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金鲈与伊犁鲈杂交后代生长性能及杂交鲈性腺发育分析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研究了黄金鲈(Perca flavescens)雌鱼与伊犁鲈(Perca schrenki)雄鱼杂交后代的生长性能和性腺发育。结果显示:经过690 d的生长比较,杂交鲈体重为(446.94±32.14)g,黄金鲈体重为(314.16±31.20)g,伊犁鲈体重为(446.94±32.14)g;杂交鲈体重增长比黄金鲈快33.91%,二者体重有显著差异(P<0.05);杂交鲈体重增长比伊犁鲈低6.24%,杂交鲈与伊犁鲈体重无显著差异。二龄杂交鲈雌、雄性腺系数分别为(10.05±0.05)%和(1.64±0.01)%,显著低于黄金鲈雌、雄性腺系数(13.67±0.05)%和(3.60±0.01)%(P<0.05)。黄金鲈和伊犁鲈的杂交鲈繁殖期比黄金鲈推迟一年。  相似文献   

2.
额尔齐斯河粘鲈感染复口吸虫的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额尔齐斯河粘鲈(Acerina cernua)的取样调查研究,揭示了其感染复口吸虫(Diplostomum)的种群生态学的部分特点。2009年4月至2013年4月随机选取额尔齐斯河河段内的北屯、哈巴河为采样点进行采样调查。共采集解剖体长5~13 cm粘鲈129尾。结果表明,复口吸虫的总感染率为38.76%,平均感染强度为16.06±30.85,感染0、1~5、6~10、11~15、16~20和20只以上复口吸虫的粘鲈占粘鲈总数的比率分别为61.24%、24.03%、3.88%、1.55%、1.55%和7.75%。复口吸虫感染率和感染强度随着粘鲈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感染率在13 cm以上的粘鲈中达到最大,为80%;平均感染强度在11 cm≤L13 cm范围内最大。感染强度在体长段5 cmL≤7 cm与9 cmL≤11 cm和11 cmL≤13 cm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复口吸虫种群在宿主不同体长段中的分布类型均为聚集分布,且聚集强度随宿主体长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3.
河鲈鱼种池塘养殖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河鲈(Perca fluviatilis)隶属硬骨鱼纲、鲈形目、鲈亚目、鲈科、鲈属(Perca),又称五道黑、五彩斑鱼、赤鲈(图见彩中插2)。广泛分布于欧洲和西伯利亚地区,我国仅在新疆北部的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伦古  相似文献   

4.
<正>花鲈(Lateolabrax japonicus)属鲈形目(perciformes)、花鲈属(Lateoladrax),又称鲈鱼或日本真鲈,俗名青寨、寨花、鲈子鱼、板鲈、白花鲈、海鲈、七星鲈、日本真鲈、青鲈等。花鲈的生长不仅与种群有关,而且与环境和遗传特性有关,不同地方种群的生长速度不一样。多年的生产实践表明,在相同的养殖条件下,北方种群花鲈生长速度大于南方种群生长速度,但抗高温性状南方种群比北方种群优势明显。为此,我们从青岛引进北方花鲈苗种和从福  相似文献   

5.
<正>河鲈(Perca fkuviatilis Linnaeus)属鲈形目(Perciforms)、鲈亚目(Percoidei)、鲈科(Percidae)、鲈属(Perca),新疆俗称五道黑,是分布于欧亚大陆温带和寒带地区的淡水鱼类,常生活于植物丛生的江河、湖泊中。在我国原产于新疆北部额尔齐斯河流域和乌龙古河流域。60年代末引  相似文献   

6.
<正> 尖吻鲈(Lates calcarifer)在各国池塘和网箱中广泛养殖。据东南亚渔业发展中心(SEAFDEC)报道,池塘养殖尖吻鲈,当年可收回74%的投资;网箱养殖尖吻鲈,1.4年可收回成本。现将尖吻鲈繁殖、养殖以及国外市场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7.
为阐明毒力因子溶血素对鳗弧菌感染花鲈过程中发挥的作用,实验以花鲈为研究模型,采用临床剖检、组织病理学观察、分子生物学检测、转录组分析等检测方法开展实验。通过对花鲈幼鱼分别注射5.0×105 CFU鳗弧菌野生株和缺失株△vah1-vah4-rtxA,评估了溶血相关基因缺失对花鲈的感染能力、花鲈各组织的病理变化情况以及免疫响应的影响。结果显示,花鲈感染野生株后的LD50为2.103×105 CFU/mL,感染缺失株△vah1-vah4-rtxA后LD50为1.837×106 CFU/mL,溶血相关基因缺失使鳗弧菌毒性降低8.74倍;鳗弧菌主要定殖在花鲈的肠道和鳃中,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鳗弧菌在花鲈体内的定殖能力,同时降低对肠道黏膜空泡化、鳃坏死的损伤程度;转录组分析表明vah1、vah4、rtxA缺失后,头肾组织的差异表达基因显著富集到造血细胞谱系、抗原处理和呈递、细胞粘附分子、肠道免疫网络的IgA生产等免疫通路。这些结果表明,溶血相关基因缺失降低了鳗弧菌感染花鲈的致病能力。研究结果有助于进一步了解鳗弧菌的致病机制,并为开发花鲈抗弧菌免疫增强剂或减毒疫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8.
在海水循环水养殖系统中,分别设置白光(λ_(400~780 nm))、红光(λ_(630 nm))、黄光(λ_(595 nm))、绿光(λ_(530 nm))、蓝光(λ_(455 nm))5组不同LED光谱处理组,研究5种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29.91±0.39) g、(13.78±0.35) cm)]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的影响。结果显示,不同LED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和能量分配具有显著性影响。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好(41.09±5.70)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生长较差(36.02±4.18) g;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DGC(daily growth coefficient)显著低于其他各组,其他各组之间差异不显著;5组LED光谱处理组舌齿鲈幼鱼摄食率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中红光谱摄食率最高。类胰岛素生长因子IGF-1和IGF-2测定结果表明,白光谱下IGF-1的mRNA表达量最高;黄光谱下IGF-2的mRNA表达量最高。能量分配方面,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和代谢能较低,摄食能和生长能较高;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排粪能较高,摄食能和代谢能较低,生长能最低。对舌齿鲈幼鱼肌肉和肝脏RNA/DNA比值测定结果表明,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肝脏RNA/DNA比值显著高于其他各组;蓝光谱和白光谱下舌齿鲈幼鱼肌肉中RNA/DNA比值存在显著性差异,其他各组之间不具有显著性差异。研究表明,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均表现较好,且红光谱下舌齿鲈幼鱼具有较高的摄食能和生长能;蓝光谱下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表现较差,排粪能较高,生长能较低。因此,红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积极影响;蓝光谱对舌齿鲈幼鱼摄食、生长具有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9.
以初均重为(5.80±0.07) g的花鲈(Lateolabrax maculatus)幼鱼为实验对象,研究复合蛋白替代鱼粉对花鲈生长、消化和肠道健康的影响。用复合蛋白分别替代对照组饲料中0、20%、40%、60%和80%的鱼粉,配制成5种等氮等脂的实验饲料,分别用这5种饲料投喂花鲈70 d;养殖实验期间水温为(29.5±1.5)℃,盐度为29±1,溶解氧≥6.5 mg/L。养殖实验结束后采集样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20%替代组花鲈生长性能与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但随鱼粉替代比例的升高,花鲈增重率(WGR)、存活率(SR)、饲料效率(FE)以及蛋白质效率(PER)显著下降(P<0.05),花鲈肠道蛋白酶活性以及饲料干物质、粗蛋白与粗脂肪表观消化率皆显著降低(P<0.05),且花鲈后肠黏膜组织结构出现损伤,肠道促炎因子TNF-α、IL-1β基因表达量升高,抗炎因子基因IL-4、IL-10表达量相应降低。研究表明,复合蛋白替代花鲈饲料中鱼粉比例不宜超过20%。  相似文献   

10.
应用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采集的锚首虫进行鉴定分析,为河鲈(Perca fluviatilis)的生态保护和病害防治提供基础资料。2020年9月至2021年6月对额尔齐斯河河鲈寄生的锚首虫进行了调查,发现河鲈鳃部有锚首虫物种寄生,经形态学和分子生物学鉴定确定为鲈锚钩吸虫。运用统计学方法对河鲈鳃部寄生的鲈锚钩吸虫的总体、不同体长段的感染情况进行统计,进一步分析其空间分布特点。结果显示,河鲈共感染了1种锚首虫,为鲈锚钩吸虫,总感染率、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分别为18.56%、(2.78±3.17)只/尾和(0.52±1.7)只/尾,左鳃及右鳃的感染率分别为12.37%和13.40%,两者之间的感染丰度无显著性差异(P>0.05);各鳃片中的平均感染强度和平均感染丰度值相差不大;鲈锚钩吸虫在所有体长组之间及左鳃Ⅳ各体长组之间的感染丰度呈显著性差异(P<0.05);鲈锚钩吸虫对宿主左右鳃没有选择偏好性,且在宿主种群中的分布类型为聚集分布和均匀分布,其中聚集分布占主要的地位,仅有左鳃Ⅰ和鳃Ⅲ、右鳃Ⅱ、L≤8 cm体长组中呈现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