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将细粒棘球蚴原头蚴培养于含7μg/ml莫能菌素的NCTC 135培养液中,对其在36小时内的活动及结构变化作了观察。光镜下观察,培养至12小时部份虫体停止活动;至24小时已有半数虫体结构模糊,美蓝着染证明部分死亡,至36小时所有原头蚴结构模糊,全部死亡。电镜下观察,虫体高尔基复合体最先出现退行性变化,随后线粒体结构破坏,进而引起整个胞质胶胞核的改变,至36小时细胞死亡。文中就莫能菌素作用的特点及细胞器改变的意义作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笔者对寄生在福建省莆田县平海乡山羊体内的多头蚴进行囊包形态结构、虫体寄生特点和寄主发病症状进行了详细调查;并用寄生于山羊肌间和脑腔的多头蚴喂狗作感染试验,且对试验狗感染所得的线虫进行形态观察。经以上观察,笔者认为该地区山羊所感染的多头蚴为多头多头蚴,其成虫是多头带虫(M.multiceps)。  相似文献   

3.
对97例猪肝棘球蚴进行了系统的病理形态学观察,同时对其中3例作了扫描和透射电镜观察。病理学检查,均为单房型棘球蚴;采取囊液离心作头节检查,仅少部分有原头蚴。棘球蚴囊壁分为两层,内层(或胚层)较薄,伊红着染,外层为较厚的角质层,伊红淡染,呈无构造板层状结构。两层内无血管。PAS反应均为阳性。虫体周围常有变态反应性炎,形成寄生虫性肉穿肿,为本病的特征性病变。陈旧性肉芽肿中心无血管。肝组织是慢性间质性炎或肝硬化。透射电镜观察,胚层有很多生发层细胞呈指状突起的囊腔,其内有大量糖原颗粒和电子密度高的类核结构。胚层向角质层释放小颗粒样物质,角质层呈纤维网状。扫描电镜观察,胚层及内含物有生发囊、子囊和无机盐。角质层断面呈纤维网状,其外面有排列整齐的低柱状突起,形成有规则的皱褶,形如脑回状,表面密布较长的微绒毛。  相似文献   

4.
本文通过动物模型研究了广西水牛类圆线虫病的病原体乳突类圆线虫(S.Papillosus)的生活史。 (一)体外发育从粪便中分离的虫卵,在24.5~29℃和湿润条件下,大多数虫卵于4~8小时孵化幼虫(48.84%),至24小时虫卵孵化率为60~68%。孵化后,第一期杆状蚴培养16~20小时,经一次脱皮为第二期杆状蚴。培养30~50小时,虫体逐渐发展为2种类型。 1、直接发育型一部分虫体较长,运动缓慢,以后虫体增长缩细,食道显著延  相似文献   

5.
按照多房棘球绦虫幼虫-泡球蚴培养的培养基(RPMI-1640、M199和MEM)分为3组:Ⅰ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RPMI-1640;Ⅱ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EM;HI组为含10%胎牛血清的M199。将泡球蚴在3种细胞培养液中进行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以及发育情况。结果显示,培养9d的泡球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90.10%、Ⅱ组50.25%、Ⅲ组22.03%;成囊率分别为:Ⅰ组57.12%、Ⅱ组63.15%、Ⅲ组48.17%;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8.28%、Ⅱ组88.65%、Ⅲ组75.50%。可见,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多房棘球绦虫泡球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合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泡球蚴的生长发育,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了最基本的数据资料。  相似文献   

6.
1995年4月2日笔者在剖检1头因急性瘤胃膨气而死亡的病牛时,发现其皮下有大量牛皮蝇蚴寄生。现介绍如下。 剖检见牛皮蝇蚴集中在肩胛后侧10cm,脊椎骨两侧下延5~10cm处的皮下。分布面积:每侧顺体长40cm,宽30cm。皮蝇蚴均被皮下结缔组织包裹而形成疙瘩,一个连着一个非常集中。虫体长2.2~2.8cm,直径0.8~1.2cm不等,虫体分11个结,似螺旋状。剖开虫体只见全是混浊的白色液体。脊椎骨两侧背部皮下共检出虫体566个。其颜色不一,呈白色的居多,254个占44.87%;呈灰褐色的次之215个,占37.98%;呈棕褐色的最少,仅97个。占17.13%。根据解剖时间,牛皮蝇的繁殖特点和牛皮绳蚴较粗壮的形态来看,此牛的牛皮蝇蚴应为第三期发育阶段。  相似文献   

7.
细粒棘球蚴-原头蚴体外培养成囊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建立原头蚴体外成囊发育的技术方法,为包虫病研究提供实验材料。在CO2培养箱中37℃条件下,单相培养体系中体外培养原头蚴,并用显微镜定期观察其大小及形态变化。结果发现:第10天原头蚴开始向囊发育;在第35~40天出现肉眼可见的囊,存活时间达100 d,最大囊可达2 mm,原头蚴成囊率达90%。  相似文献   

8.
通过原头蚴在两种细胞培养液中(RPMI-1640和MEM)培养,观察其存活、生长及发育情况,从而为研究寄生虫发育提供最基本的数据资料。方法:细粒棘球绦虫幼虫——原头蚴培养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和MEM)分为4组:Ⅰ组为纯RPMI-1640培养液;Ⅱ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1640培养液;Ⅲ组为纯MEM培养液;Ⅳ组为含10%的小牛血清的MEM培养液;并进行对比观察。结果:培养15d的原头蚴的成活率分别为:Ⅰ组69.87%、Ⅱ组80.35%、Ⅲ组50.25%、Ⅳ组60.32%;成囊率分别为:Ⅰ组80.58%、Ⅱ组90.25%、Ⅲ组35.65%、Ⅳ组45.89%;头节外翻率分别为:Ⅰ组95.50%、Ⅱ组98.65%、Ⅲ组60.52%、Ⅳ组70.98%。结论:大多数虫体在早期向囊发育,一部分虫体头节外翻,并伴有规律的伸缩运动,但随时间的延长虫体运动减缓,又向囊蚴发育。通过对细粒棘球绦虫的原头蚴的体外培养,初步表明含有10%小牛血清的细胞培养基RPMI-1640较适合原头蚴的生长发育,在普通培养箱中培养,最适温度在37—40℃,培养液pH=7.2,初步建立了原头蚴体外培养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1983—1985年,我们在调查贵州鸡住白细胞原虫的过程中,在部份县鸡体血液中,发现一种体态弯曲柔和、着色深,长度是鸡红血球长度的数倍至十倍的线丝状虫体,经鉴定为鸡丝虫微丝蚴。国内,仅见杉本(1935)在台湾家鸡血液中首次查到鸡微丝蚴。陈国清等(1960)报导了福建的鸡丝虫成虫及微丝蚴。刘国章等(1984)对广州鸡微丝蚴也进行了描述。而且杉本与陈国清等和刘国章等描述的鸡微丝蚴的形态有明显差异。兹将作者对贵州鸡微丝蚴所做的一些工作及其与部分家畜、鸟类和人微丝蚴的形态比较作一报告。  相似文献   

10.
脑多头蚴病是绵羊所有寄生虫病中致死率最高的一种疾病.绵羊只要感染一个虫体,若治疗措施不得当,就必然会造成死亡.在我省高寒牧区,绵羊脑多头蚴病是危害畜牧业发展的一种重要的寄生虫病.根据不完全统计,每年有3%~5%羊只感染脑多头蚴病,每年因脑多头蚴病死亡多达2%,仅此一项就给造成牧民很大的损失,为了加强对羊脑多头蚴病的防治,我站与兰州兽研所申请进行了科研项目——脑多头蚴细胞系的培育及其在免疫预防中的应用,多年来进行了大量的实际工作,并取得了大的进展.  相似文献   

11.
捕食线虫性真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本文报道首次从我国内蒙古土壤中分离出一株捕食线虫性真菌,该菌株适宜在20℃,pH6,玉米粉浓度0.4g/L的玉米粉琼脂(CMA)培养基中生长。通过对其菌丝、孢子及捕食性结构的形态学观察,鉴定其为节丛孢属的少孢节丛孢菌CIMHI株(Arthrobotrysoligospora,strainCIMHI)。  相似文献   

12.
13.
类圆线虫病是广西水牛的常见寄生虫病之一,本文作者通过光镜观察,我们确认广西水牛类圆线虫病的病原体即为乳突类圆线虫。本文首次记述该虫种第四期幼虫的形态。在扫描电镜下,虫卵表面光滑,近似椭圆形。丝状蚴头端钝圆,口孔裂隙状,左右为2唇片,每唇片似分3小叶;体表两侧自劲部开始,各有2条纵嵴,延续至尾端,称为双翼膜(double alae),这是该期虫体独有的构造;丝状蚴尾端分叉。自由生活成虫具6片唇,各唇上有1个唇乳突;口孔内沿有一排锥状齿,共9枚;头端两侧各具1个半球形的头感器;头端背腹面的两侧各具1个头乳突,共4个,锥形。自由生活雄虫的泄殖腔处明显地突出于虫体表面,其周围有7对性乳突。自由生活雌虫的阴门横裂,肛门呈半月形。寄生生活雌虫头端截平,4个唇片由口缘伸向口孔,唇片近口孔中央向上翻卷,唇片上各有1个唇乳突;口孔呈倾斜(45°)的马耳他“十”字形;头感器1对,头乳突4个;阴门横裂,阴门部有1对阴侧感觉窝和1对阴后乳突;肛门横裂,突起;尾部自肛门后突然收缩,呈指状。在宿主体内未见到寄生生活雄虫。  相似文献   

14.
15.
16.
鸡胚法氏囊的组织发育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试验通过对孵化至13-21日龄的鸡胚法氏囊进行组织学的连续性动态观察,较为详细地描述了早日龄鸡胚法氏囊的组织学分化发育过程。实验结果显示,直至出壳胶鸡胚法氏囊尚未形成较完整的能组织起 体液免疫促进作用的组织基础结构,其完善的形态结构需在后天环境中分化和发育。  相似文献   

17.
18.
19.
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实施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是一种既符合我国市场竞争规则,又符合与国际惯例接轨的造价模式,是我国建设市场发展需要的必然结果。阐述了在我国实行工程量清单计价的重大意义,探讨了现阶段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措施。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