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为了探讨冬小麦节间长度与株高的关系,将30个冬小麦品种(系)按有无倒六节分为2类(A类无倒六节,B类有倒六节),分别进行定量分析。结果表明,矮秆小麦是通过缩短各节间长度来降低株高的,其中,倒二、三节间的缩短程度较大。具有6个节间的小麦品种的抗倒伏性一般大于5个节间的品种。  相似文献   

2.
为了揭示粳稻株高及其组成因素的遗传规律,利用来源相同但株高有明显差异的高、中,矮3类材料组配了中秆×矮秆、中秆×高秆2个杂交组合,采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F2单世代分离分析方法对株高及其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并估算了有关遗传参数.结果表明:两组合的株高以及中秆×矮秆的倒3节间均受2对主基因+多基因联合控制,且中秆×矮秆的株高和倒3节间的两主基因之间存在互作效应;两组合的倒1节间、倒2节间、倒4节间以及中秆×高秆的倒3节间均表现为无主基因数量性状.中秆×矮秆节间个数的遗传基本符合13:3的分离,表明其可能受2对表现抑制作用主基因控制.  相似文献   

3.
中国小麦主要矮秆基因的分布及其对株高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了解矮秆基因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及利用情况和明确矮秆基因对小麦株高的影响,进一步提高小麦的水肥利用效率,利用前人开发的矮秆基因分子标记和收集的210份冬小麦材料研究矮秆基因RhtB1b、Rht-D1b和Rht8在中国冬麦区的分布和利用情况。结果表明:210份冬小麦材料含有矮秆基因RhtB1b的材料有51份,占总材料的24.3%;含有矮秆基因Rht-D1b的材料有40份,占19.0%;含有Rht8矮秆基因的材料有94份,占44.8%。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84.0cm,不含有Rht-B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3.7cm;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77.9cm,不含有Rht-D1b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4.6cm;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平均株高为90.0cm,不含有Rht8的小麦材料的平均株高为92.5cm;Rht-B1b、Rht-D1b和Rht8对小麦平均株高的降秆作用分别为9.7cm、16.7cm和2.5cm。进一步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组合的联合分布情况,同时分析不同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结果表明3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2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2个矮秆基因的联合降秆作用大于单个矮秆基因的降秆作用;另外还对分子标记在小麦矮秆基因的选择利用方面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4.
矮败小麦是太谷核不育基因 Ms2和矮秆基因 Rht10紧密连锁体,是一种具有矮秆标记性状的显性核不育新材料。其独特之处在于不育株接受任一非矮秆父本的花粉,后代总是分离出一半矮秆不育一半高秆可育。这在遗传育种中有极其重要的实用价值。为了利用好这个宝贵材料,我们用矮败小麦不育株为母本,40个普通小麦品种(系)为父本四年内连续回  相似文献   

5.
将sd-r新半矮秆基因的品系RA73与sd-1半矮秆基因的6个保持系金23B、Ⅱ-32B、协青早B、K17B、粤丰B和龙特蒲B杂交。2006年在贵阳种植亲本、F1和F2,对株高进行遗传分析。试验结果,亲本的株高为82.4~94.5 cm,F1的株高为130 cm左右,F2代植株高度产生分离,经χ2分析,高株(101~140 cm)∶半矮秆(71~100 cm)∶矮秆(45~70 cm)的比例符合9∶6∶1,出现了两对高秆显性基因互补的遗传现象,这两对高秆显性互补基因分别来源于各自的原始高秆品种。讨论了RA73的sd-r半矮秆基因在杂交水稻育种上的应用方法。  相似文献   

6.
对小麦回交转育所得七个株高梯度系列的35个系统的研究结果表明,矮秆品种高化共同表现在第4,5节间及3,4相对叶间距的增长,这对减少郁蔽有利,籽粒产量及千粒重均有显著增加的趋势,收获指数仍较高,品质也不致下降,在矮×高的矮秆分离群体中选相对较高的植株有利;高秆矮化共同表现在第4节间及3,4相对叶间距缩短,品质性状可得到一定程度改良,回交使高秆品种矮化有效。提出了相对株型的概念,并认为下4节间总相对长、相对叶间距等可作为株型识别的指标。  相似文献   

7.
六倍体小黑麦84(184)的自交后代出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3种株高类型。经原位杂交鉴定,发现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分别包含14,13和12条黑麦染色体。进一步利用14个黑麦染色体(1R~7R)长臂和短臂特异分子标记对84(184)高秆、中高秆和矮秆植株及其自交后代进行分析,发现高秆植株及其后代均包含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矮秆植株及其后代则缺少2R染色体特异的2个分子标记;中高秆植株也检测到14个黑麦染色体臂特异分子标记,但其自交后代2R染色体特异分子标记发生分离。综合原位杂交和分子标记鉴定结果,确定84(184)后代株高分离是由于2R染色体的分离造成的,含有1对2R染色体的2R二体植株表现高秆,只有1条2R染色体的2R单体植株为中高秆,缺少1对2R染色体的2R缺体表现矮秆;缺失1条黑麦2R染色体导致株高平均降低30.45%,缺少1对2R染色体株高平均降低52.98%。因此,2R染色体上携带有正向影响株高的不完全显性基因,该基因的缺失可以显著降低植株高度。  相似文献   

8.
选用7个株高差异比较明显的啤酒大麦品种(系)为亲本,按照Griffing双列杂交方法 II配制21个杂交组合,2年重复试验,分析大麦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和配合力关系。结果表明: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杂种优势均存在广泛的变异,除倒1节间长度外,其余节间长度的平均优势均为负值,倒3,4节间长平均优势最大;株高及其构成因素的遗传同时存在显著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以加性效应为主;苏啤3号和港啤2号的株高及各节间长一般配合力效应值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在育种工作中对改良啤用大麦后代株高结构有良好的作用;品系连0719穗长一般配合力具有较大的正向效应,在改善穗长性状育种中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除倒5节间长外,杂种组合扬农啤5号×苏引麦2号、港啤1号×苏啤3号、苏引麦2号×苏啤3号的各节间长均表现为较明显的负向效应,其穗长均表现为正向效应,可作为选育矮秆或半矮秆大麦品种的较优组合;株高及其构成因素具有较高的遗传力,表型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宜早代选择。  相似文献   

9.
选用4个冬小麦矮秆种质材料与5个生产上推广种植的高产小麦品种,采用4×5不完全双列杂交方法配制20个杂交组合,对亲本和杂交F1代株高的构成因素进行了遗传分析,结果表明:F1杂种优势普遍存在,穗下节长的优势最高。洛麦9851矮和西南05配合力较好,不仅后代株高降低,且改善了株高结构,是组配矮秆、大穗杂交组合较为理想的矮秆亲本;洛麦99045虽然降低了后代株高且改善了株高结构,但后代穗子较小;河北矮3后代基部节间增长,组合配制时不可用。杂交后代株高性状主要由加性基因决定,显性基因对其表现的影响是次要的。各性状遗传力较高,表明其后代变异受环境影响较小。  相似文献   

10.
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农艺性状调查及其对GA的敏感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为探讨糜子矮秆突变体与原始材料农艺性状存在的差异及其矮化原因是否与赤霉素(GA)合成或信号传递途径有关,以糜子矮秆突变体778和其原始材料高秆260为材料,在苗期进行形态学观察,在成熟期对株高、穗长、节间长、节间数、种子长、种子宽和穗粒数等7个田间农艺性状进行测定,同时在不同生长时期使用不同浓度GA处理植株,对处理后的株高、根长、GA敏感系数(GRI)的变化进行测量。结果显示:矮秆突变体778在苗期株高已经和原始材料高秆260产生较大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由地上基部、第一、第二伸长节节间长度不同造成的。比较分析矮秆突变体778和原始材料高秆260的成熟期性状差异,发现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穗长、节间数、穗粒数、节间长度极显著低于高秆260(P<0.01),矮秆突变体778的种子长显著高于高秆260(P<0.05)。不同浓度GA(0、50、100、200 mg·L-1)对糜子矮秆突变体778的株高和根长无显著影响(P>0.05)。不同浓度GA对糜子高秆260的株高、根长、敏感系数GRI值有显著影响(P<0.05),高秆260在不同浓度GA处理下的植株形态及生长势与其对照组相比均有差异。在100、200 mg·L-1的GA浓度条件下,随着时间的增加,糜子矮秆突变体778与高秆260的株高差异不断缩小至没有差异,且敏感系数GRI值在不同浓度赤霉素组之间无差异,说明外施赤霉素可以使糜子矮秆突变体778恢复到原始材料高秆260,导致突变的基因可能是赤霉素合成途径基因。  相似文献   

11.
山桐子人工林株高生长动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山桐子的研究和应用提供依据。以人工群落中山桐子的株高、节数和平均节长等指标为对象,应用样方调查分析法研究山桐子的生长动态。3年生山桐子平均株高为263.0 cm,年均增长87.6 cm。第1年与第2年株高平均增长53.35、5.8 cm,节数净增242、9个,平均节长分别为2.162、.03 cm,第3年株高、节数和平均节长增长最快,分别为153.9 cm5、2个3、.01 cm。第3年的株高生长曲线有8个点位于134~160 cm,最高生长量达192 cm,节长生长曲线有9个点落在2.58~3.30 cm,最高值为3.98 cm,平均值为3.01 cm,节数生长曲线平均值为52个。山桐子人工林12、年生苗木的株高、节长和节数的生长均较缓慢,第3年生长迅速。  相似文献   

12.
小麦株高相关性状的QTL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探索小麦株高及其相关构成性状的遗传基础,以小麦品系"0911-46"与品系"42"杂交获得的F2及其衍生F2∶3群体为材料,应用SSR标记构建连锁图谱,在杨凌和乾县2种环境条件下对株高、穗下节长、基部第Ⅰ节长、基部第Ⅱ节长进行QTL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所构建的连锁遗传图谱覆盖小麦全基因组的1 423.54cM,标记间的平均遗传距离为8.09cM。共检测到47个QTLs,涉及小麦1A、1D、2A、2B、2D、3A、4B、4D、5A、5B、5D、6B、6D、7A、7B、7D染色体。其中,有16个株高QTL,15个穗下节长QTL,8个基部第Ⅰ节长QTL,8个基部第Ⅱ节长QTL,单个QTL可解释0.29%~63.42%的表型变异。4D染色体上Xwmc473-Xwmc285标记区间内距Xwmc473标记2.07cM处,在F2和F2∶3的2种环境中都能检测到株高QTL,表现出世代间和环境稳定性。此外,在该标记区间还能同时检测到分别控制株高、穗下节长、基部第Ⅰ节长、基部第Ⅱ节长的QTL,表明这一标记区间是一个株高及其构成性状QTL富集区。  相似文献   

13.
利用非线性映射对黄淮冬麦区,北部冬麦区、北部春麦区及西北春麦区,80年代大面积推广的41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的地理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主要推广品种绝大多数为中产或中高产类型,麦区间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4.
采用单因子随机区组设计,通过测定鱼腥草株高、分枝数和鲜重,分析了5种肥料对鱼腥草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鱼腥草在种植初期生长较慢,施用有机肥有利于增加鱼腥草生长后期的株高和分枝数,其中以鸭粪和猪粪的作用最明显。施用有机肥对鱼腥草有增产作用,以中等施肥水平鸭粪的鱼腥草产量最高。增施有机肥量对鱼腥草地下部的增产作用高于化肥和常规肥。在鱼腥草人工栽培中,鱼腥草施肥宜选择鸭粪为主,与其它有机肥(人粪尿、猪粪)配合施用,并在植株生长前期和后期辅以少量速效化肥。在施肥水平上,人粪尿、猪粪、鸭粪、施用量依次以108000kg/hm2,54000kg/hm2,45000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5.
不同紫花苜蓿品种在黄河滩区的生产性能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完全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14个紫花苜蓿品种在黄河滩区第1个生长年份的生产性能和营养品质。结果显示:14个紫花苜蓿品种干物质产量,前5名分别是赛特、金皇后、三德利、德宝和傲汗,产量分别为16.14 t/hm2、15.52 t/hm2、15.06 t/hm2、13.99 t/hm2、12.54 t/hm2。不同茬次的紫花苜蓿干物质产量呈现出不断下降的变化趋势,并且不同茬次之间差异显著(P<0.05),其中第1茬产量最高,前3茬的产量占总产量的82.01%。株高前4名的分别是三德利、德宝、金皇后和赛特,均在60cm以上。叶茎比以爱菲尼特最高,为54.69%,其次是多叶王、德宝、金皇后、盛世,前5名叶茎比均在50%以上;粗蛋白含量最高是为多叶王,20.21%,其次是爱菲尼特、盛世、傲汗、德宝;粗蛋白产量以金皇后最高,为2.93 t/hm2,其次是德宝、三德利、赛特、傲汗。  相似文献   

16.
株高、穗位高是影响玉米耐密性的重要株型性状,明确玉米株高、穗位高的遗传基础有利于株型改良。基于NCⅡ遗传交配设计,以陕A群和陕B群选育的85个自交系组配的246份F1群体为材料,进行株型表型评价,同时结合55 951个高质量SNPs标记,对株高、穗位高以及穗位系数进行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穗位系数的遗传力分别为77.68%、77.04%、73.78%,且三者之间存在显著正相关。同时,通过全基因组关联分析检测到7、5、4个SNP与株高、穗位高和穗位系数显著相关,解释1.47%~ 25.27%表型变异。通过候选基因功能注释,共筛选到10个候选基因,涉及植物的生长发育、生物合成、响应非生物胁迫等过程,针对3个共定位区间和热点区间锚定 plt1atp2ZC3H46emp21等为候选基因。可见,通过株型表型鉴定及相关基因的挖掘,可为陕A群和陕B群两个玉米群体的株型改良提供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植物生长调节剂麦巨金对德抗961小麦产量和株高的影响。[方法]以小麦耐盐品种德抗961为材料,在小麦起身拔节期喷施麦巨金,对小麦产量、穗粒数、千粒重、株高、穗长、穗下各个茎节进行调查分析。[结果]随着喷施麦巨金次数的增加,穗下各个茎节长度缩短越大,尤其是倒二节间和穗下茎,最终显著降低株高;能够改善小麦的产量构成要素,随着喷施次数的增加对穗粒数和千粒重影响越大,最终小麦产量增幅越大。[结论]在小麦起身期间隔14 d连续喷施2次麦巨金效果较好,不仅能够显著降低小麦株高,还能够明显提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最终显著提高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8.
秦佳梅  孙庆玲  郑晓矫 《安徽农业科学》2010,38(21):11140-11141
采用大样本、随机取样方法分析了通化市苦碟子生物量与其株高的相关性。结果表明:苦碟子植株高度与植株干鲜重呈密切的正相关,其相关程度最佳的均为指数函数,即苦碟子植株干鲜重均随着植株高度的增长呈指数函数形式增长。植株鲜重总变异数受植株高度的影响比植株干重总变异数受植株高度的影响大。  相似文献   

19.
小麦株高问题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提高育种预见性和选择效率,对小麦株高问题进行了探讨。认为选育矮秆和半矮秆品种是现代小麦育种的发展趋势,分析了小麦品种过度矮化的不利影响和适度高化的有利作用。株高的理想范围不能一概而论,应根据生产条件和产量水平来确定。在适当控制株高的基础上,应着重提高茎秆质量和根量,注重合理群体组成及冠层结构的选配工作,进一步优化综合农艺性状,从而在更高的基础上实现形态性状的理想组合,才能提高产量潜力,实现产量的突破。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索大果花生适宜的化控时期。[方法]以商花6号为试验材料,采取裂区设计,研究不同株高化控对大果花生主要性状和产量的影响。[结果]对不同株高化控,花生在常规密度和高密度种植条件下,其主茎高、侧枝长、总分枝数、结果枝数和单株饱果数均随植株化控高度增加而增加;常规密度种植条件下花生的单株饱果数、单株生产力大于高密度种植条件下的植株,饱果率和出仁率则相反;花生无论是常规密度还是高密度种植,其产量均随株高的增加而增加,且花生株高达40cm时,产量最高,化控效果最佳。[结论]该研究为花生高产栽培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