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2 毫秒
1.
高产高蛋白质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新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将高蛋白质水稻干种子搭载宇宙飞船,经空间诱变,返回地面经5代系谱选育,在保持高蛋白质含量前提下育成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2.
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空间诱变育种抗病性研究正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利用空间诱变育种技术,已选育出一些抗稻瘟病新品种和新抗源.文章对水稻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特点及空间诱变抗稻瘟病育种成果,以及空间诱变稻瘟病抗性变异机理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水稻空间诱变育种抗稻瘟病的研究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3.
国际上开展核技术改良作物种子蛋白质研究从七十年代初开始,在小麦方面已选育出了不少高蛋白和高赖氨酸含量的新品种,如印度用γ射线及紫外线综合处理墨西哥小麦索诺拉64,育成了雪白索诺拉.蛋白质含量由原品种的14%提高到16.5%,赖氨酸含量由2.2%提高到3.4%.巴基斯坦用快中子育成一个大粒、矮秆、早熟三周的新品种拉盖尼15,蛋白质含量达17.04%(亲本为11.6%),产量略低于亲本,但蛋白质总产量(885公斤/公顷)却高于亲本(663公斤/公顷);16种氨基酸也均高于亲本品种,其中赖氨酸含量比原品种提高45.2%.我们从1977年起进行了小麦高蛋白质含量突变系诱变的研究,取得初步结果.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出适合新疆气候种植的优质水稻新品种.[方法]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搭载返回式卫星,经诱变处理后将种子在地面种植,经过多年后代系谱选育,调查后代的农艺性状和经济性状,选育出的优良品系参加新疆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结果]F1代出现变异单株;F2代群体的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后代分离,F3代个别株系开始稳定.F4代基本进入稳定状态,从中筛选出结实率高、产量高,食味佳,整精米率高(抗爆腰),抗病性强的突变株系.[结论]水稻品种新稻11号干种子经空间诱变所产生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并能够稳定的遗传给后代[1].经系谱选育,育成一个适合新疆干燥气候条件下种植的抗爆腰型、高产、优质水稻新品种新稻39号.  相似文献   

5.
水稻航天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总被引:14,自引:4,他引:14  
概述了20年来我国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概况,对水稻空间诱变性状的变异特点、诱变作用机理和新品种选育研究进行了总结,同时指出目前水稻航天育种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了水稻航天育种研究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6.
通过零磁模拟空间诱变处理水稻干种子后,选育出的不育系与经辐射处理选育出的恢复系组配育成的杂交水稻新品种玉优1号,试验示范和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该品种不同地区均表现稳产、高产且品质优,2007~2008年玉优1号累计在陕西省、福建省等地推广种植3 000 hm2,稻谷收购价比其他杂交稻谷贵0.2元/kg,产生了明显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该品种的育成和大面积推广应用,对于提高杂交水稻稻米品质、增加农民收益和降低种植杂交水稻成本起到了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7.
浅谈水稻辐射诱变育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辐射诱变育种是近几十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较新的育种方法,具有突变频率高,稳定速度快等特点,是水稻新品种选育和种质创新的有效途径之一。本文介绍了我国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的主要成就,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的内容,同时对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8.
应用辐射诱变可以创造出水稻优良突变体,丰富水稻种质资源,选育出优良水稻新品种。结合采用越光干种子经60COγ射线辐照诱变,成功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早熟水稻新品种新稻12号,对水稻辐射诱变育种的效果、辐射材料的选择、辐射后代的选育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9.
以空间诱变选育的优质水稻新品种华航一号和空间诱变选育的水稻新品系华航八号以及它们的原品种为材料,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测定了幼穗分化Ⅰ期和Ⅲ期幼穗的激素含量,调查了成熟期的每穗粒数和结实率.华航一号幼穗的b[吲哚乙酸(IAA)]/b[异戊烯腺嘌呤(iPAs)]与原品种特籼占13差异不显著,每穗粒数和结实率也没有显著差异;华航八号幼穗b(IAA)/b(iPAs)显著低于原品种粤香占,结实率也显著低于原品种粤香占,每穗粒数则显著高于原品种粤香占.幼穗b(IAA)/b(iPAs)与每穗粒数呈负相关,与结实率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粮食作物·◆水稻利福平对诱抗剂HI诱导水稻R6耐盐性的增效作用"""""1(5)华南广适-耐肥型优质超级稻桂农占的产量性能分析""""1(11)水稻收获指数相关性状的研究""""""""""""""3(3)华南地区一季中晚稻品种筛选试验""""""""""""3(7)水稻聚集太阳能辐射诱变育种技术""""""""""""3(9)杂交水稻特优721高产优质制种技术"""""""""""3(11)华南感光型杂交稻选育回顾与展望""""""""""""4(3)水稻株高差异与光温生态敏感性的关系初探""""""""4(7)水稻两用核不育系P88S和琼香-1S的光温生态育性转换研究"4(10)优质抗病水稻新品种新山软占的选育""""""…  相似文献   

11.
玉米DNA导入水稻选育高蛋白品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据报道:湖南农业大学几名专家采用浸胚法将高蛋白玉米“马齿黄”的总DNA导入优质早籼稻91-L中,通过多年的选择,最近从变异后代中选育出了5个高蛋白水稻新品系. 稻米中蛋白质含量的高低不仅影响稻米的营养而且关系到以大米为主食人群的蛋白质摄入和健康水平.据不完全统计,我国人均蛋白质日摄入量仅为67g,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日平均100g的水平.这主要是因为稻米蛋白质含量在8%左右,普遍低于小麦和玉米(12%~14%),因而选育蛋白质含量高的水稻新品种成为国内外普遍关注的问题,并关系到全民族的整体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利用空间诱变技术培育水稻新品种.[方法]2006年9月通过(实践八号)育种卫星搭载三个水稻品种干种子,经空间诱变处理后将种子在地面种植,考察了后代的遗传及变异情况.[结果]SP1代与对照差异不显著.SP2代群体的单株间主要农艺、经济性状出现了强烈的后代分离,变异频率高达4.09;.SP3代部分株系开始稳定.SP4代已经进入稳定状态, 筛选出的突变株系最高增产幅度达到29.8;,抗病性明显提高.[结论]水稻干种子在空间条件下所产生的变异频率高,变异幅度大,并能够稳定的遗传于后代,有望选育出水稻新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3.
湖南省水稻辐射诱变育种工作始于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前通过省级审定的直接利用60Co-γ射线辐射育成的品种9个,间接利用(与突变体杂交)育成的品种有10个.21世纪初湖南水稻辐射诱变育种树立创新目标,开展辐射诱变新材料评选、新种质创制、新品种选育等工作,2001-2009年,通过省级审定的品种(组合)3个,同时获得了一批高产、优质(红米、白米),抗倒、抗高温、高结实率的早、中、晚稻特异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14.
水稻新品种"V95-3”,系利用国土普查返回式卫星搭载水稻干种子,进行太空诱变选育而成.通过了1996~1998年地、省区域试验.省区试1997年综平产量6424.95kg/hm2,比早熟组CK增产13.15%,增产极显著,居第二位;1998年综平产量5159.25kg/hm2,比早熟组CK增产5.88%,全生育期103.6d,苗瘟、叶瘟、穗颈瘟抗性为O级.  相似文献   

15.
利用太空诱变技术,结合沿黄稻区水稻生产实际,制定出优质水稻新品种的技术路线,从搭载材料的选择及搭载后新品系的选育出发,把优质和食味品质放在了首要位置,选育出优质、抗病、中早熟水稻新品系黄蕊1号及有较高利用价值的中间材料,对太空诱变育种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并对黄蕊1号进行开发利用,取得较好的社会、经济效益,引领和推动了沿黄稻区水稻产业化的快速发展。  相似文献   

16.
新疆陆地棉棉籽粗脂肪和粗蛋白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明确了 2 9个新疆自育陆地棉品种 (系 )棉籽粗脂肪含量为 17.2 3%~2 5 .36 %,棉籽仁的粗蛋白含量为 2 6 .0 8%~ 31.5 9%。粗脂肪与粗蛋白之间为极显著负相关 ,但也有双高良种。建议今后在新品种选育上 ,尤其是在新品种决选时 ,应把棉籽的脂肪和蛋白质含量作为不可缺少的内容  相似文献   

17.
本文论述了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的选育过程及生物技术在水稻育种中的应用情况。水稻生物技术育种具有周期短,速度快,节省人力物力等特点。水稻新品种组培7号是我国首次应用体细胞诱变技术选育而成的优质、高产、抗病、耐冷性强的北方粳稻新品种。它标志着我国在水稻体细胞诱变技术育种方面处于领先地位。  相似文献   

18.
我国水稻航天诱变育种的研究动态及展望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是将水稻干种子搭载返回式航天器(卫星),经过空间诱变作用产生变异,在地面选择有益变异培育新种质、新品种的育种方法。与常规育种相比,航天诱变育种具有诱变频率高、变异幅度大、育种周期短、有利突变体多等特点。目前普遍认同产生变异的主要因素有微重力、强幅射、转座子活化和高真空等,并从分子生物学、生物化学水平以及细胞学水平开展空间诱变机理研究,取得了可喜进展。我国自1988年首次通过卫星搭载开展水稻航天诱变育种以来,已有9个育成品种通过了省级审定,其中“华航一号”等4个品种通过了国家级审定。鉴于水稻航天诱变育种技术具有的独特优势,其可望成为推动21世纪水稻育种的重要手段之一。  相似文献   

19.
对52个马铃薯新品种(系)进行了硫、铁、铜、锰、硒、蛋白质、Vc含量的测定,并用多态性信息含量法对测定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PIC值由大到小顺序为铁(0.786)维生素C(0.707)锰(0.679)蛋白质(0.643)铜(0.638)硫(0.598),表明不同品种(系)马铃薯铁含量的多态性信息最丰富;变异系数由大到小顺序为维生素C(41.56%)锰(25.92%)铁(25.36%)铜(22.28%)硫(16.35%)蛋白质(15.93%),表明通过杂交更容易选育出块茎Vc含量高的品种;紫云一号、S03-3349,S03-3417等3个品种(系)在多个指标上优于或接近合作88(CK1),为具有较高营养价值的马铃薯新品种(系)。  相似文献   

20.
选育黑龙江寒地杂交水稻恢复系、不育系以及新品种(组合),结果表明,2006~2010年利用爪哇稻恢复系、特有耐低温水稻品种以及当地常规水稻等资源。通过杂交、回交、测交手段,经4年8代后实现了三系配套,分别育成了适合东北Ⅰ~Ⅲ积温带的高异交率的不育系、优质耐冷性恢复系及强优势的杂交水稻新组合。该项技术已申请国家发明专利,相关不育系已申请农作物品种保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