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3 毫秒
1.
<正>从推销员到总经理"一个有信用的人,比起一个没有信用、懒散、乱花钱、不求上进的人,自必有更多机会。"这是李嘉诚给年轻人的忠告,同时也是他的座右铭。1940年日军侵华,李嘉诚随父母从家乡潮州逃难到香港,当时他才14岁。李嘉诚的父亲本为教师,到香港后一时找不到工作,举家投靠家境颇为富裕的舅父庄  相似文献   

2.
香港首富李嘉诚,经过几十年的奋斗,创立了资产超过6O0亿港元的庞大的李氏“王国”。但新陈代谢乃自然规律,李嘉诚今年已67岁,他这个“王国”是否后继有人?  相似文献   

3.
<正>人们大多津津乐道于成功者的传奇故事,而当我们诀时尽可能还原,发现曲折那些成功者早期的奋斗历程,试图找到所谓"第一桶金"的秘才是生活的本来面目,传奇并不存在。一、李嘉诚——塑胶花传奇创业时间:1950年创立长江塑料厂第一桶金:塑胶花李嘉诚幼年家道中落,少年失学,父亲过世后孤独的流落异乡,这迫使他在很短的时间内压缩成长。1945年,二战结束后的某天,他所  相似文献   

4.
在巴彦淖尔市,赵焕军是个传奇人物。从农民到一个拥有市中心最大的商业实体的老板,众多乡亲以他为荣。当他被称为“五原的李嘉诚”时,他却脱掉了西装,当起了“羊倌”。  相似文献   

5.
1943年,李嘉诚的父亲撒手人寰,14岁的李嘉诚告别学业,肩负起照顾家庭的重任。最初,他在茶楼做伙计,每日15小时的工作时间,磨练着这个少年的心智。在李嘉诚事业的初级阶段,婚姻是他成功的重要基石——李嘉诚当时所经营的企  相似文献   

6.
正有这么一个人,他出生于干部家庭,从小在中南海长大,是名副其实的"红二代"。然而,从18岁到28岁的10年间,他的青春岁月却是在河南省黄泛区农场度过的,在豫东平原的日日夜夜,成为他永远难忘的记忆。他的父亲是曾任国务院副总理、人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长的万里同志,他就是万里的长子――万伯翺。父亲说:"到基层去,到更远的地方去,  相似文献   

7.
在天 《新农村》2007,(3):31-31
李嘉诚当年创建长江塑胶厂,把从意大利拜师学艺带回来的塑料花生产技术应用到生产上,一时间生意火爆。由于产品供不应求,出现了降低产品质量来应付订单的情况。结果许多客户因产品质量低而要求退货,银行追债,客户追款,塑胶厂顿时陷人困境,濒临破产。这天,其母亲庄碧琴问李嘉诚:  相似文献   

8.
<正>日本人的长寿是出了名的。日本人一靠吃寿司、二靠泡温泉。温泉和寿司由来已久,但日本人的长寿好像不是古来有之。日本神奈川县有个老头竹村公太郎,他从"国民的寿命与婴儿死亡率"入手,解开了日本人长寿的谜底。他注意到从明治末年一直到大正10年(1921年),日本婴儿死亡率一直呈上升趋势。但从大正10年起,日本婴儿死亡率急剧减少,并一直延续至今。而日本人的平均寿命,也从当时的42.7岁,提高到现在的79.8岁。大正10年日本到底发生了  相似文献   

9.
如今,从城市到农村去创业的人越来越多,这些人有文化、懂科技、跟得上潮流。他们中很多人搞的是生态循环农业,生产的是绿色有机农产品,销售的对象是城市里的高端消费者,利用"互联网+"将产品卖到全国各地。本期的采访对象——1958生态农业公社的创始人张林桦就是这样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在城市有份体面稳定的工作,却不顾家人反对依然投入到农业创业的大军中。他让鸡像吉普赛人那样搬家实现了鸡的生态养殖;他养起了黑猪,建起了发酵池群串起了种养业;他发展特色农副渔产品引来了更多的消费者;他用"互联网+"的思维实现了实体和线上同步销售。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他的创业历程有哪些值得我们借鉴的成功经验。  相似文献   

10.
报刊是各种信息的重要传媒,其中蕴藏着大量的信息资源。真正的创业者和成功者,大都对报刊情有独钟,他们巧借报刊中的信息,在商海中游刃有余,独领风骚。香港著名企业家李嘉诚先生是获取信息、利用报刊的专家。他每天一上班,都要阅读专人整理的报刊上的最新重要新闻信息摘选。几十年来他天天坚持“早读”,使他在业务经营中运筹帷幄,决策果断、准确,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相似文献   

11.
他是一头"牛",却跑出了"火箭的速度"。 ——CCTV2003" 中国经济年度人物"对牛根生的颁奖辞 牛根生素描 他是"资源整合"的大家。1999年,曾经历时10年把伊利冰淇淋做成中国第一品牌的牛根生,被免职后,创办蒙牛。在树起"强乳兴农"、"愿每一个中国人身心健康"的大旗后,以智力整合财力与体力,从国内自然人到摩根士丹利等全球顶级投资商,直到在香港挂牌上市,5年整合国内外资产近50亿元,"用全球股民的钱,做中国乳业的事 ",并与亿万消费者、千万股民、百万奶农、数十万产销大军结成命运共同体,被人称作"西部大开发以来中国最大的造饭碗企…  相似文献   

12.
正历经失败不回头,咬定青山不放松。他是大漠深处第一个"吃螃蟹"的人,把"小沙葱"做成大产业。二十座试验棚,三十年追寻路,实现了从传统农民到"沙葱大王"的华丽转身。这就是被武威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十大农民科技明星"、被民勤县委县政府授予"温室沙葱种植状元"的叶长炼,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有胆略、善思考、肯吃苦、乐助人的人。  相似文献   

13.
有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比尔&#183;盖茨、李嘉诚他们在创业时,许多人都比他们有钱,但后来那些人的财富却远远排在他们后面。为什么?因为,一个人能否成功,最重要的恰恰是赚钱以外的能力,这种能力一般有四种。  相似文献   

14.
家住山东省桓台县果里镇东果里村的姜建国,2010年一个偶然的机会,看到了关于"合同鸭"的宣传资料,"合同鸭"是指从鸭苗防疫、饲料配置到成鸭销售,全部由公司承担,不但降低了养殖风险,每年还能增加经济收入。姜建国动心了,他又看到农村信用社的"三农"贷款宣传,于是经村委的介绍提出了贷款申请。信用社客户经理通过对村委和村民的了解,姜建国信用较好,而且项目有发展前景,属于信用社扶  相似文献   

15.
个人信用像只鸡。有的个人信用像母鸡,有的个人信用像公鸡。王先生的信用是典型“母鸡型”。他早先曾向上海某银行借款应急,因及时还款而有了不错的信用记录,后来该银行又向他推出如住房、消费、旅游等个人贷款项目,他都按时还款。王先生个人信用评分也在慢慢升高。不久前,他一次就贷到50万元开了一家公司,用他的话说:“我是用我的信用贷的款。”  相似文献   

16.
正核心阅读浓眉高挑,目光如炬,发言时中气十足,一句话能砸出一个坑来,典型的北方汉子,这是美丰农资北方市场总监张子辉给人的第一印象。"工作没做好,没做完,睡觉都不安!"这是张子辉经常说的一句话,也成了他工作中的座右铭。"子辉是一个‘拼命三郎’。"在美丰农资一提起张子辉,大家就赞不绝口,说他人实在、工作实在、点子实在。2010年3月,张子辉从河北秦皇岛举家南迁,来到天府之国四川成都。六年来,他见证美丰复合肥一路走来:从无到有,从有到优,从优到精,从尿基到硝基,销量从零的突破,到1万吨、10万吨,再到40万吨的大跨步……  相似文献   

17.
<正>最近,记者见到了薛战锋,这个34岁的少壮派农资人,从1999年涉足农资行业,已打拼13个年头了,和金正大的合作也有7年多时间,主要销售金正大公司的"沃夫特"复合肥和最新推出的硝基复合肥。从事农资行业多年,薛战锋也接触到许多农资企业,金正大带给他最多的感受就是创新的力量。他告诉记者,从复合肥到  相似文献   

18.
你姓甚名啥     
街头小店里有部公用电话,打电话的人一个接一个。一个戴眼镜的青年在电话里说:我叫苏若甫,苏东坡的苏,郭沫若的若,杜甫的甫。一个红光满面的男人,从小车里钻出来,拿着手机说没电了,也在这里打电话。他在电话中说:我叫李美发,李嘉诚的李,美女的美,发财的发。  相似文献   

19.
徐成 《农家致富》2015,(2):20-21
记者见到张建辉时,他刚从香港考察市场归来:"在香港的考察,让我在新的一年里有了新的梦想。"张建辉于2010年3月开始在河南省舞钢市尚店镇流转土地种甘薯,经过3年的发展,甘薯种植基地由原来的400亩发展到现在的4000多亩,并且带动周边农户种植甘薯4万多亩,成立了公司,总资产已达2700多万元,年产值突破亿元大关。有了大量的原料,在甘薯深加工方面,张建辉已不满足于仅仅做纯甘薯粉条,他重金聘请韩国和台湾的专业技术人员开发出脱水薯片,不仅打入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还出口到东南亚和中东地区,把几角钱1斤的甘  相似文献   

20.
<正>不怕吃苦,爱下基层、跑工地调查研究,这是农场职工对他的印象;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办事情讲原则,这是企业管理人员对他的评价。今年"七一"前夕,安徽农垦集团公司党委授予他"优秀共产党员"荣誉称号,他就是安徽省华阳河农场场长、党委副书记谢广和。2016年4月,谢广和从淮河之滨的方邱湖农场调到长江沿岸的华阳河农场,他经历了从沿淮到沿江、耕地面积从1万多亩到10余万亩、从干旱少雨地带到洪灾频发地区的跨越。在短短的15个月时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