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96 毫秒
1.
分析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区域及风蚀主要因子,并从黑土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近40年气候变化规律、东北沙地沙漠化对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发展趋势,为该区土壤风力侵蚀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2.
分析了黑土区土壤风蚀区域及风蚀主要因子,并从黑土区所处的地理位置、区域近40年气候变化规律、东北沙地沙漠化对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影响方面分析了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的发展趋势,为该区土壤风力侵蚀研究及防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侵蚀沟是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类型的主要形式。东北黑土区沟道侵蚀强度大、范围广、数量多,若不及时防治,伴随着降雨可能持续发生溯源和下切侵蚀,引发沟岸崩塌,使得侵蚀沟快速发育,造成耕地损毁、土地破碎,严重影响生态环境、制约经济发展、威胁人身安全。在总结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的概况、成因和危害的基础上,提出了侵蚀沟治理的重要意义和措施,以期为相关问题的解决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4.
1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五个二级类型区,即: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和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北方冻融土侵蚀区和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  相似文献   

5.
《农技服务》2018,(6):44-45
2017年,东北黑土区侵蚀沟综合治理专项工程实施,标志着东北黑土区水土流失治理由面上治理为主转为以侵蚀沟治理为主。经过多年水土流失治理实践,东北黑土区各地因地制宜探索出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侵蚀沟治理技术和模式。为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提供技术支持,介绍了工程措施为主植物措施为辅、植物措施为主工程措施为辅和植物措施3种类型的东北黑土区侵蚀沟治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1我国水土流失概况 目前,我国水土流失类型区分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和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水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五个二级类型区,即:西北黄土高原区;东北黑土区;北方土石山区;南方红壤丘陵区;西南土石山区.风力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又可分为:三北戈壁沙漠及沙地风沙区和沿河环湖滨海平原风沙区.冻融侵蚀为主的类型区包括北方冻融土侵蚀区和青藏高原冰川侵蚀区两个二级类型区.  相似文献   

7.
吴铁华  杨伟伟  凌祖国  高峰 《安徽农业科学》2007,35(13):3924-3925,4000
简述了东北黑土区的自然条件、水土流失现状和水土流失原因(人为侵蚀和自然侵蚀),从面蚀到沟蚀进行了深入探讨,研究了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的演替规律.结果表明,黑土现代发展过程是黑土-黑黄土-破皮黄黑土-黄土.反映了黑土侵蚀演替过程.典型黑土区的水土流失已经到了非常严重的程度,应采取适当措施,防止黑土侵蚀,控制水土流失,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相似文献   

8.
东北黑土水土流失研究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黑土是东北地区主要的土壤资源,但由于多年的自然侵蚀和过度的人为开垦,黑土区水土流失问题日趋严重,因此加快黑土区水土流失防治,治理和保护黑土资源势在必行。本文从黑土区水土流失的现状、危害、成因及防治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9.
黑土区坡耕地侵蚀沟发育机理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唐莉  孟令钦  张锋 《安徽农业科学》2012,40(2):819-821,827
对黑土区5个小流域开展侵蚀沟调查,分析了侵蚀沟的分布和形态特性,发现侵蚀沟主要发生在坡耕地上。通过对垄作的汇流进行计算,发现造成沟蚀快速发展的原因之一是坡耕地实行单一的横坡垄作。因此,在东北黑土区采取水土保持综合措施可防止坡耕地水土流失。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寻准确、有效的方法研究蚂蚁河流域土壤侵蚀状况。[方法]利用WEPP模型对蚂蚁河流域的侵蚀状况进行定量研究,得到近30年来蚂蚁河流域的土壤侵蚀分布状况,并结合模型参数进行分析。[结果]该流域土壤侵蚀较严重的区域位于东南部和北部,侵蚀量总体由中间向四周先逐渐降低后又升高。对所得到的侵蚀量进行换算,结果显示,该研究区的平均侵蚀模数范围为0~1 020t/(km2·a),属于微度和轻度侵蚀。[结论]WEPP模型的应用为东北黑土区土壤侵蚀预报提供一种可行方案,也为水土保持规划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1.
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河流域的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是我国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砒砂岩区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最严重的区域之一,也是黄河粗泥沙的集中来源区。砒砂岩区水土流失治理和生态修复工作倍受重视,多年不懈的水土保持工作取得了巨大成就,水土流失防治成效显著,生态环境明显好转,但砒砂岩区的水土流失形式仍旧严峻,生态环境依然脆弱,治理质量还有较大提升空间,大面积的人工林也面临着退化风险和更新难题。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成果丰富,但该区水文下垫面复杂多变,侵蚀类型多样复合,前人的研究仍沿用黄土高原区的理论与方法,极大的限制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的发展。本文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作者的科研经验,概括了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的发展历史,从基岩侵蚀内因、土壤侵蚀机理研究、生态修复技术研究、存在问题与发展方向4个角度,对砒砂岩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工作的成果进行系统梳理,剖析现有研究的不足之处,指出未来砒砂岩区土壤侵蚀机理研究和生态修复技术发展发向。   相似文献   

12.
重庆市地处长江上游、三峡库区,由于自然和人为因素,区内水土流失严重。水土流失治理的好坏不仅关系重庆市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时也影响着长江中下游地区的生态安全,特别是直接影响三峡工程的长久安全运行。国家和重庆市政府一直都比较重视重庆地区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对重庆市对多年来水土流失治理的成果进行了分析,认为重庆市在水土流失治理工作取得丰硕成果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巨大挑战。在十八大建设生态文明思想的指引下,重庆市应抓住机遇,从管理、政策、资金、科研等方面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投入,以促进水土保持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13.
粮食安全视角下的东北黑土区耕地生态补偿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粮食安全视角出发,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运用基于碳足迹和产量因子修正的生态足迹模型,结合生态服务价值,量化2011—2018年东北黑土区部分城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和迫切程度。结果发现:在粮食安全视角下,研究区均为耕地生态盈余区,约有54.1%的耕地生态承载的粮食产量供给到了耕地生态赤字区。受耕地生态盈余面积、单位耕地生态服务非市场价值和支付能力影响,研究区内各市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总量在研究期初有所提高,但随后均出现明显降低趋势,2018年的耕地生态补偿标准分别为哈尔滨市19.50亿元、绥化市23.60亿元、大庆市10.95亿元、长春市13.05亿元、四平市25.95亿元、铁岭市9.19亿元。考虑各市的经济发展水平,应当率先向四平市、绥化市支付耕地生态补偿。  相似文献   

14.
为揭示东北黑土区耕地单产时空演变规律,本研究以县域为评价单元,基于时空演变与区域差异的研究视角,采用NPP换算耕地单产的方法,探究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及其县域单产时空格局演化特征。研究表明:1)2000—2020年东北黑土区全域耕地单产在时序上呈波动上升趋势,共增加了0.79 t/hm2;低单产县、中单产县、高单产县数量减少,较高单产县数量增加,耕地单产内部差异基本不变。2)东北黑土区不同县域耕地单产在空间上非均衡状态明显。其中低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南部,中单产县集聚于黑土区西部,较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西北、东北与南部,高单产县分布于黑土区东南部。全域单产变化幅度沿“肇东—虎林”连线递减分布。3)结合区域单产与地形起伏度分异可知,东北黑土区单产受地形起伏度影响较大,且起伏度高值区与县域单产高值区具有一致性。研究框架及结果对县域单产提升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青岛市水土保持生态安全评价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生态安全评价压力-状态-响应概念模型指导下,以青岛市为研究区,从水土保持角度,综合运用熵权法和GIS的先进技术,进行了青岛市生态安全评价研究。研究表明,青岛市的生态安全表征状态以一般为主,生态安全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在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青岛市生态安全的发展模式,为青岛市控制水土流失、建设良好生态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6.
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现状与存在问题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介绍了东北黑土区土壤资源利用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分析了50年来东北黑土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系统的变化.当前东北黑土退化主要表现在:①土壤肥力下降;②水土流失严重;③出现盐化、碱化、酸化等障碍;④理化性质恶化;⑤中低产田面积扩大.东北黑土区已形成300亿kg粮食生产能力和200亿kg商品粮的供应能力.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相似文献   

17.
通过对黑土区风季风速和表土含水量的监测、旱作耕地风蚀物野外采集试验、室内风蚀物粒度分析试验,对东北黑土区土壤风蚀特征参数以及风蚀物的垂直分布规律进行定量研究,初步得出黑土区裸露耕地下垫面粗糙度、摩阻风速、起沙风速等风蚀过程的重要特征参数,得出黑土地土壤风蚀风沙流断面风蚀物含量、风蚀物颗粒尺度的垂向规律,为该区土壤风蚀、土地沙化的进一步研究与防治提供基础依据。  相似文献   

18.
中国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演变及可持续发展(英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西部地区自然条件较为恶劣、区域经济水平较低,人口增长和自然资源的过度开发使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探讨我国西部生态环境演变趋势及对策对于协调发展与保护的关系、保障我国生态安全具有重要意义。在分析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该研究探讨了西部地区森林和草地生态系统退化、湿地萎缩、沙漠化、水土流失等主要生态环境问题的演变规律,并根据其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西部地区生态环境整治以及可持续发展的对策:①充分了解西部地区的生态环境以及人类活动等特征,在此基础上,对西部生态环境进行合理的区域划分,针对不同的区域采取不同的措施进行生态环境恢复和保护;②研发和集成各种生态综合整治的治理技术与模式,并充分考虑生态治理技术与模式的特点和要求,结合区域划分的结果,揭示其区域适宜范围,并探讨治理技术和模式的推广途径,以点带面,在区域上进行推广;③对西部生态环境开展动态监测,对生态环境恢复重建的各项工程和措施进行评估;④从流域尺度、区域尺度开展生态补偿机制研究,从机制、政策方面强化西部生态环境的保护,进一步协调西部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