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测定水产品中15种多环芳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建立了高效液相色谱荧光检测法同时测定水产品中15种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的方法。通过液相色谱柱、荧光激发和发射波长等条件的优化,实现了15种多环芳烃组分基线完全分离和荧光高灵敏度检测。在优化的试验条件下,检测的15种多环芳烃中萘、苊和芴的检出限为0.5μg·kg^-1,苯并[b]荧蒽、二苯并[a.h]蒽和苯并[g,h,i]茈的检出限为2.0μg·kg^-1,其余化合物的检出限为1.0μg·kg^-1;在检测的15种多环芳烃中,菲、蒽、芘、苯并[a]蒽、崫、苯并[a]芘、茚并[1,2,3-cd]芘在0.001~0.500mg·L^-1质量浓度范围,其余化合物在0.002~1.000mg·L^-1质量浓度范围,呈良好的线性相关,相关系数R^2〉0.995;样品加标水平分别为2.0μg·kg、10.0μg·kg^-1和100.0μg·kg^-1时回收率为71.1%-98.4%,相对标准偏差(RSD)〈10%。该检测方法重现性高,检测灵敏度和准确度均满足分析要求。  相似文献   

2.
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及其生态风险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研究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多环芳烃(PAHs)的分布特征、来源及评价PAHs对海洋生物的生态风险,于2010年6月采集珠江口伶仃洋水域20个站位的表层沉积物,采用GC-MS分析方法对沉积物中的16种PAHs含量进行分析测定。研究结果表明: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16种多环芳烃总含量范围是143.90~522.67 ng/g,平均含量287.05 ng/g,与国内外发达地区相比,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污染处于中等水平。本实验采用目前较为常用的比值法(如荧蒽/芘、芘/苯并(a)芘)对调查区域沉积物中的PAHs来源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大部分站位沉积物中的PAHs可能主要来源于石油污染,仅一小部分站位PAHs来源于煤等化石燃料的燃烧。利用效应区间低中值法评价珠江口伶仃洋水域沉积物中PAHs的生态风险,结果表明,在所设的20个站位中,有3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苊和芴对生物可能具有一定的生态风险,而其他站位沉积物中所有PAHs的含量均未达到生态风险评价标准,可以确定该水域沉积物中PAHs对生物具有潜在生态风险的可能性很小;有9个站位处的沉积物中的茚并(1,2,3-c,d)芘对生物可能存在生态风险;利用平均效应中值商法评价PAHs对珠江口伶仃洋水域的生态风险,认为所有站位处PAHs对生物体的潜在的综合生态风险的可能性较小。  相似文献   

3.
比较了刺参-中国对虾混养和刺参单养两种养殖模式下养殖池塘中底泥表层沉积物和水体悬浮颗粒物以及养殖刺参体组织中Mn、Cr、Hg、Zn、Cu、Pb、Cd、As等重金属的含量,并调查分析了两种养殖池塘水体中总悬浮颗粒物和颗粒有机物的变化,研究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对刺参生长环境及刺参体内重金属含量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刺参体组织中重金属Cu、As和Mn的含量在单养池塘和混养池塘变化趋势一致,且刺参体内Cu和As在混养池塘的含量要低于单养池塘。相比于单养模式,养殖池塘内悬浮颗粒物(TPM)和悬浮颗粒有机物(POM)的含量在混养模式下显著减少,这一结果表明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可显著改善刺参养殖水体的水环境状况。此外,在两种养殖模式下,悬浮颗粒物中不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均不相同且呈现出不同的变化趋势,悬浮颗粒物内Cr、Mn、Hg的含量在刺参-中国对虾混养模式下呈显著下降趋势,且含量低于单养池塘。表层沉积物中有机质含量具有一定的波动性,表现出先下降后升高的趋势,且混养池塘有机质含量比同期的单养池塘更高。表层沉积物的重金属含量与强热失量(LOI)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两种混养模式下,表层沉积物的Cd、Zn、Pb、Mn等重金属水平均与LOI呈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4.
本研究优化了栉孔扇贝(Chlamys farreri)鳃细胞制备方法和原代培养条件,采用3种细胞活性检测技术,比较分析了苯并(a)芘(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的毒性作用。结果显示,栉孔扇贝鳃组织在1%青霉素–链霉素(双抗)和庆大霉素消毒10~30 min内,原代培养鳃细胞存活率无明显差异。消毒30 min时,镜检无染菌现象,细胞状态良好。胰蛋白酶消化时间对鳃细胞收获量影响显著,在消化15~25 min内,鳃细胞存活率较高,胰蛋白酶的最佳消化时间为25 min。在150~300 g相对离心力作用下,鳃细胞形态和存活率存在明显差异,在150 g时,存活率和细胞完整性较好。添加胎牛血清(5%~20%)在6~12 h内鳃细胞存活率无显著变化,培养24 h时,5%和20%处理组存活率显著下降,10%和15%处理组存活率无明显变化。台盼蓝拒染法细胞活性检测表明,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活性无明显影响;CCK8试剂法得出,仅在16 μg/mL最高浓度下,鳃细胞活性受到显著抑制;而中性红比色法显示,鳃细胞毒性作用与B[α]P浓度、染毒时间呈正相关性。研究表明,栉孔扇贝鳃细胞最佳制备方法:消毒30 min、胰蛋白酶消化25 min、相对离心力为150 g、原代培养基添加10%胎牛血清为最佳。同时,中性红比色法可以作为评价B[α]P对栉孔扇贝鳃细胞毒性的敏感指标。  相似文献   

5.
研究了在中华乌塘鳢(Bostrychus sinensis)幼苗期(2013年5月,春季)、中鱼期(2013年7月,夏季)和成鱼期(2013年10月,秋季)北仑河口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多环芳烃(PAHs)的时空分布、组成、风险及来源,分析了养殖环境对PAHs分布的影响因素及中华乌塘鳢的富集响应,并评估了养殖环境的理论阈值及剩余环境容量。结果表明,系统内4个管理窗口(G1、G7、G3、G5)养殖水体的多环芳烃浓度的空间变化为G5G7G1G3,主要受管理窗口理化性质差异、海水和陆源输入的影响;时间变化为中鱼期成鱼期幼苗期,主要与珍珠湾水质季节变化以及地表径流输入有关。受管道颗粒物含量影响,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的空间变化为G1G3G7G5;时间变化为幼苗期中鱼期成鱼期,主要与珍珠湾水质季节变化有关。幼苗期管理窗口水体多环芳烃主要源于石油燃烧排放,中鱼期主要是石油、石油燃烧和木、煤燃烧排放的混合源,成鱼期主要源于木、煤燃烧排放。而沉积物的多环芳烃主要是石油燃烧和木、煤燃烧排放来源。养殖水体多环芳烃的危害商值(HQ)小于1,沉积物多环芳烃含量均低于效应区间低值(ERL),说明该系统多环芳烃的生态风险较小。中华乌塘鳢的致癌风险指数(CRI)均低于1×10~(-6),没有致癌风险,CRI的时间变化主要与珍珠湾水质的季节变化有关,空间变化可能受陆源输入影响。中华乌塘鳢的CRI为可接受或较高时,红树林地埋管道生态养殖系统PAHs的剩余环境容量较高,养殖环境较好。  相似文献   

6.
本实验检测了暴露于不同浓度多环芳烃(PAHs)中菲律宾蛤仔(Ruditapes philippinarum)鳃丝和消化盲囊的几项解毒代谢指标(AHH、GST、GSH、SOD)和观察了DNA损伤的变化。苯并(a)芘{B[a]P}的浓度设置为0、0.01、0.2μg/L。结果表明,B[a]P对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AHH、GST、SOD等酶活力和GSH含量均具有显著的诱导作用(P0.05),并且呈现出明显的时间和剂量效应特征。鳃丝和消化盲囊中各指标具有相似的变化规律:在染毒实验过程中,AHH活力被诱导升高,被诱导程度与暴污浓度呈现正相关;GST活力和GSH含量先表现为被诱导升高,之后被抑制并且被抑制程度与B[a]P浓度相关;SOD活力呈现一定的峰值变化,在3 d时达到最大值,之后被抑制;DNA单链断裂水平也被显著诱导,被诱导程度与暴污浓度呈现正相关。暴露于PAHs的菲律宾蛤仔鳃丝和消化盲囊的AHH、GST、SOD活力和GSH含量的变化反映了机体的解毒代谢过程和能力,而DNA单链断裂水平则直接反映了机体的氧化损伤程度,两者构成综合生物标志物,可准确反映PAHs对菲律宾蛤仔的毒性效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