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选取郑州市东风渠作为调查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从生态要素、社会要素和景观要素等3方面对其滨水景观进行分析,提出东风渠滨水景观的优点与不足,将东风渠滨水景观按照景观节点分为25个景观段进行评价。以POE理论为前提通过AHP层次分析法和模糊数学理论进行分析,制定出一套针对东风渠滨水景观的评价体系,在加强景观节点的设计构思、提高创新性和形式美感、提高景观质量等方面对东风渠滨水景观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2.
基于AHP法的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构建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滨水绿道植物景观是最具地域特色的绿道景观.采用层次分析法(AHP法)构建滨水绿道植物景观评价体系,运用专家系统从生态、美学、心理等3个方面,选择了物种多样性、植物乡土性、适地适树、综合生态效益、植物色彩和季相性、植物景观与环境的协调性、植物景观空间层次丰富性、植物景观的意境美、安全感、舒适感等10个评价因子,通过构造判断矩阵计算各层次指标权重,指标层权重的范围为0.039 3~0.240 1,计入结果的问卷各矩阵的一致性检验范围为0~0.095,均<0.1.为检验该评价体系的可行性,选取广州蕉门河滨水绿道的10个样方,请25位专家用构建的评价体系对10个样方进行评价,结果显示,该评价体系能够实际反映滨水绿道植物景观的建设水平高低,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淹没三维模型的分析方法在滨水绿道规划设计中逐渐成为重要的前沿技术手段。在滨水绿道规划设计时,淹没三维模型不仅能对洪水淹没区和相关湿地区域进行明确分析,并能在规划设计中确定功能布局、景观结构及交通系统给予科学可靠的支撑。本文介绍了建立淹没三维模型的方法,通过利用研究区域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和遥感影象数据,并结合GIS和Google Sketchup等软件对其进行三维场景仿真,然后根据当地水文信息分析得出洪水水位高程值,最后通过设置该区域淹没范围,综合分析得出滨水绿道规划设计的功能布局和景观结构的重要数据支撑。本文结合实际案例介绍了在延庆四海镇的滨水绿道的规划设计中,如何将淹没三维模型应用在滨水绿道的规划设计前期的实践过程,并且总结了淹没三维模型的应用方法及技术优势。  相似文献   

4.
从视觉特征上的景观视觉吸引要素出发,运用SBE法和色彩量化分析等方法,构建预测模型,从空间要素、实体景物要素以及色彩结构、色彩组成方面探究景观结构要素和色彩因子对武汉东湖磨山景区滨水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以及两者的共同作用效果。结果表明,景观结构要素对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为:滨水空间亲水性、空间尺度、驳岸类型;色彩因子对景观视觉质量的影响由大到小为:主色彩占比、色彩数量、景观色泽、色彩主次分明程度。综合考量景观结构要素与色彩因子的共同影响,能更好地反映滨水景观的视觉质量。研究结果为东湖磨山景区滨水景观视觉质量提升和其他滨水景观的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  城市滨河景观视觉质量对城市滨河景观品质和城市空间品质有重要的影响。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筛选对城市滨河绿道视觉感知有重要影响的因素,并通过视觉感知量化处理,实现智能化分析滨河景观,是未来滨河景观的发展趋势。  方法  基于深度学习算法,模拟人的视觉感知,训练一套用于城市滨河绿道景观的图像语义分割模型,并建立一套可量化的视觉景观指标体系。运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挖掘各项量化的景观特征与视觉感知之间的关系。最后,以北京二环水系为例,分析视觉感知下的景观特征,总结关于滨河绿道景观视觉感知提升的策略。  结果  (1)训练出的城市滨河绿道图像语义分割模型达到了0.93的准确率;(2)回归模型的结果显示,在10项指标(绿视率(GVI)、蓝色视野指数(BVI)、驳岸硬质度(HRI)、滨河建筑密度(RBD)、桥梁可视度(BV)、干扰因素指数(IFI)、滨河自然开阔度(WO)、滨水围护度(WG)、道路宽广度(RWI)、乔灌草比率(RTG))体系中,有5项对视觉感知的影响作用显著,分别为GVI、WO、BVI、IFI和RTG,其中GVI、WO与视觉感知呈正相关,其余3项呈负相关;(3)北京二环水系绿视率北部高于南部,WO与BVI呈较为均质的状态,IFI整体较低,RTG呈现按河道划分的特征;(4)当提升视觉感知效果时,可重点从影响显著的5项指标出发,根据影响作用的强弱进行权衡。  结论  本文为研究城市滨河景观提供了一种基于图像语义分割的测度方法,为人本视角的大规模滨河绿道景观的量化分析提供更多可能。   相似文献   

6.
【目的】北京绿道建设如火如荼,为提高绿道景观质量,更好满足居民休憩健身需求,从慢行空间景观角度对绿道建设提供建议与参考。【方法】以北京三山五园绿道为案例,通过调研的方法结合景观设计原理,从绿道选线布局、区域空间组织和空间节点场地三个层面对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营造进行研究。【结论】分别从宏观层面的选线布局、中观层面的有机连接、微观层面的植物围合三个方面探讨绿道慢行空间景观设计方法。  相似文献   

7.
为对郊野绿道的使用特征与满意度进行研究,以杭州临安青山湖绿道1期为研究对象,通过对绿道使用者的实地访谈和问卷调查,基于SPSS软件平台,采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卡方检验、相关分析、因子分析等方法,对使用人群的属性、使用特征和满意度进行定量分析与评价。结果表明:①青山湖绿道使用人群基本来自绿道周边和临安城区;②近半数使用者使用绿道频率较为固定,高频使用者主要为绿道周边居民;③绿道休闲活动类型较多,散步休闲所占比例大;④夏季人们对不同休闲空间使用频率差异较大,水上森林段绿道使用率较高;⑤口碑宣传是获知绿道信息的首要途径;⑥使用者对绿道景观质量方面的满意度最高,影响使用者对绿道总体满意度水平的主要方面为绿道的可达性、景观质量、安全防护和服务设施(自行车租赁、公厕设置等)。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对青山湖绿道的优化及国内郊野绿道的建设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8.
武汉市后官湖绿道示范段植物景观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武汉市后官湖绿道示范段的观赏植物种类,各观赏期物种的组成、各生活型植物的物种丰富度及乡土植物使用情况及植物配置方式。将绿道划分为出入口、中部景观节点、中部非景观节点和毗邻居住区用地4部分;绿道观赏植物中蔷薇科、豆科植物种类较多,有31个科只有1种植物;四季皆有景可观,但12月至2月间赏花植物少;落叶乔木物种远比其他生活型植物多,乔灌比1.7∶1,常绿落叶比1∶1.7;乡土植物物种数占总数的百分比低,为70%,木本的仅占55%。应均衡选用植物种类,增加乡土植物应用,营建近自然群落;植物配置则应突出自然郊野特色,满足功能需求,突出主题。对滨水绿道的植物景观研究和创建具有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南京绿道植物景观营建特色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南京城区内的紫金山绿道、明城墙绿道和滨江绿道3条新建都市型绿道为研究对象,通过实地调查,主要得到以下研究成果:1)南京绿道常用观赏植物种类为282种,隶属87科,199属,并对绿道植物类型组成特征、季相结构和数量特征进行分析;2)归纳分析出南京绿道植物景观4个方面的特点和特色;3)总结南京绿道植物景观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针对性建议,旨在为南京绿道的植物景观营建和提升提供借鉴和参考。  相似文献   

10.
为切实有效地实现黄浦江世博滨江段的公共空间贯通,推进"黄浦江东岸慢行步道贯通三年行动计划"的执行,从连续且快速可达、骑行为主的活动方式、狭长的空间与简洁的道路体系、城市滨江风貌观光为主的游憩体验等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的特征出发,将描述连续视景的断面法引入到该类型绿道规划的适宜性分析中,探讨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体系的构建方法。通过定性分析与AHP法,筛选出了8个评价指标作为城市滨江自行车绿道选线的评价依据,即自行车道的亲水性、可达性、节点场地与设施的多样性、河流景观丰富度、植物景观丰富度、竖向起伏度、景观的地域文化性、景观的主题性。最终,提出了长约10km的黄浦江世博滨江段自行车绿道选线方案,以及"临江型、绿地型、沿路型"3类绿道模式,为自行车绿道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提供有益的借鉴。  相似文献   

11.
绿道网络在北京旧城区构建的可行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绿道网络是近年来景观生态学、城市规划和景观设计等多个学科交叉的研究热点和前沿。作者通过研究北京鼓楼旧城区与绿道网络在空间结构、生态保护、功能组织等方面的异同,探讨在旧城区中进行绿道网络建设的可行性,并尝试以此解决旧城区外空间的功能转换和绿化不足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基于游客体验的城市绿道适宜性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让绿道更好的服务于城市居民,提高绿道资源的公众满意度,有必要基于游客体验对绿道适宜性进行评价,探明影响绿道适宜性的因子。通过专家咨询及层次分析法(AHP),初步构建出包括自然因子、景观因子、绿道设施和绿道管理等4个一级指标及空气质量、水体质量和安静程度等19个二级指标的绿道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选取合肥环城公园绿道和匡河绿道为研究对象,进行实地调研和问卷调查,运用模糊综合评价法(FCE)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处理,结果表明:1)评价指标的权重分析显示,自然因子(0.514 9)权重最大,对于绿道适宜性起到最重要的影响作用,其次是景观因子(0.211 2)和绿道设施(0.174 6),绿道管理(0.174 6)权重最低;2)环城公园绿道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为3.264 6,匡河绿道综合得分为3.098 6,环城公园绿道的评价得分高于匡河绿道;3)两条绿道适宜性评价得分最高的均为绿道管理,其次分别是景观因子和自然因子,适宜性评价综合得分最低的均为服务设施。  相似文献   

13.
以北京市营城建都滨水绿道为例,运用行为科学及景观设计学等相关理论,对其开放空间进行研究,分析并探索绿道开放空间的分类及其对人们行为活动的影响,并给出合理化建议。  相似文献   

14.
华北地区年降雨量偏少,降水集中、多暴雨且年蒸发量大,导致严重的雨洪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山麓迎风区多暴雨的气候特征对平原地区构成了雨洪灾害的威胁,在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作为径流缓冲区,对于缓解雨洪灾害有着重要意义。为解决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雨洪管理问题与水资源短缺问题,本研究通过分析华北地区的气候特征、城市浅山区的雨洪灾害情况及其特点,首先探讨了在华北地区城市浅山区建设海绵绿道的必要性。在此基础上,结合河北省石家庄市鹿泉区山前大道项目,提出了适用于华北地区浅山区的海绵绿道设计方法。该海绵绿道的设计策略综合考虑到3个维度:1)华北城市浅山区作为自然基底;2)绿道作为雨水径流缓冲带;3)低影响开发措施作为绿道设计内容之一。本研究基于雨水安全与利用两个视角综合考虑设计策略。最后,本文利用暴雨洪水管理模型(SWMM)量化模拟LID设施对雨水径流的控制效果,将海绵绿道与传统绿道的调蓄效能进行对比。结果显示,海绵绿道在控制径流总量、峰值流量以及推迟峰现时间方面具有更好的效能,能有效解决场地的雨水调蓄问题。   相似文献   

15.
以遥感影像解译和植被生态调查为基础,研究了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景观空间格局和植被类型特征.结果表明,深圳市区域绿道沿线植被景观格局空间分异明显,表现出从中西部以人工林为主过渡到东部以自然林为主的空间变化特征.中西部宝安区和大运支线等地段绿道周边植被人为干扰较大,植被斑块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东部三洲田等地段自然植被斑块完整性较好,植被类型丰富多样,其中部分地段保存有较好的原生植被.最后针对深圳市区域绿道植被类型特征和空间分布提出规划设计和生态保护对策.  相似文献   

16.
城市滨水区景观的设计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于对滨水区的理论研究.本文对泰安境内两条重要的河流——渿河、梳洗河的滨水景观进行了调查、评价、分析,提出景观改进建议,旨在寻求一条有泰安市特色的滨水区景观规划之路。  相似文献   

17.
借鉴广东省绿道网中生态型和城郊型绿道的概念,结合温州市实际,提出森林绿道概念,进行了玉泉森林绿道建设规划与实践.  相似文献   

18.
城市滨水环境与城市发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介绍了城市滨水区的含义,简述了滨水环境的内涵,分析了水对城市发展的重要性,揭示了城市滨 水环境的改善与建设对城市发展的内在影响。  相似文献   

19.
为了量化分析城市绿道中树木的各类生态服务效益价值,为未来绿道树种筛选和种植规划提供参考。以宁波市“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树种为研究对象,对其树木群落结构组成、胸径分布、树高结构和生长类型进行分析;并运用i-Tree模型进行生态效益评估,将节能效益、固碳效益、改善空气质量效益、截留雨水效益和美学效益值量化为经济价值。结果表明:绿道树种类型丰富(37科54属71种),生长类型多为阔叶落叶型乔木,绿道树木的胸径和高度多数介于15.2~30.5 cm和5.0~10.0 m,处于稳定生长阶段,季相变化较丰富且景观效果较强。通过i-Tree模型评估“三江六岸核心区”绿道年总生态效益值为4 287 024.54元,其中,美学效益(64.62%)>固碳效益(17.25%)>截留雨水效益(9.79%)>节约能源效益(8.32%)>改善空气质量效益(0.02%)。树种优势度与绿道总生态效益贡献率相关性较强,樟树、银杏、柳树、鸡爪槭的总生态效益贡献率最高,但与单株年生态效益之间没有较强相关性;泡桐(2 494.70元·株-1)、二球悬铃木(1 994.49元·株-1)、枫杨(1 824.93元·株-1)、喜树(1 542.23元·株-1)的单株年生态效益较高,但其数量在绿道中不占优势。建议在选择树种时,将植物挥发性有机物(BVOC)纳入改善空气质量价值评估体系中,推广单株生态效益价值较高的树种应用于绿道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