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探究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及幼苗生长的影响,确定西南丘陵地区夏玉米机播的适宜籽粒大小与播种深度。采用裂区试验设计,以正红505为试验材料,3个籽粒大小为主处理,3个播种深度(2,6,10 cm)为副处理,在大田干旱条件下调查了玉米的出苗率、幼苗素质、产量及产量构成。结果表明,大粒种比小粒种出苗率高,出苗后长势旺,干物质积累量增加,幼苗健壮,抗旱性增强,最终产量更高;浅播(2 cm)利于出苗,刚出苗时以6 cm播深的幼苗长势最好,之后10 cm播深的幼苗生长逐渐旺盛,至五叶期(大、中粒种)-七叶期(小粒种)时超过浅播处理,最终也表现出一定的增产效果。因此,在旱地、旱季玉米生产中,选较大粒播种,适当深播,可以有效地培育壮苗、提高植株抗旱性,达到保产增收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研究黄顶菊生长特性及光合特性,为黄顶菊的有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在非耕地上人工播种黄顶菊,对其出苗率、株高增长、叶片增长及单位面积黄顶菊鲜质量变化等指标进行了测定,同时对黄顶菊出苗率与土壤温湿度关系进行了调查。采用丙酮直接浸提法测定了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利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系统,测定了黄顶菊叶片不同生长时期的净光合速率、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同时测定了黄顶菊光合-光响应曲线。结果表明,黄顶菊出苗高峰期发生在播种后8周,出苗率为74.67%,黄顶菊开始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10℃,最佳出苗温度为土壤日平均温度达25℃,土壤湿度为25%~30%对黄顶菊出苗影响不大;黄顶菊株高和叶片数播种后前8周变化不大,播种后8~22周增长迅速,黄顶菊最终株高和叶龄分别为280cm和44叶;黄顶菊单位面积鲜质量变化为播种后8~22周鲜质量增长幅度较大,平均增加2275g/周,到播种后22周黄顶菊鲜质量达到最大值26781g/m2。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叶绿素含量分别为0.392%,0.409%及0.508%。黄顶菊苗期、生长期及开花初期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分别为23.6,37.5和41.5μmol/(m2·s)。黄顶菊在苗期、生长期、开花初期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呈现单峰式曲线变化,无光合"午休"现象,最大净光合速率出现在11:00,且三者的变化趋势不同。黄顶菊的光饱和点为1512μmol/(m2·s),光补偿点53.7μmol/(m2·s)。  相似文献   

3.
苗全苗壮是实现棉花丰产丰收的基础,但棉花属于子叶全出土的双子叶植物,播种出苗易受环境条件和播种技术的影响,一播全苗、壮苗的难度很大。棉苗顶端弯钩及时建成和下胚轴稳健生长是棉花出苗壮苗的关键,本文首次以单粒精播调控种子萌发出苗过程中的顶端弯钩建成和下胚轴生长的生理与分子机制为核心,系统评述了棉花成苗壮苗的调控机制。棉花种子单粒精播、适当浅播,促进下胚轴伸长、弯钩建成和展开的关键基因HLS1和COP1适时、适量表达,棉苗下胚轴伸长、弯钩及时建成,保证出土并适时展开弯钩和脱掉种壳,正常出苗。单粒精播种子出苗后通过调控下胚轴生长关键基因HY5和ARF2表达,下胚轴稳健生长,形成壮苗。在此基础上,总结提出了以单粒精播、适当浅播为核心,配合精细整地、提高种子质量、地膜覆盖、膜下滴灌等措施的棉花成苗壮苗关键栽培技术,为实现一播全苗、壮苗早发提供了重要参考和指导。  相似文献   

4.
蔡兴旺  杨建新 《种子》2004,23(4):19-20,25
珍珠番茄种经高压静电场选种和处理,进行田间播种和生长试验,测定其出苗率、出苗期、株高、叶片数、分枝、节枝、产量指标及苗期的SOD、POD、CAT及MDA值.建立相应的数学模型,为珍珠番茄种的最佳电场处理提供了试验依据.  相似文献   

5.
甜玉米种子特性与全苗技术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陈树玉 《中国农学通报》2009,25(22):146-151
甜玉米基因抑制籽粒淀粉合成,从而影响种子发芽出苗。提高发芽率、出苗率,促进全苗,确保单位面积基本株数是获得产量的基础。综述了甜玉米种子形成、苗期生长特点,播种出苗技术要领以及浸种、拌种,种子包衣,育苗移栽,地膜覆盖,种子储藏等相关研究结果。甜玉米的采收期影响着种子质量及发芽率;低温、安全含水量对于保存种子活力十分有利,植物生长延缓剂等处理对延缓种子老化有一定效果;三十烷醇、双氧水等浸种,植物生长调节物质、种子包衣技术等处理对甜玉米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有促进作用;选择好种子和土壤,掌握播种温度、深度,施足基肥是促进甜玉米壮苗早发手段;育苗移栽、覆膜栽培技术能较好弥补甜玉米播种出苗方面的先天不足。  相似文献   

6.
玉米种子大小和播深对出苗和幼苗活力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林波波河省小农户主要以玉米为主粮来生产,播种时常因翻耕翻埋种子而造成植株个体生长差。本研究目的就是要确定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对玉米出苗和生长的影响。实验处理包括两种不同大小的种子(大粒种子和小粒种子)和4个播种深度(5cm、10cm、15cm、20cm)。种子大小对出苗率无显著影响,但不同播深对出苗率有显著影响。种子大小和播种深度均对幼苗高度有显著影响。种子大小对幼苗干重和叶片数没有影响。随播种深度增加,幼苗干重减少。结果显示,播深在5cm和10cm时,种子大小对出苗和幼苗活力没有影响,但播种深度在15cm和20cm时,对出苗和种子活力有不良影响。  相似文献   

7.
稻秸还田与播种方式影响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大田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水稻秸秆还田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籽粒产量的影响,通过田间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机械全量还田与不同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稻秸不还田条件下,机械条播的出苗率显著低于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机械条播、机械匀播和人工撒播的出苗率分别为51.84%、90.89%和88.87%;人工撒播的出苗均匀性差于机械条播和机械匀播,3 种播种方式的出苗变异系数分别为0.49、0.26 和0.23。稻秸机械全量还田条件下,不同播种方式处理的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都有所降低,其中机械条播的下降幅度较大,出苗率降低了36.54%。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无论稻秸是否还田,机械匀播的产量均高于其余两种播种方式,稻秸不还田和全量还田条件下的产量分别为6091.34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在稻秸还田小麦生产中,推荐采用机械匀播的播种方式,不仅能提高小麦的田间出苗率,而且能保持较好的出苗均匀性,有利于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8.
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稻秸还田下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及产量的影响,通过大区试验,分析了稻秸全量还田下不同耕作与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出苗均匀性及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显示,相同的播种方式下,浅耕处理小麦出苗率高于免耕处理,但出苗均匀性差于后者;相同的耕作方式下,播种方式对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的影响差异较大,其中,机械匀播方式下小麦出苗率最高,出苗均匀性最好;小麦出苗率和出苗均匀性通过影响穗数、穗粒数、千粒重而影响籽粒产量,同一耕作方式下机械匀播小麦籽粒产量均高于其余2种播种方式,免耕和浅耕下机械匀播小麦产量分别达6484.35 kg/hm~2和6476.20 kg/hm~2。因此,稻秸全量还田条件下,建议采用免耕机械匀播方式,能有效改善小麦田间出苗情况,进而获得较高的籽粒产量。  相似文献   

9.
播种深度对高粱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了明确高粱的适宜播种深度,观察不同高粱品种对不同播种深度的耐深播差异,研究了8 种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出苗时记载不同播种深度下高粱的出苗速度和出苗率,出苗结束后,调查其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胚轴长度和种子根长度。结果表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幼苗出苗速度明显减慢。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从播种至出苗需要5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 和13 cm 处理下,需要5~7 天,在播深17 cm 处理下为7~11 天。在播深12 cm、13 cm 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较其他2 个品种从播种至出苗所需时间早2~4 天。不同播深处理下高粱完成出苗所需要时间也不尽相同。在播深3 cm、5 cm和7 cm处理下,各品种完成出苗所需时间为9 天,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需要9~13 天,在播深17 cm处理下需13 天。品种‘晋中0822’在播深8 cm、10 cm、12 cm和13 cm处理下9 天完成出苗,较其他2 个品种早。播种深度对3 个高粱品种的出苗率亦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的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平均出苗率不断降低。3 cm和5 cm为高粱最适播种深度。在播深3 cm、5 cm、7 cm、8c m、10cm和12 cm处理下品种‘晋中0822’出苗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此外,播种深度对幼苗的生长发育也有显著影响。随着播种深度增加,3 个高粱品种的地上部分幼苗生长量和种根长显著降低,而胚轴长度显著增加。在3cm和5 cm播深处理下幼苗生长量、种根长和胚轴长与其他各处理差异显著。在播深7 cm、8 cm、10 cm、12 cm、13 cm和17 cm处理下‘晋中0822’品种各指标与其他品种差异显著。  相似文献   

10.
播种深度对不同来源羊草种子出苗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刘桂霞  韩建国  赵霞 《种子》2006,25(9):20-23
研究了野外条件下4种不同播种深度对2种种子来源(野生和栽培)的羊草出苗的影响.结果表明:播种深度和种子来源都显著影响羊草出苗率.羊草出苗率与播种深度成反比,覆土1 cm的种苗出苗率最高,覆土6 cm的最低,两者相差4~5倍.栽培羊草在播深1~2 cm时,出苗率显著高于野生羊草;而当播深增加到4 cm后,则呈相反的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旨在通过验证食用菌菌渣做为育苗基质用于替代不可再生的草炭资源的可行性,促进产业和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方法]采用A(商用育苗基质)、B(草炭:优质黄土:珍珠岩=1:1:1)、C(食用菌菌渣:珍珠岩:优质黄土=1:1:1)、D(食用菌菌渣:优质黄土:珍珠岩:复合肥=1:1:1:0.005)、E(优质黄土:火土灰=1:1)等五种不同配比育苗基质分别采用穴盘、漂浮及潮汐式育苗三种方式对辣椒出苗率、幼苗株高和茎粗、幼苗的整齐度、幼苗的真叶数、幼苗的根冠鲜重比、壮苗指数及定植后缓苗期等几个方面进行考察。[结果]结果表明育苗基质A效果最为理想。除基质E外,其余基质均可满足生产需求。基质C、D与基质B差异不显著,但存在管理较繁复问题。育苗基质E在出苗率及壮苗指数与其他育苗基质存在显著性差异。不同育苗方式对比,潮汐式育苗整体优于另两种育苗方式,漂浮育苗存在定植后缓苗期较长,育苗期间存在部分黄化现象,穴盘育苗相较于漂浮和潮汐育苗具有单位面积播种株数少,株间差异较大,同时存在管理较为繁复问题。[结论]食用菌菌渣用作育苗基质具有一定可行性,但存在一些问题,需要采取相应措施降低其不利因素。  相似文献   

12.
幼苗鉴定在实际操作中,有一定的难度,特别是自然灾害较重的年份所生产的种子,出现畸形苗或带菌而引起感染幼苗现象较为突出.为此,不但要求检验员要熟练、严格执行操作检验规程和标准,而且还要求不断学习,加强发芽试验技术方面的训练,减少人为误差,快速、准确地评价种子质量.结合实际工作,谈一下幼苗鉴定要掌握的几个基本要领:  相似文献   

13.
不同育苗方式对棉苗素质及其生育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1 材料与方法试验于 2 0 0 2年在南京农业大学江浦试验站进行 ,旨在实现工厂化育苗。供试品种为苏棉 1 2号 ,随机区组试验 ,3次重复 ,设 6个处理 :( 1 )B1 :大田常规土制营养钵为对照 (钵径 6.5cm ,高 8cm) ;( 2 )B2 :5 0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5cm ,深5cm) ;( 3)B3:72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4cm ,深 5cm) ;( 4 )B4:1 2 8孔穴式塑料育苗盘 (孔径 3cm ,深 5cm ) ;( 5 )B5:芦管 (管径 0 .8cm ,高 1 0cm) ,芦管内填土浸水腐沤 1周后播种。 4月 5日播种 ,3叶期移栽 ,移栽密度每公顷 4.5万株 ,行距 75cm ,株距 30cm ,小区面积 47m2 。育苗营…  相似文献   

14.
麻栎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何慎 《中国农学通报》2018,34(15):72-76
通过对麻栎芽苗砧嫁接容器育苗技术的研究,以期为麻栎定向培育及资源的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试验选择麻栎优树35 株,优树的平均树高4.0 m,平均胸径7.8 cm,平均冠幅3.24 m;培育麻栎芽苗砧嫁接苗2053株,其中裸根苗1253株,容器苗800株;采用随机区组试验,将800株容器苗用不同浓度GGR6 处理,栽植于不同土壤基质中,研究结果表明:土壤基质与GGR浓度对麻栎容器苗的地径、苗高、成活率等生长指标均有显著影响,麻栎容器苗在不同土壤基质及GGR浓度之间的生长均存在显著性差异,综合来看,当GGR浓度为10 mg/L,土壤基质为黄心土:谷壳灰(1:1)时,麻栎苗木生长效果最佳,适宜推广,其成活率可达98%,苗高达62.27 cm,地径达6.88 mm。  相似文献   

15.
本试验以菜豆为试材,采用土培法,研究了土壤中不同浓度的外源铬(0、2、8、15、25 mg/kg)对菜豆幼苗生长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高浓度的外源铬(15、25 mg/kg)对菜豆幼苗的株高、地上部鲜重、叶面积、主根长有显著、极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叶片细胞膜透性增大,抑制了菜豆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6.
幼苗密度,多效唑浓度及处理时间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利用三元二次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幼苗密度及多效唑对番茄幼苗质量的影响,多效唑能抑制番茄幼苗徒长,幼苗密度越低,受抑制程度越强烈,无论幼苗密度高低,多效唑与能提高幼苗光合作用强度,多效唑处理使幼苗中脯氨酸含量提高,幼苗密度高,多效唑用量多时,幼脯氨酸含量增加幅度大,应视力幼苗受胁迫表现,生产中不宜采用高密度大剂量多效唑处理进行育苗。  相似文献   

17.
不同种苗质量对金铁锁田间出苗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了制定合理的金铁锁种苗分级标准,采用田间试验调查和室内植株性状考察方法,探讨了不同等级的金铁锁种苗对金铁锁田间出苗率和幼苗生长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一级金铁锁种苗在田间出苗率、叶片数、茎长、地上分枝数等指标方面均优于二、三级种苗,说明根据根粗、根长、根重及外观形态等指标建立的金铁锁种苗的分级标准是合理的.  相似文献   

18.
甜瓜嫁接育苗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甜瓜生产近年发展迅速,尤其是随着保护地设施的发展,在京、津、鲁等地已形成大面积种植,形成了周年生产、周年供应。但随之也出现了一些问题,如连作造成土传病害严重,春季地温低、光照弱引起沤根等生理病害等。为克服这些问题,生产上多应用嫁接育苗技术,对于提高抗病性、吸肥能力、增加产量大有益处。目前,甜瓜嫁接生产中所采用的砧木主要是南瓜,但是南瓜属种类和品种间差异大,虽抗病性强,但有的田间表现一定比例的不亲和株。在大面积使用之前,最好先经小面积试验,确定甜瓜品种和砧木品种的亲和性强弱。厚皮甜瓜和薄皮甜瓜在苗期生长速度,苗子大小上区别较大,嫁接育苗时应注意采用不同的嫁接方式和措施,不可等同处理。薄皮甜瓜苗较小,生长慢,宜采用插接法或劈接法,不宜采用靠接法;厚皮甜瓜苗子相对大,与黄瓜类似,用插接法、靠接法、劈接法都可。  相似文献   

19.
1播种、育苗 1.1播种 利用当年产原种,于6月下旬至7上旬播种育苗,时间宁早勿晚.苗床采用宽1.5m左右的平畦为宜,实行条播,行距10~12cm,播种量3kg/667m2.育秧田施有机肥10 000kg/667m2,磷酸二铵10~15kg/667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