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基于GIS技术建立森林病虫害监测系统,能及时有效地监测森林病虫害的发生发展趋势,降低病虫害发生所造成的损失。阐述了目前病虫害监测预测系统的GIS开发方式,病虫害监测系统开发的研究现状,并概括ES,DSS,桌面GIS及WebGIS集成开发技术在病虫害监测系统开发中的应用现状,展望了病虫害监测系统研发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GIS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管理、处理和分析与森林病虫害有关的海量空间数据的先进技术, 在病虫害管理、预测预报、监测评估、辅助决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文中主要论述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研究现状及技术方法, 并对今后GIS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管理中的应用前景作了分析。  相似文献   

3.
以江苏省南部林业重点市句容为研究对象,收集2014年松材线虫、杨树桑天牛、竹蝗、樟巢螟4种森林病虫害空间分布数据,采用最大熵法生态位模型,对4种森林病虫害的潜在生境进行空间分析及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森林病虫害潜在生境与地形、植被、土壤、人为干扰等生态环境因子密切相关;4种森林病虫害的MaxEnt模型诊断价值均达到中等...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我国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逐年递增,危险性病虫害不断出现.为了保护森林资源,防患于未然,必须及时开展森林病虫害监测与预测工作.以遥感图像为主要数据源,地理信息系统软件SuperMap Objects为二次开发平台,采用面向对象的方法和组件式GIS技术,结合病虫害监测与预测模型,以VB为开发工具进行二次开发,建立了林业病虫害遥感监测与预测系统,并以塞罕坝机械林场遥感数据为例,对本系统进行了测试.结果认为,系统技术先进、具有创新性,具有良好的界面和可操作性,结构合理,信息内容全面.  相似文献   

5.
地理信息系统在我国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GIS是在计算机硬件与软件支持下,运用系统工程和信息科学的理论,科学管理和综合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数据,以提供对规划、管理、决策和研究所需信息的空间信息系统。经过40多年的发展,其应用领域已由最初的特殊专业迅速扩展到各行各业。本文对GIS的产生、发展,GIS的概念、组成、功能和分类及其在我国森林病虫害信息管理中的应用现状进行了简要介绍,同时对GIS在我国森林病虫害管理应用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探讨,对其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相似文献   

6.
在ArcGIS 9.2环境支持下,基于2005年版辽宁省二类森林资源调查GIS数据,通过GIS数据处理提取技术,建立含有调查单元地理坐标信息的森林病虫害数据库。其中,调查单元地理坐标提取技术,为森林病虫害数据库的地理坐标获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文中还介绍了2例有关森林病虫害数据库应用的实例。  相似文献   

7.
章对辽宁省2003年森林病虫害发生情况与预测结果进行了对比,分析了发生预报误差的原因。同时,根据历史数据,应用灰色系统GM(1,1)建立模型,预报2004年主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  相似文献   

8.
Logistic方程模拟森林病虫害发生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根据1984-1997年辽宁省森林病虫害发生面积的资料,建立Logistic模拟方程,经检验该模型为一级模型,并用此方程预测病虫害发生趋势。  相似文献   

9.
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业科学》2021,57(4)
林火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因子之一,林火蔓延和发展深受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尤其是林火的发生直接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的影响。因此,准确预测森林地表死可燃物含水率是预报森林火险和火行为的关键,加强森林死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研究尤为重要。从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研究方法、研究模型及模型精度3方面综述研究现状,并对比评价现有模型。针对目前研究的诸多问题,提出5点展望:1)加强研究重点火险区野外含水率动态。利用已有的森林火险因子采集站和森林火险监测站获取不同环境因子和可燃物含水率及气象因子监测数据,构建重点火险区基于气象参数的森林可燃物含水率预测模型。2)加强森林可燃物的基础数据监测和收集。这可为全面构建森林火险等级系统奠定坚实的数据基础,同时还应建立精准的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体系。3)加强研究可燃物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应考虑不同影响因子下可燃物含水率动态,特别是了解小尺度内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的空间异质性,才能更准确进行林火预测预报。4)结合应用增强回归树(BRT)方法来提高模型精度。在可燃物含水率模型精度影响因子的研究中,运用BRT方法多次随机抽取一定量的数据,量化分析不同因子对模型精度的影响程度。5)结合GIS进行大尺度火险预警研究。综合应用RS和GIS技术,建立可燃物含水率的遥感反演模型,在准确模拟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空间分布的基础上,建立基于可燃物含水率的不同火险等级的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10.
地理信息系统在森林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概述了地理信息系统(GIS)的概念、功能、应用领域,GIS在森林资源清查及各类林业专题图、林业资源管理与动态监测、森林防火、森林病虫害管理、林业地理信息系统的建立等方面的应用现状,并探讨了GIS在林业中的应用前景,阐明了地理信息系统在林业应用研究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森林病虫害制约着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以遥感(RS)、地理信息系统(GIS)相结合的病虫害预报预测模型能全面、准确、迅速监测森林病虫,被广泛应用于不同尺度的森林病虫害研究。本文综述了这些研究,并就遥感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上的应用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13.
为了校正林业有害生物GIS信息系统中的林业小班定位误差,使用配准到西安-80投影坐标中的栅格地形图,量取转换区域内均匀分布的地形地物点的西安-80坐标,实地采集这些点的WGS-84坐标,利用三维4参数模型求解从WGS-84坐标到西安-80坐标的转换参数,得到较为精准的定位坐标,在林业有害生物信息管理系统中实现比较准确的林业有害生物灾害小班定位。  相似文献   

14.
森林火灾直接影响森林生态环境质量,严重威胁人类生命财产安全,还会造成病虫害频发、群落退化等次生灾害。由于综合考虑了各类影响林火发生的因子,林火发生预报模型是目前预报结果最为准确的林火预报预测方法。文中从林火驱动因子、林火发生预报模型构建、模型检验方法等3个方面综述国内外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的发展现状和研究成果,讨论各类林火发生预报模型的优缺点,梳理目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对其研究前景进行展望,并结合我国实际情况提出开展更大空间尺度林火预报的研究建议,以期为相关研究和林火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以黄龙山林区为研究对象,以其1986年、1997年、2006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为数据源,运用GIS空间分析模型、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对该林区三期林地面积变化及水平空间格局特征进行了分析,并运用马尔可夫(Markov)模型对2015年林地类型分布状况进行了预测。研究表明:研究区林地类型结构以阔叶林和针叶林为主;1986-1997年间,针叶林、阔叶林、农田等面积增加,荒地剧烈减少,反映出该区域天然更新、人工抚育和植树造林以及垦荒造田的发展过程;1997-2006年间,退耕还工程的实施,使农田和荒地减少,阔叶林和灌木林地,特别是针叶林的大幅增加,主要变化趋势为其他土地利用类型转向有林地和灌木林地,土地利用类型向着更加理想的方向转移。Markov模型模拟结果表明,今后9年内阔叶林面积将会由增加转为减少,针叶林面积和针阔混交林面积有所增加,这一结果将在2015年林地变化调查中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6.
基于气象因子,使用一元线性回归、多元线性回归、一元非线性回归以及BP神经网络4种不同的回归模型对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进行预测,结果表明:对于线性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判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一元线性回归模型;对于非线性模型,BP神经网络模型的判定系数和均方根误差均优于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按优劣排序为BP神经网络模型、一元非线性回归模型、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和一元线性回归模型。气象因子与森林病虫鼠害发生率的关系并非单纯的线性关系,非线性的预测模型可以更好地解释森林病虫鼠害的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17.
基于RS和GIS的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基于遥感、GIS技术,选取不同植被易燃等级、植被干燥度、森林气象火险预报等级作为森林火险预报因子,采用因子加权叠置法,计算得到云南省森林火险预报指数,划分为没有危险、低度危险、中度危险、高度危险和极度危险5个等级。研究结果表明,较之传统的森林火险气象预报,该预报模型能够更为准确地预测林火发生的可能性,更好地满足森林防火业务的需求。  相似文献   

18.
RS与GIS集成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系统地介绍了“RS与GIS集成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范围;在调查手段,记录存储方式及监控方面比较了传统方法和现代方法的优缺点;指出了“RS与GIS集成技术”的优势;及其在监测及时、准确方面最优路径选择和缓冲区分析方面的巨大潜力。指出了以“RS与GIS集成技术”与三维可视化技术在森林病虫害监测中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