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利用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的可行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考察豆制品废水、灭菌处理和不同营养组合条件对小球藻生长和生物量的影响及其去污效果.结果表明,豆制品废水完全适合用于小球藻的培养.利用豆制品废水进行小球藻培养过程中,只需适量添加镁离子、氮元素和磷元素.高压灭菌后培养藻的最大OD680值为2.721,而未灭菌培养藻的最大OD680值仅为1.834,废水的灭菌预处理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显著影响.小球藻对豆制品废水有较好的去污效果,其中COD的去除率为72.9%,TN的去除率为64.2%,TP的去除率为84.9%.表明利用豆制品废水培养小球藻获得油脂的同时又实现了废水的资源化利用.  相似文献   

2.
为有效解决农村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污染问题提供参考依据,采用双因素(污水浓度与绿藻种类)试验,研究蛋白核小球藻、四尾栅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4种藻类在不同污染负荷污水中的生长状况及其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在低污染负荷下,蛋白核小球藻叶绿素a含量的增长率高于其他藻种(处理第8天除外),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培养4 d后叶绿素a含量较大幅度增长。蛋白核小球藻处理第4天,TP去除率达95.1%,出水TP达一级A排放标准。第8天时四尾栅藻和短带鞘藻对TN、NH4+-N去除率分别达83.6%、77.0%和75.7%、76.3%。在高污染负荷下,四尾栅藻生长稳定,而蛋白核小球藻、短带鞘藻和刚毛藻在处理初期需短暂适应,第4天后蛋白核小球藻生长速度较快;第8天时蛋白核小球藻去除TP效果最好,去除率达73.6%,四尾栅藻对TN和NH4+-N控制效果明显,去除率分别达88.7%和75.4%。  相似文献   

3.
[目的] 筛选对养殖废水具有脱氮除磷效果的微藻藻种.[方法] 选取小球藻JY-1(Chlorella sp.JY-1)、小球藻SY-4(Chlorella sp.SY-4)以及链带藻SH-1(Desmodesmus sp. SH-1)等3株微藻为研究对象,研究其对水产养殖废水脱氮除磷的效果.[结果] 培养5 d,JY-...  相似文献   

4.
为筛选在城市生活污水中生长快、产油高的微藻,从污水样品中分离出40株微藻,采用高通量方法(96孔板培养、尼罗红染色)从中筛选出一株优良藻株,经18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及形态学鉴定属于小球藻属(Chlorella)。污水培养7 d后,其油脂含量达31.21%,污水的TN、NH+4-N、TP和COD去除率分别为71.6%、98.2%、99.4%和78.8%。该藻株在污水处理与微藻生物能源生产耦合系统中具有潜在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5.
以分离自海南海域的两株微藻小球藻HNC11(Chlorella sp.HNC11)和双眉藻HNY(Amphora sp. HNY)为材料,研究其对虾池废水中氮和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两株微藻在富氮和富磷的虾池废水中均能正常生长,双眉藻相对生长速率是其在宁波三号培养基条件下的3.73倍;在3 L的玻璃三角瓶中培养4 d后,小球藻和双眉藻对对虾养殖废水活性磷的去除率分别达到95.1%和90.8%,对氨态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7.1%和37.4%,两种藻对硝态氮和亚硝态氮的去除效果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6.
选用FACHB-8和FACHB-2104为试验藻种,利用人工气候培养箱,在废水添加量为10%时,对比微藻在不同光照周期生长情况及对培养液中污染物去除情况.结果表明,秸秆过滤后废水培养微藻表现优于过滤前,过滤组微藻生长速率更快,且添加过滤后废水试验组氨氮、总氮、总磷、COD去除率均优于未过滤组.在光照周期24 h:0 h...  相似文献   

7.
以产油藻类栅藻、小球藻为研究对象,通过贴壁方式考查微藻处理养猪沼液废水的效果。结果表明,栅藻、小球藻均能在沼液中较好生长,其生物产率分别是6.26、6.08 g·m~(-2)·d~(-1),与在正常培养基上(BG11)相当。栅藻、小球藻在沼液中培养,藻细胞油脂积累分别占细胞干重的34.6%和31.4%,与正常培养基相差不大。栅藻、小球藻均能较好净化废水中主要污染指标氨氮(NH_3-N)、总磷(TP)及化学需氧量(COD),栅藻的去除率分别是96.59%、74.52%和72.47%,小球藻去除率分别是94.90%、73.55%和71.40%。本研究将产油微藻培养和养猪沼液废水处理相结合,研究结果可为藻类生物燃料生产及沼液废水资源化利用等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8.
为分析封闭式虾池水质环境因子季节变化对浮游微藻群落结构的影响,对虾池水体的温度、p H、总氮(TN)、总磷(TP)和叶绿素a含量等环境因子进行测试,分析同期水体中浮游微藻群落结构及优势种群变换,解释在没有外来水源干扰的情况下微藻群落对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结果表明,养殖池塘水温和总磷(TP)含量从4月至9月底逐渐上升,10月起开始下降,至次年1月达到最低;p H先下降后升高;总氮(TN)和叶绿素a含量先升高后下降。养殖初期(4~5月)为小环藻(Cyclotella sp.)、舟形藻(Navicula sp.)、波吉卵囊藻(Oocystis borgei)和四尾栅藻(S.quadricauda);中期(6~7月)为衣藻(Chlamydomonas sp.)、小球藻(Chlorella sp.)、四尾栅藻、多芒藻(Golenkinia radiata)和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中后期(8~9月)为微囊藻(Microcystis)、假鱼腥藻(Pseudanabeana)、小球藻和四尾栅藻;后期(10~12月)为微囊藻、假鱼腥藻、颤藻(Oscillatoria sp.)和小球藻;末期(12月后)为小球藻、多芒藻和四尾栅藻。优势微藻种群演替与环境因子变化密切相关,在低温、氮磷营养较低且N/P较高和有一定盐度的早期水体中以硅藻和绿藻为主;随着温度回升、水体完全淡化和氮磷营养的积累,以绿藻为优势种群;高温和富营养化状态下的中后期蓝藻成为强优势种群,其中也有喜高温和耐污染的绿藻;后期以蓝藻为绝对优势,水温下降后变成以绿藻为优势种,池中浮游微藻生物量减少。  相似文献   

9.
狐尾藻对养殖废水的减控去污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研究狐尾藻对不同浓度养殖废水的净化效果,为推广新型水生植物品种在处理养殖废弃物中的应用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将狐尾藻投放于分别经过养殖场1、2、3、4和5级处理的废水中培养,在试验期间测量各级废水氨氮(NH4+-N)、总氮(TN)、总磷(TP)、固体悬浮物(SS)及化学需氧量(COD)的浓度,绘制其变化曲线,计算污染物的去除率.[结果]经1~5级处理后的养殖废水中NH4+-N、TN、TP、SS及COD浓度均呈试验前期快速下降、后期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至试验结束时,各级废水中NH4+-N的总平均去除率最高,达94.5%;TP的平均去除率相对较低,为74.6%;TN、SS和COD的总平均去除率分别为84.5%、81.3%和79.1%.[结论]狐尾藻能有效去除养殖废水中NH4+-N、TN、TP、SS及COD等污染物,改善水质环境,在治理和修复污染水体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0.
张坤  戴习林 《广东农业科学》2012,39(10):166-169,178
以同周期单独培养的微藻生长密度为对照,采用等重复两因素完全随机试验设计开展淡水养殖池塘中5种常见微藻即淡水小球藻(C.vulgaris)、四尾栅藻-FACHB-1297(S.quadricauda)、蹄形藻(K.lunaris)、鱼腥藻-FACHB-1299(Anabaena Broy sp.)、颤藻-FACHB-1120(Oscillatoria sp.)及其密度对铜绿微囊藻(M.aeruginosa)生长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5种微藻的初始密度对铜绿微囊藻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当铜绿微囊藻初始密度最小为4.5×105个/mL时,呈现5种微藻密度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越明显的规律,而当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较高时,则5种微藻密度的增加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不明显,同时铜绿微囊藻的初始密度不同也显著影响微囊藻的生长。t检验结果也表明:铜绿微囊藻在分别与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均显著受到抑制,而与四尾栅藻混合培养时,生长速度受到抑制不显著。因此试验用5种微藻中,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均对铜绿微囊藻生长有抑制作用,且淡水小球藻对微囊藻生长抑制效果最明显,蹄形藻对微囊藻的生长促进作用明显。通过竞争参数计算几种微藻对铜绿微囊藻的竞争抑制强度从大到小依次为淡水小球藻、鱼腥藻、颤藻、四尾栅藻、蹄形藻。  相似文献   

11.
藻菌共培养体系优势菌株筛选及沼液处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研究从小球藻处理沼液废水的体系中分离细菌,探究小球藻与细菌之间相互作用关系及藻菌体系对废水处理的效果。经多次平板划线从体系中共分离出5种菌株经16S rDNA基因测序,5种菌株分别与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Exiguobacterium、Bacillus amyloliquefaciens、Bacillus subtilisBacillus tequilensis高度相似。通过测定小球藻的叶绿素a的变化发现5种细菌均可促进小球藻生长,其中细菌Exiguobacterium对小球藻的促生效果最为明显。将几株单菌株分别和小球藻共同培养,考察共培养体系对沼液的净化效果,结果发现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与小球藻共培养体系中沼液总磷(TP)下降到0.391 mg·L-1,去除率最高,达85%;细菌Exiguobacterium与小球藻共培养体系中沼液总氮(TN)和化学需氧量(COD)去除率分别为64.4%和72.3%,效果最优;小球藻纯培养体系和细菌纯培养体系对沼液中COD、TN、TP的去除率,均远低于细菌Pseudomonas alcaliphilaExiguobacterium与小球藻构建的藻菌共培养体系。综合比较,藻菌共培养体系对污水处理效果优于各自的纯培养体系,在污水处理中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2.
曝气生物滤池用于处理小城镇生活污水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卜发平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5):12584-12586
[目的]研究曝气滤池对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方法]采集小城镇污水水样,以生物曝气滤池法进行处理,监测NH3-N、TN、TP和COD的含量变化。[结果]生物滤池对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良好,特别是良好的COD去除效果,在进水NH3-N、TN、TP和COD分别为9.7~68.9 mg/L,18.1~73.2 mg/L,1.79~8.78 mg/L,170~336 mg/L时,生物滤池对NH3-N、TN、TP、COD的平均去除率可分别达到85.9%、61.4%、76.7%和89.2%,其中出水COD达到一级A类标准(GB 18918-2002),出水NH3-N、TN、TP总体达到一级B类标准。同时研究显示,日处理量的提高有利于提高出水水质,特别是对出水TN、TP有明显的改善效果;但进水浓度过高不利于提高出水水质。[结论]生物曝气滤池可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能够达到或优于排放标准,且经济高效。  相似文献   

13.
规模化猪场废水常规生化处理的效果及原因剖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连续4个多月现场采样测定并分析湖南某水冲粪猪场典型废水处理工艺各阶段水质,包括p H、悬浮固体(SS)、化学需氧量(COD)、氨氮(NH_3-N)、总氮(TN)和总磷(TP)的变化情况,探究规模化猪场废水常规生化处理的实际效果,并分析存在的问题与可能的原因。结果表明,猪场常规固液分离后废水SS、COD、NH_3-N、TN、TP含量依然较高,分别为3040~4900、6440~11 290、652.3~1044、721.3~1187、55.5~148.1 mg·L~(-1),厌氧消化大部分去除的是废水中可溶性有机物,COD去除较少,进入后续生化处理负荷高。常规二级生化处理后二沉池出水水质指标中NH_3-N为37.9~108.7 mg·L~(-1),TN为179.1~203.4 mg·L~(-1),TP为20.1~41.6 mg·L~(-1),不能稳定达标;后接CASS工艺进一步处理后,NH_3-N浓度可大幅降低到0.54~3.2 mg·L~(-1),但TN和TP去除率低,表明该阶段以硝化反应为主,而反硝化脱氮过程受阻。CASS池出水TP浓度超标且色度较深,通过增加化学混凝沉淀工艺脱色、除磷,最终出水达标,但由此产生大量化学污泥并消耗化学药剂,延长了工艺路线,处理成本高达近10元·t-1。猪场粪污传统固液分离-厌氧产沼-多级生化处理工艺水质达标困难的主要原因在于进入水处理系统的依附于SS中的"惰性"COD、氮和磷浓度较高,妨碍了其降解或转化。因此,改进并研发在前端快速高效去除SS和"惰性"污染物再进行生化处理的工艺,是有效提高处理效果、缩短处理周期和降低处理成本的可行途径。  相似文献   

14.
解幸幸  顾年福  缪应祺 《安徽农业科学》2006,34(17):4375-4376,4378
对张家港第二污水处理厂DE型氧化沟系统的各个阶段处理效果进行测试,结果表明:DE型氧化沟对城市污水的处理效果显著。COD、TN、TP的总去除率分别达到84.6%、68.3%、88.3%,处理水质优于国家二级排放标准。利用选择池的吸附作用和氧化沟的生化作用达到高去除率是DE型氧化沟系统的主要特点。  相似文献   

15.
李妍丽  刘健  柯林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15):8702-8706
[目的]筛选到在自然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砷污染的微藻。[方法]以4种微型绿藻(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Chlorellaminata、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浓度的As(III)(0.5、1.0、2.0、5.0、10.0、20.0mg/L)进行培养处理,以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这4种藻类对砷的耐受性及其吸附情况。[结果]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对砷的毒害有敏感性,当砷浓度超过10 mg/L时,其生长受到抑制,EC50值为17.32 mg/L;当砷浓度在0~20 mg/L范围内,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小球藻Chlorella minata和Chlorella vulgaris生长不受影响,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4 h后,它们对砷的去除率分别达77.02%、72.18%和81.36%。[结论]该研究表明藻类在治理含砷废水和作为砷污染废水的指示性植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李妍丽  柯林 《农业科学与技术》2012,(6):1303-1308,1327
[目的]筛选到在自然条件下能有效去除水体中砷污染的微藻。[方法]以4种微型绿藻 (小球藻Chlorella sp.(zfsaia)、Chlorella minata、Chlorella vulgaris和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为材料,选取6个不同浓度的As(III)(0.5、1.0、2.0、5.0、10.0、20.0 mg/L)进行培养处理,以生物量、叶绿素a含量等生理指标研究这4种藻类对砷的耐受性及其吸附情况。[结果]小球藻Chlorella sp. zfsaia对砷的毒害有敏感性,当砷浓度超过10mg/L时,其生长受到抑制,EC50值分别为17.32 mg/L;当砷浓度在0~20 mg/L范围内,羊角月牙藻Selenastrum capricormulum、小球藻Chlorella minata和Chlorella vulgaris生长不受影响,对砷具有较高的耐受性,24 h后,它们对砷的去除率分别达77.02%、72.18%和81.36%。[结论]该研究表明藻类在治理含砷废水和作为砷污染废水的指示性植物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7.
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污水净化中心采用氧化沟工艺,运行3年来,运行稳定,出水水质较好,化学需氧量、生化需氧量、悬浮物平均去除率均在90%以上.但同时存在总氮,总磷处理能力较差,不能达到国家排放标准;污泥沉积严重,较大地影响了氧化沟有效容积以及产生污泥膨胀等问题.提出的措施为:增设泥水分离池、预缺氧池、厌氧池和缺氧池、曝气机上、下游增加导流板、氧化沟底部增加推流器.改造后,出水总氮为6.29mg/L,总磷为1.43mg/L,去除率分别达到46.5%和70.8%.  相似文献   

18.
张小燕  张铁坚  刘俊良 《安徽农业科学》2011,39(33):20458+20465-20458,20465
[目的]探讨溶解氧(DO)对复合式MBR处理效果的影响。[方法]在各环境要素一定的情况下,通过控制不同的DO浓度来观察生活污水中的化学COD、TN、TP的去除效果,以此来确定最佳的DO浓度。[结果]COD的去除效率由DO为0.5 mg/L时的68.3%上升至DO为1.5 mg/L时的97.05%,而当DO〉1.5 mg/L时,COD的去除效果则随着DO的升高变化不大;TN的去除效率由DO为0.5 mg/L时的34.6%上升至DO为1.5 mg/L时的66.58%,而当DO〉1.5 mg/L时,TN的去除效率反而下降;TP的去除效果在DO为0.5 mg/L时是64.63%,随着DO的升高,TP的去除效果略有下降,但当DO〉1.5 mg/L时,TP的去除效果明显下降。[结论]综合DO对于各项指标的去除影响可以断定,当DO为1.5 mg/L时,MBR工艺对于COD、TN、TP的综合去除效果可达到最佳。  相似文献   

19.
三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任佳  麻晓霞  马玉龙  马彩虹  张新沙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0):10560-10562,10605
[目的]研究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3种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方法]以小球藻、螺旋藻和斜生栅藻为藻种,人工模拟配置不同浓度苯酚的废水为受试水样,进行微藻与苯酚的相互作用研究。[结果]苯酚对小球藻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而对螺旋藻和斜生栅藻均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中螺旋藻表现得更为敏感,当苯酚浓度高于200 mg/L时,螺旋藻死亡;小球藻、斜生栅藻对低浓度苯酚均有一定的去除能力,并随苯酚浓度增加其去除苯酚能力减弱。[结论]利用微藻处理低浓度含酚废水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