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43 毫秒
1.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2021,44(1):114-119
对1株H7N9亚型禽流感毒株A/environment/Hebei/621/2017(H7N9)简称EN621进行基因测序和序列分析,研究其遗传进化趋势和分子生物学特征。结果显示,该毒株血凝素(Hemagglutinin,HA)和神经氨酸酶(Neuraminidase,NA)分别与人源流感毒株的HA和NA属于同一进化支进化而来,EN621毒株HA蛋白的裂解位点存在多个连续碱性氨基酸,符合典型高致病性AIV特征;HA蛋白上有4个糖基化位点与人源流感毒株HA蛋白糖基化位点一致,且第226位氨基酸为Q,优先与禽类α-2,3唾液酸受体结合;NA蛋白上有6个潜在糖基化位点与人源流感毒株NA蛋白糖基化位点一致;NP蛋白第184氨基酸位点由A突变为K,对于AIV的复制和致病性有着密切联系。本研究提示EN621毒株存在感染人的潜在可能性,应加强H7N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监测,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保障公共安全。  相似文献   

2.
[目的]明确广西鸡源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分子遗传变异规律及其对公共卫生安全的影响,为H9亚型禽流感(AI)的防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从广西某肉鸡养殖场采集病料,经SPF鸡胚接种进行病毒分离,对初步鉴定为H9亚型AIV分离株的HA、NA、PB2、PB1、PA、NP、M和NS等8个基因片段进行克隆测定及遗传进化分析,同时对分离毒株的生物学特性进行测定.[结果]从广西发病鸡群中分离获得一株H9N2亚型AIV,命名为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分离毒株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HA基因的裂解位点为PSRSSR↓GLF,具有典型的低致病性AIV(LPAIV)分子特征,在遗传进化关系上属于4.2.5分支,与国内常用H9N2亚型AIV疫苗株所属的4.2.3分支存在一定差异;其他7个基因也分别来源于不同的AIV亚型.分离毒株A/chicken/Guangxi/BT1/2016 (H9N2)同时具备与α-2,3唾液酸和α-2,6唾液酸受体结合的特性,且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在风险;其感染鸡群后病毒分布主要集中在气管、肺脏和脾脏,可通过呼吸道和消化道同时排毒,且在攻毒后第1d即开始排毒,第5d为排毒高峰.[结论]从广西发病鸡群中分离获得的A/chicken/Guangxi/BT1/2016(H9N2)属于LPAIV,是由不同亚型AIV重组产生的H9N2亚型新毒株,可导致鸡群疫苗免疫失败,且具有感染人类的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2013年苏皖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变异情况,选取2013年所分离的4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株,对其HA和NA基因进行测序,并应用DNAStar和Mega生物软件拼接序列和建立进化树。结果表明,4株H9N2的HA裂解位点氨基酸均为-R(K)SSR/GL-,具有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特征;但其226位氨基酸均为亮氨酸(L),呈现出人流感受体结合特性。4株病毒NA基因颈部均有9个核苷酸的缺失,且NA潜在糖基化位点数量不超过8个。进化树分析表明,2013年苏皖地区H9N2流行毒株HA和NA基因发生变异,且变异与时间呈现一定的相关性,与地域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监测广东地区 H9N2 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 AIV)的遗传变异和分子进化趋势,为我国 H9N2 亚型 AIV 的防控提供参考。【方法】对 2022 年广东地区 3 株 H9N2 亚型 AIV 的 HA 和 NA 基因进行扩增、克隆、测序,使用 DNAStar、PhyloSuite 软件进行序列拼接和比对,再运用 MEGA、Megalign、 NetNGlyc 1.0 Server 等软件,对其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进行遗传进化、核苷酸同源性分析,以及受体结合、蛋白活性、耐药性和糖基化等关键位点分析。【结果】系统发育树和核苷酸同源性分析结果显示,3 株分离株的 HA 和 NA 基因分别属于 h9.4.2.5 分支和 1 分支,与早期毒株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 81.6%~91.7% 和 88.2%~91.2%,分别命名为 h9.4.2.5c 分支和 1.2 分支;核苷酸和氨基酸序列分析发现,HA 裂解位点为 PSRSSR ↓ GLF,受体结合位点产生 I155T、H183N、A190T/V、T212I、Q226L、Q227M 突变,糖基化位点产生 218N 非糖基化和新增 313N 糖基化突变;NA 茎部缺失 187~195 位 9 个核苷酸(ACAGAGATA),导致缺失 63~65 位 3 个氨基酸(TEI);NA 红细胞结合位点产生 K/E/S368N、D369N 突变,与 NA 蛋白活性,耐药性的相关位点 E119、D151、R152、R224、E276、R292、R371 均未发生突变。【结论】 2022 年广东地区分离的 3 株 H9N2 亚型 AIV 已经进化成新的亚群,部分突变可能增强了对哺乳动物的适应性,且其抗原性发生改变,但尚未获得对奥司他韦和扎那米韦等抗流感病毒药物的耐药性。  相似文献   

5.
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成功从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H6N2禽流感病毒毒株(HB 2002)中克隆到血凝素基因(HA)序列,该克隆基因全长1 714 bp,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DQ 285546.同部分H6,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核酸、氨基酸序列与A/duck/Hainan/4/2004(H6N2),A/duck/Hong Kong/3600/99(H6N2)毒株有99%的相似性;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此2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由该克隆核酸序列推导的HA蛋白共566个氨基酸,该蛋白同其他H6亚型AIV的HA蛋白有相同裂解位点序列即PQIETR↓ G,无高致病性毒株典型的裂解位点特征,因此,初步判定毒株HB 2002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6.
5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的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科  覃伦  熊毅  刘棋 《广西农业科学》2010,41(9):971-976
为了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在广西的遗传变异情况,对5株不同年代的广西H9N2亚型AIV的HA和NA基因进行克隆测序及同源性、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5株分离株均为低致病性AIV(LPAIV),HA、NA基因均属于欧亚谱系中的DK/HK/Y280/97(第I亚群),与我国代表株CK/BJ/1/94HA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3.5%~95.9%,NA基因核苷酸、氨基酸同源性为93.8%~95.8%。分离株DK/GX/51/05、CK/GX/55/05HA基因第226位氨基酸由谷氨酰胺(Gln)突变为亮氨酸(Leu),具备人类流感病毒的受体特征,而在糖基化位点方面,除了CK/GX/6/00HA基因的第218位发生变异以外,5株分离株HA基因上其余各糖基化位点均未发生变异;分离株DK/GX/51/05、CK/GX/55/05、QA/GX/B1/06NA基因均缺失第63、64、65位3个氨基酸,导致1个糖基化位点缺失,而CK/GX/6/00、WB/GX/A1/06NA基因则未发生缺失。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华东地区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遗传特点和流行规律,利用RT-PCR方法扩增华东地区2008~2013年分离的17株H9N2亚型AIV血凝素(HA)基因片段,进行序列测定和遗传进化分析,并对HA蛋白质的裂解位点、受体结合位点和潜在的糖基化位点进行分析。结果显示,17株H9N2亚型AIV HA基因核苷酸和推导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84.6%~99.3%和86.0%~99.5%,均属于欧亚分支。其中15株鸡源病毒属于Y280-like亚系,2株鸭源病毒属于G1-like亚系。HA裂解位点都是非连续碱性氨基酸,属于低致病力毒株。HA受体结合位点149、150、191、198和234位氨基酸存在变异,尤其是234位氨基酸有14株毒株变为L,表现出人流感病毒受体结合特性。有2株毒株在145位氨基酸出现新的糖基化位点,5个毒株在218位氨基酸缺失1个糖基化位点,13个毒株在313位氨基酸增加了一个新的糖基化位点。研究结果表明华东地区近年来H9N2亚型AIV存在一定的变异,应加强对该类病毒的分子流行病学监测。  相似文献   

8.
为了解江苏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的变异情况,采用RT-PCR技术对10株从江苏不同地区分离的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HA和NA基因进行了扩增、克隆、测序和遗传进化分析。结果显示:10株H9N2病毒间H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94.3%~99.0%、93.8%~99.6%,NA基因核苷酸和氨基酸的同源性分别是94.9%~99.9%、95.2%~100.0%,它们均属于欧亚分支中的A/Duck/Hong Kong/Y280/97亚群;10株病毒的HA裂解位点均为RSSR-GLF,受体结合位点第198位有8株为苏氨酸,2株为丙氨酸,第191位有1株为组氨酸;10株病毒NA基因在62~64位均存在缺失的现象,从而导致61位的糖基化位点缺失,NA基因第402位均出现了由天冬酰胺(N)到天冬氨酸(D)的变异,8株病毒只具有6个糖基化位点。  相似文献   

9.
【目的】从分子生物学角度了解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湖南省洞庭湖区的变异特点和进化规律。【方法】对近年来洞庭湖区分离的12株H9N2亚型禽流感毒株的全基因进行分段克隆测序,应用Mega 5软件包对病毒基因进行多序列比对和进化树的绘制与分析。【结果】12株H9N2亚型禽流感毒株HA裂解位点均没有多个连续的碱性氨基酸插入,属于低致病性病毒。12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HA、NA基因进化比较同步,均处于DK/HK/Y280/97分支,而6个内部基因(M、PB2、PB1、PA、NA、NS)与高致病性禽流感H5亚型毒株呈现不同程度重组现象,且与H7N9亚型毒株基因的核苷酸同源性很高,很有可能为其提供内部基因。【结论】湖南省洞庭湖地区H9亚型禽流感病毒的遗传演化较为复杂,存在广泛的基因重组现象。  相似文献   

10.
设计特异引物,采用RT—PCR技术,成功从本实验室分离、保存的H6N禽流感病毒毒株(HB2002)中克隆到血凝素基因(HA)序列,该克隆基因全长1714hp,提交GenBank,获得登录号DQ285546。同部分H6,H5,H7,H9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核酸、氨基酸序列与A/duck/Hainan/4/2004(H6N2),A/duck/HongKong/3600/99(H6N2)毒株有99%的相似性;分子进化分析结果显示,该基因与此2毒株亲缘关系最近。由该克隆核酸序列推导的HA蛋白共566个氨基酸,该蛋白同其他H6亚型AIV的HA蛋白有相同裂解位点序列即PQIETR↓G,无高致病性毒株典型的裂解位点特征,因此,初步判定毒株HB2002为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  相似文献   

11.
霉变板栗病原真菌的分离与致病性测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霉变板栗样品中分离出10种真菌,根据其菌落特征及繁殖方式,进行了初步分离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青霉菌、曲霉菌、毛霉菌、炭疽菌和疫霉菌的致病力都在80%以上,混合菌感染为100%。  相似文献   

12.
将引发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L-49231)接种于体外培养细胞——人上皮角质层形成细胞(HaCaT-cell),观察其对细胞的黏附性和侵袭性,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下以及用不同因素处理菌体后,细菌对HaCaT细胞黏附性及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49231菌株能黏附HaCaT细胞,2 h后即可侵入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菌黏附细胞与侵入细胞的数量增加。分别用甲醛、戊二醛、盐酸、胰蛋白酶处理L-49231菌体,细菌的黏附力及侵袭力均有所下降;用蔗糖、甘露糖处理L-49231菌体时,细菌的黏附力变化不大;用葡萄糖处理时,能够促进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用甘露糖和葡萄糖处理菌体时,能促进细菌对细胞的侵袭;用蔗糖处理菌体时,能部分抑制细菌对细胞的侵袭作用。用抗体处理L-49231菌体后,细菌的黏附力及侵袭力均明显下降。说明L-49231菌株对HaCaT细胞具明显的侵袭性,其主要黏附因子为胞外蛋白质成分,无确切的糖受体。  相似文献   

13.
将引发养殖大菱鲆Scophthalmus maximus出血性败血症的病原菌迟钝爱德华氏菌Edwardsiella tarda(L-49231)接种于体外培养细胞—人上皮角质层形成细胞(HaCaT—cell),观察其对细胞的黏附性和侵袭性,研究了不同作用时间下以及用不同因素处理菌体后,细菌对HaCaT细胞黏附性及侵袭性的影响。结果表明:L-49231菌株能黏附HaCaT细胞,2h后即可侵入细胞;随着作用时间的延长,细菌黏附细胞与侵入细胞的数量增加。分别用甲醛、戊二醛、盐酸、胰蛋白酶处理L-49231菌体,细菌的黏附力及侵袭力均有所下降;用蔗糖、甘露糖处理L-49231菌体时,细菌的黏附力变化不大;用葡萄糖处理时,能够促进细菌对细胞的黏附作用。用甘露糖和葡萄糖处理菌体时,能促进细菌对细胞的侵袭;用蔗糖处理菌体时,能部分抑制细菌对细胞的侵袭作用。用抗体处理L-49231菌体后,细菌的黏附力及侵袭力均明显下降。说明L-49231菌株对HaCaT细胞具明显的侵袭性,其主要黏附因子为胞外蛋白质成分,无确切的糖受体。  相似文献   

14.
Temperature tolerance of pathogenic and nonpathogenic free-living amoebas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Within tested strains of the genera Naegleria and Acanthamoeba the ability to grow at high temperatures seems directly related to virulence, with nonvirulent strains unable to grow at normal or elevated body temperatures. Outside these genera, nonvirulent Hartmannella and Tetramitus do grow at elevated temperatures, which suggests a barrier to pathogenicity other than temperature sensitivity. The high optimal temperature of pathogenic Naegleria apparently explains previous difficulty in obtaining isolates from the aquatic environment.  相似文献   

15.
[目的]明确甘薯腐烂溃疡病病原菌茄镰孢菌(Fusarium solani)的生物学特性及其致病条件。[方法]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菌丝称重法、孢子萌发计数法和人工接种薯块的方法,对影响病原菌生长和侵染的碳源、氮源、pH值和温湿度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碳源中的葡萄糖、乳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硝酸钾促进菌丝生长作用较强,碳源中的麦芽糖和氮源中的蛋白胨促进菌丝生长量作用较强,碳源中的乳糖、葡萄糖和氮源中的硝酸钾、甘氨酸、蛋白胨处理的孢子萌发率较高;菌丝生长的最适pH为5~6,最适温度为28℃;孢子萌发的最适温度为25℃,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9~19℃温度范围内,9℃处理的菌丝生长最慢,24h孢子不能萌发;在30%~70%相对湿度范围内,30%相对湿度的病害发病程度较轻;在11~19℃范围内,11℃处理病害发病程度较轻。[结论]综合分析,甘薯茄镰孢菌菌丝生长和孢子萌发的最适碳源为乳糖和葡萄糖,最适氮源为蛋白胨和硝酸钾;菌丝在28℃条件下生长最快,最适pH值为5~6;孢子在25℃萌发率最高,致死温度为54℃处理10min。在模拟贮藏温湿度条件下,随着温度和湿度的降低,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受到抑制,病害发展显著减轻。  相似文献   

16.
哈密瓜致病青霉的鉴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从哈密瓜腐烂组织中分离出的一种致病青霉,经菌落形态观察及致病性检测,初步鉴定为半知菌亚门丝孢目丛梗孢科青霉属桔青霉系。  相似文献   

17.
【目的】对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进行分离和鉴定,为进一步研究该病的发病机理和有效防控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常规真菌分离方法分离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通过回接试验进行柯赫氏法则验证,对确认为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菌落进行形态学和分子鉴定。【结果】经回接试验确认分离的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的分生孢子梗单生,褐色,不分枝,顶端呈膝状弯曲,分生孢子呈长椭圆形、梭形、倒棍棒状,正直或向一侧弯曲,褐色,两端渐狭,钝圆,种脐较平,有5~10个假隔膜。18S rDNA和ITS序列长度分别约为1.8 kb和570 bp,与待鉴定病原菌18S rDNA同源性最高的是狗牙根平脐蠕孢有性态(Cochliobolus cynodontis),二者的相似度为99%;与其ITS序列同源性最高的是稻平脐蠕孢(Bipolaris oryzae),二者的相似度也为99%。聚类分析发现,该病原菌与蟋蟀草平脐蠕孢(Bipolaris eleusines)的18S rDNA同源关系最近,与平脐蠕孢属(Bipolaris sp.)的ITS同源关系最近。【结论】成功分离到水稻胡麻叶斑病病原菌,形态学与分子鉴定结果均显示其为稻平脐蠕孢。  相似文献   

18.
[目的]从分布、感染性和分类特征三方面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多样性,为蚕业生产上有效防控家蚕微粒子病提供参考依据.[方法]跟踪蚕种生产微粒子病检疫数据及抽样检验家蚕受微孢子虫感染的情况,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布;通过测定微孢子虫对家蚕的半数感染浓度(IC50)和胚种传染率及检验带毒蚕种的微粒子病胚种传染率,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感染性;基于微孢子虫SSU rRNA序列构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系统发育进化树及进行相似性和遗传距离分析,调查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的分类特征.[结果]不同时间和不同蚕区生产饲养的广西家蚕均存在一定量的微孢子虫感染,蚕种微粒子病发生率(毒率)呈波动起伏态势.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GXM10、GXM11、GXM12和GXM13等11株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均具有较强食下传染力,大部分异型微孢子虫对家蚕的IC50与N.b同一级别;各种微孢子虫对家蚕的胚种传染力存在明显差异,N.b的胚种传染率达51.67%,其他异型微孢子虫均比N.b低,部分异型微孢子虫(GXM6和GXM13)对家蚕无胚种传染力.GXM3、GXM4、GXM5、GXM6、GXM7、GXM8、GXM9和GXM11等8株异型微孢子虫均位于Nosema属的类群分支上,除GXM7与GXM9、GXM3与GXM5间存在较低分化度和较高相似度外,其他微孢子虫间的分化度和相似度均存在明显差异.[结论]广西蚕区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分布广泛,种类繁多,且各种微孢子虫的感染力存在明显差异,即广西家蚕病原性微孢子虫存在丰富的种类多样性.  相似文献   

19.
水产动物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的分离鉴定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病鳖和鱼体内分离到7株细菌(BA1、BA3、BA5、BA6、BA7、XA5、XA13),经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和血清学鉴定,确定为嗜水气单胞菌。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BA1和BA3株为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对鲫鱼的致死率分别为66.7%、100%。免疫电泳分析结果表明,致病性嗜水气单胞菌BA3株与非致病性BA6株之间存在共同抗原。  相似文献   

20.
鸡球虫病发病机理及综合调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球虫病是鸡群中危害最大的一类疾病,给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本文主要阐述了鸡球虫病的发病机制及调控技术,为有效防治及控制鸡球虫病的发生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