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全球变化和CO2浓度的上升给全球气候和社会经济发展带来影响,土地利用变化中人工林对大气CO2的吸收已越来越得到人们的关注。本文在肯定人工林生长形成碳汇的基础上,分析了不同研究方法对人工林碳汇大小的影响、人工林的强度管理(如造林前植被的清除、造林整地、森林采伐、施肥和间伐等)对土壤碳库的影响及其人工林地土壤碳库的动态变化。  相似文献   

2.
人工林碳储量影响因素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人工林在固定大气CO2及减缓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 是实施碳减排计划最主要的媒介之一。人工林的碳汇作用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化的一种可能机制和最有希望的选择而成为全球变化减缓研究的核心内容之一。人工林碳储量受自然条件、人类活动、林分状况等因素的影响。因此, 人工林碳储量动态及过程、人工林碳汇功能与人工林经营与管理、人工林碳汇与碳贸易等是未来全球变化和林业生态工程研究的重点内容。  相似文献   

3.
本文以广东三岭山森林公园的马尾松、尾叶桉、大叶相思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对比它们的碳储量和碳汇经济价值,为评价广东的3个优势造林树种的碳汇能力及为广东的造林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3种人工林树种单位碳储量由大到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166.89 t·hm-2)>大叶相思(128.72 t·hm-2)>马尾松(70.12 t·hm-2)。3种人工林平均碳汇经济价值按大小排列次序为:尾叶桉(45611.04元·hm-2)>大叶相思(35179.18元·hm-2)>马尾松(19163.80元·hm-2)。尾叶桉是这3种人工林中碳储量的主要部分,对广东三岭森林公园发挥着巨大的碳汇功能并具有强大的碳汇经济价值。因此,可以考虑在广东省碳汇造林时选择尾叶桉种植。  相似文献   

4.
大巴山林区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工林是目前陆地碳汇增长最主要的媒介之一,大力营造人工林可以成为固定大气中CO2、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有效途径。对大巴山林区4种主要人工林土壤有机碳密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区域主要人工林土壤各层有机碳含量在0.434%~2.341%之间,且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1m深度内平均值分别为0.928%(马尾松)、1.566%(杉木)、1.537%(桉树);各类人工林1m深度内土壤平均有机碳密度分别为145.4、125.9和79.9Mg/hm^2(1Mg=10^6g),大小分布序列为:桉树〉杉木〉马尾松。研究表明,减少人类干扰和提高经营管理水平对提高该区域人工林生产力水平及生态系统碳储存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利用大规模植树造林和植被恢复来提升森林固碳能力,已成为减缓气候变化的主要途径之一。明确特定林分固碳能力变化,合理估算森林固碳潜力,对于开展区域森林增汇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以湖北省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研究对象,按照不同林龄设置74个固定样地,采用林地角规调查的方法,动态监测了不同林龄杨树生长规律,构建了杨树生长模型,探讨了杨树林人工林固碳潜力。结果表明:江汉平原杨树人工林林龄与平均胸径呈正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呈负相关关系。林龄25 a的成熟杨树林碳密度为97.13 t C/hm2,最大的植被碳密度为167.50 t C/hm2,理论平均固碳潜力达到1 474.73万t。建议以持续发挥杨树林地碳汇功能为目的开展经营,延长森林经营周期,加强经营管理,合理配置树种,营造混交林,减少林木生物量损失,从而进一步提升江汉平原地区杨树人工林碳汇功能。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黄土高原千阳县不同人工林土壤有机碳的含量及其分布特征的研究,为千阳县人工造林和生态系统的恢复提供依据。于2012年在黄土高原千阳县调查了毛白杨Populus tomentosa、刺槐Robinia pseudoacaia、侧柏Platycladus orientalis、荒地4种样地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对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在调查的0~80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为毛白杨(4.83 g·kg-1)>荒地(3.55 g·kg-1)>刺槐(3.48 g·kg-1)>侧柏(3.42g·kg-1),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林分土壤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各人工林在0~30 cm土层范围内,土壤有机碳含量和土壤密度变化差异显著(P<0.05),而在30~80 cm土层范围内变化差异不显著(P>0.05)。采用不同的树种进行植树造林、植被恢复,有利于土壤碳汇含量的增加,研究结果表明在黄土高原利用毛白杨人工造林优于其它树种。  相似文献   

7.
增强森林固碳增汇功能是减缓大气二氧化碳浓度上升和全球气候变暖的重要手段,也是实现碳中和国家战略目标的有效途径。本研究基于文献分析法和模型模拟,系统阐述中国森林碳储量和碳汇现状、动态变化与潜力提升途径。根据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数据测算的森林植被碳储量近5年平均年增长0.152 Pg(以C计),2000s—2010s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汇量约229.7 Tg·a-1(以C计),其中森林植被(指乔木林)碳储量约增加150.6 Tg·a-1(以C计),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植被碳汇量的65.6%。过去70年,中国森林已从碳源转变为逐渐增强的碳汇。在森林面积保持不变的情景下,相比2000s—2010s时段,2030年后现有乔木林的生物量碳汇将有所下降;如果森林面积未来持续增加,2030—2050年中国新增乔木林的碳汇量仍将呈增加趋势。在全球变化背景下,气候变化及其引发的风险(极端干旱与热浪事件、森林火灾、病虫害等)可能会削弱森林碳汇功能。为维持并提升森林碳储量和碳汇潜力,需要采取森林碳储与碳汇双增以及森林碳汇与木质林产品碳库协同提升的策略,从保碳、增碳、扩...  相似文献   

8.
CDM-ARP火炬松林碳汇监测方法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浙江省设立的火炬松样地资料,建立火炬松人工林立地指数模型、生长收获模型、生物量模型等,区分不同立地条件、采用定量方法,并考虑间伐因素,建立了浙江省CDM-ARP火炬松林碳汇监测方法学,对火炬松林分碳密度、碳储量和CO2净吸存量进行监测。监测方法分为项目规划阶段(造林前)预测和林分生长阶段(造林后)监测。选择易测定的碳库作为监测对象,并用常规测树因子来估测较难测定的各器官生物量,用生物量法估算碳汇量。  相似文献   

9.
选取张掖市森林公园人工林作为河西荒漠区人工林的典型林分,针对不同林分类型分别设置样地,采用单株蓄积量法对张掖森林公园现有人工林的碳汇量与价值进行计算与评价研究,研究表明:张掖森林公园林分蓄积量、碳储量、碳汇价值及林分全部碳汇经济价值最高的为落叶阔叶林,其次常绿针叶林、宿根花卉及地被物、经济林、落叶花灌木。  相似文献   

10.
根据西藏自治区2002—2010年退耕还林工程逐年造林的树种、面积数据,利用国家森林资源连续清查中人工林生长的历史数据拟合造林树种生长曲线,结合经文献调研所获得的树种生物量扩展系数、木材密度和碳含量等参数,采用"人工林生长曲线法"估算出西藏未来50年退耕还林工程林的碳汇潜力。结果表明:在2020,2030,2040,2050,2060年,西藏的退耕还林工程林碳汇在无采伐模式下分别为0.214,0.205,0.159,0.087,0.054 TgC/a;在采伐模式下分别为0.214,-0.205,0.171,0.243,-0.352 TgC/a。  相似文献   

11.
我国是世界人工林第一大国,人工林对缓解全球气候变暖有重要作用。但我国森林类型复杂,地域广阔,使得碳储量的研究方法和结果存在差异。为了更精确地估算森林植被和土壤在整个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固碳能力,阅读和学习大量有关人工林碳储量的文献资料,对其碳储量的主要研究方法及研究结果进行梳理。并分析了我国人工林碳储量研究现阶段存在的主要问题和发展趋势,为今后开展森林碳储量的深入研究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究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分布情况,利用2010年江苏省森林资源清查主要数据,分析了江苏杨树人工林空间分布格局以及碳储量、碳密度与区域社会经济状况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显示:江苏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区域差异大;国民生产总值与碳储量间的相关关系说明,随着社会经济条件的增长,人工林碳汇能力迅速下降,经济发达地区对于人工林碳汇贡献很低;各地区林业生产总值与碳密度间的相关关系说明,林业生产总值较低和较高的地区杨树人工林碳密度都偏低。建议通过建立完善的区域及行业间生态补偿机制和更科学的森林经营措施保障杨树人工林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3.
杉木人工林土壤碳库动态研究现状及展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进宁  汪思龙 《广西林业科学》2007,36(3):147-151,163
土壤有机碳(SOC)是陆地生态系统中最大的有机碳库,在全球碳循环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因此,土壤有机碳动态是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中的关键。杉木人工林是我国亚热带主要的人工林,综述了杉木经营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动态变化研究现状,以及采伐、整地、炼山等人类活动对土壤有机碳库影响等相关研究。  相似文献   

14.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全球碳循环中起到重要的作用。森林固定的碳每年约占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2/3,其变化决定了陆地生态系统碳源和碳汇的功能。目前,国内外众多学者对区域尺度森林碳储量的估算所提出的方法较多,但还没有统一的估算方法。样地查清法是估算森林碳储量的方法之一,通过总结该方法的优缺点及应用范围,为碳储量估算精度和碳评估提供合理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在综合阐述人工林碳库动态研究对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收支和区域林业经济持续发展意义的基础上,对有关土壤碳库动态和稳定性的主要指标,如TOC(总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碳)、MBC(微生物生物量碳)、POMC(颗粒有机物碳)和SR(土壤呼吸)等及其影响因子进行了重点评价,针对我国人工林经营和碳库研究现状,结合国际农林业土壤碳收支和动态研究趋势,认为我国主要人工林碳库研究的2个主要方向为:(1)土壤碳库物理化学稳定性指标与生物的交互作用;(2)土壤碳库动态与全球变化关系及其环境效应评价。  相似文献   

16.
连栽杨树人工林碳储量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研究连栽杨树人工林林木和土壤碳储量变化规律,了解杨树人工林碳汇能力,笔者对江汉平原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的林木生物量和碳储量、土壤碳含量和碳储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1代和2代杨树人工林林木碳储量分别为30.83 t/hm2和24.63 t/hm2;土壤碳储量(0~20 cm)分别为39.29 t/hm2和29.09 ...  相似文献   

17.
为评价黄土高原毛白杨人工林的碳汇能力,以45a生的老龄毛白杨林地为研究对象,通过对3块林地和2块临近荒地生态系统不同层次有机碳密度的调查得出,45a的毛白杨人工林生态系统有机碳密度为16.775kg.m-2,与荒地对比总有机碳密度增加了113.75%,平均每年增长2.53%,林地各层次有机碳密度大小依次为土壤层乔木层枯落物层草本层灌木层,分别占总有机碳密度的70.63%、27.11%、2.07%、0.14%和0.05%,表明土壤层与乔木层为林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主要来源。说明在毛白杨人工林造林后期有显著的碳增汇效应。  相似文献   

18.
西藏人工乔木林碳储量、碳密度具有显著的地域性差别,分析人工林碳储量在地理位置、海拔、坡位、坡向和坡度上的空间分布特征,对于了解乔木林碳库分布、储碳规律和探寻碳汇潜力大的区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人工造林过程对土壤碳储量的影响,对燕山西部山地常见的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土壤有机碳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人工林和杨桦天然次生林的土壤剖面平均有机碳含量分别为30.45g/kg和28.45g/kg,二者没有明显差异;2种林分的土壤有机碳含量均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下降幅度则随深度的增加逐渐减缓,表层土壤对土壤的碳存储贡献更大。总的来看,土壤有机碳含量在深层(30cm以下)相邻土层之间差异不显著,说明深层土壤中,有机碳含量变化较小。由以上结果可以得出结论,在造林措施适当、人为干扰较少的条件下,人工林同样可以维持与天然林相近的较高的土壤碳储量。  相似文献   

20.
基于涡度相关技术测算地表碳通量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准确测定地表碳通量对评价陆地生态系统碳源、碳汇的区域分布、寻找未知碳汇及预报未来的气候变化趋势意义重大, 涡度相关法以其独特的优势成为研究碳通量的标准方法。文中简要回顾了涡度相关技术的发展历程和基本原理, 概述了其优缺点, 着重总结了碳通量变化规律、环境响应机理及碳收支和测量尺度提升在陆地生态系统碳通量方面的研究成果, 并从避免误差、数据处理、模型的应用及数据的空间拓展等方面探讨了今后的研究重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