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甘肃张掖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高台段是国家I级保护鸟类黑鹳的重要栖息繁殖地和迁徙中转站。通过样带样点相结合的办法进行了监测。结果表明,历年平均种群数量为431只,每年种群数量从3月到11月呈低—高—低变化趋势;共计发现黑鹳繁殖巢穴28处,巢穴距觅食区最远距离为29.1 km,2018年有6处亲鸟繁殖,成功孵化雏鹳16只;观察到5个干扰因素影响黑鹳栖息繁殖。说明湿地高台段在黑鹳保护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对小五台山湿地的14只黑鹳进行了追踪调查,发现郑家沟1处黑鹳窝,用影像记录了黑鹳哺育幼鸟的场景,证实了小五台山是黑鹳的栖息地。  相似文献   

3.
2018年内3-10月开展黑鹳(Ciconia nigra)重点监测,记录了详细的繁育物候期。黑鹳在高台县黑河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繁殖期为3-7月,3月初至4月中旬开始营巢,巢间距2 000~3 000 m,巢一般由干树枝筑成,呈盘状,多数在4月初至4月中旬产卵,1年繁殖一窝,每窝通常产卵4~5枚,孵化期约30天,孵化率约55%,70日龄时具飞行能力,多栖息在河流沿岸及沼泽区域。食物主要是鱼类,有沿用旧巢的习性。  相似文献   

4.
长青保护区血雉分布的中心区域是兴隆岭地区,分布面积约4 000 hm^2。分布区的最高海拔3 000 m、最低海拔2 300 m。为了掌握血雉种群和人为干扰现状,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利用样带法、跟踪调查法,调查血雉的种群密度与巢穴利用情况。得出血雉平均密度0.2171只/hm^2,种群数量为868只。血雉不利用旧巢穴,当年选择巢址,产卵数最大为8枚,有弃巢现象,但是能适应一些自然因素的干扰。血雉种群分布区和密度稳定,处于稳定期。  相似文献   

5.
采取林样线法植物动物种群密度计算公式,对周至自然保护区现有川金丝猴种群数量及其分布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周至自然保护区现有川金丝猴为12群,群体数量基本稳定,每群平均约130只(略有增加),密度为2.76只·km-2,总数量为1 557只,成年雄性占金丝猴总数的26.3%,成年雌性占总数的27.7%,亚成体雄性占总数18.6%,亚成体雌性占总数的12.0%,幼猴数量占总数15.4%,2015年比2012年的金丝猴数量增加了322只。周至保护区今后应采取宣传教育,提高公众自觉保护金丝猴的意识,加强保护监测体系建设,提高保护管理水平,坚持保护优先,促进保护与利用的可持续发展等措施促进金丝猴保护。  相似文献   

6.
选取部分云南省普洱市2018年森林监测变化图斑,以华测P 316组合翼无人机进行拍摄.对拍摄的照片数据利用Pix4Dmapper软件进行处理和三维重建,最终输出数据DOM、DEM、DSM和点云成果数据.利用ArcMap和Lidar360软件分别对栅格和点云成果数据进行处理和分析,研究其在森林资源监测中的应用.内容包括森...  相似文献   

7.
在黄河三角洲地区,广利河口、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及潮河河口是黑嘴鸥三处集中繁殖地。从1998年开始,作者对三处繁殖地进行连续跟踪调查,掌握了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及其繁殖生境动态变化。研究结果发现,广利河口黑嘴鸥繁殖种群数量锐减,由1998年的460只至2007年已无繁殖种群,其原因是滩涂围垦、养殖池灌水利用,繁殖地已丧失。潮河河口是2002年发现的黑嘴鸥繁殖地,2002~2005年间有繁殖种群300只以上,2006年后数量锐减并在2008年无繁殖种群,繁殖地丧失的原因是滩涂围垦。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在1998~2006年间有繁殖种群200~330只,2007年后数量镜增,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实施湿地工程形成黑嘴鸥新的繁殖地,但新繁殖地水位没有有效控制造成黑嘴鸥繁殖数量波动。对黑嘴鸥繁殖生境研究发现,自然生境由于围垦,黑嘴鸥繁殖地大部分丧失,人工生境虽然被黑嘴鸥繁殖利用但水位控制是影响其繁殖成功率的主要因素。在2002~2008年间,黑嘴鸥繁殖种群最高数量为839只,最低数量为413只。在环志跟踪中发现,黄河三角洲繁殖黑嘴鸥在日本九洲越冬。  相似文献   

8.
鸟类对选择巢址的因素既影响其繁殖成效与种群动态,又能体现出对环境的适应.该文以仙林大学城高校环境为调查范围,于2017—2019年对灰喜鹊(Cyanopica cyana)的巢址特征因素进行研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GIS)获得灰喜鹊的巢址位置和密度分布.结果显示,南京市仙林大学城周边6所高校的灰喜鹊鸟巢共计154个,其中树冠巢142个,建筑物上的巢5个,藤本植物上的巢7个;筑巢树种主要为阔叶树,以二球悬铃木(Platanus hispanica)为最多,占比32.6%(49/154);筑巢位置优先选择树的较高处,营巢树高的变化范围为4.2—37.8 m,平均值为18.0 m;巢离地面垂直高度的变化范围为3.0—24.3 m,平均值为13.2 m;巢处分枝数依次为3,4,5枝;巢址分布的高密度区域为高校内远离教学区、生态环境较好的道路2侧;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灰喜鹊巢址选择的生态因子主要为营巢树高度和巢高度.此结果代表了南京大学城生境中灰喜鹊的巢址特征.  相似文献   

9.
鸳鸯(Aix galericulata)为雁形目、鸭科的中型鸭类,属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其国内主要繁殖地在东北地区。2018年12月—2019年6月,在四川省广元市剑阁县观察到一鸳鸯种群留居及繁殖情况。此鸳鸯种群共23只(12♂,11♀)。分别对两个洞穴巢和1号巢中的4枚卵行了测量。卵为椭圆形,色白,平均重量37.92 g,平均长、短径为52×38 mm。由于鸮类的入侵,导致1号巢鸳鸯卵失孵而繁殖失败。此前在四川省还未有对野外环境下鸳鸯繁殖的研究报道,这为鸳鸯种群在南方省份的留居与繁殖地增加了新的纪录。  相似文献   

10.
有一位跨越两省市、徒步近千里参与营救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川金丝猴的女性,她用宽大无私的母爱实现了一名野保工作者的崇高使命,她就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协会会员、重庆市绿色志愿者联合会会长助理张小蓉女士。2002年3月16日,张小蓉从重庆市来到湖北巴东,与三峡库区野生动物监测小组成员一道在海拔2200米的沿渡河镇小溪村一密林中,发现了一只刚出生不久的川金丝猴幼崽,小猴体重不足一公斤,身上还连有30厘米长的脐带,头部、腹部多处受伤。由于当地海拔较高,气温低、湿度大,又有大量的猛兽出没,若留下猴崽,它肯定过不了今夜。监测小组决定:想尽一切办法,救护落难小金丝猴。从此,张小蓉便担当起了“猴妈妈”的重任。张小蓉脱下了穿在身上的毛绒背心,把奄奄一息的小金丝猴包好抱在怀里,这一瞬间,她感到就象抱起了自己的孩子。一回到营地,张小蓉便忙着烧开水为小猴冲奶粉,一滴一滴地把牛奶放进小猴嫩红的嘴里。小猴吃饱后,张小蓉找出一条棉毛裤重新将小猴包好,小心地放在自己的怀里,准备好好休息一宿后明天赶快下山,但她试着躺下去后才发现,不管是侧着还是仰着,始终无法照顾好小猴,没办法,张小蓉只好把背包垫在背后,数着帐篷外淅淅沥沥的雨点,坐等天亮了。说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