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草莓灰霉病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张国珍  钟珊 《植物保护》2018,44(2):1-10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上最重要的病害之一,在温室和露地栽培中均普遍发生,草莓生长期和采后果实均可被侵染,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结合作者近年来对草莓灰霉病的有关研究,就草莓灰霉病的症状和危害,病原菌的种类,分生孢子萌发的最适温湿度,病原菌的抗药性,影响草莓灰霉病发生的因素包括品种抗感性、不同器官的带菌量和空气中的孢子量及环境条件,草莓灰霉病综合防治等方面的国内外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从事相关研究的科研人员和生产技术人员提供参考与帮助。  相似文献   

2.
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栽培中最具破坏性的病害之一,严重降低食用以及经济价值。本研究以“红颜”草莓为试验材料,测定砖红镰刀菌Fusarium lateritium Pa2对草莓灰霉病菌的抑菌活性、防治效果以及草莓病程相关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灰霉病菌具有显著的抑菌活性,其上清液可以破坏草莓灰霉病菌菌丝细胞膜,导致细胞内容物泄露。离体接种试验结果表明菌株Pa2对草莓叶片灰霉病、草莓果实灰霉病防治效果分别为79.13%、54.29%。经菌株Pa2上清液处理24h后草莓果实病程相关基因FaPR1、FaPR4、FaGR分别上升19.05、24.64、3.69倍。综上所述,砖红镰刀菌菌株Pa2是一种防治草莓灰霉病的新型生防菌资源。  相似文献   

3.
灰霉病是草莓生产过程中的主要病害,亟需开发实用的草莓灰霉病绿色防控技术,保障草莓持续健康发展。本研究从第一花序盛花期至果实大量成熟,每周使用鼓风机将发育中果实(花托)上残留的衰老花瓣吹落。在第一、二次吹落花瓣前后分别统计每朵花上花瓣数量,计算每朵花平均花瓣数和花瓣吹落效率。49 d后分别调查花瓣吹落处理区与对照区果实灰霉病发病率。结果显示:草莓盛花期花瓣不易脱落,在盛花期一周后使用鼓风机吹落花瓣的效率较高。连续7次使用鼓风机清理后,对照区果实灰霉病平均发病率(8.27%)显著高于处理区(1.52%)。在草莓第一批果实发育期间使用鼓风机吹落衰老花瓣能显著降低果实灰霉病发病率,该方法对果实灰霉病防效为81.56%。  相似文献   

4.
草莓灰霉病是草莓种植期间和采后主要真菌性病害,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和品质。本研究通过离体试验对比了水杨酸、哈茨木霉、尖孢镰刀菌菌株F-1和F-2防治草莓果实灰霉病发生的效果,发现非致病性尖孢镰刀菌菌株F-1具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田间防效测定结果显示,F-1对草莓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达到了70.06%,与400 g/L嘧霉胺悬浮剂的1000倍稀释液的防效相当。进而探讨了该菌防控草莓灰霉病发生的机制,结果表明该菌株的发酵液能降低灰霉病菌丝的粘附性,对灰葡萄孢孢子萌发的抑制率为19.8%,且能诱导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F-1的孢子能有效提高草莓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过氧化氢酶的活性,同时接种F-1孢子和发酵液则能最高限度地提高草莓过氧化氢酶、过氧化物酶和超氧化物歧化酶的活性,最高值分别达到13.6、158.9和269 U/g。  相似文献   

5.
鉴于草莓生产过程中真菌性病害发生严重的现状,进行了4种不同处理方法的草莓灰霉病防治效果比较试验。结果表明,4个处理都对草莓灰霉病有较好的防效(81.3%~94.1%),但枯草芽孢杆菌的防效明显高于未施组,常规化学农药短期防效显著,之后逐步减退,枯草芽孢杆菌完全替换常规化学农药的前期防效较差,后期防效逐步提升,3次施药后防效高于常规农药10.9%;枯草芽孢杆菌还具有明显的增产促生作用,且不影响环境,不造成残留,能提升果实品质。  相似文献   

6.
草莓灰霉病的发生和防治措施樊慕贞,朱杰华,刘景芬,田锋,郝嘉彦(河北农业大学,071001)(保定市草莓研究所)由灰葡萄孢菌(BotrytisCinerea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一种侵染性病害,在草莓促成,半促成和露地栽培中已是造成果实腐烂,...  相似文献   

7.
草莓灰霉病(Botrytis cinereaPersoon)是露地栽培和温室栽培草莓的重要病害之一,低温干燥条件下很少发生。1988年绥化露地栽培的草莓此病大发生,严得田病株率达80%以上。主要是果实受害,收获期症状突出,严重影响品质和产量。  相似文献   

8.
花冬梅 《植物医生》2003,16(2):17-18
近年来草莓的反季节设施栽培发展较快。农民在可观的经济效益促使下 ,常年在保护地内重茬种植 ,致使灰霉病、白粉病等真菌性病害和病毒病有逐年加重的趋势 ,尤其是草莓灰霉病 ,发生普遍且直接为害花器和果实 ,给种植户造成极大的经济损失。希望下文的介绍能使各地农技人员更好地了解草莓灰霉病的发病规律和防治方法。1 病原半知菌亚门葡萄孢属灰葡萄孢 (BotrytiscinereaPers.)。菌丝体白色 ,有隔膜 ;分生孢子梗丛生 ,分生孢子簇生于顶端 ,孢子聚集时呈淡褐色 ;菌核黑色。以无性态侵染植物 ;有性时期在灰霉病的发生发展…  相似文献   

9.
简述了草莓灰霉病在北京郊区设施草莓上的为害概况及发生的新症状和发生规律,介绍了设施草莓灰霉病的综合防控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0.
草莓白粉病[(Sphaerothecaaphanis(Wallr.)Braum]是草莓生产中的主要病害。自1997年以来,草莓白粉病在山东省胶东地区发生为害逐渐加重,特别是保护地草莓白粉病,发生严重时,病叶率在45%以上,病果率在50%以上,严重影响草莓的产量、品质和效益。为此,笔者对草莓白粉病的发生特点及防治技术进行了调查研究。1发生特点1)周年性。草莓白粉病是1种周年性病害。从苗期到果实成熟采收期,草莓的叶、花、果实都能被侵染而发病。特别是果实上色后,糖度增加,给白粉病的繁殖提供了优良的培养基,更有利其发生为害。2)低温性。草莓白粉病是1种低温性病害…  相似文献   

11.
<正>近年来,随着咸宁市草莓栽培面积的扩大,草莓灰霉病的发生蔓延逐渐加重,严重影响草莓的品质和产量。一般年份病株率达20%~40%,发病重的年份,病株率可达80%。病果率常年达10%~25%,发病重的高达50%,产量损失在30%以上,严重制约草莓生产的进一步发展。1.发病情况根据近年在咸宁市咸安区向阳湖、嘉鱼县新街、通城县隽水等地温室草莓大棚调查结果,灰霉  相似文献   

12.
草莓病虫害无害化防治技术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吴敏荣 《江西植保》2003,26(3):111-113
草莓是人们喜爱的水果,在常规栽培中。防治病虫害主要依靠喷洒化学农药。往往防治效果差。而且污染了果实,造成口感异味严重。实施草莓病虫害综合治理措施,以农业措施为主,在药剂防治中。根据草莓不同生育期选择使用农药。防治白粉病效果在90%以上,而常规栽培整个挂果期均发生白粉病,严重时病果率达40%以上;防治灰霉病效果比常规栽培提高17~30个百分点。延长采果期40d~60d。示范效果。增产、增值显著。分别可达38%和3000元/667m^2。  相似文献   

13.
胡秀良 《植物医生》2002,15(5):28-29
灰霉病、白粉病、叶斑病、蚜虫、红蜘蛛、斜纹夜蛾幼虫是为害草莓的主要病虫。据调查 ,我地大棚草莓栽培所选品种基本为日本品种 ,如宝交早生、丰香、女峰等 ,由于各品种抗病虫能力的不同 ,一些果农对病虫的发生没有足够的了解 ,难以把握 ,时常造成一定的损失。笔者希望此文对果农有切实的帮助。1 主要病虫1.1 灰霉病主要为害果实、花蕾和花 ,有时为害叶和叶柄 ,是开花后的主要病害。花受害后变色枯萎。果实发病多从果实基部开始 ,初期果实表面呈现水渍状 ,逐渐形成褐色病斑 ,致果实软化腐烂。后期果面产生灰色霉斑并不断铺开至整个果实表…  相似文献   

14.
为研究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抗性现状,本文在上海采集了草莓灰霉病样,共分离纯化得到115株草莓灰霉病菌(Botrytis cinerea)。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的敏感性数据。结果表明,所测定的115株灰霉菌株中抗性菌株的比例占13. 9%,以中抗水平为主,共检测到16株抗性菌株,其中12株为中抗菌株,低抗和高抗菌株各检测到2株。田间试验数据显示,啶酰菌胺对草莓灰霉病3次药后防效在80%左右。综合两方面的数据,目前上海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啶酰菌胺已经产生了一定的抗性,需要引起重视,但啶酰菌胺在实际生产中用以防治草莓灰霉病仍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5.
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对4种杀菌剂的抗药性检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菌株的抗药性状况,2013-2015年从湖南省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病果或病叶上经单孢分离获得草莓灰霉病菌454株,采用最小抑制浓度法(MIC)检测不同地区草莓灰霉病菌株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药性。结果表明:草莓灰霉病菌对多菌灵、腐霉利、异菌脲、嘧霉胺的抗性频率分别为55.73%,77.31%、3.52%和77.31%;所测菌株对4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类型有Cbz~RPcm~RIpd~RPmt~R、CbzSPcm~RIpd~RPmt~R、Cbz~RPcm~RIpdSPmt~R、Cbz~SPcm~RIpdSPmt~S、Cbz~RPcm~SIpd~SPmt~R、Cbz~SPcm~RIpd~SPmt ~R等6种,其所占比例分别为33.26%、5.07%、41.41%、4.63%、3.96%、11.67%,未发现对4种杀菌剂均敏感的类型,表明湖南省草莓灰霉病菌已对多菌灵、腐霉利和嘧霉胺产生抗药性,对异菌脲的抗药性较低。  相似文献   

16.
由于病毒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草莓植株不能很快表现出症状 ,所以在生产上常被忽视。我国各草莓产区病毒感染率很高 ,一般达60 %~80% ,严重的达90 %以上。而且感染两种以上的植株也占相当比例。草莓病毒病给草莓生产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一般可使草莓减产20 %~30 % ,并且使浆果的质量下降 ,果实变小 ,商品性变差。随着草莓种植年限的增加 ,草莓病毒病将越来越严重 ,如不及时解决将会带来巨大损失 ,阻碍草莓的产业化发展。草莓病毒病的种类繁多。据不完全统计 ,有30余种。其中 ,我国各草莓产区普遍发生且危害严重的主要有4种 …  相似文献   

17.
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的抗性及抗性分子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由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 Pers.)引起的草莓灰霉病是草莓上危害严重的病害之一。为了解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二甲酰亚胺类常用杀菌剂异菌脲的抗性,本研究采用最低抑制浓度法分别检测了2013年和2014年从北京地区15个草莓园采集的共计121株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的抗性。结果表明,北京地区草莓灰霉病菌对异菌脲存在较高的抗性频率,2014年较2013年的抗性频率略有上升,由40.4%上升为45.3%。不同草莓园菌株的抗性频率差异很大,可能与用药水平有关。2014年的低抗、中抗和高抗菌株数分别占检测菌株总数的9.4%、28.1%和7.8%。利用PCR技术扩增编码组氨酸激酶基因BcOS1中与二甲酰亚胺抗性相关的区段,对抗性菌株的分子机制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cOS1基因第1 214位核苷酸发生了2类突变:以第Ⅰ类为主,菌株的抗性水平为中抗和高抗,由ATC突变为AGC,导致第365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丝氨酸;第Ⅱ类菌株为低抗,由ATC突变AAC,导致第365位氨基酸由异亮氨酸变为天冬酰胺。  相似文献   

18.
正草莓色泽鲜艳、香味浓郁、酸甜可口、营养丰富,深受消费者欢迎,经济效益较高。草莓棚室栽培面积在郓城县逐年扩大,但由于棚内湿度大,极易诱发草莓灰霉病。灰霉病已成为郓城县大棚草莓为害最严重的病害之一,是当前制约大棚草莓生产发展的主要病害。近年来,笔者对郓城县大棚草莓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流行因素进行了调查,并且对灰霉病进行了防控试验,取得了较好的防治效果。  相似文献   

19.
微生物制剂对草莓重要真菌病害的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筛选防治草莓几种重要真菌病害的高效微生物制剂,本研究测定了以植物免疫蛋白、淡紫拟青霉、枯草芽胞杆菌和粉红黏帚霉等为活性成分的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灰霉病和白粉病的防治作用及对草莓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微生物制剂对草莓炭疽病的防效均在65%以上,对灰霉病的防效在30%~55%。对于草莓白粉病害,沃丰康-克线散防治效果较好,达到64.1%,而普绿通粉剂和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防效不明显(<40%)。此外,3种微生物菌剂均表现出明显的促生、增产作用,其中沃丰康-复合微生物菌剂效果最为显著,植株干重增加57.3%,草莓干重增加83.1%;施用沃丰康-克线散粉剂植株和果实增幅分别为47.5%和76.1%,普绿通粉剂分别增加17.9%和66.2%。本研究表明,生防制剂可以替代化学农药用于草莓病害防治和有机生产。  相似文献   

20.
用扑海因(Iprodione)、Metamedan和敌菌丹(Captafol)在开花期和果实形成期,田间每周喷药一次,模拟海运后上市的过程作10天贮藏(2℃)和置货架2天(20℃)后,草莓(品种Aliso)的灰霉病明显减少。未经药剂处理小区中收获的新鲜草莓封存在能渗通空气的聚乙烯(PVC)塑料袋内,能明显改进贮藏期草莓的品质、更好地保持草莓硬度、降低水份损失、延缓草莓花萼干燥、明显降低草莓灰霉病的发病率。草莓贮藏品质的改进与PVC装内Co_2的富集有关。PVC膜使Co_2积累至高浓度(10.5%),是控制贮藏期草莓灰霉病最有效的措施。在此Co_2浓度下,草莓的本味不会丧失。采果前用扑海因杀菌剂处理与PVC封藏相结合,比单用PVC袋藏更能提高对灰霉病的防治效果,而且延长存贮期中亦能非常有效地延缓生理性和病理性腐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