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张眉 《湖南农机》2007,(7):52-53,64
张家界市是著名的旅游胜地。它的旅游事业主要是一种民俗旅游,以开发有关少数民族风情的旅游产品为主,让旅游者在旅游的过程中体验民族风情,了解民族文化。大力发展张家界的旅游业,必须结合本地实际,开发民族文化,增添文化旅游含量。  相似文献   

2.
在今天世界文化交流的舞台上,如何将民族的传统文化地与现代的国际性视觉语言融合在一起,从而更好地展示我们独特的传统文化和民族个性,已经成为平面设计师们面临的重要课题。文章从中国传统文化构成元素中的中国书法、水墨、民俗图形、民族色彩三方面,阐述中国传统元素在现代平面设计中的应用情况,探讨如何吸收传统文化元素,应用于现代平面设计之中,形成具有民族化特色的,中国式风格的现代设计理念。  相似文献   

3.
农文旅融合发展是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旅游高质量发展、助力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本文以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小金县沃日镇为例,针对农业农村项目投融资困难、收益较低的现状,将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结合,推动乡村振兴项目融资落地。综合沃日镇土司官寨、苹果产业园的资源分布条件,整合区位优势、土司文化优势、小金苹果品牌优势、传统民俗优势、生态环境优势,深度挖掘嘉绒藏族文化,以农文旅融合的形式助力乡村振兴,为民族地区农文旅融合高质量发展和乡村振兴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覃婷婷  蒋荣  潘斌  谢依玲 《南方农机》2023,(20):121-123+131
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色,是乡村文化振兴的价值引领和精神源泉。在现代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如何保存原始农耕文化的传承主体、话语体系、价值体系,传承优秀的农耕文化,培养少数民族人才,重塑民风民俗,建设特色生态村落等显得尤为重要。基于此,课题组以怀化少数民族地区农耕文化为切入点,探讨了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条件,分析了怀化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融合的可行性。研究表明,怀化农耕文化资源丰富,种类、空间分布以及现有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等都已形成初步基础,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资源融合的可行性。在尊重农耕文化底色、遵循乡村旅游开发规律的基础上,促进传统农耕文化与乡村旅游产业协同发展,有助于推进乡村旅游、农耕文化传承与群众多元需求持续对接。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农村休闲旅游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成为推动农业经济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基于农业乡村旅游产业视角做好英语翻译工作是高职院校英语翻译教学所必须要关注的热点问题。中西方文化的差异性使得旅游翻译教学必须要立足于文化意识、侧重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本文以阐述旅游英语翻译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阐述基于农业乡村旅游视角下高职英语翻译教学所存在的问题,最后提出改进英语翻译教学,提高学生英语翻译能力的具体对策。  相似文献   

6.
7月9日.39名美国朋友在淄博市淄川区的山村马棚村欣赏村民的演出。当日,马棚村消夏民俗演唱会举行。美国朋友还登上舞台进行演出。据了解,他们是来淄川旅游的,当听说这里正举行原汁原味的民歌演唱时,专程来到这里欣赏。优美的环境,精彩的演唱,富有地方特色的美食,给美国朋友留下了深刻印象。  相似文献   

7.
吉林市北山公园文化产业包装不仅可以促进吉林市旅游经济的发展,也是弘扬和传承民族特色区域文化的需要,大力开展产业文化包装具有重要价值。本文介绍了北山公园的旅游资源,并结合吉林市独特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一方面,将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融入到北山公园的旅游文化中以提升游客的旅游热情;另一方面,将北山公园的旅游文化通过甜点礼盒和网络平台的方式进行文化产业包装,提升北山公园旅游文化的宣传能力,带动其他旅游经济的增长。  相似文献   

8.
正龙泉村作为宁夏大武口区乡村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素有"塞外桃园""饮食之乡""水果之乡"之美誉。村内种植有枣树、核桃树、苹果树、梨树、杏树、葡萄树等果植,植被丰富,域内有名气沟、山洪沟、桃枝沟等景点,沙沟河穿镇而过。村内塞外桃园景区集大地生态景观、郁郁树木、乡村绿道、田园特色文化、民俗小吃展示于一体,近年来成为石嘴山市闻名周边的乡村旅游打卡点。  相似文献   

9.
牟氏庄园     
栖霞"牟氏庄园民俗旅游周"如期开幕,口音不同、肤色各异的游客从各地涌来,络绎不绝。这座曾在一天迎来80辆旅游大巴车,接待5600多游客的古老庄园,究竟有着怎样一种迷人的魅力呢?在我看来,无论是从艺术价值、建筑文化还是庄园主人独特的治家理念和  相似文献   

10.
<正>民族体育活动是一种自发的组织形式,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休闲娱乐活动日益多样化,因民族体育活动是自娱自乐,不受外部力量的制约,大受欢迎,方兴未艾。随着体育旅游市场的不断发展,民族体育逐渐演变成了一种“假民俗”,以迎合游客的口味。但近年来,民族体育文化这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却陷入了困境。虽然政府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式进行保护,也仅仅是把有关民族体育的相关资料,作为一种文化遗存,  相似文献   

11.
齐珊珊 《湖南农机》2010,(3):158-159
万物有灵论是一种相信某种神灵能够使物体具有生命现象的信仰。灵魂观念,产生了信仰民俗,即指在民间信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民俗事象。早期人类思维以及后世的人为宗教一般都是以灵魂观念来构筑人的生命循环的,即灵魂投胎而生人,人死后重新复原为灵魂状态。仙人虽然超越了灵魂的范畴,但是它从反面证明了民间风俗中人为的万物有灵魂的观念。  相似文献   

12.
付佳 《农业工程》2019,9(5):141-143
休闲农业旅游是将乡村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作为载体的旅游形式,主要目标客户群体是城市居民,在休闲农业旅游中一般可以突出农村特色优势,带给城市人亲近自然的享受,在当前社会大众物质生活水平全面提升的社会背景下,表现出较好的发展前景。从农耕文化入手,对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进行了分析,力求能够进一步推动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成效的提升。   相似文献   

13.
万物有灵论是一种相信某种神灵能够使物体具有生命现象的信仰.灵魂观念,产生了信仰民俗,即指在民间信仰活动过程中形成的种种民俗事象.早期人类思维以及后世的人为宗教一般都是以灵魂观念来构筑人的生命循环的,即灵魂投胎而生人,人死后重新复原为灵魂状态.仙人虽然超越了灵魂的范畴,但是它从反面证明了民间风俗中人为的万物有灵魂的观念.  相似文献   

14.
伴随着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旅游业迎来了新的发展动力。将文化创意植入旅游业中,用文化创意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成为当前旅游业发展的新常态。以滇西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现状作为出发点,分析了滇西北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融合发展任务,并从政府对滇西北企业的旅游与文化融合力度、加强人才培养等方面探讨了促进滇西北地区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有效融合的途径,以期为促进滇西地区旅游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一些参考和意见。  相似文献   

15.
民俗旅游受到越来越多旅游者青睐,但其中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也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何解决系列问题已成为渔家乐民俗旅游稳定发展的必要前提.文章以山东省日照市的渔家乐民俗旅游为例,运用扎根理论,探究渔家乐民俗旅游的发展现状,提出提升渔家乐民俗旅游发展的对策.  相似文献   

16.
十年来(1999-2010)国内学术界对甘肃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策略及出路的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总结,并探讨甘肃未来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7.
十年来(1999-2010)国内学术界对甘肃的旅游资源、民俗旅游、生态旅游、入境客源市场、策略及出路的研究情况加以归纳总结,并探讨甘肃未来旅游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旅游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也是一种新的旅游产品,是指包括农、林、牧、渔在内的大农业,即以野生生物和农业生物为载体,以农业科技为依靠,向社会提供观光、休闲或风情感受、技艺欣赏的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和一定特色并具有旅游价值的农业生产、农村生活场所。主要包括生态旅游、观光旅游、休闲旅游、民俗旅游、都市旅游、科技旅游等形式。  相似文献   

19.
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新农村建设模式研究-以宁波市为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乡村旅游作为新时期农村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经济、社会和文化等层面对新农村建设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通过对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目标耦合关系的分析,提出了在乡村旅游资源丰富的农村地区构建乡村旅游驱动型新农村建设模式,可实现乡村旅游发展与新农村建设的良性互动.同时,以宁波为例,对乡村旅游驱动下的山岳旅游依托型、生态示范区驱动型、度假综合型、观光农业驱动型、滨海旅游依托型和古村落旅游依托型等6种新农村建设模式的特点进行了分析,并对基于乡村旅游发展的宁波市新农村建设的保障体系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0.
谭林 《南方农机》2022,(5):179-183
羌年是羌族文化的突出体现,也是非遗文化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引入景观基因理论,将传承载体特征、表达形式特征、民俗信仰特征、文化意象特征四个特征维度作为羌年的主导性基因特征,进而构建起羌年景观基因识别的指标体系.研究指出,传承羌年须依托祭祀塔、柏枝等关键性空间载体,同时,羌年传承的产品载体具有典型的"六畜"符号特征.此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