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查明仙人洞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情况,2017年7月至11月利用红外相机对仙人洞"三山"区域(蓉花山、拦马峰和老黑山)林下鸟兽进行了为期4个月的监测,结果表明:用红外相机累计1 715个工作日,监测到野生鸟兽共计9目18科23属25种,其中鸟类4目10科12属14种,兽类5目8科11属11种;发现黄喉貂、花尾榛鸡和鸮3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动物;北花松鼠、岩松鼠和野猪的相对丰富度最高;老黑山鸟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最高(H=2.144),建议将老黑山区域纳入仙人洞保护区进行统一保护管理。  相似文献   

2.
采用公里网格布设法,在安西极旱荒漠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设置红外触发相机20部,对区域内大中型兽类和地面活动鸟类进行初步调查。结果显示:监测到兽类4目5科7属7种,鸟类4目7科7属8种,包括北山羊、金雕2种国家Ⅰ级重点保护动物;盘羊、猞猁、狼和短耳鸮4种国家Ⅱ级重点保护动物;兽类中北山羊和中亚兔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鸟类中石鸡和漠即鸟相对丰富度指数较高。物种稀疏曲线显示,兽类在3个月后趋于稳定,鸟类在10个月后趋于稳定,表明调查取样充分。本次初步调查基本上掌握了保护区冰洞子沟区域鸟兽本底信息,总结讨论了红外相机在鸟兽资源监测中存在的问题及措施,为保护区的科学管理提供地依据和指导。  相似文献   

3.
于2016年、2017年10月至翌年4月,在西双版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条调查样线上布设70台红外相机,开展兽类和鸟类的生物多样性监测。结果显示,3780个捕获日,累计获得1169张独立有效照片,共拍摄到兽类6目13科28种、鸟类5目10科23种,分别占保护区记录兽类、鸟类的21.5%和4.9%。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6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1种,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的动物36种(濒危2种、易危6种、近危3种、低危25种);在保护区各主要植被类型中,物种的相对丰富度(RA)依次为:热带季雨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热带雨林>暖性针叶林。提出在西双版纳运用红外相机开展生物多样性监测应避开雨季;抽样强度应达到5%以上,需涵盖主要植被类型及一定量海拔梯度等建议。  相似文献   

4.
2006年5月、8月、9月,对四川卡莎湖自然保护区的兽类资源进行了调查.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确认保护区有兽类7目19科54种;其中,东洋界种类有24种,古北界种类有28种,广布种2种.保护区分布有国家级保护动物20种,其中国家Ⅰ级保护动物有白唇鹿、林麝、马麝、雪豹和豹5种;国家Ⅱ级保护动物15种.保护区有我国特有或主要分布于我国的特有兽类25种.本次调查在保护区采集了较多黑线姬鼠标本,这是该物种目前分布的最高海拔,是黑线姬鼠在川西北高原的一个新分布区;保护区姬鼠属物种种类丰富.保护区地处高寒,生态环境较为脆弱,受到破坏后难于恢复,应重点加强该区域的保护.  相似文献   

5.
为掌握太白山自然保护区蒿坪区域动物分布现状,在蒿坪站后沟内安放4台红外相机对地栖鸟类和兽类进行监测。结果表明:在后沟内共监测到野生动物28种,其中鸟类18种,隶属于4目6科;兽类10种,隶属于4目8科,其中包括国家Ⅰ级保护动物2种,Ⅱ级保护动物5种,陕西省重点保护动物4种。红外相机监测记录也反映了部分物种的活动规律,为保护区的动物资源管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基于红外触发相机陷阱技术的小五台山物种多样性调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利用红外相机记录兽类5目9科14属15种,鸟类1目1科6属6种,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为褐马鸡,二级保护动物是斑羚和勺鸡。山涧口林区的西伯利亚狍的相对密度最大,为13.46;杨家坪林区的野猪相对密度较大,为40.00。  相似文献   

7.
2019年9—12月,采用访问调查及样线调查法对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中方一侧辖区的65个村寨开展动物物种多样性调查。共调查到兽类物种7目20科59种,均为《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红色名录)收录物种,其中国家Ⅰ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11种,国家Ⅱ级17种,“三有”保护动物26种。中老跨境联合保护区域是西双版纳兽类多样性最高区域,且珍稀物种比例最高,如金钱豹、云豹、金猫、豺、黑熊和马来熊等大型动物,兽类以食肉目物种最多(6科25种),占兽类物种总数的42.4%。中老联合保护项目存在着因项目资金局限和不足造成工作未能如期开展,语言障碍、通讯不畅导致双方交流理解低效和部分项目工作滞后等问题。提出加强对巡护员的技能培训,增加调查方法和设备,加强与老挝农林部门的跨境生物多样性联合保护等建议。  相似文献   

8.
为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鸟兽资源情况,布设62台红外相机进行野生动物资源监测。调查发现,1 433张独立有效照片共记录兽类7目、12科、19种,物种相对丰富度指数前5位的是小麂、中华斑羚、野猪、猪獾和花面狸;记录到鸟类5目、14科、33种,物种相对丰富度前3位的是红腹锦鸡、白冠长尾雉和松鸦。节律特征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物种丰富度显著高于冬季(P<0.05),与春季、秋季差异不明显,野生动物在夏季活动频繁,冬季动物活动频率较低;小麂、中华斑羚和野猪在早晨和黄昏活动频繁,属昼行晨昏型动物,白冠长尾雉和红腹锦鸡活动集中于早晨和黄昏。3种偶蹄目兽类的日活动节律重叠程度的分析结果表明,3个优势物种间日活动节律表现为中等程度的重叠,相互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竞争。以期掌握五道峡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鸟兽资源和节律信息,为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持续监测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9.
翟鹏辉  李晔  李正山 《森林工程》2015,(1):26-29,131
为了更好地保护好汗马保护区,通过两年,91条276 km样线,5910个样方,40套监测设备及12块固定样地的科考调查,统计出保护区内共有野生植物620种,隶属于110科296属;大型真菌179种,隶属于29科72属;陆栖脊椎动物293种,其中鸟类16目44科204种,兽类6目16科51种,鱼类6目9科28种,两栖爬行类4目7科10种。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和景观资源。其所表现出来的完整性、代表性、多样性、自然性、适宜性、稀有性和脆弱性,都使得其对于内蒙古大兴安岭地区乃至国家生物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0.
保护区鸟兽多样性监测是濒危物种保护和维持及生物多样性管理的重要手段。为进一步完善保护区内鸟兽资源多样性信息及鸟兽分布情况,2022年5月~11月利用红外相机对大稠顶省级自然保护区鸟类和兽类进行了调查。调查共在50个位点上布设了红外相机,累积6494个相机工作日,共鉴定出陆生脊椎野生动物25种,属于2纲8目16科。其中,鸟纲4目7科10种、哺乳纲4目9科15种。国家II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5种,分别是藏酋猴、猕猴、白鹇、豹猫和凤头鹰。项目为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和管理提供了基础资料和决策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