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水稻光敏核不育系的花药和体细胞培养选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对10个籼型光敏核不育材料进行花药和体细胞培养表明,利用花药培养从遗传上尚不完全稳定的光敏核不育材料中分离纯化出遗传上纯合,农艺性状的,具有明显育性转斯的光敏核不育水稻H90151S。在8902S的体细胞无性系变异中,发现一特殊败育类型的光敏核不育材料T90-4S。  相似文献   

2.
光敏色素互作因子(PIFs)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光敏色素相互作用因子(PIFs)属于拟南芥bHLH转录因子家族的第15亚族,是光信号响应过程中的关键负调控因子。光激活的光敏色素通过促进PIFs蛋白降解,直接或间接抑制它们与DNA的结合,从而实现光对植物生长发育的调控。研究发现PIFs在调控种子萌发、幼苗形态建成、避荫反应、昼夜节律以及各种植物激素响应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此外,PIFs作为细胞信号传导的"枢纽"具有更为广泛的作用,能够整合不同信号,精细调控整个转录网络。  相似文献   

3.
以来源于农垦58s的籼型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及其F1、F2群体为材料,通过不同光温和不同生态条件处理,研究了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的遗传机理,结果表明:光敏核不育系培矮64s和8902s的光敏核不育主效基因等位。影响光敏核不育基因的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换性可能均表现为微效基因的作用,且它们分别有独立的作用系统,环境温度对育性不稳定性和育性可转移性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4.
湖北光敏感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初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离体培养表明,它与常规品种花药离体培养一样,培养基、基因型对出愈率,分化率都有影响。参试的光敏核不育水稻在第二光敏期经短日照处理的都比自然日照下显著提高出愈率和分化率,不同光敏核不育材料由于其育性转换期差异,离体花药培养的出愈情况比自然日照下提高的程度显著不同。试验结果表明,采用离体技术研究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育性基因调控遗传机理暗示着有良好的前景。  相似文献   

5.
谷子光敏雄性不育系选育及应用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以谷子光敏雄性不育材料“6 83”为不育源 ,选育出 4个新光敏不育系SMPA1~SMPA4 ,与“6 83”相比 ,其农艺性状有明显改善 ,且SMPA2、SMPA3的抽穗期接近本生态区品种类型 ,便于利用 ;光敏不育特性的遗传特点待进一步研究。通过测配 ,筛选出铁谷 1号、98 391等一批光敏不育恢复系 ,以及以SMPA1~SMPA4为不育系初步选出了SMPA1× 98 391等 3个强优组合。  相似文献   

6.
从梗型光敏核不育材料农垦58s中提取外源DNA,在水稻幼穗发育2~4期,大量直接注射到受体亲本晚40和南京11中,成功地诱导出大批遗传变异材料,并获得了几个育性具有光敏转换特性的不育系。酯酶同工酶及过氧化物酶同工酶分析表明,六个变异株系的两种同工酶酶谱与受体存在较大差异,且具有供体农垦58s的特征酶带。同工酶变异的程度可以与形态特征的差异程度相互印证。  相似文献   

7.
 以番茄野生型(WT)和光敏素突变体phyA、phyB1、phyB2、phyB1phyB2和phyAphyB1phyB2为材料,研究了光敏素PHYA、PHYB1和PHYB2对番茄幼苗胚轴生长、花青素含量以及植株开花时间的影响。结果表明,白光下光敏素PHYA、PHYB1和PHYB2对番茄幼苗胚轴伸长和花青素合成的影响不同。PHYB1对胚轴伸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同时促进花青素的合成。PHYA和PHYB2对胚轴伸长和花青素合成的影响程度较小,但是与PHYB1具有明显的互作效应。双突变体phyB1phyB2的首花节位和开花时间明显提前,三突变体phyAphyB1phyB2的第1~4 花序生长早期即停滞,花序极其微小。  相似文献   

8.
分析了 W6154S 等6个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杂种的花粉植株育性分离和表现情况,结果表明:(1)平均22.4%的 H_1代花粉植株具有光敏特性;(2)不同来源的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及其花粉植株对异常低温有不同的反应,其对低温敏感的时期为抽穗前8~13天;(3)通过花药培养能获得一些对光温条件反应较理想的变异体;(4)花粉植株的光敏核不育特性能稳定遗传。根据这些结果,阐述了花药培养是籼型光敏核不育系选育的一条有效途径,并具有优越性。同时讨论了籼型光敏核不育水稻花培选育中的亲本选择和温度对光敏核不育水稻育性影响的问题。  相似文献   

9.
核质互作不育和光敏核不育聚合的粳稻不育系选育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针对粳型核质互作不育系高温自交结实和粳型光敏核不育系低温自交结实的现状,选择BT型核质互作不育系与含有BT型保持基因的粳型光敏核不育系,通过杂交和回交,使雄性核不育基因与核质互作不育基因聚合,育成了粳型光敏核质互作不育系2308SA和2310SA。该不育系的不育性是由两套相互独立的基因系统控制的,分期播种育性观察结果表明,在长日高温下,雄性光敏核不育隐性纯合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避免了BT型不育基因因穗期受高温影响而导致不育系自交结实;在长日适温下,水稻不育性由核不育基因和核质互作不育基因共同控制而表现稳定;在低温(低于光敏不育系不育临界温度)或短日适温(日最高气温<32℃)下,BT型核质互作不育基因控制水稻不育性,消除了育性敏感期低温导致核不育系"打摆子"造成杂交种子不纯的风险。还对粳型光敏感核质互作不育系的可恢性、可繁性和配合力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0.
生物活性水是一种具有微生物、矿物质的活性水,对植物生长发育有显著促进作用。光敏色素是植物感受红光-远红光的受体,在植物的光形态建成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文综述了生物活性水和光敏色素在植物生长发育方面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谷子等自花授粉作物杂种优势利用的基本途径就是选育雄性不育系、保持系和恢复系,配制出优势杂交组合。以引进的谷子雄性不育材料"683"为不育源,转育新的雄性不育系,通过研究其具有光敏特性。只从应用的角度,以"683"与高出谷率品种81-16测交,利用测交、多代回交、长短光对照处理等方法选育出新的高异交结实谷子雄性不育系晋汾1A。通过晋汾1A的选育研究得出:要对不育源进行细致研究,转育时少走弯路;转育亲本必须具备符合不育系的基本要求,选择穗直立、半直立、开花比较集中、出谷率高、生育期适当的谷子品种作为转育对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概述了物质代谢、酶、激素和光敏色索与水稻光敏核不育的关系,提出光敏核不育生理生化机制的可能模式。  相似文献   

13.
竹红菌素光敏反应抑菌效果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初步研究天然光敏剂竹红菌素(Hypocrellins)光敏反应对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aureus)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的抑菌效果。[方法]采用滤纸片法观察不同浓度竹红菌素在光照或无光照条件下对枯草芽孢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杆菌产生的抑菌圈。[结果]竹红菌素光敏反应对枯草芽孢杆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这2种革兰氏阳性细菌具有明显的抑菌效果,其中金黄色葡萄球菌比枯草芽孢杆菌敏感。竹红菌素光敏反应对革兰氏阴性细菌大肠杆菌没有抑菌作用。[结论]竹红菌素光敏反应的抑菌活性有望使其发展成为一种新型、天然、无害、无污染的消毒剂。  相似文献   

14.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是杂种优势利用的重要部分。而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受遗传和环境等因子影响,遗传机理较为复杂,因此,探讨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机制及不育基因的控制方式对其利用极其重要。文章介绍了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类型、生理生化研究、遗传学研究及分子生物学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并对小麦温光敏雄性不育选育策略及利用前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对光敏型饲草高粱新品种传统选育方法进行改良,构建分子辅助育种体系,从而提高品种选育效率,降低育种成本,为形成新的育种体系奠定理论基础。【方法】以光敏型(不抽穗)饲草高粱品种晋光1R去雄后为母本、非光敏型(抽穗)饲草高粱BMRC-3-2为父本进行杂交,构建F2群体。按照光敏与非光敏性状将群体分为两类,各选30株,取叶片提取DNA,利用微卫星分子标记技术(SSR)和集团分离分析法(BSA)对晋光1R/BMRC-3-2的F2群体进行光敏感基因定位分析,以及特异性SSR引物的设计、筛选;将筛出的特异性引物对F1杂交种(以晋光1R为亲本选育的高代稳定恢复系作为父本与其他不育系测配得到的F1代杂交种)进行光敏性鉴定,通过与田间表型对照,确定最终目标引物,从而构建新的光敏型饲草高粱新品种选育体系。【结果】经过SNP index分析,选取99%阈值线最高点前后约250 kb的区域作为性状相关的候选区域,区域总长度为500 kb,共400个SNP位点,对这些SNP位点注释,其中非同义突变或者stop-gain或者stop-loss的SNP位点有6个,最终确定2个候选基因与高粱光敏感性相关,这两个基因位于高粱第7染色体。利用微卫星标记技术开发引物51对,对光敏和非光敏的亲本及F1杂交种进行毛细管电泳检测,选定1对特异性引物70.2-3,结果表明,以251 bp处出现“单峰”为判断依据,引物70.2-3对50个非光敏型F1杂交种的鉴选准确率达到100%,所有材料均在251 bp附近出现峰值。以214和251 bp两处附近出现“双峰”为判断依据,该引物对另外50个光敏型F1杂交种鉴选的准确率达到90%,其中F1-69、F1-70、F1-71这3个材料在214和262 bp附近出现“双峰”;F1-81仅在251 bp处有“单峰”,而F1-86则在251和232 bp两处附近出现“双峰”。【结论】发现了控制高粱光敏性的候选基因LOC8068537LOC8068548,位于高粱第7染色体810 000—1 310 000 bp,获得特异性引物70.2-3,可在一定程度上改良传统育种手段,用实验室验证替代田间测交观察,节省了育种成本,提高了育种效率。  相似文献   

16.
光敏核不育水稻研究利用中存在的若干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概述了近年来我国在光敏核不育水稻的理论与应用方面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这些问题作了分析与探讨,认为光敏雄性不育现象是一种复杂的光温、生理、生态现象,其生表达虽然主要受光温的双重影响,但学与多种因素有关,其具体和机理仍不清楚。要达到更好地遗传工具来人人类服务,还需做大量工作。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甘蓝(Brassica oleracea L.)是世界上最广泛种植的蔬菜作物之一,其种植已由春、秋两季种植转变为四季栽培,因此,研究甘蓝对光温的反应能力是品种改良的重要基础。光敏色素是植物最重要的一类光受体,主要响应远红光和红光的变化,其中,光敏色素B是红光的最主要受体,与光形态建成、避荫性以及生物产量等性状密切相关。克隆甘蓝的光敏色素B基因(BoPHYB),在拟南芥中验证异源基因BoPHYB在光形态建成和避荫性反应中的作用,丰富植物光敏色素基因功能研究,评价光敏色素在甘蓝品种改良中应用的潜在价值。【方法】利用RT-PCR的方法克隆、测序验证得到甘蓝自交不亲和系12C的BoPHYB编码区cDNA序列;利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分析其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及结构域,并与其他植物的光敏色素B进行序列比对,分析它们之间的同源关系;构建其35S启动子驱动的植物表达载体pJIM19-Myc-BoPHYB,通过农杆菌介导法转化拟南芥野生型Col-0和phyB-9突变体,并获得纯合转基因株系;比较BoPHYB与拟南芥光敏色素B(AtPHYB-GFP)的转基因株系在不同光质下的下胚轴伸长和成株期的表型,验证其在光形态建成和避荫性反应中的作用。【结果】从甘蓝中克隆了BoPHYB的编码区cDNA序列,该基因编码区含有3 507个核苷酸,编码具有1 168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128.9 kD的蛋白质;与拟南芥和白菜的phyB结构域类似,BophyB包含1个GAF结构域、2个PAS结构域、1个HisKA结构域和1个HATPase_c结构域;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BophyB与拟南芥以及白菜的phyB同源性最高,与小麦、玉米、水稻等单子叶植物的同源性较低;与AtPHYB-GFP类似,在红光和白光下不但Myc-BoPHYB能互补phyB-9极端黄化的表型,而且转基因株系均表现为下胚轴加剧缩短;长日照和短日照下成株期转基因导致植株矮化、叶片深绿和叶柄缩短。【结论】克隆了甘蓝光敏色素B基因,甘蓝光敏色素B与拟南芥和白菜的光敏色素B具有相似的结构和功能,在红光和白光下促进幼苗的去黄化反应,在成株期显著抑制长日照和短日照下植株的避荫性反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本文基于茄亲本及F_2材料高通量测序数据,开发茄果皮着色光敏性相关dCAPS标记,为标记辅助选择及果皮着色光敏性基因定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果皮着色光敏感茄品种‘蓝山禾线’和光不敏感茄品种‘145’及其60个F_2单株为材料,通过高通量简化基因组测序技术和群体分离分析法(BSA)相结合,在候选区间内设计dCAPS引物,开发多态性共显性标记,并使用192个F_2单株和123个茄品种对标记进行验证。[结果]茄果皮着色光敏性为单基因控制的显性遗传。根据BSA-seq和关联分析,当置信度为0.99时,在第10号染色体上鉴定出3个候选区段87.080~88.090 Mb、91.475~92.475 Mb、92.785~93.785 Mb,总长度为3.01 Mb。在候选区段开发了1个可用于区分果皮着色光敏感和光不敏感茄的dCAPS-9标记,该标记在192个F_2单株和123个茄品种中的表型对应度分别达到98.4%和91.9%。[结论]dCAPS-9在分离群体及品种鉴定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于茄果皮着色光敏性标记辅助选择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基于单片机的教室灯光智能控制系统是以51单片机作为控制中心,通过红外传感器来检测,检测电路主要由光敏三极管来测得教室周围的光的强度;在教室正常用电的情况下,通过红外的来感和对周边环境判断是否有人员的存在,进而来控制教室的灯光,来降低教室用电的资源.同时系统具有报警模块和软、硬结合抗干扰措施.  相似文献   

20.
光敏核不育水稻花药培养能力的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对14个光、温敏不育系的花药培养结果表明:不同基因型间花培能力差异很大,愈伤组织诱导率变化幅度为0.28.78%,绿苗分化率变幅为0.54.55%,白苗分化率普遍较高。不同基本培养基及素配比对同一种材料的培养效果不同,最适蔗糖浓度为6%。短日可育条件下光敏核不育水稻的花培能力高于长日不育条件下的花培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