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牛峰  马广明  郑军  潘志金 《玉米科学》2007,15(Z1):150-151
阜阳市位于我国黄淮海平原的最南端,跨湿润半湿润气候交界线,地处暖温带向北亚热带渐变的气候过渡带。玉米种植面积达20万hm2,约占全省种植面积的40%,是我国黄淮海夏玉米最大的集中产区之一。由于该区独特的地理生态区位和自然气候条件,近年来多数玉米品种在该区表现丰产性、稳产性和适应性较差,缺乏有突破性的品种应用于生产,给玉米生产和育种研究带来了严峻的挑战。本文概述了阜阳市玉米生产现状,对今后该区玉米育种工作设想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
黄淮海区夏玉米高产稳产规范化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淮海夏玉米主产区是全国最大的玉米集中产区,根据该区玉米生长发育规律和产量构成因素等形成与发展过程,围绕高产稳产形成的群体特征,综合运用调控技术,规范高产稳产栽培技术,为黄淮海区夏玉米生产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3.
郯城县所处的黄淮海地区是全国最大的夏玉米集中产区。该区玉米播种面积约为746.7万hm2,占全国玉米面积的32.7%,总产量占全国的35.5%。玉米生产的特点是:气温高,蒸发量大,降雨过分集中,夏季降雨量占全年的70%以上,经常发生春旱夏涝,而且常有风、雹等非生物灾害发生,对玉米生产极为不利;种植制度复杂,生物逆境较重,玉米病害特别严重,因此该产区对品种的抗病性要求特别严格。  相似文献   

4.
根据四川安安河流域的自然生态特点论述了该区适宜于种植啤酒大麦,以作者近年来来所作的试验研究结果为据,说明该区种植啤酒大麦品质好、产量高,发展啤酒大麦生产可行,并阐述了产业化商品生产应采取的路线和途径。  相似文献   

5.
提出在新种子法实施和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形势下以及我国玉米生产季节面临气候条件多变和种业面临严重竞争压力前提下,玉米育种家和种子经营者应该根据不同玉米生态类型区、不同环境和市场的需求,在玉米育种过程中选育出满足不同市场需求的多元化品种组成优势互补的品种群,从而化解品种过于单一给玉米生产和企业带来的潜在风险,为品种多元化利用和玉米生产提供支撑。  相似文献   

6.
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总被引:16,自引:9,他引:16       下载免费PDF全文
李高科  潘光堂 《玉米科学》2005,13(2):003-007
西南玉米区是我国三大玉米主产区之一,分别占全国玉米总面积、总产量的30%左右。但该区玉米育种和生产用种同样存在着较为严重的种质基础狭窄的问题,潜伏着玉米病虫害的大流行和大暴发的巨大危机,同时狭窄的种质基础还导致了玉米产量水平徘徊不前。本文重点回顾了近年来西南玉米区种质利用现状及在地方种质、野生种质、杂种优势群和杂种优势模式方面的研究进展,同时针对在玉米种质利用和研究中存在的问题,从种质扩增、改良和创新等几个方面提出了几点改进意见。  相似文献   

7.
玉米是东营地区秋季主要粮食作物。近年来,随着畜牧业和玉米加工业的迅猛发展,玉米需求增长迅速。根据本地区夏玉米生育期间气候特点、地力条件和黄灌区夏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结合工作实践,提出了促进东营黄灌区玉米丰产稳产的具体栽培技术,为本地区夏玉米种植提供技术保障,充分挖掘玉米增产潜力,达到依靠科技提高单产、确保产需平衡和粮食安全的目的。  相似文献   

8.
玉米三种遗传效应研究现状与技术集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通过大量详实资料,对玉米杂种优势、雄性不育、油分基因花粉直感等三种遗传效应的研究历史与现状作了详细概述,根据相关的遗传理论与实践,提出了将三种遗传效应进行技术集成的可能性,从而形成一种高产优质玉米生产模式,有可能是未来玉米生产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9.
黄淮东部夏玉米主产区玉米粗缩病,因其寄主环境、介体群量、适期侵染、玉米品种抗(耐)性形成有利综合,易引起病害暴发,较为严格影响该区夏玉米生产。必须通过整洁田边环境、选用抗(耐)病玉米品种、调整玉米播期、科学化学药剂预防等无公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期达到安全、理想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0.
云南南亚热带生态区气候特点与玉米育种目标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云南南亚热带生态区位于北纬24°以南及金沙江河谷低海拔地区,地理位置特殊,地形地貌复杂,立体农业生态气候明显,光、热、水资源丰富但分布不均。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均可种植玉米,但仍以夏玉米为主。根据该区复杂的生态环境、自然条件和种植习惯,提出了较高产但稳产、抗病、抗逆、适应性广、优质和大穗等玉米育种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