥鱼资源,有关部门已采取了相应保护措施,同时鲥鱼的人工养殖也正在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20.
徐承旭 《新农村》2001,(3):18-18
1.饵料的多样性河蟹食性杂,偏动物性饵料,且生性贪食,在饵料投喂上,既要满足河蟹营养需求,加快脱壳生长,又要降低养殖成本,提高养殖效益,可因地制宜,多种渠道落实饵料来源,一是蟹池移载足够的水茛覆盖率在40%以上 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