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棉田间作套种制度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多熟立体问套复种制是以提高棉田整体效益为目标而发展起来的现代农业种植技术体系,改革棉田耕作制度,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战略意义.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可以解决耕地少、农村劳动力富余的矛盾.根据我国棉花生产实际及其有利条件,归纳总结了当前棉田间套制度的主要技术模式,提出了未来棉田间套作的发展方向和对策.  相似文献   

2.
棉田高效立体种植是指棉田不同作物构成的复合群体在时空上的充分利用,以提高土地生产力,提高植棉产量和效益。2008年以来,江苏省泗阳县李口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开展了棉花与蔬菜作物间作套作高效生产技术研究与示范工作,其中棉花与大蒜高效种植模式实现了收入45000元/hm^2-75000元/hm^2的高效益,不仪提高棉田复种指数...  相似文献   

3.
正为有效破解人多地少和粮食作物与经济作物争地的矛盾,近年来,我们探索和总结了棉田立体高效种植技术,如:小麦-菠菜-西瓜-棉花立体高效种植技术,西瓜-棉花-花生一年三种三收立体高效栽培技术等,我们充分利用土地及自然资源,在棉田综合效益上做文章,开辟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的新路子。但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这些立体种植的作物,如棉花和西瓜、大蒜、土豆、洋葱等作物的套种,除棉花之外的收获产品,均  相似文献   

4.
吴新文 《农技服务》2009,26(5):156-157
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对棉田多熟立体间套复种的必要性、主要模式、发展前景及对策等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5.
 为了筛选出红壤旱地上优化的棉田种植系统,从农田生态系统的生产功能、能流特征、物流特征、价值流特征,以及养地效果等5个方面对红壤旱地6种棉田立体种植模式的功能和效益进行了分析,并采用因子分析法和SPSS13软件从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3个层次10个指标对各种植模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处理C(豌豆/棉花+玉米)综合效益指数值最大,为0.982,其次是处理D(油菜/棉花+花生),其综合效益指数值为0.850,这两种立体种植方式是最适宜在南方红壤旱地上推广应用的高效棉田种植系统。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高效立体种植的理论模式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文内首次提出立体种植理论模式的概念,意义在于可将生产中纷杂的间套复种类型和方式通过理论模式给予归纳和提高,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和应用推广,便于不同地区相互交流和因地制宜参考借鉴。文内还对山东省的小麦套种粮油、以粮为主间套复种菜瓜油饲、以棉花为主间套复种粮菜瓜、以菜瓜为主间套复种粮棉作物等高效立体种植类型进行了理论模式的分析,介绍了典型。  相似文献   

7.
剖析了江苏省高效立体种植现状,分析了棉田立体种植后产生的问题,对江苏省立体种植棉田内无公害配套栽培的单项技术、高效立体种植模式、茬口布局、抗病虫品种、生物农药、包裹配方肥施用等技术开展了研究,集成完善了棉田无公害立体种植配套栽培技术体系。  相似文献   

8.
棉花是通州市主要经济作物,也是植棉农户的主要经济来源。近年来,随农业结构调整的深入,通州市将棉花生产的发展作为促进棉农增产增收的重要举措来抓,狠抓棉田区域规模种植、品种更新、简化栽培技术推广以及棉田立体种植模式,实现棉田高产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9.
近年来,棉田立体种植技术得到了较快发展,人们充分利用土地及自然资源,在棉田综合效益上做文章,开辟了种植业结构调整增效的新路子。但是,在提高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农产品残毒问题。这些立体种植的作物,如棉花和西瓜、大蒜、土豆、洋葱等作物的套种,除棉花之外的收获产品,均为供人们直接或间接食用的。这些产品在防治棉花害虫时已因频繁喷洒农药而受到污染,严重威胁到人民的身体健康。  相似文献   

10.
翟洪民 《新农村》2013,(4):21-22
山东省枣庄市山亭区是个以农业为主的区县,人多地少,粮棉争地矛盾十分突出。为种足种好棉花,增加农民的种植效益,近年来,该区围绕农业种植业内部结构调整,先后示范推广了蒜套棉、麦套棉、西瓜套棉、土豆套棉等两熟制间套复种立体高效种植模式。并在此基础上,在有水浇条件的地块,进一步发展了三熟制立体种植技术,具体模式有:大蒜‖菠菜/棉花,小麦/棉花‖西瓜,菠菜—  相似文献   

11.
无为县是我省产棉大县,植棉历史悠久。改革开放以来,棉花生产迅猛发展,棉田面积由90年代初的1.06万公顷,发展到1996年的3.3多万公顷,面积、总产连续8年居全省之首。目前常年种植面积稳定在50~60万公顷。随着国家对棉花市场的放开,棉花市场变化大,价格或高或低,棉花效益不稳定,但我县推广棉田间作套种,发展高效立体种植,极大地提高了棉田效益。1青菜 莴苣-乳瓜 棉花青菜选用“苏州青”、“矮脚黄”等良种,9月中旬育苗,10月中下旬在畦中间1.2米处按行距20厘米移栽5~6行青菜,青菜于次年2月底3月月初让茬。让茬后深翻,晒垡接栽乳瓜。乳瓜选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单一的种植模式难以实现棉田的高产高效.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植棉效益,近年出现了多种立体种植模式.现将宜在长江流域棉区施行的7种立体多熟的种植模式介绍如下. 一、大蒜—豌豆—棉花 秋播时,留畦宽4米.大蒜种3幅,每幅宽53厘米;豌豆种4幅,边幅宽40厘米,内幅宽80厘米;大蒜与豌豆隔幅播种.春播时,豌豆埋青,棉花宽窄行种植,宽行距93厘米,窄行距40厘米,株距23厘米.  相似文献   

13.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单一的种植模式难以实现棉田的高产高效.为提高复种指数,增加植棉效益,近年出现了多种立体种植模式.现将在长江流域棉区的立体多熟的7种种植模式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4.
南通地区棉田立体种植有悠久历史,尤其是东部旱粮棉区有间套作的传统习惯.1995年全市棉田立体种植面积为18.67万亩,占棉田面积12.09%,1998年全市棉田立体种植面积已发展到50.1万亩,占棉田面积的41.75%.各地在棉田立体种植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但也存在不少的问题.本文探讨在新形势下,如何建设高效立体种植棉田,以对广大棉农正确引导,减少种植的盲目性,确保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  相似文献   

15.
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薯套作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初步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当前河北中南部平原棉花单作生产模式因光温资源利用效率低而导致经济效益低,造成农民生产积极性不高的现状,同时考虑本地区水资源严重超采与青壮年劳动力不足的实际问题,对目前正在试验研究和小面积示范的棉薯套作漫灌、棉薯套作滴灌、马铃薯-玉米复种3种新型种植模式开展了综合评价。以传统的小麦-玉米复种和棉花单作为对照,利用试验获得的数据,采用AHP法,从经济、生态和社会3个方面对5种种植模式进行综合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棉薯套作模式具有较高的经济效益,特别是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经济效益表现最好,生态效益仅次于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但是,社会效益在5种模式中却是最低的,指标值仅为0.068;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均表现最好,而经济效益指标值仅达到棉薯套作模式的35.4%。就综合效益而言,3种节水高效种植模式的综合效益均高于棉花单作和小麦-玉米复种模式,棉薯套作滴灌模式综合效益最高,比棉花单作模式综合效益指标值提高了1倍,马铃薯-玉米复种模式次之。在适当提高棉薯套作机械化水平,减少人工投入后,棉薯套作滴灌种植模式具有较好的可操作性,可以在当地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6.
本文简要地回顾了慈溪市棉田开展立体种植的历史和现状,探讨了立体种植的概念和理论依据,分析了五种主要种植模式的特点,阐述了开展立体种植的六条技术思路,及合理的立体种植。对稳定棉花种植面积,完成国家计划收购任务,提高经济、社会效益,丰富市场供应,增加农民收入,发展农村经济将会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7.
湖南棉田种植结构调整探讨——以油葵为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年来,随着国家棉花产业政策调整和粮农市场的不景气,长江流域的棉花种植效益出现一定幅度的下滑,棉花生产非优势区寻找替代种植作物势在必行。通过对湖南气候特征及市场需求分析,发现油葵(Helianthus annuus Linn.)是目前湖南棉田替代种植作物的较佳选择之一;建议在保证农民"棉花-油菜"或"油葵-油菜"种植习惯的前提下,可参考市场需求,科学指导农户种植"棉花"或"油葵",保证农民收益。  相似文献   

18.
近年来,随着小麦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已形成小麦和棉花套种的种植制度.这虽然对提高小麦产量起了一定作用,但是由于小麦成熟晚,与棉花共生期长,地力消耗大,棉花迟发晚熟,晚秋桃多,棉花难以达到稳产高产,也影响棉纤维品质.因此,推广棉田立体高效种植,增加套种指数,提高棉田综合效益,是保证棉花稳产优质高效的根本之路.  相似文献   

19.
本文拟从战略高度探讨改革棉田耕作制度,发展多熟立体间套复种制,对提高棉田效益、稳定棉花生产的重要性及其有利条件、主要技术与对策。  相似文献   

20.
棉田多熟立体种植是解决江苏省人多地少,粮棉总需求矛盾的有效途径之一。其理论依据为:增加了叶日积,提高了光能利用率;充分利用作物的生长季节,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有地生态平衡和棉花害虫的综合防治;减轻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