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豇豆属3种主要食用豆类的抗豆象育种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在中国栽培的豇豆属食用豆类主要有绿豆(Vigna radiata)、小豆(Vigna angularis)和豇豆(Vigna unguiculata)。豆象是危害这些食用豆类作物的重要仓储害虫。防治豆象危害最为经济且环保的方法是利用作物本身的抗性培育抗豆象品种。中国豇豆属食用豆类抗豆象育种尚处于起步阶段,分子遗传学研究落后,导致抗豆象新品种选育进程缓慢、育种效率低。本文将从抗豆象资源搜集、抗豆象机理研究以及抗豆象分子标记、抗豆象育种等方面综合阐述绿豆、小豆和豇豆3种主要豇豆属食用豆类的国内外研究进展,以期对中国开展相关的研究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2.
绿豆抗豆象基因PCR标记的构建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采用PCR分子标记技术,对16个绿豆品种(系)进行了遗传分析。在选用的56个随机引物中,发现抗豆象品种与感豆象品种间有一定差异。根据聚类分析结果将它们分成抗豆象野生种(TC1966)、抗豆象栽培种(V2709)、抗豆象杂交后代(VC3890A2/TC1966-23)和混合类型4个大组。以绿豆抗豆象和感豆象品种及抗豆象品种×感豆象品种组合的F2群体为试验材料,利用BSA法,对抗(感)豆象品种池和一个组合F2的抗(感)豆象池进行了鉴定,获得一个共显性标记。经F2分析,在抗豆象个体中扩增出约1.79 kb的特异片段或2个特异片段(1.79 kb/1.03 kb);在感豆象个体中仅扩增出约1.03 kb的特异片段。初步认为此标记与TC1966的抗豆象基因位点紧密联锁,可用于绿豆抗豆象种质鉴定和遗传育种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  相似文献   

3.
《山西农业科学》2017,(6):1040-1043
绿豆(Vigna radiata L.)是我国传统出口商品,具有重要的医用及食用价值。与玉米、小麦等大宗作物相比,绿豆的遗传研究在分子标记、遗传图谱构建等方面进展缓慢,其品种改良及种质资源利用仅局限于常规育种手段。分别从绿豆的育种、分子遗传研究、基于绿豆遗传连锁图的绿豆抗豆象研究以及抗旱研究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希望对促进国内绿豆的遗传研究以及育种进程有所裨益。  相似文献   

4.
利用RAPD标记鉴定绿豆组植物种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56绿豆组品种(系)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在选用的45个随机引物中,均发现有不同的扩增产物,通过聚类分析将它们分成黑吉豆、野生绿豆和栽培绿豆3个种群。在栽培绿豆中又可分出印度抗豆象、巴基斯坦抗黄花叶病毒、中国Ⅰ组、中国Ⅱ组和亚蔬绿豆5个类型组。获得绿豆组3个豆种及其代表品种的独特标记,为今后食用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和遗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利用RAPD标记鉴定绿豆组植物种间亲缘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RAPD分子标记技术,对56个绿豆组品种(系)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在选用的45个随机引物中,均发现有不同的扩增产物。通过聚类分析将它们分成黑吉豆、野生绿豆和栽培绿豆3个种群。在栽培绿豆中又可分出印度抗豆象、巴基斯坦抗黄花叶病毒、中国Ⅰ组、中国Ⅱ组和亚蔬绿豆5个类型组。获得绿豆组3个豆种及其代表品种的独特标记,为今后食用豆种质资源鉴定与分类和遗传分析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晋中10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高粱研究所科研人员运用化学诱变技术对15个种质资源进行遗传改良,用改良的种质资源与山西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食用豆课题组提供的抗豆象品种晋绿豆3号进行人工杂交,经过连续多年定向选择培育、品比试验、产量比较试验、多点联合鉴定试验、产量性状的评价、室内抗虫鉴定试验,最终综合考察选育而成。该品种生育期适中,植株直立,株形紧凑,具有较强的抗豆象能力,在晋中地区产量约1 500 kg/hm2,适宜在晋中地区不同土壤条件下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7.
<正>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粮油作物研究所针对河北省绿豆豆象危害的突出问题,以抗豆象资源V1128和冀绿7号为亲本,通过杂交选择、鉴定回交、室内抗虫鉴定、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和定向选择,育成了高抗豆象新绿豆新品种——冀绿17号。于2017年7月通过河  相似文献   

8.
栽培绿豆V2709抗豆象特性遗传及基因初步定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绿豆[Vigna radiata(L.)Wilczek]是豇豆属亚洲亚属(Ceratotropis)中的一个栽培豆种,豆象是危害绿豆的重要害虫,利用分子标记对抗豆象基因进行初步定位,为该材料在绿豆育种中的利用和抗豆象基因的分离奠定基础。【方法】利用原产于印度的抗豆象栽培绿豆V2709与农艺性状优良的感豆象推广品种中绿1号(VC1973A)配制杂交组合,对杂种F2、BC1F1和F3进行遗传分析;采用BSA法,以上述F2代为定位群体,利用抗、感亲本和抗、感池筛选63个RAPD引物和113对SSR/STS引物。【结果】遗传分析结果表明该抗豆象特性由一对显性基因控制;引物筛选结果表明2个引物能在抗、感池间扩增出多态性条带,用Mapmaker EXP3.0b软件作图,将该抗豆象基因初步定位在一个RAPD标记和一个STS标记之间,遗传距离分别为11.0 cM和5.8 cM,并暂定名为Br2。【结论】本研究定位的基因标记可作为绿豆抗豆象育种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一种工具。  相似文献   

9.
抗豆象绿豆新品种晋绿豆7号的选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晋绿豆7号系山西省农业科学院小杂粮研究中心科技人员通过人工杂交技术手段,以抗豆象的野生绿豆资源TC1966为亲本,与栽培种绿豆品种VC1973A,VC2802A和串地龙等材料杂交后;再从杂交后代中选取较为理想的材料与NM92进行杂交,得到53个杂交后代;从后代中定向选择筛选而成。2011年5月通过山西省品种审定委员会认定。该品种高抗豆象。  相似文献   

10.
野生种抗豆象绿豆种质资源TC1966对多个豆象小种均具有很好的抗虫性。通过对抗虫亲本TC1966、感虫亲本绿1号及以中绿1号为轮回亲本经多代回交后获得的3个近等基因系材料进行抗虫鉴定.结果轮回亲本中绿1号的种子被害率〉90%.表现高感(HS);抗性亲本TC1966及三个高代材料种子被害率〈10%,表现高抗(HR).说明抗虫亲本TC1966中的抗虫基因呈显性遗传,且能够在后代材料中稳定遗传和表达。本文利用AFLP分子标记技术对该5份试验材料进行了多态性指纹图谱分析.结果从830对AFLP引物组合中筛选出在抗、感虫材料间表现多态性的引物组合100对。将部分多态性AFLP特异扩增条带从聚丙烯酰胺凝胶上回收,然后将二次扩增产物进行测序,并通过同源性序列比较的手段进行了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本研究为今后进一步开展抗豆象基因的AFLP分子标记及其转化研究乃至抗豆象基因的克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