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2005—2006年在甘肃陇东旱塬研究了21个冬小麦品种的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产量之间的差异。产量结果的统计分析表明:供试的21个品种之间籽粒产量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但其田间耗水量的概论值P=0.277,差异不显著。不同基因型之间籽粒产量、田间耗水量的差异表现在水分利用效率的异同上,品种(系)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差异达到极显著水平(P〈0.05),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变异系数为11.2%。这进一步证实,不同基因型旱地冬小麦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明显差异,小麦品种之间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可达到66%,即达到相同产量的不同品种小麦.耗水量可相差66%.或在相同耗水量时产量可增加2/3.  相似文献   

2.
以10个玉米品种为试材,研究辽西地区膜下滴灌对不同玉米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表明灌溉与不同玉米品种产量互作显著,各灌溉处理总耗水量(ET)差异均不显著,部分灌溉高产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显著,不同品种灌水利用效率(IWUE)差异显著,豫丰508与新单001的IWUE较高,分别为2.07 kg/m3与2.02 kg/m3;通过聚类分析将玉米划分为低水效和高水效品种,表明高水效品种产量比低水效品种增产,辽单1211(产量最高为955.43 kg/667m2)是子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兼顾的最优品种,高水效品种增产的主要原因是行粒数、百粒重的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3.
创新黄淮井灌区玉米高产栽培技术,优化农田水分管理模式,是实现玉米高产、稳产、高效栽培主要路径。本研究结果表明,环境、基因型互作显著(P 0.05)影响夏玉米产量形成及其水分利用效率;黄淮井灌区不同地点间夏玉米品种产量水平、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P 0.05),其不同基因型间也存在显著差异(P 0.05)。高产量水平的夏玉米品种有高耗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其产量构成因子如收获穗数和穗粒数与此正相关。高水分条件下,登海605易于获得高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矮单268更易于在水分亏缺或逆境条件下,获得高的产量水平和水分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4.
在甘肃省陇东黄土高原通过试验分析不同品种冬小麦茎秆含水量、籽粒产量、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差异,探讨旱作条件下茎秆含水量与产量和WUE 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冬小麦之间产量、WUE、植株含水量存在显著差异,随着灌浆过程的进行植株含水量呈下降趋势。小麦抽穗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相关,但灌浆中期茎秆含水量与籽粒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相关不显著。  相似文献   

5.
在旱作条件下对不同生态类型春小麦品种在拔节孕穗期补充灌水 4 0 mm和 1 2 0 m m,研究了不同品种的光合速率、生物学产量、籽粒产量 ,分析了不同品种的水分敏感性。结果表明 ,水地品种高原 6 0 2、甘麦 6 30、7931对水分敏感 ,水旱兼用品种 8347、80 - 1 4 2 1中等敏感 ,旱地品种 98SN1 4 6对水分不敏感 ;敏感性品种补灌 4 0 mm后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都明显高于补灌 1 2 0 mm和不补灌的处理 ;中等敏感品种不补灌处理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籽粒水分利用效率高于补灌处理 ;不敏感品种补灌与不补灌处理的干物质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大 ,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不补灌处理高于补灌处理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抗枯萎病性差异,确定海岛棉和陆地棉室内抗病性鉴定方法,分析海岛棉和陆地棉病程反应机制,为今后的棉花抗枯萎病性研究奠定基础.了解海岛棉枯萎病发生规律和抗病机理,揭示不同类型棉花品种抗病性的机制,为今后培育抗病新品种开展海岛棉抗病鉴定、分子育种奠定基础.[方法]在不同温度条件下,分别对海岛棉和陆地棉接种枯萎病菌,考察海岛棉和陆地棉的发病特性,利用方差分析,比较海岛棉和陆地棉以及不同品种间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抗性差异.[结果]不同品种在不同温度下的感病情况存在差异,棉花品种在25℃受到棉花枯萎病的感染最为严重,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重.[结论]不同温度条件下枯萎病对海岛棉和陆地棉影响不同,棉花感枯萎病程度随温度的升高而加重,以25℃条件下感病程度最为严重;不同棉花种对枯萎病的抗、感病性不同,一般条件下陆地棉不宜感病,海岛棉较为感病,海岛棉品种比陆地棉品种感病程度较重.  相似文献   

7.
不同小麦品种产量构成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筛选节水高产小麦品种,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对8个小麦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产量及其构成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灌水对穗粒数影响差异不显著;而千粒重,灌2水处理显著高于灌1水处理,灌3水较灌2水略有下降但差异不显著。品种间穗粒数差异较大,且千粒重差异明显。品种间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差异显著,其中以冀5265的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最高。随灌水次数增加,产量显著提高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降低。综合认为,冀5265为广适性节水高产品种,石家庄8为较强节水品种,石新616为中度节水品种。  相似文献   

8.
施肥对冬小麦生理特性和籽粒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采用裂区设计,研究了品种和肥料对冬小麦叶片主要生理参数和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品种之间的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籽粒产量有显著差异,但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差异不明显。增施肥料提高了叶片光合速率,并且它与施肥水平和生育阶段有关。  相似文献   

9.
为探索不同水分处理对间作棉花光合特征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塔里木盆地枣园间作棉花为材料,在棉花的主要生育期,分析不同水分处理下棉花的光合指标及棉花的产量。结果表明:不同水分处理盛花期棉花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均表现为单峰曲线,不同水分处理之间存在显著差异;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水分利用效率存在差异,日变化平均值从大到小依次为:W3>W2>W4>W1;不同水分处理之间棉花产量存在极显著差异,轻度水分胁迫下棉花产量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塔里木盆地枣棉间作条件下,适宜棉花生长的滴灌水量为300~350 m/667 m2。  相似文献   

10.
在干旱和正常灌溉两种条件下,研究干旱胁迫对早熟陆地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影响。结果表明:各品种在干旱胁迫条件下的水分利用率均显著高于在正常灌溉条件下水分利用率;在相同灌水条件下不同陆地棉品种的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存在极显著差异。利用产量和水分高效利用指数筛选出水分利用效率高、耗水量小、对缺水不敏感的抗旱高产节水型品种4个:新陆早48号、新陆早35号、新陆早36号、新陆早45号。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不同水、氮用量对不同棉花品种籽棉产量的影响及其差异.[方法]采用三因素完全随机区组设计,三因素指品种(V)、氮(N)和水(W).[结果]随着氮肥用量和灌水量的增加,2个棉花品种籽棉产量均显著增加,但过大的灌水量会使产量有所下降,各处理中产量最大值出现在N2W2处理(N2:360 kg/hm2;W2:4 500 m3/hm2);品种间籽棉产量标杂A1显著高于新陆早33号,在低水低氮和高水低氮处理(N1W1、N1W3)2品种籽棉产量差异不显著,其他各处理品种间籽棉产量都达到显著差异水平.[结论]针对不同棉花品种采用适宜的水肥调控措施,能够显著提高产量和水肥的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耐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根系生长及水分利用效率对干旱的响应机制,为棉花抗逆栽培和耐旱性品种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不耐旱性品种新陆早17号和耐旱型品种新陆早22号为试材,设常规灌溉(CK)、轻度干旱(W1)和中度干旱(W2)处理,测定不同处理下棉花产量形成期0~120 cm 土层根长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重密度及水分利用效率。【结果】干旱处理下,0~20 cm土层内,2品种根重密度、根体积密度、根长密度均显著低于CK;80~120 cm土层内,新陆早22号随干旱胁迫程度的增强而增加,新陆早17号则降低。W1、W2处理的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CK高15.18%、21.91%。品种间,新陆早22号根长密度在40~80 cm土层的分布比例显著高于新陆早17号,80~120 cm土层的分布比例显著低于新陆早17号。新陆早22号耗水量比新陆早17号低6.30%,但水分利用效率比新陆早17号高40.95%,差异显著。新陆早22号在80~120 cm 土层根体积密度与生物学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耐旱型棉花品种通过增加深土层根系分布比例延伸其在干旱下汲取水分空间,保证地上部生长,实现有限水分高效吸收与利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高温胁迫下不同棉花品种之间光合性状、产量性状及品质性状的差异,分析高温胁迫对棉花光合特性的影响,筛选耐高温品种,为耐高温品种选育提供理论支持。【方法】 测试20份陆地棉资源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叶片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光合水分利用率等5项生理指标,以及单株结铃、单铃重、衣分、籽棉产量、皮棉产量、纤维长度、比强度、马克隆值、整齐度、伸长率10个性状,研究其差异性及相关性。【结果】 20份材料在高温胁迫后光合特性和产量性状存在极显著差异,纤维品质存在差异但不显著,棉花品种间耐热性的表现不同,单株结铃和单铃重这两个产量性状和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水分利用率呈正相关。【结论】 在高温胁迫环境下,中棉所35号、湘棉11号、鄂棉10号的光合能力相对较强,产量性状相对较高,具有较强的耐高温特性,筛选出材料可以作为耐高温育种的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目的】 研究等行距密植机采模式下不同耐旱性棉花品种冠层特性对滴水量的响应及作用机理,为干旱区棉花节水灌溉和耐旱性品种选择提供理论依据。【方法】 选用耐旱性强的品种新陆早22号和耐旱性弱的品种新陆早17号为试材,设亏缺滴灌(W1)、限量滴灌(W2)、常规滴灌(W3)处理,研究滴水量对耐旱性不同棉花品种棉花冠层结构、光分布、群体光合和呼吸速率以及产量的影响。【结果】 叶绿素含量(Chl)、群体光合(CAP)和呼吸速率(CR)随滴水量的增加呈显著上升趋势,在W3处理下表现为最大值,其中新陆早22号在盛花至盛铃后期上述参数在W2、W3条件下无显著差异,但均显著低于W1处理;冠层开度(DIFN)和冠层PAR透过率则随滴水量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各处理间均表现为W1>W2、W3;新陆早17号和新陆早22号分别在W3、W2处理下籽棉产量最高,W2处理下水分利用效率最高。品种间,新陆早22号的Chl、叶面积指数(LAI)、CAP和CR在盛花至吐絮期比新陆早17号高0.8%~10.5%、3.4%~15.0%、1.3%~16.7%、2.9%~22.9%,籽棉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分别比新陆早17号高8.9%、9.2%。籽棉产量与LAI、CAP、CR、Chl均呈正相关,与DIFN呈负相关。【结论】 在等行距密植条件下,根据棉花品种对水分的敏感性不同,灌水量控制在3 900~4 800 m3/hm2时,可以使棉花在生育中期维持较高的叶绿素含量和叶面积指数、适宜的冠层开度以及均匀的光分布,促进光合速率的提升,在不显著降低棉花产量的前提下提高水利用效率。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滴灌条件下根区水分对棉花干物质生产、分配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为制定滴灌棉花水分精确管理制度提供依据.[方法]选用对水分敏感性不同的棉花品种为试材,分别设置常规滴灌和充分滴灌处理,在灌水前后监测土壤水分变化,同时测定棉花根系生长与分布、株高、叶面积指数及生物量等生理指标.[结果]常规滴灌量条件下土壤水分活动层集中在0~60 cm的土层中,且滴水前耕层土壤相对含水率均低于55;、滴水后可保持70;~80;的水分状况,有利于诱导根系纵向生长,维持生育后期较高的叶面积指数,并促进光合产物向产量器官蕾铃分配,从而提高了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不同品种对根区水分的反应差异较大,新陆早6号常规滴灌条件下皮棉产量低于新陆早8号,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与新陆早8号无明显差异;充分滴灌条件下总生物学产量水分利用效率高于新陆早8号,经济产量水分利用效率显著低于新陆早8号.[结论]滴水总量在4 050~4 275 m3/hm2,依据品种对水分响应的差异,通过协调相关栽培技术,调控干物质生产及其在器官中的分配,可实现滴灌棉花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协同提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在新疆自然生态条件下,研究不同抗旱性棉花品种蜡质含量变化及与水分利用效率(WUE)的关系。【方法】以抗旱性不同的棉花品种新陆早22号(抗旱性强)和新陆早17号(抗旱性弱)为试材,采用膜下滴灌技术设置正常灌溉和干旱处理,测定分析棉花产量形成期叶片蜡质含量、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相对含水量(RWC)及籽棉产量。【结果】与正常灌溉相比,干旱处理显著降低了棉花籽棉产量,但盛花至吐絮期叶片蜡质含量提高10.84%、叶片WUE则增加23.96%。不同品种对水分处理响应不同,正常灌溉下新陆早22号与新陆早17号的棉花籽棉产量、RWC、WUE和叶片蜡质含量均无明显差异,干旱条件下新陆早22号的籽棉产量、叶片蜡质、RWC和WUE分别比新陆早17号高41.38%、14.27%、13.1%和3.84%;。相关分析表明,棉花叶片表皮蜡质含量与Tr、P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且Tr的负相关系数高于Pn;与RWC呈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抗旱性强棉花品种主要通过增加盛花至吐絮期内叶片蜡质含量,降低叶片蒸腾耗水,提高WUE及籽棉产量。  相似文献   

17.
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研究不同施氮量对不同品种滴灌棉花的氮素利用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种植棉花高效合理的施用氮肥和高产量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供试棉花品种为新陆早50号、新陆早58号、鲁棉研24号,施氮量水平为0、120、240、360 kg/hm2纯氮。【结果】不同品种棉花吐絮期的各器官氮素分配比从大到小分别为:纤维+种子>叶片>铃壳>茎秆;不同施氮处理对不同品种棉花的平均氮累积量为N3>N2>N1>N0,不同品种氮累积量为新陆早58号>新陆早50号>鲁棉研24号;新陆早50号和鲁棉研24号在施氮量240 kg/hm2、新陆早58号在施氮量360 kg/hm2时的氮素利用率和产量达到最优,在获得高产的同时氮素达到有效的利用。【结论】3个品种中以新陆早58号的氮素分配率、氮累积量、生物量和产量达最高,鲁棉研24号的氮素利用率高于另外2个品种;滴灌棉花在360 kg/hm2处理下的生物量、氮素累积量和籽棉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8.
旱塬区棉花地下微灌补水系统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旱塬区5种地下微灌补水系统对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的影响。3年试验结果表明,5种地下微灌补水系统均可提高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其中微灌补水系统1效果最好,其棉花产量和水分生产效率比传统旱作分别可提高35.6%~55.1%和26.9%~46.7%,新增投资收益率高、回收期短。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究不同水分条件下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棉花水氮利用效率和产量的影响,为河西走廊棉区合理利用有机肥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于2020—2021年进行田间定位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主区为充分灌溉(W1)和亏缺灌溉(W2);副区为不施肥(CK)、单施化肥(CF)、25%有机肥+75%化肥(OF1)、50%有机肥+50%化肥(OF2)和75%有机肥+25%化肥(OF3),分析不同水分条件下施肥对棉花生育期土壤含水量、阶段耗水量、干物质和氮素积累及转运分配、水氮利用效率、籽棉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棉花籽棉产量和水氮利用特征受不同水肥处理及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亏缺灌溉下棉田土壤含水量、总耗水量、植株干物质积累量、氮素积累量和籽棉产量显著下降,而水分利用效率显著提高。适宜的有机无机肥配施处理能够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降低棉花苗期和蕾期耗水,增加花铃期耗水量,提高棉花干物质和氮素积累量,并促进其向生殖器官中分配。充分灌溉条件下,25%有机肥配施处理(OF1)籽棉产量最高,两年平均较单施化肥(CF)提高10.5%;50%有机肥配施处理(OF2)与单施化肥(CF)无显著差异,但7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