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寒地桑园间作大豆试验的经济效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桑树定植前2-3 a产叶量及产茧量低,单位桑园效益低。桑园合理间作,可以增加土地资源的利用率,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总体经济效益。通过对不同类型桑园间作大豆的试验,结果表明:每hm2桑园产值增加15.4%。说明粮桑间作,增加桑园复种指数,是提高蚕农栽桑养蚕积极性的可行之路。  相似文献   

2.
桑园的综合开发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提高桑园的综合经济效益,是确保蚕桑生产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利用桑园夏伐和冬季休眠所形成的环境条件,合理间作草莓、西瓜、黑菜或进行桑园养鸡能取得较好经济效益,并能改善桑园生态环境,促进桑树生长,提高桑叶产量与质量。  相似文献   

3.
1.间作套种为了增加佛手瓜复种指数,提高经济效益,生产上往往实行与其他蔬菜间作套种。间作套种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1)大蒜、洋葱地套种佛手瓜大蒜、洋葱按常规种植,4月中下旬在畦背上套种佛手瓜苗,每亩(1亩=667平方米,下同)20~25株。大蒜  相似文献   

4.
幼龄桑园和老龄桑园锯桩芽接改造后.桑园套种其他经济作物可提高桑园的经济效益。在不影响桑园丰产性能的前提下.中药材白术可与1~2年未成园的桑树间作套种,一般667平方米(1亩)桑园可产白术干货120公斤.增收1500--2000元.  相似文献   

5.
桑园间作元胡的栽培技术浙江省嘉兴农业学校(31400巢新冬王雪根张林康张益农庄应强蒋新法近几年来,由于蚕茧价格的下调,桑园养蚕的经济效益有所下降。为解决这个问题,我们从1993年开始进行了桑园间作元胡的试验,获得成功。每亩桑园产商品元胡1000公斤,...  相似文献   

6.
<正> 在蚕桑经济效益暂时处于不景气的形势下,对成片桑园可采用间作套种的办法来提高桑园单位面积的综合经济效益,避免毁桑、抛荒弃管造成的损失。现介绍几种间套办法。(一)间套原则。桑树是特种林木,桑叶是家蚕的专用饲料,在桑园  相似文献   

7.
为探究不同桑园间作模式下各间作体系产量和经济效益的差异,并优化桑园间作,以桑树净作(CK)为对照,另设桑树间作大豆(MS)、桑树间作花生(MP)、桑树间作甘薯(MSt)、桑树间作马铃薯(MPt)4种间作模式,分析了5种模式对桑园土壤肥力、桑叶及间作物产量、种间竞争力指数和系统综合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模式显著影响了桑园土壤养分含量、系统产量和综合经济效益.土壤养分随生育时期而变化,至共生结束,MS,MP两种养地间作模式土壤pH值分别降低了2.37%,0.39%,全氮和全钾含量比共生前分别增加了0.76%,11.49%和2.03%,0.26%; MSt, MPt两种耗地作物土壤pH值升高了5.71%,4.34%,土壤全磷含量降低了5.56%,2.04%,两者在土壤全氮和全钾含量的变化规律相反:MSt减少11.41%、 MPt增加8.03%, MSt增加0.83%、 MPt减少8.50%.与净作相比,MS,MSt, MPt模式下桑叶产量分别提高32.90%,35.50%,13.05%, MP降低10.55%,间作物产量较净作减少,但系统产量总体增加.除花生外,间作下大豆、甘薯、马铃...  相似文献   

8.
洱海北部地区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筛选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从经济和环境效益角度筛选适宜当地种植的间作模式。【方法】在洱海北部地区罗时江边上关镇兆邑村开展田间小区试验,样品经室内分析后,依据所得数据分析不同间作模式农田养分平衡、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及土壤养分残留状况。采用主观赋权和客观赋权相结合的方法,确定经济效益、商品品质和土壤氮磷残留4个因素作为间作模式中影响经济和环境效益的指标集,将指标作为基础数据,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对不同间作模式进行评价。【结果】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在14种间作模式中综合得分最高,是兼顾经济和环境效益的环境友好型种植模式。其次为洋葱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624,经济效益好,但环境效益略差。黑麦草和大蒜1﹕3比例间作模式的得分0.609,排第三,环境效益较优,但经济效益偏低。得分最低的为油菜和大蒜1﹕1比例间作模式,得分0.084,该模式主要由于作物搭配不适,导致经济和环境效益均偏低。【结论】蚕豆和大蒜按1﹕3比例间作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  相似文献   

9.
朝天椒无公害间作套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间作套种能够充分利用生长季节,提高土地、光能利用率,增加复种指数,提高单位面积的作物产量,增加经济效益。该文介绍了朝天椒与玉米间作,小麦、朝天椒、玉米间套,柘椒1号与小麦套种,柘椒1号与西瓜、甜瓜间套,朝天椒与大蒜套作,朝天椒与春棉间作,幼龄经济林间作朝天椒等套种技术,可以在黄淮地区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0.
于滇北洱海流域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了大蒜‖蚕豆间作模式的环境效益,分析了不同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作物养分利用状况、土壤养分残留状况、地下水氮磷含量、后茬水稻田土壤养分和田面水氮磷含量的变化。结果显示:大蒜‖蚕豆土地当量比(LER)为1.15,增产效果显著。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显著提高大蒜和蚕豆对氮的吸收利用,降低土壤硝态氮残留量,也显著降低地下水的硝态氮和可溶性氮的残留量,并且减少了后茬的土壤中无机氮残留,降低后茬水稻泡田期的氮磷流失风险。研究结果证实大蒜‖蚕豆间作模式是适宜当地种植的经济、环境效益双赢模式。本研究对推广合理的间作种植模式,减少农田氮磷流失等面源污染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1.
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蔬菜间作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长江中下游地区冬闲桑园的8种蔬菜间作栽培技术,包括榨菜、雪里蕻、花菜、莴苣、黄花苜蓿(黄花菜)、豌豆苗、青蒜、菠菜,以提高当地土地利用率和综合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围绕桑园综合开发利用,开展桑园冬季间作试验示范研究,研发出适合南通地区桑园冬季间作的3 型(产品增收型、桑园培肥型和农牧结合型)4 类(间作蔬菜类、间作草莓类、间作绿肥类和间作牧草类)共20 种主体种植模式;针对确定的主体模式进行适宜品种筛选及更新技术;集成配套桑园冬季间作优质高产、轻简增效和病虫综合防控等关键技术,推进桑园冬季间作标准化管理。根据南通市不同区域生产特点与市场需求,研究并确立了基于盐渍加工类蔬菜、速冻保鲜类蔬菜、超市型鲜品类果蔬、用于畜禽饲草和培肥改土类绿肥5 个目标市场的模式优势区域,旨在对推动南通市蚕桑、蔬菜等主导产业持续高效协调发展,江苏省及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桑园综合开发利用起到一定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山东省兖州市漕河镇围绕种植结构调整,大力推广立体种植.在生产实践中探索出大蒜、冬瓜、南瓜间作套种三种三收种植模式,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该模式每667米2产大蒜2000千克,冬瓜5000千克,南瓜3 000千克,667米2产值在6 000元以上.现将其具体栽培技术要点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4.
刘书侠 《农技服务》2014,(10):43-43
本文着重阐述了桑园套种大蒜栽培的意义及桑园套种大蒜栽培生产的技术应用。  相似文献   

15.
通过桑园的间作,能够有效提高蚕农亩桑经济效益,调动蚕农栽桑养蚕的积极性,促进蚕桑事业的发展。通过有关蚕桑政策的扶持和蚕桑实用技术和新技术的推广,将进一步解放劳动力,大大提高蚕农的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6.
巢湖市苏湾镇是种棉大镇。为了调整棉田种植结构,提高复种指数和经济效益,经过几年的实践,摸索出地膜大蒜、地膜西瓜、棉花间作套种高效模式,不仅经济效益好,而且可培肥土壤,实现用地与养地相结合;同时,可改变生态环境,减轻病虫草害发生。1品种选择大蒜选用二水早早熟品种;西瓜  相似文献   

17.
当归与3种作物间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采用裂区设计方案,研究了当归间作苦参、蚕豆、大蒜对当归早期抽薹及麻口病的影响,结果表明,早期抽薹率以间作苦参处理最高,间作大蒜处理较高,间作蚕豆处理最低。当归折合产量以间作苦参处理表现最高,但不同株距处理间变幅较大。当归麻口病感病株率以间作蚕豆处理最小,间作苦参处理次之,间作大蒜处理最高。  相似文献   

18.
【目的】揭示间作下桑园土壤肥力、土壤微生物结构、多样性之间的关系,为改进桑园间套作模式和桑园培肥管理提供参考。【方法】以桑树净作为对照(CK),设桑树间作大豆(MSS)、桑树间作花生(MPP)和桑树间作甘薯(MST)3个间作模式,开展2年田间试验,分析4种种植模式下桑园土壤理化性状、细菌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结构特征。【结果】土壤养分含量、OTU数量、α多样性指数和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均随种植模式而变化。与CK相比,间作显著改变了土壤pH、速效钾含量,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全磷和有效磷含量。α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间作桑园土壤中细菌OTU数量及ACE、Chao1、Simpson指数均高于CK,其中间作处理的ACE指数与CK差异显著(P<0.05)。高通量测序分析结果表明,种植模式影响桑园土壤中大于1%的优势细菌门数量,在丰度前10的细菌门类中,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芽单孢菌门(Gemmatimona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是间作土壤中的优势种群,相对丰度之和在62.32%~71.27%;在属水平上,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Uncultured_bacterium_f_SC-I-84、Uncultured_bacterium_f_Chitinophagaceae、酸微菌(Ilumatobacter)、硝化螺旋菌(Nitrospira)、JGI_0001001-H03、砂壤土杆菌(Ramlibacter)和黄色土源菌(Flavisolibacter)是间作土壤的优势细菌属,较CK分别高60.9%、50.0%、19.1%、17.9%、11.3%、25.0%、50.5%和45.6%。此外,各模式下土壤细菌属群落相对丰度与土壤养分含量存在一定的相关关系。【结论】不同桑园间作模式显著改变了桑园土壤pH及碱解氮和速效钾含量,并影响桑园土壤中优势细菌分类水平组成(门、属)和优势细菌的相对丰度,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和丰富度;发展桑园间作大豆和花生有利于改良土壤理化性状,提高土壤细菌多样性,维护桑园土壤肥力。  相似文献   

19.
三峡库区桑园生态建设重点在于稳定蚕桑产业,增加农户收益。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和文献资料法,对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进行分析,以期为寻求经济价值较高的三峡库区优质桑园复合利用模式提供参考。结果表明,三峡库区桑园间作草菇可行性主要表现在:库区桑园为草菇生长提供适宜的微环境,使其与桑树生长形成互利共生的充分性以及库区桑园借助草菇消纳农业废弃物,减轻水土流失,改良土壤理化性能,提高土壤肥力,促进桑生长,形成生态良性循环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20.
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找到较佳的克服辣椒连作障碍的群体结构,以期克服辣椒连作所产生的连作障碍,生产出品质优良的辣椒,采用随机区组设计方法,设置辣椒间作玉米、辣椒间作黄瓜、辣椒间作大蒜及辣椒单作4个处理,进行了不同间作方式对辣椒品质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辣椒间作玉米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良好,品质最佳;辣椒间作黄瓜或大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中间水平,品质适中;辣椒单作时,辣椒各主要成分含量指标均处于最差,品质较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