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吕立峰  马建红  陆玲制  周月康 《蚕桑通报》2012,43(2):48+51-48,51
1产质量概况 晚秋蚕饲养时气候适宜,无明显极端不良气候影响,温度、湿度条件较佳,桑叶叶质好,农药中毒损失又明显少于中秋,晚秋蚕易获得稳产高产且蚕茧质量优良。因此,晚秋蚕一直受到蚕农欢迎,其饲养比例已越来越高,已是我县秋蚕生产中的主导。  相似文献   

2.
<正> 我市目前全年饲养春、夏、中秋、晚秋四期蚕,为更好地提高养蚕生产的效益,我们从1990年以来,从本地实际出发,在收蚁时间和各季养蚕数量上进一步作了调整,做法是适当推迟春蚕的收蚁时间,增加春蚕饲养量,养足春蚕;适量饲养夏蚕;适当推迟中秋蚕收蚁时间,平衡中、晚秋蚕发种量。实践证明,这一措施的实施,有利于增加产量,提高茧质,使国家、企业和蚕农三满意。我市在各批蚕的收蚁时间调整上,主要是将春蚕和中秋蚕收蚁时间,分别往后推迟了3—5天(表1)。  相似文献   

3.
1适时分批饲养 夏秋蚕期根据气候条件、桑树生长状况、劳力调配情况等因素统筹安排,适时分批饲养.汉中蚕区一般分为夏蚕、中秋、晚秋三个批次饲养.夏蚕期桑叶充足,但气温高应选择抗性强的品种适量饲养,中秋蚕期叶质和气温适宜应充足养,晚秋蚕期叶质下降,应根据桑叶情况看叶养晚秋蚕.生产上,夏蚕、中秋、晚秋三个批次放养比例以1:1.25:0.75为宜.  相似文献   

4.
杜凤侠 《四川蚕业》2007,35(1):44-46
草桥镇位于新沂市西部,栽桑养蚕历史悠久,蚕农养蚕经验丰富,现有桑田面积5000亩(1亩≈667m^2,下同),蚕茧收入是草桥蚕农的主要经济来源。2003年以前,草桥镇一直推行一年养四批蚕的生产布局,即:5月份养春蚕,7月份养夏蚕,8月份养中秋蚕,9~10月份养晚秋蚕,其中夏蚕养的最少,中秋次之。后来由于多种原因,夏蚕饲养量持续增加,而中秋饲养量大幅度下降,至2000年夏蚕饲养量已超过中秋。中秋蚕期正值农作物、杨树等大量用药时期,加之气温高,空气闷热,给此时的中秋蚕作安全造成严重威胁,中秋蚕正常年景平均单产每张20kg左右,而2002年平均仅4kg。为此,2003年草桥镇被迫取消了中秋蚕,全年养蚕布局调整为“四改三”,即二秋改一秋,全年四批蚕改为三批蚕,并适当增养夏蚕,提早晚秋蚕收蚁时间。[第一段]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睢宁的养蚕布局是不养夏蚕,少养中秋,大养晚秋蚕,即全年三季蚕:春蚕、中秋、晚秋蚕。其比例为100:20:100,自然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正因为有了这中间小批量的中秋蚕,而影响了大批晚秋蚕的饲养成绩,结果是中秋蚕数量小,产量低,质量差,工农业效益都不理想。据1999-2003年五年统计,中秋蚕张产茧均在15kg左右;中晚、秋蚕无法拉开时间差,蚕农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消毒,造成病原积累,给晚秋蚕带来暴发蚕病的潜在危机,形成养了这小批量的中秋蚕,晚秋蚕不得不向后推迟的局面,导致晚秋蚕等黄了桑叶、等冷了气温,饲育中不得不加温。这样无疑增加了生产成本、用工量,还容易污染养蚕环境。中秋蚕饲养量小,经济效益低。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农民也不愿在高温气候条件下饲养中秋蚕,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相似文献   

6.
顾锦华 《中国蚕业》2007,28(2):45-47
海盐县现有桑园3200hm2,全年发放蚕种11万余张,生产蚕茧5400t,居全省第6位,是一个蚕桑重点县。海盐县秋蚕分为中秋蚕和晚秋蚕,二秋发种量占全年发种量的52%以上,生产量占全年总生产量的43%左右。一般年分秋蚕张产稳定在35~40kg,低于春蚕张产。在特殊年分如1999年、2003年中秋,由于桑树病虫害暴发,张产分别只有26.1kg和  相似文献   

7.
杨广松 《四川蚕业》2004,32(3):29-31
一年三季蚕全年条桑育,是蚕业发展的方向与主流,也是实现“三化”(产业、规模、省力)的重要举措。此法是将原布局的春、夏蚕期适当推迟,中、晚秋蚕期合为一期,全年只养三期(春、夏、秋)蚕,实行全年条桑育。这样既可基本解决蚕期与农忙、桑园管理、消毒防病、两季套养等的矛盾,又使蚕期气候适宜、叶质好、桑叶利用率高,且能减少病虫害、节省劳力与投资、提高产量、质量及市场竞争力,更有利于推广省力化养蚕新技术。  相似文献   

8.
为了了解江苏省蚕桑生产的基本情况,掌握家蚕疫病的发生规律,2008年选择吴江市和如东县开展了秋蚕生产基本情况和蚕病疫情调查。结果显示,平均每户秋蚕养蚕规模不足2张,平均孵化率达到97%,平均结茧率为78.72%,比春蚕低10%以上,张种产茧量为35.68kg,比春蚕低6.65kg;秋蚕各种蚕病的发生明显增加,总发病率达6.42%,高于春蚕(0.79%);在吴江市,秋蚕蝇蛆病的发生率为7.04%,超过农药中毒(6.36%),防病的重点应放在蝇蛆病和农药中毒上。在如东县,中秋蚕以农药中毒发生最高(5.72%),晚秋蚕以真菌病发生较高(2.66%),中秋、晚秋蚕的防病重点应分别在农药中毒和真菌病的防治上。值得注意的是秋蚕遗失蚕率(15.31%)超过蚕的发病率(6.42%),因此可以认为遗失蚕率是比发病率对张种产量影响更大的一个因素。  相似文献   

9.
<正> 回顾我市蚕桑生产发展历程,养蚕布局曾进行过两次调整。1965年之前,由于都是利用农户家前屋后乔木桑养蚕,一般全年仅饲养春蚕、中秋(群众称之为桂花蚕)两期蚕。1966年开始,大力引种推广湖桑。为充分发挥其产叶量高的优势,第一次进行养蚕布局的调整。在饲养春蚕、中秋蚕基础上,增养夏蚕、早秋和晚秋蚕。逐步形成全年饲养5期蚕的养蚕布局。进入八十年代中期,秋蚕发种量最大的一批中秋蚕,由试养到基本全部实行春种秋养以后,为适应饲养蚕品种这一新的突破,确保稳产、高产,养蚕布局又一次进行了调整,由全年饲养5期蚕调整为饲养  相似文献   

10.
中秋蚕发生大面积农药中毒的思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嘉兴市南湖区2006年中秋共发蚕种15680张,8月30日收蚁,收蚁当天就有蚕农发现蚕儿农药中毒,呈现症状是摆胸、拒食、陆续死亡,一直延续到上蔟,蔟中还有不结茧蚕发生。中秋蚕全区共损失蚕种4500张,占发种量的28.7%,张种产量20kg,是三秋改二秋布局调整以来产量最低的1年,很多农  相似文献   

11.
一般年份两秋蚕发种量是春蚕的1·6倍,蚕茧产量是春蚕1·4倍,因此,稳定秋蚕生产,提高秋蚕茧质量,是提高蚕桑经济效益的一项重要措施。1秋蚕茧质下降的原因1·1养蚕布局是影响秋蚕生产的重要因素。目前,我县农村秋蚕主要以晚秋为主,中秋为辅,中秋出库时间是8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的0·3倍。晚秋蚕出库时间在9月10日左右,饲养量是春蚕1·2倍。这种布局存在着蚕期间隔时间短、大小蚕套养、无法彻底消毒、小蚕共育无适熟叶,桑园治虫难度大等问题,也是导致秋蚕产量不高茧质不好的主要原因之一。1·2饲养管理粗放引发蚕病而影响茧质。秋蚕农村…  相似文献   

12.
殷庆委 《四川蚕业》2006,34(4):47-47
1调整养蚕布局的必要性近年来,睢宁的养蚕布局是:不养夏蚕、少养中秋、大养晚秋蚕,即全年三季蚕:春季、中秋、晚秋蚕,其比例为100:20:100,自然形成了两头大、中间小。正因为有了这中间小批量的中秋蚕,而殆误了大批晚秋蚕饲养成绩,其弊是:中秋蚕数量小、产量低、质量差,工农业效  相似文献   

13.
楼兰仙 《蚕桑通报》2012,43(2):63-64
秋蚕的饲养量约占全年的50%,其结果直接影响整个养蚕业的经济效益。秋蚕生产环境较为恶劣,中秋易发生高温与中毒,晚秋易遇低温;并且经多次养蚕,病原菌种类多,致病陛强,极易发生各种蚕病。为此,秋蚕生产必须突出“综合防治”为重点的防病工作,以确保秋蚕稳产高产。  相似文献   

14.
<正>近几年来,我县根据本地的气候特点与桑树生长情况,在中、晚秋蚕饲养量的布局上,逐渐减少中秋蚕,适当增养晚秋蚕,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果,这是养蚕分批上的一个重要调整,对提高蚕茧产量、质量,增加经济效益有着明显的作用。通过几年来的实践对比有以下几点体会:  相似文献   

15.
众所周知,晚秋期气候条件和叶质比夏秋期好,如无高温多湿恶劣天气危害,除氟污染严重地区全年饲养秋丰×白玉等抗氟品种外,长江中下游地区一般都饲养春用或春秋兼用品种.但晚秋期气温逐渐下降,昼夜温差大,两期蚕之间间隔时短,病原残留多.宁国市2000年晚秋期因中秋茧价抬升,蚕农养蚕积极性高,蚕种场对当时形势估计不足等原因,造成当时大区域的春用和兼用品种供不应求.无奈之下,使用因中秋期未用完而多余的苏三元作晚秋用种.由于晚秋蚕饲养夏秋品种在宁国市还是首次,该市经过细心考虑安排,加强了饲养前后的技术指导,蚕茧产量非但没有受到影响,反而接近春用品种.如胡乐镇竹川村中秋蚕饲养的秋苏×苏四平均单产为30kg,晚秋蚕饲养的春蕾×镇珠40 kg,秋苏×苏四39.5 kg,之所以能取得以上成绩,我们重视了以下几项技术管理工作.  相似文献   

16.
王林甫 《蚕桑通报》2012,43(3):50-51,53
近年来,中秋蚕生产由于受自然条件影响及中毒损失日趋严重、蚕病及不结茧蚕发生程度加剧等多种因素,导致蚕茧产质量不稳定,蚕农生产绩效偏低。而中秋蚕作为全年蚕桑生产的重心,在蚕农收益中仍占有较大比重,实现中秋蚕的稳产高产,意味着将给广大蚕农带来可观收益。因此,对于如何养好中秋蚕,笔者认为,既要理性对待当前蚕桑生产形势和提高对安全生产重要性的认识,又要认真分析中秋蚕生产利弊,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技术到位率,确保秋蚕生产安全高产。  相似文献   

17.
金湖县历来有“鱼米之乡”的美称,水稻是我县的主要农作物。自1993年以来,由于受农药污染的影响,中秋蚕饲养中毒现象普遍发生,蚕农怨声载道。到2003年,我县被迫取消了中秋蚕,每年只饲养二季蚕,即春蚕和晚秋蚕。随着养蚕次数的减少,蚕农收入下降,蚕桑效益与其它农作物相比失去了明显优势,蚕桑生产稳定的形势也变得不容乐观。为巩固和发展我县的蚕桑生产,提高桑园单产效益,2007年春我们引进了“二春蚕”饲养这一做法,进行了二春蚕的饲养实践,现对推广二春蚕饲养谈一点体会。1二春蚕推广饲养的优势1.1二春蚕期的气候适宜,蚕作安全二春蚕的饲养正值6月份,气温一般在25~30℃,气候条件相对夏蚕、中秋蚕而言比较适宜,而且大田农作物未到农药使用高峰期,蚕作十分安全,正好适合二春蚕的饲养。1.2二春蚕的经济效益高于夏蚕和中秋蚕夏蚕期由于高温多湿,蚕茧产量极低,经济效益差。中秋蚕由于水稻多次使用农药,造成大环境的污染,蚕中毒现象屡见不鲜,甚至绝收。通过实践,饲养二春蚕,桑叶质量优良,蚕茧产量和春蚕相当,蚕茧质量略逊于春茧,但明显好于中秋茧,总的效益高于夏蚕和中秋蚕。1.3桑叶硬化延迟,有利于晚秋蚕生产由于春蚕和晚秋蚕相差3个半月左右的...  相似文献   

18.
2014年淳安县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通过现场调查、随机抽样、病害诊断、成份检测和统计分析的方法,进行了蚕病损失评估,并系统分析了引起蚕病大面积暴发的气象条件、桑树病虫害、桑叶营养等因素。结果显示:晚秋蚕病大面积暴发是受持续低温阴雨少光照的气候条件影响,多种桑树病虫交错暴发叠加危害,使桑叶减产,叶质下降,造成蚕体质虚弱抗病力下降而诱发。并针对性地提出防止蚕病大面积暴发、提高蚕桑生产效益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射阳县2005年全县共饲养晚秋蚕36 870张,9月13日出库,9月24日收蚁,而晚秋蚕较之往年相比具有多病齐发、暴发时间提前的特点,发病之重为多年少见。如特佣、盘湾等重点乡镇,一眠醒后已有脓病发生,20%~30%的农户发生黑尾病,而僵病则非常普遍。为此,县技术指导部门及时采取了多项果断措施,成功地遏制了病情的蔓延,减少了蚕农的损失。1原因分析1·1恶劣的气候条件是蚕病暴发的主要原因2005年晚秋蚕期恰逢持续阴雨寡照的灾害天气,9月份在遭遇麦莎、龙王等台风袭击产生强降雨之后,至10月8日前,没有一个完整的晴天,四眠以前气温比往年明显偏低,四龄…  相似文献   

20.
近年来,浙江省台州市蚕桑生产主要以春蚕和晚秋蚕为主,在全年饲养量中,春蚕占45%,晚秋蚕占40%~45%,夏蚕和中秋蚕饲养量很少,饲养春蚕比较顺利,盒种产茧量在45 kg以上,而晚秋蚕期因不利因素多,主要是秋季是病虫害高发时期,大田和桑园药剂治虫频繁,稍有不慎就会发生家蚕农药中毒;加上蚕室环境病原积累较多,容易感染家蚕引发蚕病,以及进入秋季后,桑叶叶质变差等,饲养难度加大,产茧量不稳定。所以,加强秋季桑园管理,在晚秋蚕生产开始前就要抓好病虫害的防治,及时抓好施秋肥、除草保墒、防涝等措施,确保桑园优质、高产;同时着重做好蚕前蚕中各环节技术措施的实施,保证晚秋茧优质、高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