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请看文中这帧摄于1986年10月的照片:广州西苑盆景技师苏伦正在为他亲手培育的大型九里香盆景精心修剪。这是一盆不寻常的盆景,它充分体现了岭南派盆景创始人之一——孔泰初(苏伦的师父)那“苍郁浑厚”的艺术风格。这一作品已作为广东人民的礼物,由叶选平省长赠给到广州访问的英女王伊莉莎白。苏伦之父苏卧农乃岭南画派祖师高剑父的入门弟子,擅长花鸟、人物、山水画,后专攻花卉画,并酷爱古树盆景;解放前在广州花地置有“馥林园”。苏伦自幼受父绘画与盆景艺术的熏陶,勤于盆景制作。1958年始,他到广州越秀公园花卉馆搞盆景创作,师从孔泰初深造,后转到广州西苑,拓展岭南盆景栽培基地。五六十年代,每年春季,苏伦必下乡收集树胚,并先  相似文献   

2.
今年94岁高龄,早在28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并出版《文农盆景》一书的伍宜孙博士,1994年获得“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之后,虽年迈体弱,仍时刻不忘祖国盆景事业的发展,并身体力行,不断创作出新作品。如1998年为庆祝香港永隆银行创办65年而出版的年历中,我们不仅看到了伍宜孙先生盆景作品的雄伟苍劲、自然古朴的画面,也从这些画面中欣赏到作者气度不凡的艺术个性。如果说,中国盆景显著的艺术特征是极富诗  相似文献   

3.
厦门盆景     
厦门盆景,根据有关资料记载,明朝永乐年间就有盆栽出现。清末时,不论是富绅巨贵的庭院,或是平民百姓的住宅,都种有七里香、紫薇、石榴和榕树盆栽。其造型仿苏州“造片”手法,但已脱“六台三托”气味,多数系立式盆栽。到本世纪三十年代,厦门盆景爱好者吸收日本美术盆栽的经验,结合岭南孔泰初的整形艺术,初探技艺革新,增加了悬崖、斜干等造型。一九六二年,岭南盆栽革新成功,创立“蓄枝截干”技法,称“岭南盆栽”。在广州组织了全国性  相似文献   

4.
邵墨寅先生为江苏常熟人。自幼酷爱艺术,他在绘画、造型艺术、艺术品鉴赏等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有生命的盆景艺术品,也是他艺术追求之一。先生曾任常熟市庞薰琴美术馆首任馆长、苏州市盆景研究会理事、第五届中国盆景展特邀评委,在常熟艺术界深受大家的尊敬,都尊称他为邵老师。他以艺术家的眼光参与到盆景的创作中去,是一位独具匠心的盆景美术设计师。他的作品崇尚自然,端庄清秀,飘逸大气。  相似文献   

5.
往事如烟,时间过得真快。仔细想想,我已经和伍宜孙博士八年没有联系了。2003年,时年93岁高龄的伍宜孙博士仍对盆景艺术恋恋不舍。这是因为,盆景给他带来了无限乐趣,也给他带来了健康长寿。早在36年前,倡导岭南盆景艺术风格的伍宜孙博士出版了《文农盆景》一书。1994年他获得  相似文献   

6.
时兆先先生阅历丰富,爱岗敬业,兴趣广泛,他早年的盆景作品《公孙情深》、《轻歌曼舞》、《他山之石》、《四时如意》等佳作都曾多次获奖。而他的新作也不乏奖项。2008年10月,全国盆景展览会在南京举行,兆先的作品又在南通选送的五件作品之中,并且获得金奖。"奉献一分爱,点燃颗颗心"。退休以后,时老更忙了,为了推动一方盆景事业的发展,他殚思竭虑,不辞辛苦,奔波四方。凡有人请他做盆景,不管路途远近,他总是有求必应,  相似文献   

7.
盆景摄影家林运熙先生寄来他在上海古韵盆景赏石展览会上拍摄的盆景照片。照片上盆景的作者均为申城很有知名度的盆景艺术家,但每盆作品的作者后面都加上“收藏”二字,让笔者有些疑虑。为什么养护了这么多年,塑造出这么美的景观,却不认为自己是作品的作者?这是他们的谦虚还是胆怯?  相似文献   

8.
陈顺远先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理事,中国风景园林学会花卉盆景分会委员,是江西省著名的盆景艺术家和学术带头人。他从事盆景艺术创作的近30年,素以德艺双馨赢得同行们的尊爱。凡是看过他的实作或赏读过他刊登在各种花卉、盆景刊物上的盆景照片的,都油然感到其作品是那样清新自然、飘逸洒脱,富有浓郁的诗情画意。特别是他喜爱树石盆景创作,即使是存  相似文献   

9.
岭南盆景名家吴成发、陈昌、黄就伟先生为了促进南北盆景交流,推动中国盆景艺术的发展,联袂在首都北海公园举办个人盆景展。  相似文献   

10.
<正>苏健辉是一位高级园艺师,生于漳州。今年40多岁的他,致力于盆景艺术创作已有20余载。20多年间,他精心钻研岭南盆景各种树种的自然生长习性,以蓄枝截干的手法,创作出数十盆"根露、身明、枝清、叶茂"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盆景作品。其作品以顺其自然、舒展大  相似文献   

11.
梅兰竹     
山格木是岭南盆景中不常见的树种,属不成材的小灌木。干径达3厘米的已足难得的极品。故一般多作为小型、微型盆景的用材。赵士湛先生的作品《踏春行》,干径3厘米,高50厘米,主干曲折有致,收尖自然;副干追随主干  相似文献   

12.
在岭南盆景名家吴成发、陈昌、黄就伟精品展上,一件件作品用道劲的枝干、斑驳的疤结、随性的飘枝、有力的根盘等躯体语言,诠释着树的沧桑与作者的匠心。观众在赞叹的同时常常会问:这些匪夷所思的精品,是如何创作出来的?为了让观众比较直接地了解岭南盆景的技法,细心周到的主办方特地在北海公园阐福寺山门下,安排了两场岭南盆景技艺表演,请吴成发、陈昌、黄就伟三位岭南盆景名家同台联袂合作。  相似文献   

13.
贵州的盆景制作手法,主要受岭南和川派风格的影响,把岭南的蓄枝截干和川派的扎干综合起来,剪扎互用,利用树桩原胚的先天树干,因势利导,制作出了俊秀、自然的以火棘老桩为主的盆景作品。秀丽——可说是贵州盆景艺术的主流。看贵州在全国获奖的作品《飘》(见《中国花卉盆景》1994年第七期),树种为火棘。主干采用高提根的手法,加强根部的整体宽度和  相似文献   

14.
《潜龙》是广东江门新会梁柏钦先生的一盆悬崖山松优秀盆景,尚在闺中,未曾参加过盆展。作品从采集至今的原始过程,笔者亦有参与,熟知于心,故而析之,以求总结岭南山松盆景的制作心得,也使日后的提高有所依据(图1、图2,正背面)。  相似文献   

15.
原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高级顾问,广州盆景协会副会长、名誉会长,中国盆景艺术大师,岭南盆景艺术的一代宗师陆学明先生,因病于2006年5月11日17时23分在广州逝世。享年85岁。陆学明大师告别仪式定于5月14日(星期日)下午3时在广州殡仪馆青松厅举行。陆学明大师的亲属、朋友以及各地盆景协会的盆景同仁共200多人参加了追悼会,追悼会上由广州盆景协会代会长庾锦辉先生致悼词并代宣  相似文献   

16.
暮春季节,绿满江南,我在祖国的“黄金海岸”厦门市,拜访了著名盆景艺术家、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副会长傅继扬(耐翁)先生。耐老已近八十高龄,仍思维敏捷,步履稳健,他引我登上了他的住室晒台,亲自为我介绍指点他创作的盆景。晒台上的盆栽、盆景有一百多  相似文献   

17.
美国的盆栽系从日本传去,因此那里的爱好者们大多欣赏日本风格的盆栽。但在纽约的长岛,却有一位酷爱中国盆景的美国人,他的名字叫哈·马浩宁(Hal Mahoney)。马浩宁先生爱好盆景艺术已有很多年,他是长岛盆栽协会的创始人之一,曾经创作过许多成功的作品,尤其是山水盆景,颇得中国盆景艺术之要领,在美国的盆栽界具有一定的影响。马浩宁先生还经常在美国各地的盆栽协会作示范表演,使许多美国人认识了中国盆景。  相似文献   

18.
刚步入不惑之年的陆志伟,是中国盆景艺术家协会中最年轻的常务理事,从事岭南盆景创作已近30年。陆志伟是盆景岂术大师陆学明的次子,自幼接受父亲严格的专业训练。儿时父亲给他的玩具是小品盆景,学龄时在课余长年累月参与家中盆景园的栽培管理。近三十年来,经他制作的盆景有数万盆。父亲的悉心指导加上自身的刻苦勤奋,使他很快就成为岭南盆景创作的好手。岭南盆景要求枝位要长得恰到好处,这要用嫁接的办法解决问题。以往用的是靠接法,但成活后伤口必留卜不能消除的“脐带”,直接破坏了盆景的美观。针对这一情况,陆志伟与父亲共同研究,摸索出“丁”字枝嫁接法:他们选用有一横枝(分叉枝)的枝条,  相似文献   

19.
世上最高的享受莫过于陶醉。赏读了孔泰初的作品(1996年6期第36页),让我深深地陶醉于神往已久的艺术殿堂。他的作品,靠的是由流畅的枝干所划分出来的线条,组成的空间,给人以气势不凡之感,同时又以穷极变化来引起人们的共鸣。孔老的作品。取势的成份较大,每件作品大多取险中求稳、稳中求变的态势,特别是那盆酸味(见右图),堪称神品。在这盆双干型盆景中,副干完全依附主干的取势需要而极力向右拓展,在延伸过程中做活了二个气眼,使严谨之中显活泼;在有节奏的顿挫之中显出点韵律;偏长的枝节又用带弯作改善,增加  相似文献   

20.
回忆起前年在厦门举办“澳门杯”全国盆景展览时,有一组盆景格外引人注目,那就是晋江地区选送的蔡继蔗先生创作的榕树盆景。两年间,我每次与蔡先生联系,希望将他的获奖作品的照片提供数幅,以便让更多的盆景爱好者能得到启示。但事与原违,拖拖拉拉,一晃已过去18个月了。蔡先生很谦虚,在他的回信中说:“我的作品大都是20年前在山野采集小苗培育而成的,创作手法守旧,不尽人意之处颇多,故迟迟难以满足……。”但对其他朋友,如苏天真、庄云峰的作品倒倍加赞扬。今年年初,经我再三催促才勉强寄来尚未发表的作品数幅,其中最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