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76 毫秒
1.
陈秀芳 《四川蚕业》2002,30(3):13-15
<正> 1概况 我省从1997年秋季起至今秋已连续5年9季对58对(次)品种在室内8个、农村8个基点同时进行了区域化比较鉴定,其中春用参鉴品种21对(次),夏秋用品种29对(次),秋用品种中春、秋兼用型2对。参鉴品种主要来自全国主产蚕区山东、浙江、江苏、广东、湖南、云南、四川等省,参鉴品种有7532×781、苏3·秋3×苏4·苏12、洞·庭×碧·波、限1×限2、锦5·6×湘  相似文献   

2.
1972年以来,我省大面积推广了东34×苏12、东34×603两对夏秋蚕品种,取代了华10×306,对于稳定夏秋蚕生产、提高夏秋茧的产量起了很大的作用。但这两对品种还共同存在着茧层率低、茧价低、丝短、丝量少的缺点。最近东34×603净度下降,东34的抗逆性逐步减弱,苏12原蚕体质差秋繁困难。因此,生产上迫切要求培养更优良的新品种。为此,我们  相似文献   

3.
七十年代本省夏秋蚕主要当家品种之一是东34×苏12,到八十年代初逐步由浙农1号×苏12替代,这两对杂种都具有好养、稳产、高产的特点,对稳定本省夏秋蚕产茧量都起到积极的作用。这两种杂种的共同原种都是苏12。苏12原种丝质优良,特别解舒较好而且稳定,作为春制秋用种,各蚕种场有  相似文献   

4.
我场从1963年起在繁殖生产桑蚕原原种和原种的同时,针对生产上的需要,开展了蚕的育种工作,成绩比较显著的是在二年多时间内育成了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1971年经广东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主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达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记录,同年,浙江、江苏主要蚕茧产区,也向本省引种推广作为夏秋用种。由于该种抗逆性强,眠起老熟齐  相似文献   

5.
新中国成立以来我省蚕区已更换了3—4次蚕品种,即1950—1966年无论春秋都用川一×华+为主,还用部分春用种华九×云汉;1967—1972年春苏去_(17)×X苏_(16),秋华+×306与东_(34)×603;1973—1983年春华合×东肥与川蚕三号,夏秋苏_3×苏_4及其三元交杂种(简称苏宇号);1984年至今,春781×782及其三元交杂种(简称七字号)为主,少量菁松×皓月和其他将推广的新品种,今后的趋势,七字号将逐渐减少.夏秋用种较多,如苏字号、781×7532、  相似文献   

6.
<正>江苏省第五代家蚕新品种从育种、鉴定(包括省实验室共鉴、省农村生产鉴定、全国蚕品种鉴定)、大面积中试到1998年正式推广,长达十几个春秋,跨越三个五年计划.江苏省第五代家蚕品种由5对新品种组成,即本省育成的春用品种苏·海×瑞·春(5·4×24.46)、春·蕾×锡·方和中秋用品种苏·菊×明·虎(9·7×10·14),引进中国农科院蚕研所育成的春用品种苏·镇×春·光和中秋用品种871×872.以上5对品种均经过全国农作物品审会审定合格,可以在我国主要蚕区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7.
家蚕优良品种具有强健、好养、高产的特点,在不增加投入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产出。引进、选拔和推广优良蚕品种,是提高蚕茧产量,改进蚕茧品质,增加蚕桑生产经济收益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1986年我们从江苏、浙江、湖南、湖北引进5对家蚕夏秋品种(苏_3·秋_3×苏_4、浙农1号×苏_(12)、新杭×科明、芙蓉×湘晖、九西二八×7532)在实验室进行比较试验,从中选出芙蓉×湘晖在农村逐步试养、推广。经1987~1989年农村试养表明,该品种具有体质强健、发育齐一、好养、高产、解舒好、丝质优等特点。1990年我省将大面积推广这个品种,并有可能成为我省夏秋当家蚕品种之一。现将芙蓉×湘晖引进、推广及其蚕种繁育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8.
夏秋用蚕品种“东43×湘晖”经省新蚕品种鉴定工作小组两年来室内和农村鉴定结果基本上一致,从农村鉴定成绩看,克蚁产茧、产值分别比对照(新九×7532)增产4.26%和7.03%。五龄50kg桑产茧亦增8.54%,蚕儿孵化、眠起、上簇均齐一,食桑快,体质强健,好养,抗逆性能较强,是一个综合经济性状优良的新品种,于1994年3月17日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蚕桑专业组召开桑蚕品种审定会议审定通过,宣布“东43×湘晖”作为合格种可在我省范围内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9.
我区春秋兼养的二化性品种“东34×苏12”推广以来,曾经对稳定春秋蚕生产起到一定的作用,但苏12原种比较难养,秋季繁种比较困难,而且其茧层率、茧丝量、出丝率与“桂夏二号”相仿,再提高有一定局限了.一九七七年我区通过鉴定试行推广的秋蚕新品种“两广一号”(新九×7532)虽然体质比较强健,茧质、丝质比“东34×苏12”高,但因出现再出卵,在未解决前一些蚕种场怕制种没有把握,不愿扩大繁育,因而扩大生产也受限制.为了解决适应我区饲养的秋蚕品种,我所于1978年又育成了九白和539两个品种,配成九白×7532、539×7532并进行了试养鉴定.  相似文献   

10.
我场从1963年起开展了家蚕育种工作。用了二年多时间,培育成二化白茧品种“东34”,它和苏12组成的一代杂交种,经过评比、示范、推广,深受蚕农、丝厂、外贸界的欢迎。1971年在我省全面试养后,1972年就成为我省当家品种之一,当年东34×苏12一代杂种二化性白茧产量占全省总产茧量的40%以上,创造了我省二化性白茧产量的历史最高纪录。同年被引入浙江、江苏主要蚕区,经试验、示范、评比后,由于该种抗逆性强,丝量比“306×华十”多,从1973年一直到现在,这个品种仍是华东主要蚕茧产区的夏  相似文献   

11.
<正> (一) 随着蚕桑事业的日益发展,家蚕品种也在不断更换。从我区情况看,目前春蚕品种还比较理想,有苏5×苏6(正反交)、东肥×华合(正反交)两对当家品种。1981年,全区春蚕发种量苏5×苏6占50%以上,东肥×华合(正反交)占30%左右,东肥·671×华合(正反交)占10%多一点。1982年春蚕的发种量:苏5×苏6(正反交)占80%,其余为东肥×华合(正反交)。蚕农对春用品种基本是满意的。当前的主要问题是夏秋蚕的品种还不够理想,具体表现在张种产量低、产值低、茧质差。我区历年来夏秋蚕的张种产茧量,一般在40斤左右,张种产值:苏_3×苏_460多元;苏_3·秋_3  相似文献   

12.
主要蚕区品 种类别主要蚕区品 种类别浙  江山东重庆菁松×皓月春用浙蕾×春晓春用春·蕾×镇·珠春用薪杭×白云夏秋用秋丰×白云夏秋用夏7×夏6 夏秋用鲁玉×曙光春用881× 882春用夏芳×秋白夏秋用四川江  苏湖南粤桂781× 782·73 4春用781× 75 3 2夏秋用苏·菊×明·虎春用苏镇×春光春用75新× 75 3 2夏秋用锡×春蕾春用黄·海×苏·春春用洞·庭×碧·波春用9·芙× 7·湘夏秋我国主要蚕区推广应用的蚕品种  相似文献   

13.
我们经过几年的努力,选育出诸5、诸6夏秋用品种,兹将诸5、诸6的选育及其一代杂种鉴定的概况简述于后。首先,依据选育目标选配亲本,即以综合性状优良的现行夏秋用品种东34、苏12为基础,与现行春用品种华合、东肥分别配成中系东34×华合为诸5,日系苏12×东肥为诸6。这样选配的设想是,使华合、东肥较强的配合力和丰产性的基因,通过杂交,分  相似文献   

14.
<正>优良蚕品种和优质蚕种是蚕茧优质高产的物质基础。多年来,我省蚕业工作者通过不懈的努力,先后引进、育成了多对家蚕优良品种,这些品种的繁育推广,为我省蚕桑生产发展和贫困山区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本文仅就我省家蚕品种现状、新品种选育及优质蚕种繁育所面临的问题与发展对策进行一些分析和探讨。 1 我省家蚕品种与历史现状 建国以来,我省家蚕品种从20世纪50年代取消土种到推广瀛汗×华九、新汗×新九一代杂交种以来,已完成了4次品种更新,各期的实用品种主要有:50~60年代的瀛汗×华九、新汗×新九;70年代的华合×东肥(华合×东肥·671);80年代的苏5×苏6、华豫×春云、豫4×豫5、苏3·秋3×苏4;90年代至今的豫华×渭春、菁松×皓月、春蕾×镇珠、豫花×湘明、871×872、秋丰×白玉,每  相似文献   

15.
<正> 我们采用杂交育种法,经多代的培育和选择,育成了中系斑纹限性品种“75新”与广西蚕研所引进种“7532”配成一对夏秋品种。经二年实验室共同鉴定、三年省农村生产鉴定、二年农村生产试养,成绩良好,倾向一致,主要经济性状超过目前生产上使用的苏_3·秋_3×苏_4。  相似文献   

16.
<正>近几年来,据生产单位反映,蚕品种净度有所下降.为了探明影响净度的主要因素,浙江省农业厅经济作物管理局蚕桑科与本校合作于1988年春、秋两期进行了部分蚕品种的净度与蔟中温湿度关系的试验,现报道如下.材料与方法材料 春用蛋品种:杭7×杭8、苔松×皓月、浙蕾×春晓、华合×东肥;秋用蚕品种:浙农1号×苏12、新杭×科明、诸花×朝霞、芳山×星·明.方法 春期和秋期分别将4对春用蚕品种的熟蚕和4对秋用蚕品种的熟蚕放在高温、多湿、  相似文献   

17.
曾华明  冯永德 《四川蚕业》2001,29(4):14-15,22
<正> 1998年春季对我省现行推广使用的春用品种:781A.B×782.734、菁松×皓月(四川)以及引进品种浙江的春蕾×镇珠、江苏的苏5×苏6、山东的菁松×皓月(山东)以及9813共6对品种,安排在全省8个鉴定点,  相似文献   

18.
<正> 1973年我所育成的夏、中秋蚕品种苏蚕三号×苏蚕四号,经过生产鉴定证明:增产潜力大,担桑产茧量和担桑产值高、丝质优良、适宜缫制高品位生丝,深受农村及丝厂的欢迎。1973年开始在江苏、四川等省推广中,由于苏蚕三号纯种体质弱,秋繁很困难,影响到蚕种生产收益和该种的进一步扩大推广。为此,我们根据杂种强势的原理,试组合成三元杂种(苏蚕三号×秋三)×苏蚕四号,鉴定结果,借助于杂交原种(苏蚕三号×秋三)的杂种强势,有效地解决了苏蚕三号秋繁困难的问题,蚕种的单位制种量显著提高,在较短的时间内取得预期的效果。现将“秋三”育成经过与三元杂种配制结果报道如后。  相似文献   

19.
夏秋蚕主推品种的性状比较及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国地域辽阔,生态条件各异.早在50年代早中期,除两广地区外,全国一般以饲养一季春蚕为主,辅以饲养少量夏秋蚕,饲养蚕品种瀛文×华10因体质虚弱,夏秋蚕的生产不稳定.从50年代末期开始,长江流域蚕区逐步开始扩大夏秋蚕饲养,但饲养品种单一,利用广东育成的306与华东地区的华10组配成306×华10作为主要品种推广.而后各地先后育成了苏3·秋3×苏4、东34×603、东34×苏12等抗逆性较强的品种应用于生产,上述品种对稳定我国在60~70年代的夏秋蚕生产发挥过一定的作用.由于当时夏秋用品种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各地科研机构都十分重视夏秋蚕品种的培育,经过近20年的努力,各地先后育成了一批新的夏秋用品种,并应用于生产.80年代以来,育种工作者又面临着培育耐氟蚕品种的任务.因此,夏秋用蚕品种就出现了适宜于各地不同环境条件下饲养的多元化格局.  相似文献   

20.
我区蚕期气候经常处于闷热的环境,春秋饲养从区外引进的春用品种比较困难,过去春秋蚕期也曾推广从苏浙引进的二化多丝量品种“苏17×苏16”,因其生命力低,繁种困难,近年已淘汰.当前我区春秋蚕期主要推广饲养抗高温多湿性能强,但茧层率茧丝质量和出丝率较低的夏秋蚕品种“桂夏二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