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4 毫秒
1.
麦套春棉对棉花生态环境及生育动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为扩大麦套春棉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3种处理:麦套春棉覆膜栽培;单作春棉覆膜栽培与单作春棉露地栽培,每处理定健株10棵,每隔4~5d观测一次棉株生长情况。[结果]麦棉共生期,作物层和耕层土壤温度是影响棉苗生长直至中后期发育诸因子中的首要因子。[结论]麦套春棉覆膜栽培能够超过单作春棉露地栽培的产量。  相似文献   

2.
辽西北地区麦棉菜套复种高效栽培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广义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3):1007-1008
[目的]提高小麦(粮食)产量,利用棉花及麦茬作物提高经济效益。[方法]试验设麦棉套种麦茬复种白菜、小麦清种麦茬复种白菜、棉花清种3个处理,研究各作物的生育进程及表现。[结果]最佳麦棉套种模式:设2.6m一带,麦畦宽1.6m,种10行;棉垄1.0m,种双行;麦茬根据市场需求复种适宜夏种秋收的蔬菜。[结论]这种栽培模式既增加了麦、棉的纯面积产量,又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的经济效益,是一种较好的高产高效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索麦棉套作模式下适宜的棉花与小麦配置方式,实现麦棉套作产值最大化。[方法]采用大田随机区组试验,设置了6个不同配置方式,调查了小麦产量、棉花生育性状与产量,计算了不同种植模式的总产值。[结果]"三一式"对棉花前期生长影响较大,棉行光照、温度均显著降低,小麦产量高而棉花产量低;"四二式"起垄植棉促进棉花早发,显著提高了棉花产量,总产值达到了41 646元/hm~2,较其他配置方式增加4.7%~14.5%。[结论]"四二式"配合棉行起垄是促进棉花早发,提高麦棉套作模式产值的最佳配置方式。  相似文献   

4.
张改英  李民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9):1819-1819
当前麦棉套作面积迅速扩大,给套种棉深施磷钾肥造成一定困难,致使棉花根系从深层土壤中得不到足够的磷钾养分,产量徘徊。通过进行麦、棉全程统筹平衡施肥技术试验,结果表明,根据地力确定适量的磷、钾肥一次性深施作基肥,是麦棉优质、高产、高效益的适宜简化施肥技术。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索郑杂棉4号套作小麦的双丰技术。[方法]在中牟黄河滩地和须水试验场,以相同面积的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茬棉花设置对比试验,麦棉套种按照4-1式种植,并对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与单种棉花的综合表现、产量、经济效益进行对比研究。[结果]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可减轻病虫为害,利于一播全苗;单种棉花平均产量高于郑杂棉4号套种小麦产量中棉花产量;郑杂棉4号与小麦套作较单茬棉花种植经济效益提高了8 380.5元/hm~2,增益显著。[结论]此套种模式提高了土地利用率,实现了全年麦棉持续生产,为棉麦生产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6.
由于种植业结构调整,濮阳市的春棉种植面积大幅度下降,麦套夏棉种植面积逐年上升。依据夏棉的生长发育特点,采取不同的麦棉套种方式,通过适期播种、适当密植、加强肥水管理、适时化控和病虫害防治等关键栽培技术提高夏棉产量,提升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7.
在大田条件下研究蒜棉、麦棉套作对棉田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的影响。结果显示,棉花生育期和套作方式均显著影响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及活性,从苗期到花铃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均呈上升趋势,到花铃期达到最大值,花铃期到吐絮期呈下降趋势。相对于棉花单作,蒜棉、麦棉套作提高了棉田各生育期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土壤呼吸速率和土壤微生物活性,有利于土壤养分的转化吸收,其中蒜棉套作效果更显著。  相似文献   

8.
研究麦套春棉不同带宽的麦、棉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1125kg/hm2以上,以180cm的带宽为好;皮棉产量在1125kg/hm2以下,以160~170cm的带宽为宜。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每年施纯N、P2O5、K2O分别为375、210、150kg/hm2时,可产皮棉1125kg/hm2、小麦4500kg/hm2,并能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该研究结果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麦套春棉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9.
一、试验目的近几年来,麦棉套种在我省发展较快,其发展趋势是套种方式多样,带宽不一,予留棉行偏窄,麦棉间距越来越小,直接影响套种棉苗的生长发育。为此,设计了麦棉套种麦棉间距试验。通过试验研究,确定理想的麦棉间距,为建立合理的麦棉套方式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研究麦套春棉不同带宽的麦、棉产量及其土壤养分动态变化.结果表明,皮棉产量在1 125 kg/hm2以上,以180 cm的带宽为好;皮棉产量在1 125 kg/hm2以下,以160~170 cm的带宽为宜.在中上等土壤肥力条件下,每年施纯N、P2O5、K2O分别为375、210、150 kg/hm2时,可产皮棉1 125 kg/hm2、小麦4 500 kg/hm2,并能使土壤肥力不断提高.该研究结果为黄淮海地区推广麦套春棉发展高产高效农业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施用微生物肥料来促进土壤中难溶性养分的释放,改善作物营养状况,改良土壤,减少化肥施用对土壤结构的破坏,降低过量化肥施用带来的环境污染风险,促进可持续农业的发展。[方法]在银川平原引黄灌区旱地春小麦播种时,用"西夏牌"农用微生物菌剂进行拌种,设计大田对比试验,研究微生物菌肥在碱性轻盐化旱地上的应用效果。[结果]田间试验结果表明,西夏农用微生物菌剂拌种,能够促进春小麦根系发育,增加春小麦株高、穗长、穗粒数和千粒重,减少病虫害发生,增加植株干物质积累,增产962.55kg/hm2,增产幅度达22.08%,增收1 946.35元/hm2,增产增收效果显著。[结论]"西夏牌"微生物菌肥成本低,增产增值效果明显,可以作为宁夏引黄灌区春小麦生产的一项增产新技术。  相似文献   

12.
通过三年对武威市平川灌区三年三区轮作制中土壤养分的研究,总结出小麦套草木樨,对提高土壤肥力具有明显的作用: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养分均呈递增的趋势,相应地改善了土壤物理性质,协调了水、肥、气、热四大因素。武威平川灌区推行麦田套种草木樨是增产增收、生物养地的最佳种植制度之一.  相似文献   

13.
南疆杏麦复合系统早春土壤温度变化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根据南疆喀什地区早春土壤温度与气温的实测数据,分析杏麦间作与小麦单作模式下24h的温度变化特征.[方法]以8年生赛买提杏和新冬20号小麦为试材,采用ZDR - 41型温度自动记录仪,对不同物候期、不同水平距离、不同土壤深度及气温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1)土壤温度变化总体呈现单“S”型.(2)20 cm土层不同模式在温度极值持续期存在差异.单作与气温均无最高或最低温度持续期,而杏麦间作模式下,距离杏树主干不同水平距离处均出现高温或低温持续期.(3)杏树萌芽期,同一土层温度均为单作高于间作,平均温度为单作>距杏主干2m处>距杏主干1 m处>气温.[结论]早春时节,杏园间作冬小麦,在杏树萌芽期对小麦田土壤温度有一定降低.随着时间推移,地温逐渐升高,到杏树花期,距离杏树主干距离的远近,对土壤温度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14.
研究了DPC系统化控时不同密度条件下麦套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DPC系统化控对不同密度条件下麦套春棉都有显著促进作用,表现为棉铃干物质积累加快,成铃时究分布合理,烂铃减少,优质铃增加,棉花产量有明显提高,对纤维品质无不良作用,优化组合是B2T3,B2T1和B3T2皮棉增产率分别为22.8%,28.4%和43.3%,其中,B3T2为最优组合。  相似文献   

15.
高超男  赵鹏飞  张宏彦  黄成东  李晓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457-12458,12497
[目的]研究早春麦田划锄对麦田土壤水分状况及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inn.)生长发育的影响,为相关研究提供数据支持。[方法]在2010~2011年华北地区麦区遭受多年不遇冬春气象干旱条件下,依托曲周县—中国农业大学万亩小麦玉米(Zea mays L.)高产高效技术研究基地,研究了早春麦田划锄技术对麦田土壤水分含量和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划锄可显著增加返青期麦田0~5和5~10 cm土层土壤的含水量,提高氮肥和水分的利用效率,增加小麦地上部生物量、成穗数和穗粒数,起到明显增产作用,平均增产12.6%,增收1 014元/hm2。[结论]划锄是一项被生产实践证明的行之有效的农田保墒节水技术措施,是一项有效的抗旱增产技术。  相似文献   

16.
高山  王冀川  徐雅丽  韩秀峰  徐翠莲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9):5151-5153,5240
[目的]为春小麦节水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春小麦品种新春22为供试材料,设置3种不同的控水处理(亏缺滴灌、适量滴灌和充分滴灌),研究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小麦产量和干物质的积累与分配特性。[结果]春小麦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呈"S"型曲线变化,增长速率高峰期出现在挑旗期,直线增长期出现在拔节-抽穗期。土壤水分亏缺造成小麦总干物质积累缓慢,个体营养体弱小,干物质分配以茎秆为中心;土壤水分过量造成小麦营养生长过旺,茎秆和穗部发育不良,产量降低;适量土壤水分处理小麦个体生长稳健,营养生长和生殖生长协调,产量结构优化,水分利用效率(WUE)较高。[结论]适量滴灌可协调小麦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关系,促进小麦增产。  相似文献   

17.
试验结果表明,麦棉不同配置方式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及其环境因子有极显著的影响。麦棉套种棉苗迟发晚熟是由于预留行内光照、土壤水分、地表温度等条件较差所致。几种配置方式相比,以4行小麦宽0.6m,预留行宽1.0m的配置方式较为适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