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采用砂培营养液培养方法,研究了不同基因型烤烟在缺磷(-P)、适磷(+P)、过磷(++P)处理10 d后对磷吸收情况及(H2PO4--P)吸收动力学参数特征。结果表明:经不同磷水平预处理后,不同基因型烤烟品种对H2PO4--P的吸收符合离子吸收动力学模型,其吸收动力学参数Vmax值与Km值随磷浓度的增加存在较大差异,随磷浓度的增加,K326的Vmax值增大,Km值增加;粤烟97在+P浓度处理时Vmax值最大,Km值最小;粤烟98在++P浓度处理时Vmax值最大,Km值最小。-P处理时,不同烤烟品种对H2PO4--P的吸收速率表现为:K326>粤烟97>粤烟98;+P处理时,对H2PO4--P的吸收速率表现为:K326≈粤烟97>粤烟98;++P处理时,对H2PO4--P的吸收速率表现为:K326>粤烟97≈粤烟98。上述结果表明,不同浓度磷供应对不同品种烤烟H2PO4--P吸收速率影响较大,不同基因型烤烟亲和力水平存在差异;低磷胁迫对K326低亲和力系统H2PO4--P吸收速率具有促进作用,高磷胁迫对粤烟98高亲和力系统H2PO4--P吸收速率具有促进作用,而低磷、高磷胁迫对粤烟97磷吸收速率均存在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不同氮源条件下橡胶树小苗NH4+和NO3-的吸收特征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采用改进常规耗竭法,研究(NH)SO4,KNO3,NH4NO3三种氮源条件下橡胶树小苗对N4+和NO3-的吸收特性.结果表明:不论是单一氨源(NH4+-N或NO3--N)还是NH4+-N和NO3--N的混合氮源,橡胶树小苗对NH4+的吸收量均大于NO3-的吸收量,其差异在浓度大于0.5 mmol/L的混合氮源下达显著水平.混合氮源条件下,不论是NH4+还是NO3-的吸收量,均比单一氮源条件下的大,且其差异分别在浓度小于1.25 mnlol,L(NH4-)和0.25 mmol/L(NO3-)时达显著水平.吸收动力学特征表现为,单一氮源条件下,橡胶树小苗对NH4+的最大吸收速率和离子亲和力大于NO3-,表明小苗更喜好NH4+-N.而在NH4+-和NO3-N的混合氮源条件下,橡胶树小苗吸收NH4+的Vma值和离子亲和力都较单一氮源时高;吸收NO3-的Vma和KmI值都有所下降,但Km值的下降幅度比Vma值的大,说明混合氮源条件能同时促进橡胶树小苗对NH4+和NO3-的吸收.与单一NH4++N营养相比,橡胶树小苗可能更喜好NH4+-N和NO3--N混合营养.用LB法和H法2种方法处理数据,橡胶树小苗吸收NH4+和NO3-的动力学特性基本相同,不同之处仅在于H法所得的参数值Vma和Km普遍略大于LB法的.  相似文献   

3.
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根系的NO3-、NH4 吸收动力学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给氮素高效利用品种的选育提供依据,采用水培方法研究了3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秦麦11、扬麦9号、扬9817)苗期根系NO3^-、NH4^+吸收动力学特性的差异及培养液中添加NH4^+对根系NO3^-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3个不同氮效率小麦品种苗期根系对NO3^-和NH4^+吸收的最大速率(Vmax)和亲和力(1/Km)有显著差异,表现趋势均为:秦麦11>扬麦9号>扬9817。氮高效品种苗期根系对NO3^-、NH4^+的吸收显示出了较为明显的优势,而且对NH4^+的吸收动力学参数均大于对NO3^-吸收的参数。NH4^+的存在明显抑制了根系对NO3^-的吸收,主要表现为对NO3^-吸收速率(Vmax)的影响.而不是对亲和力值(1/Km)的影响。表明根系氮素吸收动力学特征的测定可以作为确定高产优质小麦最适施氮量的参考依据,同时亦可作为小麦育种高世代材料选育氮高效吸收小麦品种的方法之一。  相似文献   

4.
高磷对番茄幼苗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水培试验方法研究高磷对番茄(Lycopericon esculentum Mill)幼苗叶片光合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正常水平磷处理(0.660 mmol/L H2PO4-)相比,高磷处理(3.300~6.600 mmol/L H2PO4-)植株生物量显著降低,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产量下降.暗呼吸速率提高.光合午休现象加剧;但高磷处理对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和类胡萝卜素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为探讨水稻幼苗根系NH_4~+、K~+吸收的交互作用,深化水稻养分吸收理论,【方法】采用溶液培养的方法,对低钾及高钾浓度下水稻在有铵和无铵时的K~+吸收动力学特征进行了研究,对不同钾浓度下水稻根系NH_4~+的吸收速率进行了比较。【结果】1)当K~+0.2 mmol/L时,水稻根系通过高亲和转运系统吸收K~+服从Michaelich-Menten动力学方程;NH_4~+的存在显著降低K~+的最大吸收速率(Vmax),且降幅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大;NH_4~+对水稻根表载体与K~+的亲和力(Km)影响较小,在1.62 mmol/L NH_4~+浓度下,水稻品种齐粒丝苗和沪科3号的Km分别下降了12.33%和16.46%,远低于Vmax 47.30%和39.21%的降幅。2)当K~+0.5 mmol/L时,水稻根系K~+低亲和转运系统发挥作用,K~+吸收速率随浓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呈不饱和特征;但在相同K~+浓度下,水稻根系的K~+吸收速率随NH_4~+浓度的增加而下降。3)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随着NH_4~+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相同NH_4~+浓度下,水稻根系对NH_4~+的吸收速率受K~+浓度的影响很小。【结论】NH_4~+抑制水稻苗期根系K~+的高亲和转运和低亲和转运,NH_4~+对K~+高亲和吸收的影响主要是由于铵竞争细胞膜上的钾载体所致;外界K~+浓度的变化对水稻幼苗的NH_4~+吸收速率影响很小。水稻铵钾的交互作用主要表现在NH_4~+对K~+吸收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6.
不同铵硝配比对香蕉幼苗硝态氮吸收动力学特征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香蕉苗移植到0.2 mmol/L CaSO4溶液中饥饿3d,采用改进耗竭法研究了香蕉幼苗期在5种铵硝配比营养液中的硝态氮的吸收动力学特征,以探讨香蕉铵硝营养特点.结果表明,香蕉幼苗所有铵硝配比处理的硝态氮吸收曲线特征均符合Michaelis-Menten酶动力学模型的描述.加铵不仅显著影响香蕉幼苗硝态氮吸收动力学参数Vax,对Km的影响也达显著水平.在霍格兰营养液的基础上直接添加10%NH4+-N比将10%NO3-N用NIH4+-N替换更能降低香蕉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但这两种处理对Km的影响不显著.在100%硝态氮的基础上,增铵降低了香蕉对硝态氮的吸收速率,增10%NH4+-N降低香蕉对硝态氮的亲和力,增25% NH+4-N对香蕉对硝态氮的亲和力的影响则相反.在本实验条件下,香蕉硝态氮吸收系统属于低亲和吸收系统.  相似文献   

7.
大豆轮作与连作对黑钙土酶活性和动力学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连作减产是制约大豆单产提高的重要因素,拟通过对大豆连作、大豆-玉米轮作和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土壤酶活性及酶动力学特性的研究,阐明大豆轮作与连作对土壤生物学质量的影响.测定了与土壤碳、氮、磷、硫转化有关的9种酶的酶活性(a-半乳糖苷酶、B-半乳糖苷酶、a-葡糖苷酶、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芳基硫酸酯酶),以及β-葡糖苷酶、脲酶、蛋白酶、磷酸单酯酶、磷酸二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动力学参数.结果发现:大豆.玉米轮作全硫量降低幅度最大;大豆-玉米轮作制度下土壤β.半乳糖苷酶、β-葡糖苷酶和蛋白酶的活性与大豆连作相比有显著提高.大豆-高粱轮作制度下除β-半乳糖苷酶活性显著低于大豆连作外,其.它均与连作方式无显著差异.大豆-玉米轮作制度显著降低了β-葡糖苷酶和磷酸二酯酶的Km值,显著提高蛋白酶、磷酸单酯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值,以及磷酸单酯酶和磷酸二酯酶的Vmax/Km值.大豆-高粱轮作制度可以显著降低土壤脲酶的Km值,显著提高脲酶和芳基硫酸酯酶的Vmax/Km值.3种种植制度下,大豆-玉米轮作制度对酶活性的提高作用较大.  相似文献   

8.
橡胶树实生苗模拟胁迫下抗旱性综合评价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PEG模拟水分胁迫条件下,对PB86,PR107,RRIM600和GT1巴西橡胶树实生苗进行了多项生理指标的测定,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和隶属函数值法对影响橡胶树抗旱性的主要生理指标和不同品系实生苗的抗旱性进行了分析评价.结果表明,与橡胶树抗旱性最密切的生理指标为:叶片相对含水量、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丙二醛含量、叶片相对电导率和可溶性糖含量;4个品系橡胶树实生苗的抗旱性从强到弱的顺序为GT1>PR107>RRIM600>PB86.  相似文献   

9.
巴西橡胶树磷转运蛋白基因的克隆及生物信息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植物磷转运子Pht1家族是一类H2PO4-/H+共转运子,该家族主要成员在植物根系中负责磷的吸收和转运,其表达受磷调控,对该家族成员的研究有助于揭示磷的吸收和转运机制。根据Pht1家族基因的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利用RT-PCR和RACE技术从巴西橡胶树(Hevea brasiliensis)中克隆了1个Pht1基因,命名为HbPht1。氨基酸序列同源性比对与系统进化分析表明,HbPht1属于磷转运蛋白基因家族的新成员。该基因的克隆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进一步研究其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热研7-33-97芽接橡胶幼苗为试材,应用15N示踪技术研究相同施氮量情况下,肥料氮素在橡胶树幼苗叶片中的动态变化规律。氮肥品种为15N标记的CO(NH2)2、15N标记(NH4)2SO4、15N标记Ca(NO3)2和15N双标记NH4NO3。结果表明,橡胶树幼苗叶片对四种15N标记氮肥吸收分配势(Ndff值)总体上均随施肥时间的延长表现为逐渐增加的趋势;但各氮肥处理间叶片Ndff值存在显著差异,同一生长期橡胶树幼苗叶片对肥料氮的征调能力总体上表现为:NH4NO3-15NCa(NO3)2-15N(NH4)2SO4-15NCO(NH2)2-15N。通过分析不同生长时期叶片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和Ndff值,发现两者之间总体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橡胶籽苗芽接苗生产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橡胶籽苗芽接过程中进行了一些基础试验,对该技术进行了初步的验证工作,同时也添加了部分新的试验内容。试验结果表明:气候、芽条茎粗等因素影响籽苗芽接苗的成活;橡胶籽苗袋苗比裸根苗的成活率高,但操作比较麻烦,待进一步改进后,将显著提高橡胶籽苗芽接苗生产水平。  相似文献   

12.
在营养液培养条件下研究了不同磷浓度对橡胶幼苗植株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磷浓度对橡胶苗主根长度、根冠比、根、茎叶中含磷量等都产生了显著的影响。随着磷浓度的增加,主根长度呈现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在不供磷和低磷水平下根冠比增加。橡胶树水培幼苗随着磷浓度的增加,根、茎、叶的含磷量呈增加的趋势。  相似文献   

13.
橡胶高产综合技术开发试验十年总结报告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华南热带作物研究院于1982年开始,与海南省国营卫星农场合作进行“成龄橡胶芽接树高产综合技术的开发试验”,面积128.8hm~2,历时10年。高产综合技术措施包括:(1)挖沟盖草培肥;(2)营养诊断指导合理施肥;(3)乙烯利刺激高效低频周期割胶;(4)产胶动态分析指导割胶生产。试验结果表明,几项措施产生综合效应,能较大幅度提高产量。试验10年,试区干胶产量从试验前1149kg提高到1621.5kg/hm~2,而对照区则从1104kg下降至952.5kg;试区平均年增产干胶630kg/hm~2,增产率达63.6%。该技术的应用对胶树的生长量、死皮等副性状无明显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14.
采用苗期产量预测方法对未知产量品系的3龄胶树进行产量预测,结果如下: 用“小叶柄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达80%,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10%;3龄幼树小叶柄胶值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呈极显著相关(n=42,r=0.5559~**)。用“叶脉胶法”,高产品系的选对率为63.6%,低产品系的误选率为8%;3龄幼树叶脉胶等级与其成龄芽接树头三割年平均产量之间亦呈极显著相关(n=42,r=0.5218~(**))。  相似文献   

15.
水肥耦合对橡胶树根系垂直分布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水分和养分是限制橡胶树生长和产胶量的重要因子.以17a树龄的热研7-33-97橡胶树为试验材料,通过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不同水肥耦合水平对橡胶树根系垂直分布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橡胶树吸收根系主要分布在0~20 cm土层,随土壤层次的加深,橡胶根系干重在垂直分布上呈递减趋势,可用乘幂函数模型表示.适量增施氮、磷肥均能促进0~20 cm土层根系的生长;氮肥施用量过大,深层根系比重增大;轻度降低土壤水分能够促进根系扎深.水肥耦合对根系生长和分布具有调节作用,本试验条件下,各土层根系干重总量以丰氮丰水和丰磷丰水组合处理最高,分别达0.33和0.31 kg/m3,并且根系在土壤剖面上的分布与养分分布具有一致性.  相似文献   

16.
海南西北部地区橡胶芽接树按常规割制,入冬后以黄叶量占树位总叶量10%时停割为宜;停割时间不早于12月23日,比12月1日停割极显著高产,且死皮发展、干胶含量下降、树围生长等差异皆不显著,对次年的产胶能力影响极微。其中,PR107品系表现最好,PB86次之,国内外混杂品系较差。  相似文献   

17.
采用播种后约2周龄的籽苗作砧木在离土条件下进行芽接和留叶防止接穗回枯等技术,在苗圃育苗6-18个月,可育成接穗茎干直径达0.4cm以上,具2-6蓬叶的橡胶籽苗芽接苗。与橡胶树芽接桩育苗方法相比,这种育苗方法培育袋苗可育苗时间3-12个月,降低了育苗成本和劳动强度,提高了单位面积苗圃生产率。  相似文献   

18.
橡胶苗光合“午休”现象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用Li-6400便携式光合分析系统,对生长季节的橡胶树实生苗与嫁接苗在自然条件下进行各项光合生理指标的测定,研究其光合“午休”现象的生理机制。结果表明,午后的强光、高温及相对湿度的下降是造成午后光合下降的主要生态因素;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表观羧化效率、表观量子效率、光化学效率的下降是光合“午休”现象的生理生化因素。因此认为,光合“午休”现象由外界生态因子和植物内在生理生化因素共同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