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34 毫秒
1.
检疫性杂草毒莴苣EST-SSR标记的开发及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明确毒莴苣EST序列中SSR的特点,并开发EST-SSR分子标记用于毒莴苣及其近似种的分类鉴定及遗传多样性分析,以筛选的7 438条毒莴苣EST序列为基础,利用SSRIT软件结合人工搜索查找SSR位点,并采用Primer Premier 5.0软件设计EST-SSR引物,以毒莴苣及其近似种为材料对所合成引物进行多态性检测,应用UPGMA法构建11个毒莴苣及其近似种的系统发育树。结果表明,共搜索到SSR位点1 465个,发现重复基元598种,其中二、三、六核苷酸重复是主要的重复类型。合成的24对引物中有9对表现出多态性,利用这9对EST-SSR引物分析毒莴苣等11份材料的亲缘关系,其相似性系数在0.432~1.000之间;于0.513处可被划分为3大类:Ⅰ类包括翅果菊和北山莴苣,Ⅱ类只有宿根莴苣1种,Ⅲ类包括毒莴苣和莴苣。  相似文献   

2.
佛山口岸首次截获毒莴苣种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11年4月19日佛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在从美国入境的小麦中截获杂草种子若干,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鉴定及复核为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L.),这是佛山口岸首次从小麦中截获该检疫性杂草种子,该批小麦共545t,经熏蒸处理后允许企业使用并焚烧下脚料。  相似文献   

3.
本文比较了野莴苣(Lactuca pulchella(Pursh)DC.)及其近似种毒莴苣(L.serriola L.)、乳苣(Mulgedium tataricum(L.)C.A.Mey.)的植株形态特征和瘦果形态特征,结果表明野莴苣植株可通过植株叶片形态、小花颜色和数量以及总苞片层数来加以鉴别;野莴苣瘦果可通过喙形状、纵肋数、瘦果表面刺毛形状、长度以及刺间距、千粒重等方面进行鉴别,并提供野莴苣重要鉴别特征描述和图片,以期为我国口岸检疫人员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2011年12月15日,佛山出入境检验检疫局对来自美国的569 t小麦实施现场查验,现场截获大量杂草种子。经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技术中心植检实验室鉴定复核,确认截获我国进境植物检疫性杂草4种——北美苍耳(Xanthium Chinese Mill)、假苍耳(Iva xanthifolia Nutt)、毒莴苣(Lactuca serriola L.)和法国  相似文献   

5.
通过室内培养法分析4种菊科入侵植物加拿大一枝黄花(Solidago canadensis L.)、小飞蓬[Erigeron canadensis(L.) Cronq.]、鬼针草(Bidens pilosa L.)和钻叶紫菀[Symphyotrichum subulatum(Michx.) G. L. Nesom]对受试植物莴苣(Lactuca sativa L.)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单一化感作用与复合化感作用及其驱动机制。结果表明,这4种菊科入侵植物的化感溶液,不管是单一化感溶液,还是复合化感溶液,均显著抑制了莴苣的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特别是莴苣的种子萌发。更为重要的是,与单一化感作用相比,这4种菊科入侵植物对莴苣幼苗生长的复合化感作用存在一定程度的叠加效应。因此,随着入侵植物种类数量的增多,入侵植物可能通过更强的化感作用抑制其他植物的幼苗生长,从而有利于其进一步的入侵进程。  相似文献   

6.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Ⅱ病害的分布、损失、寄主和传播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莴苣花叶病在山东普遍发生,其中以泰安等地比较严重。苗期和发棵前期发病的损失最大;人工接种证明,3叶期和7叶期感染的病株全无食用价值。在测定的15科63种植物中,有4科14钟植物表现感病。种子带毒率为1-2%,不同品种和不同生育期感染的病株种子带毒率有很大差异,开花后发病的植株种子不带毒。室内测定,萝卜蚜(Rhopalosiphum pseudobrassicae),棉蚜(Aphis gassypii)和大戟长管蚜(Macrosiphum euphorbiae)均可传毒。桃蚜取食15秒钟即可获毒或传毒,单头蚜传毒率为40%左右,获毒1次可连续传毒2-3株。  相似文献   

7.
为了合理地控制草坪生长与管理草坪,初步研究蒙山莴苣[Mulgedium tataricum(L.)DC.]根、叶、茎的浸提液及5个不同浓度茎浸提液对校园内采的高羊茅(Festuca arundinacea Schreb.)、高羊茅千年盛世(Millennium)、一年生黑麦草(Lolium multiflorumL.)蓝天堂(Blue Heaven)、多年生黑麦草(L.perenneL.)球道(Fairway)4种草坪草的化感作用,通过对受体种子发芽率、幼苗长度、根长以及幼苗中过氧化氢酶活性、可溶性蛋白含量等指标的测定发现:蒙山莴苣浸提液对草坪草的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的生长均表现出抑制作用,其强度为茎〉叶〉根。总体上随着茎浸提液浓度的增大,草坪草受抑制作用有所增强。蒙山莴苣浸提液对幼苗中CAT活性影响各异,且抑制幼苗中可溶性蛋白合成,其中茎浸提液抑制作用最大。  相似文献   

8.
2004年对扬州地区露地蔬菜上的豌豆彩潜蝇寄主种类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采用五点取样法共查到豌豆彩潜蝇的蔬菜寄主6科23种,主要分布在菊科、十字花科、豆科和葫芦科等的蔬菜上,其中以莴苣、花椰菜、豌豆、油菜、蚕豆受害最为严重;选择性田间调查和室内试验证明,莴苣是豌豆彩潜蝇最嗜好寄主.根据不同蔬菜上的豌豆彩潜蝇发生危害动态分析了豌豆彩潜蝇在自然条件下对寄主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9.
莴苣花叶病毒病的研究Ⅰ。病原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山东济南和泰安两市郊区大面积受害的莴苣(Lactuca sativa L.var.asparagina L.)上分离到一株病毒。莴苣上症状为系统花叶,畸型和褐色斑点。人工接种,在昆诺阿藜和苋色藜上产生局部枯斑和系统症状,千日红上呈不规则斑块,不侵染普通烟、心叶烟、曼陀罗、豇豆、菜豆和黄瓜。传毒试验证明经汁液和蚜虫传播,种子带毒。病毒稀释限点5×10-1~5×10-2;失活温度55~60℃;体外保毒期(22~23℃)24小时,经有机溶剂澄清,聚乙二醇沉淀和差速离心可部分提纯。病毒粒子线状,长约750毫微米;病组织超薄切片可见风轮状内含体。试管沉淀法初步测定与马铃薯Y病毒血清呈阳性反应。  相似文献   

10.
本文利用DAS-ELISA方法从印度尼西亚进境的辣椒种子中初步筛选出疑似感染有番茄环斑病毒(ToRSV)的样品,利用IC-RT-PCR(immune capture RT-PCR)扩增特异性片段,进而对扩增的PCR产物进行了测序和序列比对,确认我们在进境的辣椒种子中检出了我国关注的检疫性有害生物——番茄环斑病毒。此前该病毒未有在印度尼西亚辣椒上危害的报道,是系统内首次在蔬菜种子上截获该病毒。  相似文献   

11.
南美斑潜蝇对寄主的选择及虫源变迁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研究明确蚕豆作物是南美斑潜蝇最喜嗜寄主 ,危害严重。秋播蚕豆生长季节 ,南美斑潜蝇嗜好的敏感作物除蚕豆外 ,还有莴苣、牛皮菜、菠菜、芹菜、白菜、芥蓝菜及春马铃薯等。研究表明 ,莴苣、牛皮菜等是秋播蚕豆出苗前后的主要虫源地 ;春季蔬菜及烤烟苗上南美斑潜蝇虫源主要来自蚕豆田。  相似文献   

12.
为了解霍尔果斯口岸外来杂草的入侵现状,对该区进行野外实地调查。结合相关资料,从杂草种类、原产地、引入途径、入侵性等方面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霍尔果斯口岸外来杂草有33种,隶属于13科26属,主要集中在菊科和藜科;原产地以美洲和欧亚共同起源为主,主要的入侵方式为无意引入;发现检疫性杂草有苍耳属、菟丝子属、毒莴苣和节节麦。对霍尔果斯口岸外来杂草入侵所造成的危害进行探讨,并提出管理意见。  相似文献   

13.
麻疯树种子提取物对萝卜蚜的杀虫活性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从麻疯树种子中提取毒蛋白、种子油及其乙醇提取物,研究并比较了三者对萝卜蚜的触杀活性.结果显示种子毒蛋白对萝卜蚜无明显的触杀活性;而种子油则对萝卜蚜显示出很强的触杀作用,其毒力回归方程为y=2.5748X 3.0235,LD50为5.8560g/L;种子油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也具有显著的触杀活性,触杀作用的毒力回归方程为y=3.5229X 3.8441,LD50为2.1286g/L,低于种子油LD50,显示其杀虫活性较种子油更强.种子油乙醇提取物的田间防治试验显示,2.02g/L乙醇提取物对萝卜蚜具有较好的田间防治效果,药后7天的防效仍可达到72.11%.  相似文献   

14.
化感物质通过植物体释放到农田土壤中,可对作物生长造成严重影响。酚酸是一类重要的化感物质,由于其相对分子质量小,结构稳定,因而不易降解而累积在土壤中,进而影响作物生长,是引起连作障碍问题的一类主要化合物。为了明确酚酸类物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途径,探讨其化感作用机理,以3种结构相似的化合物——苯甲酸、水杨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为研究对象,以莴苣幼苗为活性受体,通过测定化合物对莴苣幼苗根、茎生长的影响,评价了其对植物的毒活性;并借助于荧光显微镜,通过FDA/PI双染色法和DHE染色法,分别研究了3种酚酸类化合物对受体植物根尖细胞活力和活性氧积累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酚酸类化合物对莴苣幼苗根、茎的生长均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的作用模式;莴苣幼苗在高浓度酚酸的胁迫下,其体内活性氧大量积累,高浓度的活性氧对莴苣幼苗细胞膜结构等具有显著的破坏作用,进而导致细胞活力降低甚至凋亡,最终抑制植物生长。  相似文献   

15.
用正己烷、三氯甲烷和乙酸乙酯对入侵植物小飞蓬(Conyza canadensis)的水提液进行萃取,并检测所得的萃取液对剪股颖(Agrostis gigantean Roth)和莴苣(Lactvac saiva L.)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小飞蓬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对剪股颖和莴苣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化感抑制作用最强,说明小飞蓬的乙酸乙酯萃取液可能含有主效化感物质。利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GC-MS)鉴定出乙酸乙酯萃取液中的主要物质有棕榈酸甲酯、棕榈酸乙酯、苯甲酸和4-乙基儿茶酚等,该研究为小飞蓬化感作用的机理研究奠定了初步基础。  相似文献   

16.
从荷兰进境的萝卜种子中截获烟草环斑病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2月甘肃局接受了一批来自荷兰的萝卜种子的报检.经实验室采用DAS-ELISA血清学方法检测,发现该批样品与烟草环斑病毒(Tobacco ringspot virus,TRSV)多抗血清呈阳性反应,随后采用IC-RT-PCR方法对样品进一步实验验证,结果扩增出TRSV特异性目的片段,证明该批种子中携带烟草环斑病毒.  相似文献   

17.
随着莴苣种植面积的扩大 ,莴苣叶枯病渐渐成为生产中的重要病害。莴苣叶枯病是由莴苣针壳孢 (Septorialactucae)真菌侵染而引起的。初春在莴苣幼苗嫩叶上 ,出现中央灰褐色、边缘黄褐色、长径 1~ 5mm的不规则斑点 ,病斑可相连成大斑块 ,最后呈暗褐色 ,表面生黑色小点(分生孢子器 )。干旱时病株枯黄死亡 ,阴雨时叶片腐烂。轻病株尚存顶尖心叶 ,莴苣瘦瘪 ,减产降质 ,严重地块绝收。海拔 2 50m以下 ,pH3 .5~ 4 .5的酸黏土 ,相对湿度 70 %~ 80 %,气温 2 0~ 2 5℃ ,多雨、重露的低洼地 ,以及种植过密、偏施氮肥 ,多年连…  相似文献   

18.
庞智黎  席真 《农药学学报》2017,19(3):273-281
独脚金属(Striga spp.)及列当属(Orobanche spp.和Phelipanchce spp.)杂草是世界范围内对农业生产危害严重的根寄生杂草,主要依靠寄生茄科、豆科、谷类等作物获得水分和营养。根寄生杂草种子只有在合适的萌发诱导物(如独脚金内酯)刺激下才能萌发。文章从根寄生杂草的分类、分布及危害,种子萌发剂类型及适用范围,种子萌发剂独脚金内酯的生物合成及分离鉴定,根寄生杂草种子萌发诱导剂的作用机制以及种子萌发过程中激素间协同调控作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展望了种子萌发剂设计筛选及其在根寄生杂草化学防控中的潜在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9.
莴苣类蔬菜是常见的食用蔬菜。近年在云南发现生菜、莴笋、油麦菜有症状表现为叶片黄化、褪绿、坏死斑的病害流行危害,为确定其病原,通过电子显微镜观察、回接试验、ELISA检测、病毒基因分析,在典型症状病样组织粗汁液和超薄切片中均观察到有类似番茄斑萎病毒属病毒的粒体,该病毒粒体为球形,直径80~85 nm; ELISA检测和病毒基因分析显示,侵染莴苣类蔬菜的病毒为番茄斑萎病毒。  相似文献   

20.
我国杂草稻危害现状及其防控对策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直播稻和稻麦免、少耕技术的推广,杂草稻在我国的危害越来越重,已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和稻米质量.笔者分析了稻田杂草稻的发生危害原因,提出了采用高纯度的种子,从源头上防止杂草稻蔓延和侵入危害;及时清理收割机等农机上携带的杂草稻种子,防止杂草稻的传播;翻耕、诱杀以及手工拔除,轮作、直播改移栽水稻栽培方式;使用化学除草剂防除等综合防除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