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全年白茧化的概念全年饲养那种蚕品种才算是白茧化呢?我们认所谓“白茧化”是为了给广大群众容易理解的一个概念,意思是指全年成功地饲养不低于或硬好于目前第一、七造已经全面饲养的二化性白茧种的优良蚕种,因此这些优良蚕种,应该具备下列二个基本条件:1.是缫丝和茧丝长度能适应现代化缫丝工厂设备  相似文献   

2.
一、基本情况湛江地区地处热带亚热带,全年气温较高,雨量偏多,夏季高温多湿环境持续的时间长,所以,在蚕业生产上,长期来夏季是饲养抗高温多湿的“南农七号”多化性品种,春和秋末以饲养高丝量的二化性白茧种为主,两者分别约占全年饲养量的70%和30%。为了提高养蚕的经济效益,促进蚕业生产的发展,湛江地区农业局,湛江地区蚕科所等单位,通过几年的试验、示范,从白茧种中筛选出“683×932”、“683×新九”  相似文献   

3.
我省解放前的蚕业生产均饲养大造及轮月黄茧本地种,解放后在党政的关怀领导以及科技工作者的努力与群众的配合下,蚕品种不断更新,成绩显著。我省现在一、七造已全部饲养二化性白茧种,高温造除佛山市老蚕区仍有一部分饲养多化性白茧种外,新蚕区绝大多数均饲养二化性白茧种。二化性白茧生产的比重由50年代占10%左右,1985年提高到89%。但如以全国高质量蚕茧标准  相似文献   

4.
王敏  余爱群 《广东蚕业》2000,34(3):22-26
蚕丝业是中国传统的优势特色产业,在对外贸易和农村经济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地位,而蚕丝业的稳产高产与选用优良蚕品种分不开。广东蚕区地处热带和亚热带,全年多次养蚕,蚕品种改良从多化黄茧地方品种发展到多化白造种,到1991年全省全部实现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蚕茧品  相似文献   

5.
我省过去几年来,二化性白茧种规定在每年天气比较干燥气温比较低的第一造(3月)和第七造(10月)饲养。1958年在新的形势推动下,省提出了在3—5年内实现全省二化性白茧化的要求,各地积极响应,进行广泛的试养工作,经过一年来的摸索,创造了极其丰富的经验,获得了不少出人意料的成绩,充分证明了二化性白茧种,不但存全省各地全年各造都可以养,而且还可以取得高产,彻底粉碎了条件论者,认为在广东不可能造遗养二化性白茧种,就算养也不会有好收成的保守论调,从而进一步增强技术革新的信心。  相似文献   

6.
一、试验目的: 新区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蚕种,必须在春、秋两季制种。以往用叶桑育,死活率低,公分产茧低,死笼茧多,担茧制种低。今年针对问题,改为采用了大树尾夏刈,造造枝桑育。  相似文献   

7.
一、前言在毛主席无产阶级革命路线指引下,我区桑蚕品种的改良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五十年代初期蚕茧生产是个体经济饲养的桑蚕品种全为黄茧土种,茧层薄、丝量少、丝质差,随着农业合作化、人民公社化,国民经济的全面发展,给蚕业生产开拓了广阔的前景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五十年代后期至六十年代向广东省引进多化性白茧品种“南农七号”为我区高温季节  相似文献   

8.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于1984年完成了蚕区由珠江三角洲基塘老区向粤北、粤西等广大新蚕区的历史性转移。在科学技术上,在全省范围内实现了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这是一个很大的突破。围绕全年饲养二化性白茧品种,我省蚕业科技人员从桑和蚕的品种选育、桑栽培与养蚕技术、桑和蚕的病虫害防治等方面进行了卓有成效的配套性综合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在蚕病学科方面,也从基础研究、应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成果转化为生产力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总计发表论文174篇,取得一批成果投放生产,在我省蚕病防治中发挥了较好的作用。本文就改革开放以来我省蚕病学科研究的进步做一综  相似文献   

9.
一、问题的提出1.1958年全国蚕桑会议上,我们根据广东提高蚕桑生产的有利条件提出了要实现“亩产万斤桑叶千斤茧”和“全年白茧化”的奋斗目标。经过二、三十年全省蚕桑科技同志和群众的共同努力,已陆续出现了许多“亩产万斤桑叶千斤茧”和“全年白茧化”的良好典型。  相似文献   

10.
我场建于五七年,从建场以来共生产优质无毒(无微粒子病)蚕种达30多万张,基本解决了韶关地区蚕桑生产需要的蚕种。随着蚕桑生产的发展和外贸出口的需要,我场在七七年全区实现全年二化“白茧化”,蚕种生产从黄茧生产到白茧,从白茧到二  相似文献   

11.
我场从1963年起开展了家蚕育种工作。用了二年多时间,培育成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经过评比、示范、推广,深受蚕农、丝厂、外贸界的欢迎。1971年在我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性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性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同年被引入浙江、江苏主要蚕区,经试验、示范、评比后,由于该种抗逆性强,丝量比“306×华十”多,从1973年一直到现在,这个品种仍是华东主要蚕茧产区的夏  相似文献   

12.
58年春省提出,3—5年实现全省全年二化性白茧化的要求,很多人认为不可能,强调广东第二至六造不適宜于饲育二化性白茧蚕种,但在各级党委领导下,群众都有实现全年白茧化的决心,和继续去年番顺县槎涌队第二,三造试育或功之后,今年各造各地都进行试育工作,除了番顺德小涌队第四造创造了(运输×华八)单强产茧102斤茧,成绩突出以外,沙滘社党委试验蚕房第五造饲育,(沄文×华+)获得单张(8公分蚁量计)产茧85.31斤,经验比较完整,从这个事例可以打破迷信和充分说明了广东全年白茧化的可能性,兹将试育经过和结果介绍于下:  相似文献   

13.
我场从1963年起在繁殖生产桑蚕原原种和原种的同时,针对生产上的需要,开展了蚕的育种工作,成绩比较显著的是在二年多时间内育成了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1971年经广东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主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达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记录,同年,浙江、江苏主要蚕茧产区,也向本省引种推广作为夏秋用种。由于该种抗逆性强,眠起老熟齐  相似文献   

14.
我省自50年代后期引进并解决二化性蚕种的冷藏浸酸技术后,70年代末逐步实现全年二化白茧化。二化性一代杂种的繁育由于受气候条件的限制,一年就只能春繁和秋繁,夏季由于气温高,原蚕饲育困难,制种时死蛹死蛾多,繁殖系数很低。自80年代以来随着空调机的普及,蚕种的  相似文献   

15.
<正> 家蚕有三种繁衍性状:一年发生一代叫一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叫二化性蚕;一年发生两代以上叫多化性蚕。一化性蚕结茧大、丝质好,但蚕体质弱、龄期长、易感病、饲养花工多;多化性蚕则相反;体质强、龄期短、但结茧小,丝质差;二化性蚕介于一化性和多化性之间。为了兼顾茧的产量、质量、蚕儿体质,目前,大多以饲养二化性蚕为主。  相似文献   

16.
前言位于粤西的化州市,属亚热带地区。夏天高温酷热、雨量充沛,形成“高温多湿。天气。于1976年以前,化州市蚕区农民历来春蚕期(3—4月)、秋蚕期(9—10月)饲养丝质优、产量高的二化性白茧种。而夏蚕期(5—8月)则养丝质差、产量低的多化性白茧种。据1976年夏的调查,多  相似文献   

17.
改革开放为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增添了新的活力,十五年来在经济上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举世为之瞩目。我省茧丝生产在省丝绸公司领导下,亦取得了很大成绩,在八十年代中顺利地完成了蚕茧生产基地从珠江三角洲向粤北、粤西等新区转移,进一步促进了蚕茧生产发展,并在这个基础上实现了全省全年二化白茧化,这标志着我省蚕茧优质高产达到了新的水平,根本改变了我省历史上饲养多化蚕种,  相似文献   

18.
根据柞蚕在不同地区的化性变化,可将我国柞蚕生产地区分成一化性柞蚕区、二化性柞蚕区.一化性柞蚕区在自然条件下只饲养春柞蚕,其目的主要是获得优质高产的丝茧(大茧),同时还要为明年春柞蚕生产准备种茧.二化性柞蚕区饲养春柞蚕完全是为秋柞蚕准备蚕种;不适应供应秋蚕用种的冷凉地区,可饲养晚春蚕,生产的鲜茧供食用蛹市场.因各柞蚕生产地区的生态环境不同,所以饲养时期、饲养方法等都有明显的区别,下面将春柞蚕饲养技术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9.
我省年可养蚕七、八造,解放以来,主产佛山地区头、二造和六、七造基本上推广了稳产高产的二化性白茧品种,增加生产者收益,为我省提供了出口高档丝绸的原料,多创外汇作出了贡献。可惜的是三十年来,夏季(三、四、五造)桑叶旺产时间,仍然以饲养低级生丝原料的多化性茧为主,以致一  相似文献   

20.
家蚕荧光茧色的研究——Ⅰ.不同品种的荧光茧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紫外光的照射下,观察了348个品种品系的荧光茧色。结果:白茧品种(1)有白荧光、黄荧光、紫荧光及一些中间色的连续光潜。按系统比较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系>中系>欧系,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系>日系>欧系,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系>中系=日系,按化性白荧光茧的比率是日一化>欧一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二化>中二化>中一化三眠,黄荧光茧的比率是中一化三眠>中二化>日二化>多化>中一化四眠>日一化>欧一化,紫荧光茧的比率是欧一化>日一化>中一化四眠>中一化三眠>多化>日二化>中二化。(2)雌雄茧荧光有明显差异,雄黄荧光茧多且强,雌茧紫荧光多。发现了5个品种雄茧基本上为黄荧光,雌茧为紫荧光。(3)荧光茧色与解舒有关系,解舒率与黄荧光茧呈正相关,与紫荧光茧呈负相关,不同的系统,化性则有所区别。有色茧基本上是黄荧光,也有个别品种茧出现白荧光或紫荧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