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030211应用随机扩增来建立一种用于鱼类巴斯德氏菌病致病菌美人鱼发光杆菌杀鱼亚种的PCR检测方法=Use of random amphf卜cation to develOP a PCR detection methodfbrthe causative agent of fish Pasteurellosis,Photobacter讯mda执se勿e sobsP如改eida(Vibrionaceae)[刊,英〕/Valle LD,zanellaL,BelvedereP·:·// Aquac.一2002、207(3/4)一187一202 应用多态DNA随机扩增(R八尸D)来产生种特异性标记物,它被用来建立一种快速和简易的以PCR为基础的诊断鱼巴斯德氏菌病病原体的方法。在这种细菌的R八卫D基因指纹中,可观察到两个…  相似文献   

2.
条纹鲈巴斯德氏菌病的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在实施条纹鲈引种及池塘养殖期间,鱼病暴发,由于对该鱼尚处于探索试养阶段,无成熟技术规程可循,虽经多方试验均不见疗效。后经查证,其为巴斯德氏菌病,病原体为巴斯德氏菌(Pasteurellapisicida)。采用口服氯霉素并辅以漂白粉遍洒,取得了较好的治疗效果,现将试验情况总结如下。1鱼病症状及病原体特性1.1症状病鱼离群、独游无力、反应迟钝,取病鱼观察,可见其颈部、颅顶、眼眶、鳍基、尾柄等处均有不同程度充血,严重者全身肌肉充血,呈微浅红色,解剖可见肝、脾、肾充血甚至糜烂,肠道微充血发红。1.2病原体特性该病病…  相似文献   

3.
海水鱼类细菌性疾病病原及其检测、疫苗研究概况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概述了海水鱼类常见细菌性疾病包括弧菌病、冬季溃疡病、巴斯德氏菌病、疖病、海水屈挠杆菌病、假单胞菌病、链球菌病、细菌性肾病的病原研究及其检测、疫苗研究概况,为及时了解当前细菌性疾病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以采取更有效的措施防治疾病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维生素C对克氏原螯虾生长及非特异性免疫机能的影响,以初始体质量(3.19±0.06)g的克氏原螯虾为试验对象,分别投喂维生素C添加量为0(对照),30、60、120、240和480 mg/kg的等能等氮饲料,进行为期60 d的养殖试验。结果表明,饲料维生素C添加水平对克氏原螯虾的存活率(SR)、肝胰腺指数(HSI)、肥满度(CF)及饲料系数(FCR)没有显著影响(P0.05),增重率(WGR)和特定生长率(SGR)随饲料维生素C含量增加先上升后下降,其中120 mg/kg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血浆溶菌酶(LZM)活性以120 mg/kg组最高,且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酸性磷酸酶(ACP)和碱性磷酸酶(AKP)活性变化趋势一致,均以120 mg/kg组最高,显著高于除480 mg/kg组外的其他各组(P0.05);克氏原螯虾肝胰腺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不受维生素C添加水平影响(P0.05),肝胰腺过氧化氢酶(CAT)活性随饲料中维生素C含量的增加先升高后降低,120 mg/kg组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5),120 mg/kg组肝胰腺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其他组(P0.05)。可见,饲料中适量的维生素C(120 mg/kg)可促进克氏原螯虾生长,提高机体免疫和抗氧化能力。  相似文献   

5.
为了评价抗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ictaluri)的特异性Ig Y的功能性蛋粉在黄颡鱼(Pelteobagrus fulvidraco)"红头病"预防及治疗中的应用效果,采用灭活的爱德华氏菌(菌种保藏号:CCTCCNO:M2012024)免疫蛋鸡,通过微包膜及高速离心喷雾干燥技术制备抗爱德华氏菌的特异性Ig Y的功能性蛋粉,采用泼洒和口服两种方式检测该功能性蛋粉对黄颡鱼的免疫保护率。结果显示,所制备的功能性蛋粉抗体效价达到1∶5120;以剂量为2 mg/L功能性蛋粉连续泼洒水体3 d或以饲料重量0.2%的剂量口服14 d后,再用浓度为2.0×107CFU/m L的致病性爱德华氏菌对健康黄颡鱼进行攻毒,泼洒和口服功能性蛋粉对黄颡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85.5%和70.0%;对人工感染爱德华氏菌后患病的黄颡鱼养殖水体连续泼洒5 d或投喂14 d功能性蛋粉,其对黄颡鱼的免疫保护率分别为67.2%和40.7%,表明制备的功能性蛋粉对黄颡鱼"红头病"有很好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6.
刘青 《水产科技情报》2012,39(4):198-200
以常温静水方法进行了苯扎溴铵(T1)、新型代森类杀菌剂乙撑双二硫代(-敌菌磷)氨基甲酸铵(T2)对克氏原螯虾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表明:T1、T2对克氏原螯虾的24、48、96 h半致死浓度分别为19.40、14.40、13.35 mg/L和114.32、83.80、67.56 mg/L,安全浓度分别为1.34 mg/L和6.76 mg/L。同时,分析了这两种药物对克氏原螯虾有效急性致毒试验时间的确定及其急性致毒效应的特征,探讨了药物毒性蓄积系数MAC公式的解释与应用、两种药物的致毒作用比较及其安全使用等。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饲料中姜黄素对尼罗罗非鱼(Oreochromis niloticus)幼鱼生长性能的影响和对四氯化碳(CCl_4)诱导鱼体急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为筛选治疗鱼类肝脏综合征的绿色药物提供理论依据。在基础饲料中分别添加不同水平(0、15 mg/kg、30 mg/kg、60 mg/kg、120 mg/kg和240 mg/kg)的姜黄素,连续饲喂鱼体8周后进行采样,探讨姜黄素对尼罗罗非鱼生长的影响,并采用CCl_4诱导鱼体急性肝损伤,72 h后采集血液和肝组织,检测相关抗氧化指标以及肝组织切片的变化。结果显示,饲料中添加60 mg/kg和120 mg/kg姜黄素可显著增加鱼体的增重率和特定生长率(P0.05);当罗非鱼经CCl_4诱导72 h后,60 mg/kg和120 mg/kg姜黄素组的血浆谷草转氨酶(GOT)、谷丙转氨酶(GPT)活力和丙二醛(MDA)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而血浆总蛋白(TP)、白蛋白(ALB)、谷胱甘肽(GSH)、血浆总抗氧化能力(T-AOC)、肝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力却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姜黄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保护鱼体肝不受损伤,且以添加120 mg/kg水平时效果最佳。综上,饲料中添加60~120 mg/kg姜黄素可促进尼罗罗非鱼幼鱼生长性能的提高,而当饲料中添加120 mg/kg姜黄素时,对其肝的保护作用最强,可有效地抑制肝组织的脂质过氧化。  相似文献   

8.
<正>2.最小杀菌浓度(MBC)11种抗菌药物在试管内对诺卡氏菌的4个菌株进行最小杀菌浓度测定结果表明,11种供试药物对诺卡氏菌的4个菌株的最小杀菌浓度在25~50微克/毫升。3.野外药物治疗效果为了验证药物在野外治疗乌鳢诺卡氏菌病的效果,分别选择显示出较好抑菌效果的氨苄青霉素、交  相似文献   

9.
诺卡氏菌广泛分布于自然界的水源中,是一种条件致病菌。引起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细菌主要有星形诺卡氏菌(Nocardia asteroides)、鱼诺卡氏菌(Nocardia seriolae)和杀鲑诺卡氏菌(Nocardia salmonicida)。鱼类诺卡氏菌病在每年的4-11月皆可发生,发病高峰主要集中在6-10月,在水温25~28℃时发病最为严重,死亡率最高。  相似文献   

10.
为探明不同秸秆还田量对冬春季稻虾田大型底栖动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于2018年12月—2019年7月,采取田间小区试验,共设置3种秸秆还田量(1500、3500、4500 kg/hm2)组和1个对照组(还田量0),分析投放克氏原螯虾前后不同还田量处理对大型底栖动物的物种多样性、密度以及生物量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各组物种多样性指数在克氏原螯虾投放前表现为3500 kg/hm2>4500 kg/hm2>1500 kg/hm2>0,投放后表现为0>3500 kg/hm2>4500 kg/hm2>1500 kg/hm2。投放克氏原螯虾前,总密度和生物量与还田量的关系均表现为4500 kg/hm2>3500 kg/hm2>1500 kg/hm2。投放后,还田量1500 kg/hm2组、3500 kg/hm  相似文献   

11.
采用试管稀释法对鮰爱德华氏菌进行体外抑菌试验,测定其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腹腔注射,进行急性毒性试验,检测洛美沙星对斑点叉尾鮰的毒性作用;结合体外抑菌试验和急性毒性试验的结果,配制一定浓度的洛美沙星,对人工感染鮰爱德华氏菌的斑点叉尾鮰进行浸泡治疗,检测该药对斑点叉尾鮰肠道败血症的治疗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洛美沙星对体外鮰爱德华氏菌的M IC为7.57×10-5mg/mL,对斑点叉尾鮰未表现出明显的毒性作用,其对由鮰爱德华氏菌引起的肠道败血症的最佳浸泡治疗浓度约为1.14×10-3mg/mL。  相似文献   

12.
于2005~2006年在天津市天祥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养殖基地,采用循环节水和池塘覆膜生态养殖技术,在覆膜试验区和土池对照区中进行了凡纳滨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技术研究和水质监测。结果表明:2005年、2006年覆膜试验区的放养密度均为97.5万尾/hm~2,产量分别为13700kg/hm~2、16500kg/hm~2;土池对照区的放养密度分别为60万尾/hm~3、30万尾/hm~2,产量分别为7800kg/hm~2、5250kg/hm~2。覆膜试验区在虾类密度较大的情况下,水质一直良好,溶氧的平均值、最低值均高于土池对照区,平均水温比土池对照区高1℃~2℃,水质理化指标覆膜试验区与土池对照区没有显著差异,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110.03mg/L、97.36mg/L,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61.45mg/L、53.80mg/L;土池对照区浮游植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48.20mg/L、43.16mg/L,浮游动物年均生物量分别为36.48mg/L、57.34mg/L。池水流经循环系统处理后得到改善,整个养殖期间不需外部补水。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抗产毒镰孢菌的新型海藻防霉剂(K+I)剂量的使用安全性,本研究通过急性毒性实验评估了其毒性等级及致畸性。分别用碘化钾(1 447~2 025 mg/kg)和抗产毒镰孢菌的新型防霉制剂K+I(1 447~2 892 mg/kg;固定递增剂量均为289 mg/kg)对健康昆明小鼠进行灌胃染毒,记录小鼠死亡情况,计算LD_(50),并分别观察计算小鼠精子致畸率和微核率。结果表明:碘化钾(KI)的LD_(50)为1 698 mg/kg,K+I的LD_(50)为2 241 mg/kg。根据中国食品毒理急性毒性分级法判定,毒性等级为3级,属于低毒物质;精子致畸率和微核率与蒸馏水对照组无显著性差异。K+I防霉制剂无明显的致突变作用,可应用于水产饲料霉变防治。  相似文献   

14.
乌鳢诺卡氏病及其防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病原与病因1.病原对乌鳢养殖影响最大、危害最严重的是乌鳢的诺卡氏病,据报道,引起乌鳢诺卡氏菌病的病原为%鱼诺卡氏菌(Nacardia seriolea)。  相似文献   

15.
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概述水产养殖中鱼类诺卡氏菌病及其诊断方法、防治手段,为鱼类诺卡氏菌病的防治提供参考。检索、查阅近10年国内外有关鱼类诺卡氏菌病的相关文献,分别从主要症状、解剖、生物技术阐述鱼类诺卡氏菌病诊断方法和按化学药、生物药、中草药防治等方面的内容进行分类整理。鱼类诺卡氏菌病发生的最适水温是25~28℃,主要症状为病鱼体表出现损伤、溃烂、出血、腹部膨胀等现象;解剖病鱼腹腔有黄色液体,肝、肾脏、脾脏有大量白色结节;生物技术诊断主要用PCR(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法和环介导恒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技术;免疫疫苗处于实验研发阶段;鱼类诺卡氏菌病的防治一般使用抗生素类药物,同时配合药物拌料投喂,连续用药3~6天,治愈率在20%~60%之间。由于对鱼类诺卡氏菌病没有确切的诊断方法和不合理使用化学类药物致耐药菌增加,使防治鱼类诺卡氏菌病变得更加困难,而中草药在防治鱼类诺卡氏菌病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有望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16.
为了评估不同浓度灭活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LPM)对草鱼生长及肠道健康的影响,实验配制4组分别含0 (对照组)、300、600和900 mg/kg植物乳杆菌及其代谢物(LPM)的等氮等能饲料,饲喂草鱼幼鱼[初始体质量(80.47±1.04) g] 6周,结果显示,草鱼增重率和饲料效率在LPM添加量为300 mg/kg时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19.09%和8.57%。LPM添加组肥满度显著低于对照组,且添加量为900 mg/kg时,脏体比较对照组显著降低18.84%。全鱼粗蛋白质含量、饲料蛋白质效率和蛋白质沉积率均在添加量为300 mg/kg达到最大值,分别较对照组显著提高4.40%、11.97%和7.64%。LPM添加组肝胰脏和肠道蛋白酶活性较对照组显著升高。LPM添加量为600 mg/kg时,草鱼肠道的绒毛数量、绒毛长度和绒毛宽度显著高于对照组。饲料中添加LPM对草鱼肠道菌群的多样性无显著影响。LPM添加量为300 mg/kg时,乳杆菌属和梭菌属的细菌丰度较对照组显著升高。嗜水气单胞菌、诺卡氏菌、副溶血性弧菌对LPM极度敏感。血清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随...  相似文献   

17.
于2014年6-8月对渭河流域陕西段4座水库的浮游生物和初级生产力进行了调查,根据调查结果测算了各个水库的鱼产力和鲢鳙放养量。结果显示,4座水库浮游植物种类共鉴定出8门40种属,密度为12.00×10~4~132.50×10~4个/L,生物量为0.394 4~2.767 0mg/L;浮游动物的密度为50~2 180个/L,生物量为0.205 7~1.852 0mg/L;初级生产力(水柱平均日毛生产量)为0.405 3~2.206 5mg(O_2)/(m~2·d)。基于浮游生物的鱼产力为鲢鱼32.55~230.70kg/hm~2,鳙鱼46.28~231.60kg/hm~2;基于初级生产力计算的鲢鱼产力为26.23~142.28kg/hm~2,鳙鱼为14.75~80.31kg/hm~2。各个水库鲢鳙的合理放养量分别为98.13~621.63kg/hm~2、48.83~249.54kg/hm~2。  相似文献   

18.
《畜禽业》2015,(6)
<正>病原:本病是由龚地弓形虫寄生于猫的细胞内所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原虫病。症状:猫作为中间宿主感染的,其症状分为急性型和慢性型。防治:(1)保持猫舍的清洁卫生,及时处理猫的粪便,要定期消毒,对猫流产出的胎儿及排泄物和流产的现场进行严格消毒处理,以防污染环境。(2)药物治疗,可用磺胺嘧啶按10 mg/kg体重,每天分4次内服;或用乙胺嘧啶按1 mg/kg体  相似文献   

19.
为探讨人工湿地系统中挺水植物梭鱼草(Pontederia cordata)和香蒲(Typha orientalis)对镉(Cd)积累的动态变化,通过在室外表面流人工湿地采样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8-12月梭鱼草和香蒲地上部和地下部的生物量、镉含量及积累量的动态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梭鱼草根部和茎叶镉含量为0.25~0.70mg/kg和0.07~0.18mg/kg,香蒲根部和茎叶镉含量为0.16~0.39mg/kg和0.11~0.17mg/kg,根部镉含量均显著高于各自的茎叶部,两种植物各部位镉含量均在10月达到最大值,两者对镉的富集与转运能力均随着月份的变化而变化,都呈先增高、后降低的趋势;其中,梭鱼草对底泥镉的富集系数为0.76~3.13,香蒲为0.63~0.91,两者的富集系数最高值均出现在10月;两者的转运量系数分别为1.12~10.47、3.25~8.10,最大值分别出现在9月、10月。在10月之前,同一月份梭鱼草地上部的生物量和对湿地中镉积累量均极显著或显著高于香蒲。两种植物地上部分生物量和对湿地中镉积累量均极显著高于地下部分(P<0.01)。综合考虑两种植物的生物量及对镉的积累量,9月和10月分别为梭鱼草和香蒲地上部分最佳收获月份,能够最大化去除湿地系统中的镉。  相似文献   

20.
建立了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血淋巴、肌肉、肝胰脏中氟苯尼考及氟苯尼考胺的高效液相色谱检测方法。采用Agilent Eclipse XDB-C18(250mm×4.6 mmi.d,5μm)反相色谱柱,以A液(乙腈):B液(0.04 mol/L NaH2PO4、0.004 mol/L十二烷基硫酸钠和0.10%三乙胺)(体积比为30∶70)为流动相,225 nm紫外检测波长完成分析。结果显示:本方法在0.025~20 mg/L范围内浓度与峰面积呈良好的线性关系;组织的加标回收率为78.8%~94.2%,相对标准偏差小于8.16%,氟苯尼考在血淋巴、肌肉、肝胰脏的检出限分别为0.01 mg/L、0.02 mg/kg、0.03 mg/kg,氟苯尼考胺则为0.015 mg/L、0.03 mg/kg、0.05 mg/k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